图书介绍
资源经济政策与法规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资源经济政策与法规](https://www.shukui.net/cover/75/33157515.jpg)
- 陈文宽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423098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10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42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资源经济政策与法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1
第一节 资源政策概述1
一、政策概述1
二、资源概述2
三、资源政策概述8
四、资源政策的制定9
五、资源政策的实施14
六、资源政策的评估与调整17
第二节 资源法概述22
一、法的概念22
二、法的起源和社会主义法的产生23
三、法的本质24
四、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征26
五、社会主义法的渊源和体系29
六、社会主义法律关系31
七、资源法34
第三节 资源政策与资源法的关系40
一、资源政策与资源法的关联性40
二、资源政策与资源法律的主要区别42
三、资源政策与资源法律的辩证统一45
第二章 劳动法律制度47
第一节 概述47
一、劳动政策概述47
二、劳动法概述48
第二节 劳动关系57
一、劳动法律关系57
二、劳动合同制度62
三、集体合同法律制度74
第三节 劳动就业制度78
一、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的立法概况及其重要作用79
二、劳动就业概述80
三、劳动就业制度体系的内容83
一、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88
第四节 劳动基准88
二、工资制度92
三、劳动保护制度97
第三章 人事管理制度100
第一节 概述100
一、人事管理的涵义和要点100
二、西方人事管理的涵义101
三、我国人事管理的涵义101
四、人事管理的原则103
五、人事管理的基本要求105
第二节 我国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发展107
一、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107
二、人才选拔任用引入竞争机制108
三、干部考核、交流制度化108
五、开始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制度109
四、干部监督机制不断完善109
六、干部制度改革空前活跃110
第三节 国家机构设置及人员管理110
一、国家机构的产生及组织活动原则110
二、国家机构体系111
第四节 企业人事制度113
一、概述113
二、公司的组织人事制度113
三、其他企业人事制度118
第五节 人才市场的管理制度122
一、概述122
二、对职业指导工作的管理123
三、对人才市场中介机构的管理124
四、对人才交流会的管理125
五、对招聘活动的管理126
一、概述127
六、对应聘活动的管理127
第六节 人事争议处理制度127
二、人事争议的处理方式和处理机构128
三、人事争议的仲裁程序131
第四章 公务员管理134
第一节 公务员制度概述134
一、国家公务员制度概况134
二、国外有关国家公务员的概念、范围138
三、我国公务员的概念、范围140
四、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特点和意义140
第二节 公务员法律关系143
一、公务员法律关系的涵义143
二、公务员法律关系的内容144
三、公务员法律关系的发生145
四、公务员法律关系的变更145
五、公务员法律关系的消灭146
第三节 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147
一、公务员的权利147
二、公务员的义务147
三、公务员的责任148
第四节 公务员招考的基本情况148
一、公务员的职业特点148
二、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149
三、公务员招考录用的特点151
四、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类型154
五、公务员录用考试的主管机关156
第五节 公务员报考事宜157
一、公务员考试报考条件157
二、公务员考试招考公告160
三、公务员考试报考程序162
四、公务员考试报考咨询163
一、公务员的录用条件164
第六节 录用164
二、公务员的录用方式170
三、公务员的录用程序171
四、公务员录用的组织与管理172
五、公务员录用的特殊规定173
第七节 国家公务员的待遇175
一、公务员的神圣权利175
二、公务员的工资福利179
三、公务员的各种奖励182
四、公务员的培训183
五、公务员的考核制度184
六、公务员的晋升渠道185
第五章 银行法律制度187
第一节 中国人民银行法187
一、中国人民银行法概述187
三、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188
二、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地位188
四、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190
五、中国人民银行的组织机构192
六、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192
七、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193
八、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的法律责任194
第二节 商业银行法195
一、商业银行的概述195
二、商业银行的设立、变更和终止196
三、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和组织机构201
四、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203
五、商业银行法规定的法律责任206
第三节 政策性银行法208
一、政策性银行的概念与特征208
二、政策性银行的职能209
四、政策性银行的法律地位与外部关系210
三、政策性银行的分类210
五、中国的政策性银行212
第六章 证券法216
第一节 证券法概述216
一、证券的概念216
二、证券的种类217
三、证券法及其基本原则222
第二节 证券发行制度225
一、证券发行概述225
二、证券的发行228
第三节 证券交易法律制度234
一、证券交易概述234
二、证券交易市场235
三、证券上市241
四、上市公司收购243
一、我国的证券监管机构245
第四节 证券监督管理机构245
二、证券业协会247
三、证券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249
第七章 票据法及结算制度254
第一节 概述254
一、票据的概念和特征254
二、票据的功能258
三、票据的种类259
四、票据法概述260
五、票据行为260
六、票据权利262
第二节 汇票266
一、汇票的特点、种类及汇票当事人266
二、汇票的出票、转让和贴现270
三、汇票的承兑及保证276
四、汇票的付款279
五、追索权281
第三节 本票283
一、本票的概念和特点283
二、本票的种类285
三、本票的出票286
四、本票的付款288
五、关于本票的其他规定288
第四节 支票289
一、支票的概念和特点289
二、支票的种类290
三、支票结算的程序291
四、支票适用汇票规定的情况294
第五节 票据法律责任294
一、票据法律责任的涵义和类型294
二、票据刑事责任295
三、票据行政责任296
四、票据经济责任296
五、票据民事责任297
第六节 其他结算方式概述297
一、汇兑297
二、委托收款298
三、托收承付299
四、信用卡结算299
五、信用证结算300
第八章 货币法律制度302
第一节 货币法302
一、我国的货币政策及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302
二、货币发行制度303
三、人民币现金管理与工资基金管理307
一、金银管理法的概念311
二、金银管理的主管机关、范围和原则311
第二节 金银管理法311
三、金银的收购和配售312
四、对经营单位和个体银匠的管理313
五、对金银进出国境的管理313
六、违反金银管理的法律处罚314
第三节 外汇管理法314
一、外汇管理概述314
二、我国外汇管理的主要工作316
三、违反外汇管理法的法律责任320
第九章 保险法324
第一节 概述324
一、保险324
二、保险法327
第二节 保险合同329
一、保险合同的概念和分类329
二、保险合同的主体331
三、保险合同的客体335
四、保险合同的内容335
五、保险合同的订立337
六、保险合同的履行339
第三节 财产保险合同343
一、财产保险合同的概念和分类343
二、财产保险合同的主要内容345
三、财产保险合同的变更和终止348
第四节 人身保险合同349
一、人身保险合同的概念和分类349
二、人身保险合同的常见条款351
三、人身保险合同的受益人353
第十章 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355
第一节 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355
一、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概念355
二、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356
三、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保障357
四、各级人民政府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中的基本职责359
第二节 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60
一、生物资源的内容360
二、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361
第三节 农业环境保护362
一、农业土地资源环境的保护363
二、森林资源环境的保护364
三、水资源的保护366
四、草原资源的保护367
五、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368
第十一章 土地管理371
第一节 概述371
一、土地管理法规制定的目的和意义371
二、土地管理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372
三、土地用途管理制度374
四、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376
第二节 土地使用政策与法规379
一、国家依法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379
二、我国土地使用方式及有关政策381
第三节 建设用地的法律规定388
一、农用地转用审批的法律规定388
二、征用土地的法律规定390
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法律规定393
第四节 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395
一、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原则395
二、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396
三、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398
四、保护土地和节约用地400
五、开发未利用土地403
六、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407
参考文献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