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优生科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吴刚,伦玉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7502336427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1203页
- 文件大小:91MB
- 文件页数:122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优生科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优生科学概论3
第1章 优生科学的历史与现状3
1 优生思想发展简史3
1.1 古代的优生思想3
1.2 近代优生思想与优生运动5
1.3 我国解放前的优生思想与活动8
2 我国优生科学的建立10
2.1 我国优生科学发展的基础10
2.2 我国优生科学的定义和内容13
3 我国优生科学发展的现状16
3.1 优生科学队伍的壮大16
3.2 优生科学专业人才的扩大16
3.3 学术著作、机构、刊物16
3.4 优生科学学术会议17
3.5 我国优生科学发展的几点期望17
第2章 优生科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19
1 基础优生学发展现状及展望19
1.1 人类基因组计划19
1.2 行为科学的研究25
1.3 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31
2 临床优生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31
2.1 分子医学31
2.2 围生医学32
2.3 生殖健康32
3 环境优生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34
3.1 我国原生环境中的重要优生问题34
3.2 次生环境对优生的影响34
3.3 中国的人口问题35
4 社会优生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36
4.1 优生措施的伦理与法律问题37
4.2 社区优生工作38
第二篇 基础优生学43
第3章 精子与卵子的发生43
1 人类精子的发生43
1.1 男性生殖器的解剖43
1.2 精子的发生、排放和成熟45
1.3 男性生殖激素及其调控48
2 人卵的发生49
2.1 人卵细胞的发生及其生命周期49
2.2 卵泡的发育51
2.3 卵泡发育的机理52
2.4 LH峰与卵细胞的成熟54
2.5 卵泡的激素分泌功能55
2.6 排卵56
2.7 卵子的运行56
第4章 人体胚胎的发育58
1 人体胚胎的发育58
1.1 人体胚胎发育的概述58
1.2 人体胚胎发育的阶段59
2 生殖细胞的发育59
2.1 精子的发生、成熟和获能59
2.2 卵子的发生与排卵61
3 受精61
3.1 受精的意义61
3.2 受精的必备条件62
4 人胚早期发育62
4.1 卵裂、胚泡形成和植入(第1周)62
4.2三胚层的形成和分化(第2周)63
4.3 神经管的形成和分化64
4.4 胚层的分化(第4周)64
4.5 胎儿期逐月份发育特征66
4.6 胎儿期外形特征(第9~38周)与胎龄推算67
5 胚胎发育与母体的关系68
5.1 胎膜68
5.2 胎盘68
6 双胎、多胎与联胎70
6.1 双胎或双生70
6.2 多胎71
6.3 联胎71
7 胚层分化的各种组织和器官71
第5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73
1 细胞概述73
1.1 细胞的基本概念73
1.2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74
1.3 细胞的大小和形态75
1.4 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76
2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76
2.1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77
2.2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与特性80
2.3 细胞膜的功能82
2.4 细胞间的连接和细胞外基质91
3 细胞质与细胞器96
3.1 细胞的内膜系统96
3.2 核糖体100
3.3 线粒体101
3.4 细胞骨架104
4 细胞核109
4.1 核膜109
4.2 核仁111
4.3 核基质112
5 染色质与染色体112
5.1 染色质的化学组成112
5.2 染色质的超微结构与组装113
5.3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114
5.4 染色体116
6 细胞增殖——有丝分裂117
6.1 细胞增殖周期117
6.2 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划分118
6.3 细胞周期各时期的特点118
7 减数分裂122
7.1 减数分裂的4个阶段122
7.2 减数分裂与遗传的基本规律124
第6章 遗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127
1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127
1.1 核酸的分子组成127
1.2 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128
1.3 R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131
2 基因132
2.1 基因的本质133
2.2 基因的复制137
2.3 基因的表达147
2.4 基因突变与修复177
2.5 基因组印迹184
3 酶缺陷与先天性代谢病187
3.1 先天性代谢缺陷病一些共同特征187
3.2 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主要类型188
3.3 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酶缺乏举例188
4 分子病193
4.1 正常血红蛋白的发育演变与遗传控制193
4.2 血红蛋白病的种类195
4.3 异常血红蛋白病195
4.4 地中海贫血196
第7章 优生的营养学基础203
1 蛋白质203
1.1 蛋白质的营养学意义203
1.2 蛋白质营养不良204
1.3 膳食蛋白质来源204
2 脂类205
2.1 脂类的营养学意义205
2.2 必需脂肪酸205
2.3 必需脂肪酸的食物来源206
3 碳水化合物207
3.1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学意义207
3.2 碳水化合物的来源207
4 基础代谢207
4.1 基础代谢207
4.2 影响基础代谢的因素208
5 无机盐与微量元素209
5.1 钙209
5.2 铁211
5.3 碘212
5.4 锌214
5.5 铜215
6 维生素216
6.1 维生素A216
6.2 维生素D217
6.3 维生素E218
6.4 维生素B6218
6.5 叶酸219
7 婴幼儿营养的特殊性220
7.1 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220
7.2 母乳喂养220
7.3 辅食添加221
7.4 婴幼儿营养需要的特点221
7.5 婴幼儿常见的营养缺乏病221
第8章 遗传的基本定律223
1 分离律223
2 自由组合律226
3 连锁与交换律228
4 统计学原理在遗传学中的应用231
4.1 概率231
4.2 X2测验232
第9章 单基因遗传病与优生235
1 概述235
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236
2.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236
2.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类型238
3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42
3.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征242
3.2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特点243
3.3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244
4 X连锁遗传病247
4.1 X连锁隐性遗传病248
4.2 X连锁显性遗传病250
5 Y连锁遗传252
6 线粒体病252
6.1 线粒体DNA253
6.2 线粒体病253
7 遗传变异性254
8 Bayes法在计算单基因遗传病发病风险中的应用255
8.1 应用Bayes法计算时常用的几个概念255
8.2 X连锁隐性遗传病发病风险的估计256
8.3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友病风险的估计256
8.4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风险的估计257
第10章 多基因遗传病与优生259
1 多基因遗传的定义和特点259
1.1 多基因遗传的定义259
1.2 多基因遗传的特点259
2 多基因遗传病的特征262
2.1 易患性与发病闽值262
2.2 遗传度263
2.3 多基因病的遗传特点271
3 多基因遗传病发病风险的估计272
4 多基因遗传病的研究趋向274
4.1 分离分析274
4.2 连锁分析275
4.3 患者同胞对分析276
4.4 群体关联分析278
4.5 目前探索的热点281
第11章 染色体病与优生283
1 人类染色体的识别283
1.1 染色体显带283
1.2 显带染色体的识别285
1.3 染色体高分辨显带288
1.4 G显带染色体的识别289
2 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292
2.1 染色体数目异常与产生原因293
2.2 染色体结构畸变298
3 临床上较常见的染色体病306
3.1 常染色体异常综合征306
3.2 性染色体异常综合征314
3.3 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321
3.4 染色体病例的分析诊断323
3.5 染色体病再发风险的估计323
4 人类染色体研究的新进展323
4.1 微细胞遗传学323
4.2 分子细胞遗传学324
5 染色体病的皮肤纹理学326
5.1 指纹326
5.2 手掌纹329
5.3 指褶纹和手掌褶纹330
5.4 脚掌褶纹331
附:染色体分析准则(草案)333
一、羊水细胞的研究333
二、绒毛取样的研究333
三、常规的研究(外周血、骨髓和组织研究)334
四、脆性X染色体的研究334
五、癌的染色体研究335
六、嵌合体的鉴定和解释335
七、染色体的带型分析335
八、总的建议336
九、术语汇编337
第12章 免疫与优生339
1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339
1.1 免疫器官339
1.2 免疫细胞340
1.3 免疫分子343
2 免疫性疾病347
2.1 免疫缺损病347
2.2 淋巴增生性疾病348
2.3 超敏反应性炎症349
2.4 自身免疫性疾病349
3 免疫性疾病与优生学351
第13章 脑科学与优生354
1 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354
1.1 神经细胞354
1.2 神经胶质细胞358
2 中枢神经系统的构筑359
2.1 中枢神经系统的六大部分360
2.2 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细胞按照解剖学特征和功能不同而聚集成群360
2.3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定位组构361
2.4 中枢内神经元定位组构的相对性361
2.5 神经元回路和信息加工361
2.6 神经系统与其他调节系统362
3 神经系统的发育362
3.1 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及胶质起源于衬贴脑室壁的上皮细胞363
3.2 外周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及胶质发源于神经嵴细胞363
3.3 发育中及损伤后再生过程中的神经突起寻找它们的靶细胞并与之建立关系363
3.4 影响神经元生存、分化及信号传送效率的种种因素对神经元间的相互关系的影响364
3.5 神经的活动形式对神经系统组构的影响364
3.6 神经系统发育的细胞生物学事件365
3.7 神经细胞的死亡366
4 脑与优生366
第3篇 临床优生学371
第14章 遗传咨询371
1 遗传咨询的概述371
1.1 遗传咨询的含义371
1.2 遗传咨询的目的371
1.3 遗传咨询的对象372
1.4 遗传咨询的医师372
1.5 遗传咨询的方式373
1.6 遗传咨询的类型373
1.7 遗传咨询的步骤373
1.8 遗传咨询的注意事项374
2 遗传病的诊断374
2.1 遗传病诊断的主要依据375
2.2 遗传性疾病和非遗传性疾病的鉴别375
2.3 遗传病的家系分析法378
3 遗传病的咨询与再发风险的估计381
3.1 染色体病的咨询与再发风险的估计381
3.2 单基因病的咨询与再发风险的估计385
3.3 多基因病的咨询与再发风险的估计391
3.4 遗传病的遗传咨询例举395
3.5 遗传病的电脑遗传咨询399
4 遗传病的治疗原则409
4.1 环境工程409
4.2 遗传工程414
5 遗传病的预防原则415
5.1 遗传病的群体普查和普防415
5.2 家族调查417
5.3 携带者的检出418
5.4 婚姻和计划生育指导419
6 常见的遗传病420
6.1 运动系统疾病420
6.2 呼吸系统疾病429
6.3 消化系统疾病435
6.4 心血管系统疾病439
6.5 血液系统疾病446
6.6 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450
6.7 泌尿和生殖系统疾病455
6.8 内分泌系统疾病460
6.9 染色体疾病465
6.10 代谢缺陷疾病471
6.11 眼、耳、口腔疾病479
6.12 皮肤疾病488
第15章 不育与优生496
1 概论496
1.1 不育与优生496
1.2 妊娠所必需的条件496
1.3 正常的生殖能力497
1.4 影响生殖功能的因素497
1.5 不育的原因498
1.6 医生的职责499
1.7 诊疗不育的策略、方案499
2 不育夫妇的评估500
2.1 病历摘要记录单500
2.2 病史501
2.3 分别接诊502
2.4 初步印象502
2.5 进一步检查步骤502
2.6 筛查试验503
2.7 筛查小结504
2.8 三个棘手的问题507
2.9 失败原因507
2.10 摘要508
3 男性不育508
3.1 男性不育的病因分类509
3.2 男性不育的检查和诊断521
3.3 男性不育的治疗538
4 闭经542
4.1 正常月经的必备条件542
4.2 闭经的病理生理学542
4.3 继发闭经544
4.4 原发闭经547
4.5 摘要549
5 排卵障碍549
5.1 定义549
5.2 排卵障碍的病理生理549
5.3 生理性不排卵552
5.4 排卵障碍的原因552
5.5 排卵障碍的临床表现554
5.6 排卵障碍的诊断554
5.7 排卵障碍的处理554
5.8 排卵障碍的预后555
5.9 小结555
6 诱导排卵疗法555
6.1 排卵生理555
6.2 诱导排卵556
6.3 黄体化卵泡未破裂综合征568
6.4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569
6.5 摘要575
7 黄体功能不全575
7.1 诊断576
7.2 治疗578
7.3 小结579
8 子宫颈和子宫因素579
8.1 子宫颈因素579
8.2 子宫因素582
8.3 小结583
9 多毛症583
9.1 正常妇女体内的雄激素583
9.2 多毛妇女的雄激素代谢586
9.3 多毛症的病因587
9.4 男性化的原因588
9.5 多毛症的诊断588
9.6 多毛症的治疗589
9.7 摘要590
10 高催乳素血症590
10.1 高催乳素血症的原因和分类591
10.2 临床表现591
10.3 诊断591
10.4 治疗592
10.5 摘要595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595
11.1 定义595
11.2 诊断595
11.3 分期596
11.4 治疗597
12 感染与不育601
12.1 盆腔炎症601
12.2 生殖器结核602
12.3 子宫内膜炎603
12.4 下生殖道感染604
12.5 小结605
13 不育症基础知识605
13.1 生殖的基础知识606
13.2 不育症609
13.3 需要注意的问题617
第16章 辅助生殖及其在优生中的应用623
1 辅助生殖的定义623
2 辅助生殖与优生的关系624
3 辅助生殖技术624
3.1 人工授精624
3.2 洗涤夫精宫腔内授精628
3.3 人类体外受精-胚胎移植629
3.4 显微授精639
3.5 胚胎移植前的遗传学诊断643
3.6 胚胎冻、融技术646
3.7 卵子赠送与代孕648
3.8 胚胎赠送650
3.9 代孕母亲650
第17章 婚前、孕前保健与优生651
1 青春期保健与咨询651
1.1 青春期的概念651
1.2 青春期性教育的目的和意义651
1.3 青春期性教育的内容652
1.4 青春期咨询655
2 婚姻指导656
2.1 优选配偶657
2.2 适龄婚育658
2.3 婚后生活指导660
3 婚前保健662
3.1 婚前保健的目的和意义662
3.2 婚前检查制度663
3.3 婚前检查机构及所具备的条件663
3.4 婚前保健的内容664
3.5 婚前医学检查结果及分类指导和咨询664
3.6 婚前检查的注意事项665
3.7 婚前卫生指导666
4 孕前保健和受孕准备668
4.1 受孕时机选择669
4.2 做好受孕准备670
4.3 孕前保健672
第18章 围生保健与优生675
1 围生保健概述675
1.1 围生保健的概述和意义675
1.2 围生保健的内容和现状675
1.3 孕产期围生保健工作的重点676
1.4 围生保健的质量评价678
2 围生保健的筛查与监测679
2.1 孕期高危因素的筛查和管理679
2.2 孕产妇孕期的监测和临床681
2.3 胎心率电子监护688
3 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691
3.1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691
3.2 早产696
3.3 过期妊娠697
3.4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698
3.5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700
3.6 妊娠合并心脏病702
3.7 妊娠合并糖尿病704
4 难产与优生706
4.1 难产与产伤706
4.2 手术产与产伤710
4.3 胎儿宫内窘迫与产伤711
第19章 产前诊断713
1 概述713
1.1 产前诊断的意义713
1.2 发展史714
1.3 适应对象714
2 产前诊断技术及其应用714
2.1 X线检查715
2.2 胎儿镜检查715
2.3 超声波检查715
2.4 羊水穿刺716
2.5 绒毛吸取术717
2.6 生化分析717
2.7 细胞遗传学检查718
2.8 分子细胞学检查718
2.9 基因分析(产前基因诊断)718
2.10 无创性产前诊断技术719
3 染色体病的产前诊断720
3.1 概述720
3.2 常染色体病的产前诊断722
3.3 性染色体病的产前诊断722
3.4 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的产前诊断722
3.5 染色体断裂综合征的产前诊断724
3.6 注意事项724
4 先天性代谢病的产前诊断725
4.1 先天性代谢病的产前诊断对象725
4.2 常用于先天性代谢病产前诊断的材料725
4.3 注意事项725
5 先天畸形的产前诊断726
6 产前诊断进展和前景726
第20章 基因诊断技术与优生728
1 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728
1.1 从间接分析到直接分析728
1.2 基因诊断技术为基因诊断带来了方便729
1.3 计算机技术将引入基因诊断技术729
2 分子杂交技术729
2.1 样品的分离、纯化729
2.2 限制酶及限制酶切反应730
2.3 探针733
2.4 Southern卵迹杂交736
2.5 Northern卵迹杂交739
2.6 Western卵迹杂交739
2.7 特殊的印迹杂交740
3 聚合酶链反应741
3.1 PCR的基本原理741
3.2 PCR条件的要求和建立742
3.3 PCR最适合条件的选择746
3.4 PCR产物的分析方法747
3.5 几种特殊类型的PCR747
3.6 PCR的应用748
4 基因诊断技术的应用749
第21章 新生儿保健与优生750
1 新生儿的特点和处理750
1.1 正常新生儿750
1.2 早产儿753
1.3 极低出生体重儿755
1.4 过期产儿756
1.5 大于胎龄儿和糖尿病母亲婴儿756
1.6 小于胎龄儿757
2 新生儿保健758
2.1 产儿科合作,降低新生儿死亡率758
2.2 母婴同室759
2.3 新生儿家庭访视759
2.4 新生儿期预防接种759
3 母乳喂养761
3.1 母乳的成分761
3.2 母乳喂养的好处763
3.3 母乳喂养的实施方法764
3.4 母乳喂养中常见问题的处理765
3.5 疾病状态下的母乳喂养原则766
3.6 母乳喂养与黄疸767
3.7 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点措施768
4 新生儿行为测定768
4.1 新生儿行为测定的发展历史768
4.2 新生儿行为测定的内容和方法769
4.3 新生儿行为测定的临床应用770
5 新生儿筛查771
5.1 新生儿筛查的意义、历史及国内外现状772
5.2 新生儿筛查的对象、内容和方法772
5.3 苯丙酮尿症775
5.4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776
5.5 半乳糖血症777
5.6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778
5.7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778
6 新生儿疾病778
6.1 新生儿窒息与复苏778
6.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783
6.3 新生儿颅内出血789
6.4 吸入性肺炎791
6.5 新生儿湿肺792
6.6 产伤性疾病793
7 新生儿黄疽794
7.1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794
7.2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795
7.3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796
7.4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797
7.5 新生儿溶血病801
7.6 新生儿肝炎802
第22章 出生缺陷监测805
1 出生缺陷的定义和内容805
2 国际出生缺陷监测机构及其成员806
3 出生缺陷的分类806
4 出生缺陷种类与国际疾病分类807
5 出生缺陷监测方法与结果809
5.1 监测前的准备810
5.2 监测时注意事项810
5.3 监测结果的处理与分析810
第23章 智力低下814
1 智力低下的概述814
2 智力低下的分级815
3 智力低下的流行病学816
3.1 智力低下的定义816
3.2 研究方法817
3.3 地区差异817
3.4 儿童性别和年龄817
4 智力低下的诊断818
5 智力测验819
6 行为评定820
7 智力低下的病因学821
8 智力低下的预防822
8.1 社会方面823
8.2 医学方面823
9 智力低下的治疗和康复826
9.1 大运动826
9.2 精细动作826
9.3 语言826
9.4 适应性行为826
9.5 个人社会行为826
第24章 优生实验技术828
1 医学遗传学检测技术828
1.1 染色体检查828
1.2 染色体显带方法835
1.3 性染色质检查843
1.4 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846
1.5 小儿常见遗传病的检测方法846
2 女性不育实验诊断技术853
2.1 排卵方面853
2.2 输卵管方面864
2.3 子宫颈方面867
3 男性不育实验诊断技术869
3.1 抗精于抗体及精子膜外源凝集素受体检测869
3.2 精液功能性指标检测874
3.3 精子功能检测877
3.4 精液常规及其他有关试验883
3.5 睾丸免疫病理及生殖病理观察889
4 基因诊断技术的应用893
4.1 与优生有关遗传病的基因检测893
4.2 与优生有关肿瘤的基因诊断909
4.3 与优生有关病原体的检测913
4.4 与优生有关致畸剂的检测929
第4篇 环境优生937
第25章 环境与优生概论937
1 环境与生殖健康937
1.1 人类的环境937
1.2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938
2 环境中生殖毒性作用因素的种类和来源940
2.1 化学因素940
2.2 物理因素941
2.3 生物因素941
3 影响环境生殖毒性物质作用的因素941
3.1 作用因子的特性941
3.2 作用时间941
3.3 作用因子的剂量或强度942
3.4 胚胎遗传基因特性943
3.5 作用因子的联合作用943
3.6 孕妇状况944
第26章 环境化学因素与优生945
1 原生环境化学因素与出生缺陷945
1.1 碘缺乏病——缺碘造成的发育障碍945
1.2 先天性氟中毒950
1.3 先天性砷中毒951
1.4 其他问题952
2 环境污染与出生缺陷953
2.1 汞及其化合物953
2.2 镉955
2.3 多氯联苯956
2.4 甲醛956
2.5 其他有害物质957
3 职业化学因素与出生缺现958
3.1 金属对生殖健康的影响958
3.2 有机溶剂对生殖健康的影响960
3.3 农药对生殖健康的影响961
4 药物与出生缺陷962
4.1 胚胎与胎儿发育药理学963
4.2 妊娠期间药物应用危险度分类974
4.3 胚胎/胎儿与新生儿主要药物不良反应978
4.4 孕妇处方用药的一般原则980
4.5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981
4.6 乳汁中的药物982
4.7 母胎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市场后监察985
4.8 信息服务988
4.9 妊娠常用药物分析989
4.10 孕妇药物滥用与咸瘾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997
第27章 环境物理因素与优生1003
1 电离辐射1003
1.1 环境中的放射线1003
1.2 放射线对健康的危害1004
1.3 放射线的生殖毒性1004
2 非电离辐射1005
3 噪声1006
4 其他有害物理因素1007
第28章 宫内感染与优生1009
1 概况1009
1.1 引起宫内感染的致病微生物1009
1.2 造成宫内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1009
1.3 宫内感染的主要危害1010
1.4 我国宫内感染的发病率1010
1.5 宫内感染的处理原则1011
1.6 宫内感染的预防1011
2 风疹病毒宫内感染1012
2.1 国内外流行状况1012
2.2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1013
2.3 风疹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1015
2.4 风疹的预防1017
3 巨细胞病毒感染1018
3.1 巨细胞病毒1018
3.2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1018
3.3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1019
3.4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1020
3.5 巨细胞病毒宫内感染的产前诊断1022
附: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试行标准1023
4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024
4.1 乙型肝炎的病原学和血清学标志1025
4.2 国内外流行状况1027
4.3 传播途径1028
4.4 乙型肝炎的预防1030
5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1034
5.1 流行情况1034
5.2 传播方式及危害1034
5.3 对新生儿、婴幼儿的影响1035
5.4 自然病程1035
5.5 诊断1035
5.6 治疗1036
6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1037
6.1 HSV的病原学问题1037
6.2 HSV引起的生殖道感染1037
6.3 HSV引起的宫内感染1038
7 其他宫内感染1039
7.1 艾滋病1039
7.2 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感染1040
7.3 人类细小病毒和EB病毒感染1044
8 沙眼衣原体感染1045
8.1 CT的病原学1045
8.2 CT引起的生殖道感染1045
8.3 CT引起的围生期与宫内感染1046
8.4 CT感染的实验室诊断1046
9 解脲支原体宫内感染1047
9.1 UU的微生物学问题1047
9.2 UU感染与不孕、不育1048
9.3 UU引起的生殖道感染1048
9.4 UU引起的宫内感染1049
10 弓形虫感染1049
10.1 弓形虫的病原学1050
10.2 流行状况1050
10.3 弓形虫宫内感染1050
10.4 弓形虫感染的实验室诊断1051
第29章 营养、食品卫生与优生1053
1 营养与优生1053
1.1 男性在妻子受孕前的营养1054
1.2 妇女孕前营养1054
1.3 孕早期营养1055
1.4 孕期营养1055
1.5 孕妇营养与婴儿智力的关系1064
2 食品卫生与优生1065
2.1 霉菌毒素污染食品1065
2.2 N-亚硝基化合物1066
2.3 饮料中咖啡因1067
2.4 饮酒1067
2.5 吸烟问题1068
第30章 环境质量的控制与管理1069
1.1 环境质量的调查与监测1069
1.2 开展生殖危害监测工作1069
1.3 保护生殖健康1070
1.4 环境质量控制1070
附: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1071
第5篇 社会优生1075
第31章 社会优生概述1075
1 我国的社会优生不是旧优生学1076
2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1076
2.1 人口学与计划生育政策1076
2.2 早期教育与特殊教育1076
2.3 社会、伦理、道德与优生1078
2.4 优生与社会科学其他方面1078
第32章 社会优生的宣传教育1080
1 优生宣传教育的意义1080
1.1 我国的人口素质现状1080
1.2 优生宣传教育是推动优生工作的重要环节1081
1.3 优生宣教工作成为完成两个根本转变的重要工具1081
1.4 优生宣传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1082
2 优生宣传教育的对象1082
2.1 导向型对象1083
2.2 相关型对象1083
2.3 大众型对象1083
2.4 学员型对象1084
3 优生教育的基本内容1084
3.1 人口理论知识与优生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1084
3.2 优生工作中优秀模范单位或集体及优秀个人典型的宣传1085
3.3 优生科学知识宣传教育的基本内容1085
4 社会优生宣传的形式和方法1087
4.1 新闻宣传1087
4.2 社会宣传1088
4.3 基层宣传1089
5 优生宣传教育的评估1090
5.1 评估的时间与评估的基本要求1090
5.2 效果评估的一般指标与基本内容1090
第33章 社区优生服务1092
1 社区优生服务概论1092
1.1 社区1092
1.2 社区优生服务1093
1.3 社区优生服务的内容1095
1.4 社区优生服务的原则1096
1.5 社区优生服务的意义1097
1.6 社区优生服务的组织机构1098
1.7 社区优生工作人员应具备的条件与职责1099
1.8 社区优生服务队伍的建设1100
2 社区优生服务的程序1101
2.1 社区动员1101
2.2 社区诊断1101
2.3 社区优生服务计划1105
2.4 社区优生服务计划的实施1108
2.5 社区优生服务计划的评估1108
3 影响社区成员优生的因素1109
3.1 环境因素1110
3.2 社会因素1110
3.3 妇女自身状况1112
3.4 家庭状况1112
3.5 社区优生服务水平1112
4 社区妇女的围生保健与管理1113
4.1 基本概念1113
4.2 围生保健网络1114
4.3 围生保健的工作重点1116
4.4 围生保健的孕产妇管理1117
4.5 社区妇女围生保健质量评价1118
5 社区保健1119
5.1 社区保健的意义1119
5.2 社区初级卫生保健1119
5.3 优生服务的社区保健1119
5.4 不同社区的保健1120
6 家庭优生服务1124
6.1 家庭与优生的关系1124
6.2 家庭优生服务的内容1126
第34章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与管理1128
1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概述1128
1.1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的概念1128
1.2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的任务1129
1.3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的目的1129
1.4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的意义1129
2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的组织与职责1130
2.1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的领导体制1130
2.2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组织的建立1130
2.3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组人员的条件1131
2.4 各级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组织的职责1131
3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的办法1131
3.1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申报的程序1131
3.2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的实施1132
3.3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的内容1132
3.4 鉴定结果的处理1132
4 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的管理要求1133
4.1病残儿童医学鉴定的组织领导1133
4.2病残儿童医学鉴定应遵循的原则1133
4.3病残儿童医学鉴定应注意的事项1133
5病残儿童常见病的病种、顺位与患病率1134
6 病残性疾病的病因学分析1149
6.1 遗传因素与病残儿关系1150
6.2 生育病残儿时母亲年龄与病残儿关系1151
6.3 围生保健、不良生育史与病残儿关系1151
7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指标、原则与保证措施1158
7.1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主要目标1158
7.2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应该遵循的几项原则1158
7.3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工作任务1159
7.4 提供必要的组织保证措施1161
8 病残儿童病残程度判断与再生育原则1162
8.1 病残儿童病残程度的判断1162
8.2 再生育原则与优生指导1163
第35章 优生立法1168
1 优生立法的目的与重要意义1168
2 优生立法的发展1170
3 我国现有的优生政策与技术规范1173
附:有关文件节录1175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175
二、婚姻登记管理条例1177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1180
四、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183
五、《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问题解答1184
六、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1185
索引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