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欠发达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研究: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为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欠发达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研究: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为例
  • 冯方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542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55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欠发达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研究: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

1.2 研究思路2

第2章 欠发达民族地区发展理论研究综述4

2.1 国内外关于“欠发达”的理论4

2.1.1 国外理论4

2.1.2 国内理论5

2.2 “欠发达”的内涵5

2.2.1 “欠发达”概念的特点5

2.2.2 “欠发达”内涵包含以下几个层面6

2.3 欠发达地区的界定7

2.3.1 国内外关于欠发达地区界定的方法7

2.3.2 “欠发达地区”界定指标的选取方法8

2.4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特征9

2.4.1 国外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9

2.4.2 欠发达地区的普遍特征10

2.4.3 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基本特征11

2.5 欠发达地区开发理论概述13

2.5.1 区域经济学关于欠发达地区开发的理论13

2.5.2 发展经济学关于欠发达地区开发的理论18

2.5.3 福利经济学关于欠发达地区开发的理论20

2.6 区域发展战略概述21

2.6.1 区域发展的空间组合战略21

2.6.2 区域发展的优势导向战略23

2.6.3 区域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24

2.6.4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25

2.6.5 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发展战略27

2.6.6 满足基本需求与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29

2.7 区域梯度发展理论概述31

2.7.1 区域梯度发展的内涵31

2.7.2 梯度开发理论31

2.7.3 梯度理论相关的区域开发模式33

2.8 欠发达民族地区发展的后发优势35

2.8.1 后发优势概论35

2.8.2 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后发优势39

2.8.3 欠发达民族地区实现后发优势的原则44

2.8.4 欠发达民族地区实现后发优势的条件44

第3章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分析48

3.1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历史过程48

3.1.1 建国以前国民经济布局48

3.1.2 建国后国家的区域战略及投资分布51

3.1.3 改革开放以前东西部社会发展状况56

3.1.4 改革开放以后东西部社会发展状况的变化57

3.2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60

3.2.1 自然条件方面的原因60

3.2.2 历史方面的原因60

3.2.3 社会方面的差异61

3.2.4 体制转换的时间和地区差异因素61

3.2.5 开放政策差异因素62

3.3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63

3.3.1 我国民族地区发展取得的成就63

3.3.2 我国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64

3.3.3 发展民族区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66

3.4 民族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关系70

3.5 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本途径71

3.5.1 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71

3.5.2 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协调72

3.5.3 调整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72

3.5.4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形成区域经济整合发展态势73

第4章 欠发达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析要74

4.1 欠发达地区74

4.1.1 我国欠发达地区形成原因74

4.1.2 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分类76

4.1.3 我国欠发达地区分布78

4.2 民族地区发展分析80

4.2.1 我国民族地区分布80

4.2.2 少数民族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86

4.2.3 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88

4.3 欠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的地域交叉91

4.4 我国经济区位的划分93

4.5 经济发展的含义96

4.6 社会全面发展的内涵97

4.7 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99

4.7.1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99

4.7.2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提出的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99

4.7.3 “十一五”规划中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101

4.8 欠发达民族地区社会全面发展103

4.8.1 欠发达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104

4.8.2 欠发达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108

4.8.3 欠发达民族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111

4.8.4 欠发达民族地区的人口发展113

4.9 欠发达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116

第5章 政府行为与区域规划119

5.1 区域规划概述119

5.1.1 规划的概念119

5.1.2 区域规划的任务119

5.1.3 区域发展、区域开发与区域规划121

5.1.4 区域规划常用的理论方法122

5.2 区域规划的程序127

5.2.1 确定规划区域的性质和范围127

5.2.2 区域基础资料的搜集129

5.2.3 区域基础资料的分析129

5.2.4 确定区域发展战略142

5.2.5 编制各项规划方案144

5.2.6 规划方案的评估和选优150

5.3 区域规划对于欠发达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150

5.4 欠发达民族地区创新的区域规划152

5.4.1 欠发达民族地区创新的区域规划依据152

5.4.2 欠发达民族地区创新的区域规划原则155

5.4.3 欠发达民族地区创新的区域发展目标157

5.5 政府行为在欠发达民族地区的特殊作用158

5.6 国外对欠发达地区开发的经验教训160

5.6.1 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经验160

5.6.2 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教训171

5.7 我国政府的民族观点和民族思想173

5.7.1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173

5.7.2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思想174

5.7.3 我国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政策177

第6章 呼伦贝尔区域规划创新183

6.1 呼伦贝尔概况183

6.1.1 地理、人口、行政区划183

6.1.2 呼伦贝尔市的民族组成184

6.1.3 呼伦贝尔市的经济区划分184

6.1.4 呼伦贝尔市的民族政策185

6.2 呼伦贝尔区域综合分析189

6.2.1 经济区位189

6.2.2 生态环境190

6.2.3 产业结构195

6.2.4 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分析196

6.2.5 资源优势197

6.2.6 制约因素204

6.3 呼伦贝尔发展战略204

6.3.1 呼伦贝尔规划指导思想204

6.3.2 呼伦贝尔发展目标205

6.3.3 呼伦贝尔经济布局规划207

6.4 呼伦贝尔产业发展重点209

6.4.1 能源和重化工基地209

6.4.2 绿色农产品产业化基地211

6.4.3 生态民俗旅游胜地212

6.4.4 进出口产品加工基地214

6.4.5 积极培育特色产业215

6.5 呼伦贝尔基础设施规划216

6.5.1 铁路设施216

6.5.2 公路设施216

6.5.3 水利设施217

6.6 呼伦贝尔社会事业规划218

6.6.1 教育事业218

6.6.2 医疗卫生222

6.6.3 文化体育223

6.7 呼伦贝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26

6.7.1 保护目标226

6.7.2 环境改善227

6.7.3 生态建设229

6.7.4 循环经济231

第7章 呼伦贝尔美丽与发展双赢述要232

7.1 呼伦贝尔“十一五”:抓住机遇、蓄势突破、跨越发展的五年232

7.2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精心谋划呼伦贝尔市“十一五”发展蓝图235

7.2.1 把握形势,明确背景,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总目标236

7.2.2 坚持原则,理清思路,贯穿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238

7.2.3 重点突破,周密规划,突出“打造三大基地、构建和谐呼伦贝尔”这个总任务241

7.3 关注经济引擎,承接产业转移,有效构筑全市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250

7.3.1 长三角地区发展及规划编制基本情况与启示250

7.3.2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现状与呼伦贝尔市承接产业转移启示252

7.3.3 打造呼伦贝尔经济发展核心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256

7.4 在东北区域整体中获得存在与发展的全部要义267

7.5 打造五大基地,实现四个对接,在呼应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实现呼伦贝尔历史新跨越269

7.5.1 呼伦贝尔市概况269

7.5.2 呼应和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现实可能271

7.5.3 呼伦贝尔在东北经济区的战略定位273

7.5.4 呼应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对策选择275

7.6 呼伦贝尔市“十一五”规划需要重点关注的战略性问题279

7.6.1 进一步关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的一系列新的提法279

7.6.2 进一步关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问题279

7.6.3 进一步关注长期发展能力建设、增强发展后劲280

7.6.4 进一步关注产业互动问题尤其是工业反哺农牧业问题281

7.6.5 进一步关注参与东北振兴战略问题282

7.6.6 进一步关注人才兴市问题283

7.7 在进一步开放条件下发展呼伦贝尔市现代服务贸易的战略选择分析283

7.7.1 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转变284

7.7.2 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285

7.8 呼伦贝尔振兴需要解决的问题287

7.8.1 关于建立对俄蒙开放基地287

7.8.2 关于加大扶贫开发力度289

7.8.3 关于森林产业发展290

7.8.4 关于呼伦贝尔草原保护与建设291

7.8.5 关于国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292

7.8.6 关于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对接293

7.8.7 关于地方财税政策293

7.8.8 关于国家税收政策296

7.8.9 关于农牧业发展298

7.8.10 关于水资源开发利用300

7.8.11 关于教育和科技发展302

7.8.12 关于地方金融环境的改善304

7.8.13 关于人民银行协调各商业银行对地方建设的支持305

7.9 呼伦贝尔市中俄地区合作规划设想309

7.9.1 对俄口岸发展现状309

7.9.2 呼伦贝尔市对俄项目投资发展现状310

7.9.3 俄罗斯远东资源状况311

7.9.4 对俄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312

7.9.5 对俄投资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313

7.9.6 口岸基础设施及运输通道建设315

7.9.7 几点建议317

7.10 呼伦贝尔市主动融入东北地区区域经济的思考318

7.10.1 进一步完善发展定位、调整发展战略措施319

7.10.2 进一步调整完善产业发展规划325

7.10.3 进一步发挥区域协作优势,共同打造“哈大齐呼”经济协作区328

7.11 呼伦贝尔市实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对策329

7.11.1 积极争取享受东北振兴政策,提高配套政策保障能力329

7.11.2 构筑基础设施平台,形成东北亚立体交通网络330

7.11.3 统筹主导产业布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形成支点331

7.11.4 共同关注生态保护,形成东北地区重要的安全屏障332

7.11.5 构建“哈大齐呼”经济协作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破题333

7.11.6 广泛开展“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把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334

7.12 在参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率先突破335

7.12.1 形势与判断335

7.12.2 目标与措施337

7.12.3 任务与要求341

7.12.4 问题与建议342

7.13 呼伦贝尔争取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的有关情况345

7.13.1 关于分离企业办社会政策方面345

7.13.2 关于争取纳入资源型城市试点地区情况345

7.13.3 关于金融政策方面346

7.13.4 关于税收政策方面347

7.13.5 关于对外开放政策方面348

7.13.6 关于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政策方面348

7.14 坚持走生态文明和又好又快发展之路,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353

7.14.1 呼伦贝尔市生态基本情况353

7.14.2 呼伦贝尔市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开展情况354

7.14.3 呼伦贝尔市生态保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354

7.14.4 提请国家帮助解决的问题355

第8章 打造呼伦贝尔能源重化工基地问题研究358

内容提要358

引言359

8.1 呼伦贝尔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必要性359

8.1.1 地区经济崛起的突破口359

8.1.2 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360

8.1.3 城市经济的助推器361

8.1.4 吸引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361

8.2 打造呼伦贝尔能源重化工基地可行性分析361

8.2.1 基础资源条件361

8.2.2 区位优势分析364

8.2.3 配套条件分析364

8.2.4 不利因素368

8.3 打造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战略目标与重点369

8.3.1 在煤炭产业方面370

8.3.2 在电力产业方面372

8.3.3 在化工产业方面376

8.3.4 在冶金产业方面380

8.4 打造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保障措施384

8.4.1 依据区域发展功能,强化基础设施投入384

8.4.2 深化企业改革与制度创新384

8.4.3 拓宽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384

8.4.4 建立新型的人才激励兼容机制385

8.4.5 积极改进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386

8.4.6 围绕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建立优势产业群386

8.4.7 强化市场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386

8.4.8 加快工业成果转化的载体的建设387

8.4.9 将呼伦贝尔能源重化工等规划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结合起来387

结论388

本章参考文献389

第9章 实施大兴安岭林区天然林保护“以煤代木”工程研究390

摘要390

9.1 绪论393

9.1.1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393

9.1.2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395

9.1.3 国内外研究现状395

9.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403

9.2 天然林保护基本概念及理论403

9.2.1 天然林保护基本概念403

9.2.2 天然林保护基本理论406

9.2.3 森林的功能407

9.3 内蒙古大兴安岭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述要408

9.3.1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天保工程”概况408

9.3.2 实施“天保工程”遇到的主要问题409

9.3.3 实施“天保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412

9.4 “以煤代木”项目区规划413

9.4.1 以煤代木工程提出的背景和依据414

9.4.2 实施“以煤代木”集中供热工程考虑的主要技术原则416

9.4.3 存在的主要问题418

9.4.4 项目区规划418

9.4.5 实施“天保工程”地区供热现状及规划热负荷425

9.4.6 实施“天保工程”地区热源现状及热源规划429

9.4.7 实施“天保工程”地区热力网系统规划433

9.5 规划区评价及评价方法436

9.5.1 评价基本原则436

9.5.2 评价指标437

9.5.3 评价方法444

9.5.4 规划区经济估算实例446

9.6 结论及展望449

9.6.1 主要研究结论449

9.6.2 建议与展望450

本章参考文献451

参考文献455

附录1 橡胶颗粒沥青路面减振降噪特性的研究457

附录2 农工贸旅立体发展 全民动员共建共享 接力打造岭东强旗504

附录3 倾力发展县域经济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锻造岭东强旗核心竞争力528

后记5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