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技术史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学技术史 第2版
  • 王玉仓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4976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62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584页
  • 主题词:自然科学史-世界-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科学技术史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绪论1

上部 中国科学技术史9

第一章 中国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9

第一节 原始社会历史概况9

第二节 石器和火11

第三节 原始农牧业11

第四节 原始手工业13

第五节 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14

第六节 原始宗教神话自然观16

第七节 中国考古新发现17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科学技术19

第一节 社会历史概况19

第二节 知识分子的出现,甲骨文20

第三节 青铜冶铸21

第四节 农牧业21

第五节 手工业23

第六节 自然科学24

第七节 自然观27

第一节 社会历史概况29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29

第二节 冶铁采矿技术的早期发展30

第三节 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生物学知识的积累32

第四节 水利工程的兴建,李冰与都江堰33

第五节 《考工记》34

第六节 墨翟与《墨经》35

第七节 天文学,石申、甘德36

第八节 数学,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发明37

第九节 地学38

第十节 中医理论的奠基、医祖扁鹊、《黄帝内经》39

第十一节 诸子百家的自然观和学术争鸣41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44

第一节 社会历史概况44

第二节 农业、水利45

第三节 冶金、炒钢46

第四节 蔡伦造纸、漆器47

第五节 建筑和交通运输48

第六节 纺织、机械制造50

第七节 天文、历法,张衡51

第九节 地学、地图53

第八节 《九章算术》53

第十节 物理学和化学55

第十一节 医学:张仲景、华佗、仓公56

第十二节 中外交通、贸易与科技文化交流58

第十三节 自然观59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61

第一节 社会历史概况61

第二节 农业和农学著作、贾思勰著《齐民要术》62

第三节 天文学63

第四节 数学:刘徽、祖冲之64

第五节 地学68

第六节 医药学和医学教育70

第七节 炼丹术、化学、瓷器和冶金71

第八节 佛教建筑72

第九节 机械制造73

第十节 自然观和宇宙论74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科学技术76

第一节 社会历史概况76

第二节 农业,陆羽著《茶经》77

第三节 冶金、制瓷和纺织78

第四节 雕版印刷术、造纸术79

第五节 建筑80

第六节 地学82

第七节 天文学84

第八节 数学,算经的注释85

第九节 黑火药86

第十节 医药学86

第十一节 对外贸易和中外科技文化交流88

第十二节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自然观89

第一节 社会历史概况91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科学技术91

第二节 火药、兵器92

第三节 指南针、航海、造船92

第四节 印刷术的发展95

第五节 沈括著《梦溪笔谈》95

第六节 农业和农学著作97

第七节 数学和宋、元数学四大家98

第八节 天文学,郭守敬100

第九节 地学、水利101

第十节 金、元医学四大家102

第十一节 瓷器、冶金104

第十二节 建筑与桥梁105

第十三节 黄道婆与棉纺织业的发展106

第十四节 对外贸易和中外科技文化交流,马可·波罗107

第十五节 张载和朱熹的自然观110

第八章 明、清前期的科学技术112

第一节 明、清前期社会历史概况112

第二节 郑和下西洋114

第三节 采矿冶金技术114

第四节 水利和农业115

第五节 明、清建筑116

第六节 商业数学、建筑声学119

第七节 医学121

第八节 地方志中的科学史料123

第九节 著名科学家及其科学成就123

第十节 自然观126

第九章 明、清晚期的科学技术128

第一节 社会历史概况128

第二节 传教士利玛窦等把西方科学技术传人中国129

第三节 西学传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131

第四节 考证学派与《四库全书》135

第十章 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科学技术136

第一节 社会历史概况136

第二节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崛起137

第三节 近代数学与近代天文学138

第四节 近代物理学与近代化学140

第五节 近代地学和近代工程学141

第六节 近代生物学和近代医学,唐宗海倡导中西医结合144

第七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科学技术146

第一节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151

第十一章 反思:与中国科学技术史有关的几个问题151

第二节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154

第三节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伟大复兴为什么定能实现156

下部 世界科学技术史161

第一篇 古代世界科学技术史161

第十二章 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161

第一节 石器的制造与弓箭的发明161

第二节 火的利用和取火方法的发明162

第三节 原始农牧业的产生和早期发展163

第四节 原始手工业的早期发展164

第六节 宗教与科学技术的起源166

第五节 医疗技术的萌芽166

第七节 世界考古新发现167

第十三章 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的科学技术171

第一节 社会历史概况171

第二节 两区的农业,《汉谟拉比法典》172

第三节 两区的手工业173

第四节 两区的交通运输174

第五节 两区的建筑、伊姆霍特普、神庙、金字塔175

第六节 文字的发明和书写技术176

第七节 两区的天文历法177

第八节 两区的数学178

第九节 两区的其他科学、木乃伊179

第十节 祭司、宗教与科学180

第十四章 古代印度和古代波斯的科学技术181

第一节 社会地理历史概况181

第二节 古印度的农业183

第三节 古印度的手工业183

第四节 古印度的建筑184

第五节 古印度的梵文和书写方法184

第七节 古印度数学四大家185

第六节 古印度的天文历法185

第八节 古印度的医学187

第九节 古印度的佛教,释迦牟尼188

第十节 古印度的自然观188

第十一节 古代波斯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概况190

第十五章 古希腊的科学技术192

第一节 社会地理历史概况192

第二节 农业193

第三节 手工业和商业194

第五节 自然哲学195

第四节 建筑195

第六节 天文学和宇宙理论203

第七节 成就辉煌的数学,欧几里得著《几何原本》205

第八节 物理学,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208

第九节 地学211

第十节 生物学和医学,希波克拉底211

第十一节 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213

第十六章 古罗马的科学技术215

第一节 社会地理历史概况215

第二节 农业和农学著作216

第三节 手工业,赫伦与蒸汽反冲球216

第四节 宏伟精美的建筑217

第五节 卢克莱修对原子论的继承和发展218

第六节 天文学,托勒密与地心宇宙体系219

第七节 数学:丢番图著《算术》220

第八节 老普林尼和他的《自然史》220

第九节 医学家盖伦创立“三灵气说”221

第十节 基督教的创立和早期传播222

第十七章 古代美洲的科学技术224

第一节 社会地理历史概况224

第二节 玛雅城邦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概况224

第三节 印加帝国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概况226

第一节 社会地理历史概况,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228

第十八章 古代阿拉伯的科学技术228

第二节 大跃进和桥梁作用230

第三节 天文学成就231

第四节 成就辉煌的数学232

第五节 物理学233

第六节 地学234

第七节 炼金术积累了化学知识234

第八节 成就斐然的医学235

第九节 自然观236

第一节 社会地理历史概况238

第十九章 欧洲中世纪的科学技术238

第二节 农业240

第三节 手工业240

第四节 大学的创办及经院哲学的兴起241

第五节 经院哲学和宗教神学的叛逆者罗吉尔·培根243

第六节 科学在同教会的斗争中艰难地前进245

第二篇 近代世界科学技术史247

第二十章 第一次科学革命247

第一节 社会历史条件247

第二节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249

第三节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51

第四节 文艺复兴的伟大旗手达·芬奇252

第五节 近代天文学革命:哥白尼创立“日心说”取代托勒密的“地心说”253

第六节 从第谷·布拉赫的天文观测到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定律257

第七节 伽利略在经典力学创立中的重大贡献259

第八节 牛顿发现运动三定律261

第九节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262

第十节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265

第十一节 哈维创立血液循环学说取代盖伦的“三灵气说”266

第一节 数学269

第二十一章 16世纪—18世纪的自然科学269

第二节 物理学275

第三节 化学,拉瓦锡276

第四节 生物学,胡克发现细胞279

第五节 近代自然科学方法论281

第六节 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定位283

第二十二章 第一次技术革命286

第一节 社会历史背景286

第二节 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动因287

第三节 蒸汽机的发明和完善,发明家瓦特289

第四节 蒸汽时代的技术革命292

第二十三章 19世纪的自然科学295

第一节 天文学295

第二节 地学,赖尔著《地质学原理》298

第三节 化学,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301

第四节 生物学,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303

第五节 物理学,麦克斯韦与经典电磁学的创立306

第六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创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贡献311

第二十四章 第二次技术革命315

第一节 电机的发展和电能的应用,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315

第二节 电报、电话、电视和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发明317

第三节 内燃机的发明和改进320

第四节 阳光照相法的发明和普及321

第三篇 现代世界科学技术史323

第二十五章 第二次科学革命323

第一节 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序幕323

第二节 爱因斯坦和狭义相对论的创立326

第三节 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330

第四节 爱因斯坦对统一场论的探索333

第五节 量子概念的提出与发展,普朗克与爱因斯坦334

第六节 玻尔的原子结构假说338

第七节 量子力学的创立340

第八节 量子力学中的几个问题343

第九节 量子力学新进展、量子点模型345

第二十六章 现代物理学和数学347

第一节 原子核物理学的形成347

第二节 重核裂变349

第三节 轻核聚变351

第四节 粒子物理学的形成355

第五节 粒子理论的探索359

第七节 弦理论的兴起与“霍金旋风”的科学意义361

第六节 粒子加速器361

第八节 凝聚态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364

第九节 集合论、抽象代数学、解析数论368

第十节 拓扑学与微分几何学370

第十一节 泛函分析与动力系统方程373

第十二节 概率论、模糊数学和计算数学374

第十三节 北京数学峰会大放异彩,数学大师陈省身、吴文俊376

第二十七章 现代天文学和地学383

第一节 天文观测与射电天文学383

第二节 天体演化的现代理论385

第三节 现代宇宙学389

第四节 丁肇中与暗物质、暗能量和反物质研究397

第五节 地球的历史400

第六节 海洋地质学、机器人海底探宝401

第七节 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说403

第八节 探测地心的奥秘407

第九节 地质学研究领域的扩展408

第十节 地理学的新发展409

第十一节 气候学的进展和发展趋势410

第十二节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412

第十三节 气象学与天气预报413

第二十八章 现代化学和生物学415

第一节 元素周期律的深入探讨和新元素的发现415

第二节 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发展417

第三节 现代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的发展418

第四节 现代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的发展419

第五节 分子工程学421

第六节 现代化学的四大课题422

第七节 孟德尔创立遗传学说423

第八节 摩尔根创立基因学说425

第九节 分子生物学428

第十节 基因工程436

第十一节 水稻基因组序列图完成,发明家袁隆平438

第十二节 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完成443

第十三节 转基因技术的研发444

第十四节 干细胞、克隆技术的研发446

第十五节 基因疗法、器官移植和生物芯片的研制449

第十六节 脑科学与神经科学的进展451

第十七节 中国虚拟人问世452

第十八节 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启动454

第二十九章 第三次技术革命456

第一节 信息、计算机、网络(网格)的开发和利用457

第二节 激光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发明家王选466

第三节 空间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加加林468

第四节 现代能源技术的新发展476

第五节 现代材料科学技术的新发展480

第六节 交通运输技术的新发展484

第七节 其他技术领域的新发展485

第三十章 纳米科学技术的突起487

第一节 什么是纳米科学技术487

第二节 纳米科学技术突起的历程489

第三节 纳米科学技术的内容491

第四节 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的关系493

第五节 纳米科学技术大有可为495

第六节 纳米科技新成果频繁涌现497

第三十一章 复杂科学的兴起500

第一节 复杂客体500

第二节 复杂客体的特征501

第三节 复杂科学的兴起502

第四节 复杂科学的发展与展望505

第一节 环境问题的由来507

第三十二章 从环境科学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跃进507

第二节 环境治理的途径510

第三节 环境科学的兴起513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的勃兴515

第五节 重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519

第三十三章 生产力科学概要521

第一节 生产力发展历程回眸522

第二节 生产力所处的地位524

第三节 生产力要素论526

第四节 生产力功能论529

第五节 生产力调控论530

第六节 着力发展先进生产力532

第三十四章 深思:结语与启示534

第一节 关于世界文明和科技中心的形成、更替和转移535

第二节 树三观:世界观、科技观和发展观536

第三节 用三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功能论539

第四节 处理好有关科学技术的几个关系544

第五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功能和科学技术史工作者的使命550

参考文献554

跋5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