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科技兴市大趋势 发展以新型科技中等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网络结构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科技兴市大趋势 发展以新型科技中等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网络结构
  • 宋书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 ISBN:7800700879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323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3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科技兴市大趋势 发展以新型科技中等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网络结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三大文明社会形态的分期1

二、不同文明时代中社会结构与城乡结构的变迁3

三、中国城乡社会结构现代化道路之抉择与科技兴市的必然趋势10

第一编 各文明时代的社会结构模式17

第一章 农业文明时代--以农村为中心的社会结构模式17

第一节 农业产生与农业文明时代17

一、原始农业的产生17

二、农业文明时代19

第二节 农业文明时代的社会结构模式22

一、奴隶主、封建地主阶级占有的经济结构22

二、君主专制的政治结构27

三、思想禁锢的文化结构30

第三节 农业文明时代的城市32

一、农业对城市产生的历史作用32

二、农业文明时代的城市对农村的依附性34

三、农业文明时代城市的特征35

四、农业文明时代的社会结构制约着城市的发展40

第二章 工业文明时代--以工业大城市为中心的结构模式42

第一节 工业化的集中效益与城市化42

一、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42

二、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44

三、大城市的发展异常迅速46

第二节 城市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50

一、工业文明时代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50

二、大城市带来的问题53

第三章 科技文明时代--以新型科技中等城市为中心的社会结构模式57

第一节 迈入新文明的端倪--新型科技中等城市的雏形57

一、“新城”运动兴起的过程及花园城市理论的主要影响57

二、北、南方国家“新城”建设的努力与尝试59

第二节 以新型科技中等城市为中心的结构模式发展的必然性65

一、人类效益活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65

二、实现人口理想集聚规模的必要条件68

三、新型科技中等城市与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69

第三节 新型中等城市中人类文明的理想社区71

一、合理的空间结构71

二、人际关系的协调及组织72

三、良性运转人文、生态环境74

第四章 传统农村、工业大城市和新型科技中等城市社会结构的比较78

第一节 由传统农业社会到科技文明社会78

一、自然经济一统天下的传统农村78

二、作为有机体的工业大城市79

三、与周边地区进行有机联系的新型科技中等城市80

第二节 社会结构的分化82

一、结构单一型的传统农村82

二、结构分化的工业大城市83

三、结构多元化的新型科技中的等城市84

第三节 从封闭的社会到开放的社会86

一、传统农村社会的封闭性86

二、工业大城市的开放性87

三、新型科技中等城市的全方位开放88

第二编 中国城乡社会结构现代化道路之抉择--以新型科技中等城市为中心的途径90

第五章 中国城市发展战略之反思与展望90

第一节 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90

一、中国古代城市的功能91

二、形成我国古代城市功能的机制94

三、中国古代城市的转变97

第二节 城市发展道路上的痛苦选择101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101

二、发展新型科技中等城市的必要性108

三、发展新型科技中等城市的可能性114

第六章 新型科技中等城市人口与生态结构117

第一节 中国当前人口的社会分布结构118

一、东西部人口分布的不平衡118

二、人口向少数几个大城市聚集119

第二节 中国当前生态结构失衡之忧虑121

一、人口密度与生态121

二、工业化与生态123

第三节 新型科技中等城市对人口与生态的调理127

一、合理的人口规模与生态结构128

二、自觉的调理大自然生态结构131

第七章 新型科技中等城市产业结构134

第一节 我国中等城市产业结构的现状与特征134

一、城市与产业结构134

二、中等城市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136

三、中等城市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143

第二节 新型科技中等城市产业结构的基本类型及选择146

一、现代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146

二、工业向新科技产业转化型产业结构148

三、新科技产业主导型产业结构149

四、港口商埠与行政、文化中心等其他类型或综合型152

第三节 新型科技中等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目标结构153

第八章 新型科技中等城市科教文结构157

第一节 中国现代科教文事业的发展157

一、19世纪到20世纪科教文的奠基157

二、20世纪下半世纪科教文的发展161

三、中国科教文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163

第二节 新型科技中等城市科教文事业的发展169

一、工业大城市向现代科技中等城市的转化169

二、新兴中等城市发展状况170

三、新兴中等城市科学教育在全国城市中的地位172

四、科技文明时代新型科技中等城市的发展及其特色176

第九章 新型科技中等城市社会管理结构180

第一节 城市社会管理理论180

一、城市社会管理及其实质180

二、城市社会管理理论的发展181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对现实的影响184

一、中国现实城市社会管理中的传统影响184

二、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187

第三节 新型科技中等城市科学的社会管理结构190

一、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191

二、社会管理结构要素与组织网络体系196

三、城市社会管理科学原理与主要方法199

四、新型科技中等城市社会管理的特征与重要功能204

第十章 新型科技中等城市社会分层结构206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分层206

一、社会分层研究206

二、传统社会中的身份制207

三、传统社会中的等级一致性209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社会分层的变迁210

一、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社会分层结构的破裂210

二、城市化对社会分层的影响212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变化213

第三节 新型科技中等城市社会分层的变化215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自然融合215

二、新型科技中等城市的中介作用218

三、新型科技中等城市社会分层的发展219

第十一章 新型科技中等城市的家庭模式221

第一节 中国传统家庭的特点222

一、秦以来我国封建家族的特点222

二、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家庭状况223

第二节 中国走向现代社会过程中家庭模式的变迁225

一、世界性工业化与家庭变迁225

二、现代社会家庭领域中的新问题227

第三节 新型科技中等城市的家庭模式228

一、家庭将在新型科技中等城市发展中受惠228

二、新兴中等城市家庭结构与功能变化的特点229

三、新型科技中等城市家庭的新特点与前瞻性问题237

第十二章 新型科技中等城市与人口素质的提高242

第一节 中国的人口素质问题242

一、人口素质概念242

二、对中国人口素质的初步评估243

三、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的要害246

四、中国人口智力素质问题247

五、中国人口非智力素质问题248

第二节 中国人口素质与中国人口城市化253

一、人口城市化与人口素质之间的密切关系254

二、我国缓慢的城市化进程影响了人口素质的提高261

第三节 发展新型科技中等城市与人口素质的提高263

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263

二、发展新型科技中等城市对于提高人口素质的意义267

三、人口素质对新型科技中等城市发展的作用268

第十三章 新型科技中等城市对消灭城乡差别的重要作用271

第一节 近现代思想家关于消灭三大差别的观点和预言271

一、早期社会主义者271

二、科学社会主义者273

三、现代西方未来学家275

第二节 新型科技中等城市是逐步消灭城乡差别的适宜途径279

一、我国城乡差别的现状279

二、消灭城乡差别的各种理论模式282

三、新型科技中等城市的作用285

附论:国外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及对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启示289

第一节 世界城市化的一些共同规律和重要结论:城市发展与文明更新的历史经验289

一、世界各主要国家城市化的共同规律289

二、国外城市化研究的一些重要论点291

第二节 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政策与实践301

一、美国302

二、英国306

三、欧洲各主要国家(法、德、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南斯拉夫、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309

四、日本311

五、新加坡、印度等亚太地区国家313

六、新型现代化城市--科学技术城3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