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 下
  • 黄甫全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7107195298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895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568页
  • 主题词:课程-研究-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3

第一编 课程与教学概论3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含义5

一、课程与教育的含义5

二、学习与教学的含义7

三、课程与教学的地位和作用8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9

一、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9

二、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10

三、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11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13

一、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含义13

二、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基本类型14

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17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17

二、大课程论21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24

测试作业题26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基础30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基础32

一、西方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基础32

二、我国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基础36

三、历史基础的研究与发展41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42

一、西方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42

二、我国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46

三、哲学基础的研究与发展52

一、文化及社会基础的意义53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及社会基础53

二、文化及社会影响的特征55

三、文化及社会基础的基本内涵57

四、文化及社会基础的研究62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的科学基础64

一、西方课程与教学的科学基础64

二、我国课程与教学的科学基础及其发展68

第五节 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71

一、西方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71

二、我国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及其发展73

测试作业题76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本质83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因素86

一、课程与教学影响因素的种类86

二、课程与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88

第二节 课程层次89

一、课程决策层次90

二、课程运行层次91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定义93

一、课程的定义94

二、教学的定义99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观演变103

一、课程观的转变103

二、当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108

测试作业题110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理论114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116

一、萌芽期116

二、建立期117

三、繁荣期119

一、传统流派122

第二节 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122

二、现代流派126

三、新兴流派130

第三节 我国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134

一、启发式教学134

二、主体性教学136

三、情境课程与教学137

四、概念重构主义课程与教学139

测试作业题142

第二编 课程与教学系统149

第五章 教育内容149

第一节 教育内容概述151

一、教育内容的概念151

二、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153

三、教育内容的构成157

第二节 作为教育内容的知识160

一、知识的概念161

二、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162

三、几种新知识观164

第三节 教育内容的拓展169

一、体育内容170

二、技能与能力171

三、态度与价值观175

测试作业题177

第六章 学生成长180

第一节 学生概述182

一、学生观182

二、学习观185

三、学生的权利与义务188

四、学生赋权增能189

一、赞成和反对学生参与决策的理由192

第二节 学生参与决策192

二、学生参与的层次194

第三节 核心技能与一般素养196

一、核心技能与一般素养的概念196

二、核心技能与一般素养的内容197

第四节 学习结果200

一、学习结果的概念200

二、标准与学习标靶201

三、学习习惯203

四、国外的实践206

五、我国的实践207

六、测验与考试207

测试作业题209

第七章 教师发展213

一、教师的概念215

第一节 现代教师观215

二、教师角色217

三、教师的权利与责任223

四、教师赋权增能224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226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226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230

第三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232

一、教师教育改革232

二、教师学习235

三、教师参与研究237

四、校本培训240

五、专业发展学校242

测试作业题245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的协作参与249

一、基本概念251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协作参与概述251

二、课程与教学的决策者和利益主体252

三、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力量257

第二节 国家目标和标准259

一、国家目标和标准的强化与弱化260

二、实例及分析262

第三节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264

一、职业教育的概念265

二、职业教育课程的组成成分266

三、实例及分析268

第四节 家校合作271

一、家校合作的概念271

二、家校合作的形式和效果272

三、家长与教师培训274

四、家长委员会276

第五节 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与教学277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277

二、多元文化课程279

三、多元文化教育的教学策略280

四、教师的潜在问题281

测试作业题283

第九章 环境开发287

第一节 环境概述289

一、环境的概念289

二、环境的层次290

三、环境的类型293

第二节 校园文化294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294

二、校园文化的类型296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300

第三节 隐性课程301

一、隐性课程的概念301

二、隐性课程与道德教育302

三、网络教育与隐性课程304

第四节 学习环境306

一、学习环境的概念306

二、教与学环境的空间利用307

三、教室组织的两种类型308

四、学生需要与教室空间309

五、物理环境因素与学生情感状态310

六、学习环境研究的进展311

第五节 环境的设计与优化312

一、教学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313

二、优化教学环境的途径和方法314

测试作业题316

第十章 课程与教学系统结构320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系统概述322

一、课程与教学系统的要素和特征322

二、课程与教学活动327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部关系331

一、课程与教学认识的关系331

二、师生关系336

三、同学关系342

第三节 三种经典学说344

一、教师中心说344

二、学生中心说345

三、学科中心说346

测试作业题347

客观测试作业题参考答案351

第十一章 课程研制过程359

第三编 课程与教学过程359

第一节 课程研制概述361

一、课程研制的概念361

二、课程研制的阶段362

三、课程研制的参与者364

四、课程研制的特性366

第二节 课程研制的基本原理368

一、教育目标的来源370

二、教育目标的筛选373

三、课程研制模式375

第三节 课程研制过程结构378

一、教育哲学和宗旨或课程理念的陈述379

二、对作为课程目标资源的需要进行分析379

五、课程内容的选择381

四、课程目标的具体化381

三、课程目的的具体化381

六、课程内容的组织382

七、课程实施与采用383

八、教学目的的具体化383

九、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84

十、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确定384

十一、评价技术和方法的初步选择384

十二、教学方法的应用384

十三、教学评价的实施385

十四、课程材料的评价385

测试作业题386

第十二章 课程规划与设计390

第一节 课程设计概述392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392

二、课程设计的成分393

三、课程设计的维度395

第二节 课程设计模式398

一、学科中心设计398

二、学习者中心设计401

三、问题中心设计403

第三节 课程规划过程406

一、课程规划的层次407

二、课程规划的步骤和任务410

三、课程方案示例413

例一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验方案413

例二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417

例三 微型课程方案——’99上海汽车博览会423

测试作业题424

第十三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428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430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概念430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功能432

第二节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433

一、传统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433

二、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434

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438

四、梶田叡一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439

五、我国的课程目标分类探索440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442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442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程序444

三、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451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表述454

一、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方法454

二、表意目标的表述方法455

三、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表述方法457

测试作业题459

四、目标表述的系统化459

第十四章 课程结构464

第一节 课程结构概述467

一、课程结构的实质467

二、课程内容468

三、课程平衡470

四、课程设置471

第二节 课程类型473

一、课程的一般分类和专门分类473

二、几组主要的课程类型475

第三节 课程结构原理483

一、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483

二、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485

三、形式结构与实质结构490

测试作业题493

第十五章 课程资源497

第一节 课程资源概述499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499

二、课程资源的类型和要素500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503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材料506

一、课程与教学材料的概念506

二、课程与教学材料的实质和作用508

三、课程与教学材料的种类和特点509

四、课程与教学材料的改革与发展514

第三节 课本515

一、课本的概念和实质515

二、课本的结构和标准517

三、课本的选择和使用519

四、课本的研究与发展521

测试作业题523

第十六章 课程实施与组织527

第一节 课程实施概述529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529

二、课程实施的取向与水平530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532

四、悬空课程536

第二节 课程变迁537

一、课程变迁理论538

二、课程变迁类型539

三、课程变迁阻力540

四、课程变迁认同541

第三节 课程实施模式542

一、研究—开发—推广模式542

二、兰德变迁模式543

三、变迁阻力消除模式544

四、组织发展模式545

五、情境模式546

第四节 课程组织547

一、课程组织的含义547

二、课程组织的要素548

三、课程组织的主要途径551

测试作业题552

第十七章 校本课程开发556

第一节 校本课程开发概述557

一、课程管理体制558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562

第二节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565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565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568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优点和局限570

第三节 学校特色课程开发572

一、学校特色课程的概念572

二、学校特色课程的类型573

三、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基本途径574

四、补充课程开发576

测试作业题579

第十八章 教学媒体582

第一节 教学媒体概述584

一、教学媒体的概念584

二、教学媒体的发展进程585

三、教学媒体的主要类型586

四、现代教学媒体的特点和意义587

一、教学多媒体的发展590

第二节 多媒体的开发与应用590

二、多媒体CAI的开发591

三、多媒体的应用594

第三节 网络多媒体595

一、网络多媒体的概念595

二、网络多媒体的类型及功能596

三、校园网的开发与应用599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602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602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606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609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创新613

测试作业题616

第十九章 教学组织形式619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620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类型621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含义621

第二节 现代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改革趋势626

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626

二、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629

三、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630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631

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636

一、备课637

二、上课640

三、作业布置、指导与批改641

四、课外辅导642

五、学习评价642

第四节 教案与学案研制643

一、教案与学案研制过程643

二、教案编制644

三、学案改革648

测试作业题649

附录19.1 卡片式教案示例653

附录19.2 条目式教案示例653

附录19.3 表格式教案示例655

第二十章 教学过程658

第一节 教学过程概述660

一、教学过程的动力660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661

三、教学的教育性662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结构663

一、已有的理论与实践664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666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669

一、教学过程本质概述669

二、特殊认识说671

三、儿童发展说672

四、认识—发展说674

第四节 教学原则678

一、教学原则概述678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679

测试作业题687

第二十一章 教学方法691

第一节 教学方法概述693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693

二、教学方法的发展696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层次特征700

一、原理性教学方法700

二、技术性教学方法701

三、操作性教学方法701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媒介特征702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703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704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705

四、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706

五、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706

第四节 教学方法的行为特征707

一、呈现方法708

二、实践方法708

三、发现方法709

四、强化方法709

第五节 教学方法的主体特征710

一、提示型教学方法711

二、自主型教学方法712

三、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713

测试作业题716

第二十二章 教学策略720

第一节 教学策略概述722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722

二、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723

三、教学策略的分类724

第二节 学习策略730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730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731

三、学习策略的意义732

四、学习策略的教学732

第三节 教授策略736

一、呈现技巧736

二、内容转化737

三、指导737

四、课堂管理739

五、课堂强化技术741

第四节 互动式教学策略742

一、教学互动的内涵742

二、一般教学样式743

三、课堂教学互动策略743

四、课外教学互动策略745

五、反思教学策略746

测试作业题749

第二十三章 学习方式753

第一节 学习方式概述755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755

二、学习方式的含义757

三、学习方式的发展758

第二节 有意义接受学习760

一、有意义学习的性质和类型760

二、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结构761

三、适用的教学策略763

四、实现条件与适用范围764

第三节 自主学习765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765

二、自主学习的教学步骤与原则767

三、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768

第四节 合作学习770

一、合作学习的结果770

二、合作学习的组成成分771

三、基于任务的课堂合作学习773

测试作业题775

第二十四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778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概述780

一、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内涵、功能及发展780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784

三、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787

第二节 教材评价790

一、教材评价的含义与指标790

二、教材评价的过程、方法与工具792

第三节 学生学习评价与评估797

一、学生学习评价与评估概述797

二、学业成就测验801

三、表现性评估807

第四节 教师评价811

一、教师评价的概念812

二、教师招聘考核813

三、教师教学评价814

测试作业题819

第四编 课程与教学美学826

第二十五章 课程与教学审美826

一、课程与教学美学的研究对象828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美学概述828

二、课程与教学审美的客观基础830

三、课程与教学审美的主要功能831

四、课程与教学审美的基本原则834

第二节 课程审美836

一、课程审美的维度837

二、科学课程审美837

三、人文课程审美839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审美840

第三节 教与学审美841

一、教与学审美的维度842

二、优化课堂结构的审美法则844

三、学习审美846

测试作业题848

第二十六章 教学艺术852

第一节 教学艺术概述853

一、教学艺术的含义854

二、教学艺术的特点854

三、教学艺术的分类857

第二节 常用的课堂教学艺术858

一、导课艺术858

二、教授艺术862

三、组织艺术873

四、结课艺术875

第三节 教学艺术风格876

一、教学艺术风格的含义877

二、教学艺术风格的特点878

三、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879

测试作业题881

客观测试作业题参考答案88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