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础化学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彬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7802091128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82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597页
- 主题词:化学-高等学校:技术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基础化学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绪论1
一、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目的1
二、基础化学中重要的量和单位2
三、物质的量及摩尔4
四、化学反应进度5
五、有效数字7
六基础化学的学习方法12
习题13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14
第一节 原子的内部组成14
一、道尔顿原子学说14
二、卢瑟福(Rutherford)原子模型15
三、玻尔(Bohr)的原子模型16
四、现代原子模型18
第二节 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19
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19
二、测不准原理20
一、薛定谔(E Schr?dinger)方程21
第三节 微观粒子运动的一般规律21
二、波函数与原子轨道22
三、四个量子数25
第四节 原子结构28
一、屏蔽效应28
二、钻穿效应29
三、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鲍林(Pauling)近似能级图30
一、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31
第五节 核外电子排布及元素周期表31
二、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表37
三、元素性质和元素周期表40
第六节 分子结构45
一、离子键45
二、共价键理论48
三、杂化轨道理论51
一、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54
第七节 分子的结构与分子间作用力54
二、分子间作用力55
三、氢键56
习题58
第二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61
第一节 气态61
一、气体的通性61
二、气体定律62
三、气体的液化68
第二节 液态69
一、液体的性质69
二、溶液和液体分散体系73
第三节 固体80
一、晶体和非晶体80
二、晶体的外形特征和结构80
三、晶体的类型83
一、概述87
第四节 等离子体87
二、等离子体的特性88
三、等离子体的形成89
四、等离子体的应用90
习题91
第三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95
第一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96
一、基本概念及术语96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99
三、恒容热、恒压热、焓104
第二节 热化学116
一、化学反应热效应116
二、热化学方程式118
三、盖斯定律118
四、标准摩尔生成焓119
五、标准摩尔燃烧焓121
六、相变焓121
七、反应热效应与温度的关系123
一、热力学第二定律126
第三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126
二、熵增加原理127
三、熵变化的计算129
四、吉布斯函数G134
第四节 化学平衡热力学原理136
一、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136
二、平衡常数138
三、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rG?141
四、温度、压力及其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42
习题146
第四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152
第一节 化学动力学基本术语152
一、反应速率152
二、基元反应153
三、反应机理154
四、反应速率方程154
六、反应速率常数155
五、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155
第二节 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方程156
一、零级反应156
二、一级反应156
三、二级反应159
四、三级反应161
一、尝试法162
二、图解法162
第三节 反应级数的确定方法162
五、分数级数反应及负级数反应162
三、半衰期法163
四、微分法163
五、孤立法164
第四节 链反应与“稳态近似法”动力学处理165
一、直链反应与“稳态近似法”166
二、支链反应与爆炸界限167
第五节 活化能与基元反应速率理论简介169
一、阿伦尼乌斯方程169
二、基元反应活化能171
三、活化能的作用173
四、阿伦尼乌斯公式的应用174
第六节 简单碰撞理论(SCT)176
一、异种分子碰撞发生反应177
二、同种分子碰撞发生反应178
习题179
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182
二、强电解质溶液的活度和活度系数182
第一节 电解质溶液182
第五章 酸碱平衡182
三、离子强度186
第二节 酸碱理论187
一、酸碱质子理论187
二、酸碱路易斯电子理论189
三、软硬酸碱理论190
第三节 溶剂191
一、溶剂的分类191
二、溶剂对溶质酸碱性的影响191
一、酸和碱的离解常数193
第四节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193
二、Ka、Kb与Kw的关系195
第五节 溶液的pH196
一、pH的计算196
二、pH的测定204
第六节 缓冲溶液205
一、缓冲溶液pH的计算205
二、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206
三、缓冲溶液的选择207
一、酸碱指示剂208
第七节 酸碱滴定208
二、酸碱滴定曲线212
三、酸碱滴定法的应用222
习题226
第六章 氧化还原平衡及电化学基础230
第一节 氧化还原基本概念230
第二节 氧化数(氧化值)231
一、氧化数法232
第三节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232
二、离子—电子法234
第四节 原电池和电极电势235
一、原电池和电极电势236
二、电极电势238
三、原电池的热力学242
第五节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244
一、能斯特方程式244
二、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246
三、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246
四、难溶化合物、配合物的形成对电极电势的影响247
第六节 电极电势数值的应用248
一、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248
二、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自发性249
三、确定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250
四、选择合适的氧化剂或还原剂250
一、电解池251
第七节 电解251
五、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次序251
二、电解原理252
三、电解原理的应用253
四、电解定律255
第八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255
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256
二、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256
三、高锰酸钾法257
四、重铬酸钾法260
五、碘量法261
习题264
第七章 元素化学268
第一节 元素概述268
一、地球上的元素268
二、元素在地壳、海洋和大气中的分布和存在类型268
三、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270
一、非金属单质的特性及其制备271
第二节 单质271
二、金属单质的特性及其制备281
第三节 化合物284
一、金属元素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284
二、非金属元素氧化物、含氧酸(或酸)及其盐296
※第四节 毒害物质的污染及处理321
习题325
第八章 大气化学331
第一节 大气的构成及性质331
一、大气的组分331
二、大气圈的层次333
三、大气的物理性质335
第二节 大气的光化学反应337
一、大气能量效应337
二、光化学反应原理339
三、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342
一、自由基的形成和反应345
第三节 自由基反应345
二、大气中的主要自由基346
第四节 大气中重要化合物和大气现象348
一、硫氧化物348
二、氮氧化物351
三、酸雨354
四、碳氧化物和温室效应357
五、碳氢化合物和光化学烟雾359
一、气溶胶的定义和分类364
第五节 气溶胶364
二、气溶胶的源与汇365
三、气溶胶粒子的化学组成366
四、气溶胶的影响368
习题369
第九章 水化学371
第一节 地球上水的分布及其存在形式371
一、地球上水的分布371
二、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372
一、天然水的基本特征375
第二节 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存在形态375
二、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和存在形态383
第三节 水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385
一、水中颗粒物质的迁移转化385
二、氧化—还原392
三、挥发作用396
四、水解作用398
五、光解作用401
六、生物降解406
第四节 废水的吸附净化412
一、吸附的基本原理与类型413
二、吸附剂414
三、吸附操作方式415
四、活性炭的再生416
五、吸附法处理废水举例417
六、离子交换418
习题421
一、土壤的组成424
第十章 土壤化学424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424
二、土壤的粒级分组与质地分组427
三、土壤的吸附性429
四、土壤的酸碱性430
五、土壤的氧化还原性432
六、土壤的生物性质433
七、土壤的自净作用433
第二节 土壤污染物的迁移及其机制434
一、土壤污染434
二、重金属污染435
第三节 农药污染440
一、农药对环境的污染440
二、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441
三、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442
第四节 化肥污染443
一、化肥的污染443
二、土壤中化肥污染的控制444
一、固体废弃物的来源445
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445
第五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445
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446
习题446
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448
二、有机化合物的特点448
第一节 导论448
第十一章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448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454
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454
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456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规律467
第四节 有机化合物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和反应类型473
第五节 烃类的化学性质474
第六节 卤代烃503
一、卤代烃的制法503
二、卤代烷的化学性质504
三、亲核取代和消除的反应机理506
第七节 含氧有机化合物508
一、醇、酚、醚509
二、醛和酮516
三、羧酸及其衍生物521
第八节 含杂原子有机化合物525
一、含氮有机化合物525
二、含硫、磷有机化合物531
三、杂环化合物534
第九节 生物有机化合物538
一、碳水化合物538
二、氨基酸和蛋白质545
三、核酸549
第十节 有机合成简介549
一、有机合成反应550
二、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550
习题554
附录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