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 解释学视野中的翻译问题 hermeneutical study of translation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 解释学视野中的翻译问题 hermeneutical study of translation
  • 李河著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112013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70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83页
  • 主题词:解释学-研究-西方国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 解释学视野中的翻译问题 hermeneutical study of translation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概念世界”和“语词世界”1

第一节 “原本中心论”及其语言观问题5

一、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原本中心论”意识6

二、传统哲学实在论的“原本中心论”意识8

第二节 “解释学真理”与“逻辑真理”的张力问题11

一、“逻辑”取代原初的“逻各斯”的历史13

二、“解释学真理”的重要含义:概念栖身于语词世界18

第三节 “唯一的”现代性语言与“复数的”传统语言25

一、现代性语言的“至上”(meta-)地位26

二、有的传统不再“言说”27

三、对“元解释学”的质疑30

四、让传统言说的条件32

第四节 解释学哲学的“根”:inter-esse概念35

一、作为理性形而上学概念典范的“在者”概念36

二、对“存在”问题的生存论-现象学-解释学理解39

三、inter-esse:从“旨趣”概念到“居间存在”概念43

第五节 本书的基本结构46

第一章 “翻译”如何是个哲学问题?50

第一节 两类翻译定义和两类翻译理论51

一、狭义翻译概念和广义翻译概念51

二、狭义翻译之学和广义翻译之学(普遍解释学)53

第二节 翻译研究的源头性问题:“原本/译本”之间的“/”59

一、“原本/译本”的二项式与“三人解释共同体”60

二、翻译之难——“原本/译本”之间难以逾越的“/”63

第三节 翻译研究的“自然态度”:旨在超越“/”的规范性诉求65

一、自然态度之一:原本中心论的翻译伦理66

二、自然态度之二:旨在成为工艺学的翻译技术理论68

三、拒绝自然态度:哲学翻译研究的起点71

第四节 20世纪哲学翻译研究的轮廓73

一、20世纪西方哲学翻译理论文献概览73

二、20世纪语言哲学涉及“翻译”问题的若干范例77

(一)卡尔纳普的“翻译”概念79

(二)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理论81

(三)翻译:在“概念图式”或“范式”之间84

三、20世纪解释学涉及“翻译”问题的若干范例89

四、翻译理论的若干基本话题及其联系93

(一)“原本/译本”主题93

(二)“对等性”暨“可翻译性”主题94

(三)“不可译性”主题——翻译的不确定性或不可通约性95

(四)意译与直译(free-vs-literal)96

(五)“一切写作都是翻译”96

第二章 单数的语言和复数的语言98

一、对“巴别塔”隐喻的另类解读:复数的语言才是人的家100

第一节 上帝的“Gift/gift”(毒药/礼品):从神圣语言到复数的语言100

二、“唯一性”与“唯一的”:人类语言的专名特性以及“翻译”的源始性设定104

三、“神圣语言”的碎片:人类语言的通名特性以及关于“翻译”的源始性设定107

四、“礼品”还是“毒药”?——巴别塔隐喻中的源始性“困惑”111

第二节 从自然的逻各斯(logos)到逻辑(logic)114

一、神圣逻各斯-人的逻各斯-逻辑及其与“翻译”的关系114

二、“想像性的形而上学”117

(一)“形而上学”与“科学”122

三、成为“唯一语言”的“理性形而上学”:以亚里士多德为例122

(二)学科分类意识:“第一哲学”概念的形成条件126

(三)“工具论”:“第一哲学”的思想工具129

第三节 “元解释学”批判133

一、“前逻辑”的生活世界中的语言问题133

二、广义翻译之学对“差异”的普遍主义叙述137

(一)“语内性的”解释概念不能替代“语际性的”翻译概念137

(二)从“文本流传”到“文本流通”:对伽德默尔解释学的批评140

(三)“文本流通”概念与“激进的解释学”142

三、语际翻译的解释学:让“差异”与“差异”之间的“差异”显现145

第四节 结 语148

第三章 原本中心论149

第一节 “圣作贤述”的隐喻150

一、对神圣原本的“听-写”:文化源头的源头性事件150

二、等级性的“作-述”观念:作者性=权威性154

三、体制性的“经-传”传统:真理是密写的157

四、小结:“作-述”观念对“语际翻译”的意义161

一、模仿(mimesis)一词的原初含义163

第二节 mimesis:模仿性翻译的链条163

二、与mimesis有关的几个图式:心灵复制(背诵)、道路图式、载体图式、第三文本图式166

三、“译本”与“原本”的相似性:“像”与“不像”173

第三节 “第三文本”:“可译性”的语言条件177

一、“第三文本”和“第三只眼”177

二、W.本杰明的“纯粹语言”观念178

三、作为“第三原本”的深层语言结构181

四、奎因的“翻译手册悖论”与翻译的“三角关系争论”186

第四节 没有“原本”:语词秩序的颠覆和“互文本性”写作190

第四章 译本何为?入土别生枝干!198

第一节 引言:语词构成物是个缘聚整体199

第二节 “外语的他在性”(上):基本理论叙述202

一、从语言的“物的因素”看“外语的他在性”202

二、从命名看“外语的他在性”205

三、从“语义域”看“外语的他在性”212

四、从“可能世界”看“外语的他在性”214

第三节 “外语的他在性”(下):个案研究——传统汉语的构成制度218

一、“有之未必然,无之必不然”:栖身于“表音语言”或“表意语言”的不同思想制度219

二、从“六书”看“象类”与“如在”观念222

(一)从汉字构成制度看“象”的优先地位224

(二)“象类”:传统汉字构成制度中的“自然分类”观念226

(三)从“……若……”的“取法论证”看“如在”(Being-like)观念228

三、从“六书”看“音谐义近”的概念诠释方式231

四、小结234

第四节 meme:文本因子的“出离”与“嵌入”235

一、文本因子(meme)概念的含义236

二、“翻译即改写”:原语与译语的双重“解构”239

三、格义与“空集”的充实:嵌入-转换-生成语法242

四、体现着“嵌入-转换-生成语法”的翻译245

第五节 结语:入土别生枝干,本立而道生247

第五章 “翻译”如何使“哲学”成为一个问题?251

第一节 概念无法逃避语词:哲学概念的翻译253

一、概念栖身于语词:“基本哲学语词”的翻译问题253

二、栖身于“思想疆域”的概念语词:德鲁兹的“地缘哲学”258

三、栖身于“思想制度”的哲学语词:中国有哲学吗?261

(一)“思想制度”概念的含义262

(二)从金岳霖先生的相关讨论所获得的启示265

第二节 “看”的真实到“听说”的真实:两类知识的三种形态270

一、“看”的隐喻性前提:关于哲学的镜相信念270

二、视觉中心论272

三、对“听说的知识”的拒斥275

四、“解释学的真理”与“逻辑的真理”279

第三节 inter-esse(居间存在):“解释学真理”的本体论基础285

一、“哲学的终结”对“哲学”提出的任务286

(一)西方形而上学的“典范转移”意味着什么?287

(二)亚里士多德的两种逻辑:形而上学典范转移的源头说明289

(三)“哲学的完成”或“哲学的终结”295

二、哲学的再开始298

(一)“居间性”(inter-ness)主题的浮现299

(二)“居间性”(inter-ness)概念的生存论-解释学基础303

(三)“居间性”(inter-ness)所蕴涵的“往复”(repetition)概念306

三、inter-esse:从“旨趣”到“居间存在”310

(一)作为“旨趣”的inter-esse概念311

(二)作为“居间存在”的inter-esse概念313

附录316

处于传统与现代紧张关系中的文本流通316

一、面对“普通语言”的压力——翻译或者死亡317

二、翻译结构的单向性——外向翻译与内向翻译的区别323

三、外向翻译居于主导的近现代西方325

四、内向翻译居于主导的近现代中国327

五、从汉语“译”字的方位含义嬗变看中国传统“中心-边缘”意识的转移330

(一)“译”字在先秦“方位名称衍生系统”中的地位与“中国中心意识”331

(二)“译”字在佛经翻译时期成为通名以及对“中国中心意识”的初次解构334

六、内向翻译给中国现代传统带来的新特征337

提问之难340

一、澄清一个话题340

二、复述与“图书馆意识”344

三、独白与“在异域中逗留”350

参考文献356

后记3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