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版本学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版本学概论
  • 戴南海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巴蜀出版社
  • ISBN:7805231818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542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57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版本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版本与版本学1

目 录1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版本与版本学1

第二节古籍版本学发展简史12

第二节古籍版本学发展简史12

第三节版本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0

一、版本学与图书馆学的关系尤为密切20

(一)采购工作者必须熟悉版本20

第三节版本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0

(一)采购工作者必须熟悉版本20

一、版本学与图书馆学的关系尤为密切20

(二)保管工作者必须熟悉版本21

(三)阅览工作者必须熟悉版本21

(四)编古籍目录的人更要熟悉版本21

(四)编古籍目录的人更要熟悉版本21

(三)阅览工作者必须熟悉版本21

(二)保管工作者必须熟悉版本21

二、版本学与目录学的关系22

二、版本学与目录学的关系22

三、版本学与校勘学的关系24

三、版本学与校勘学的关系24

四、版本学与历史学的关系25

四、版本学与历史学的关系25

第四节版本学的作用27

第四节版本学的作用27

第五节研究版本学的方法31

第五节研究版本学的方法31

古籍图书39

第二章我国书籍的产生和雕版印刷术发明前的39

古籍图书39

第一节书籍产生的条件39

第二章我国书籍的产生和雕版印刷术发明前的39

第一节书籍产生的条件39

一、龟册书籍42

第二节雕版印刷术发明前的古籍图书42

第二节雕版印刷术发明前的古籍图书42

一、龟册书籍42

二、玉册书籍45

二、玉册书籍45

四、方册书籍46

三、简册书籍46

四、方册书籍46

三、简册书籍46

五、缣帛书籍47

五、缣帛书籍47

六、金石书籍48

六、金石书籍48

七、纸发明以后的图书51

七、纸发明以后的图书51

第三章中国雕版印刷术的起源54

第三章中国雕版印刷术的起源54

第四章古籍雕版印刷发展史略68

第四章古籍雕版印刷发展史略68

第一节隋末是雕版印刷术的应用时期68

第一节隋末是雕版印刷术的应用时期68

第二节唐代版刻事业的兴起72

第二节唐代版刻事业的兴起72

第三节五代刻书的盛行78

第三节五代刻书的盛行78

第四节宋辽金西夏的刻书事业81

第四节宋辽金西夏的刻书事业81

第五节元明时代的刻书事业85

第五节元明时代的刻书事业85

第六节清以来的刻书事业93

第六节清以来的刻书事业93

第七节套印本101

第七节套印本101

第八节版画109

第八节版画109

第一节装帧的起源124

第五章中国书籍装订简史124

第五章中国书籍装订简史124

第一节装帧的起源124

第二节简书的编连125

第二节简书的编连125

第三节卷子的装潢130

第三节卷子的装潢130

第四节折叠式的装订135

第四节折叠式的装订135

第五节册叶式的装订137

第五节册叶式的装订137

第六节装订余论145

第六节装订余论145

第七节结论148

第七节结论148

一、刊刻的名义150

一、刊刻的名义150

第六章版本名词术语简释150

第六章版本名词术语简释150

二、版本的类型151

二、版本的类型151

三、一页书上的名词152

三、一页书上的名词152

四、装订的名词154

四、装订的名词154

六、鉴别版本作为参考的名词158

五、文内符号的名词158

六、鉴别版本作为参考的名词158

五、文内符号的名词158

七、区分官私雕版的名词159

七、区分官私雕版的名词159

八、区分雕版地区的名词162

九、以刻印颜色区分的名词162

九、以刻印颜色区分的名词162

八、区分雕版地区的名词162

十、以版框、字体大小及不同版式区分的163

名词163

名词163

十、以版框、字体大小及不同版式区分的163

十一、以刻印先后区分版本的名词164

十一、以刻印先后区分版本的名词164

十三、以刻印情况来区分的名词166

十三、以刻印情况来区分的名词166

十二、以流传情况不同区分的名词166

十二、以流传情况不同区分的名词166

十四、以外国刻本来区分的名词169

十四、以外国刻本来区分的名词169

十五、以手写方式区分的名词170

十五、以手写方式区分的名词170

十六、以非雕版刷印区分的名词171

十六、以非雕版刷印区分的名词171

十七、以加工方式区分的名词172

十七、以加工方式区分的名词172

第七章鉴别版本的方法174

第一节版本作伪的原因174

第七章鉴别版本的方法174

第一节版本作伪的原因174

第二节版本作伪的手段180

第二节版本作伪的手段180

第三节鉴定古籍版本的流派196

第三节鉴定古籍版本的流派196

第四节根据各朝版刻特点来识别203

第四节根据各朝版刻特点来识别203

第五节从刻本书的内容上去考证版本227

第五节从刻本书的内容上去考证版本227

第六节版本鉴定的辅助依据248

第六节版本鉴定的辅助依据248

第四节铜活字本264

第四节铜活字本264

第七节鉴别版本的程序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66

第七节鉴别版本的程序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66

第八章佛藏、道藏版本的雕刻和鉴别277

第八章佛藏、道藏版本的雕刻和鉴别277

第一节佛教简史暨大藏经的一些基本知识278

第一节佛教简史暨大藏经的一些基本知识278

第二节雕版刻印以前佛教典籍的传播289

第二节雕版刻印以前佛教典籍的传播289

第三节雕版印刷术发明后大藏经源流概述292

第三节雕版印刷术发明后大藏经源流概述292

第四节少数民族语文大藏经和国外刻本327

第四节少数民族语文大藏经和国外刻本327

第五节道藏336

第五节道藏336

第六节如何鉴别佛藏、道藏版本341

第六节如何鉴别佛藏、道藏版本341

第九章活字印本345

第一节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345

第九章活字印本345

第一节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345

第二节木活字本351

第二节木活字本351

第三节锡活字本361

第三节锡活字本361

第五节铅活字本368

第五节铅活字本368

第六节活字印本未普及的原因369

第六节活字印本未普及的原因369

第七节活字印本的鉴别方法371

第七节活字印本的鉴别方法371

第十章印刷术发明后的抄写本书376

第十章印刷术发明后的抄写本书376

第一节抄写本书籍的规模和数量377

第一节抄写本书籍的规模和数量377

第二节抄写本流传的原因和抄写本书籍的作用387

第二节抄写本流传的原因和抄写本书籍的作用387

第三节抄写本书的类型392

第三节抄写本书的类型392

一、稿本和稿本的鉴别方法393

一、稿本和稿本的鉴别方法393

二、抄本和影抄本的特征397

二、抄本和影抄本的特征397

三、写本403

三、写本403

第四节如何鉴别抄本406

第四节如何鉴别抄本406

第十一章批校本415

第十一章批校本415

第一节何谓善本421

第十二章历代版刻的优劣421

第十二章历代版刻的优劣421

第一节何谓善本421

第二节唐五代版刻的优劣429

第二节唐五代版刻的优劣429

第三节宋代版刻的优劣431

第三节宋代版刻的优劣431

第四节元代版刻的优劣451

第四节元代版刻的优劣451

第五节明代版刻的优劣460

第五节明代版刻的优劣460

第六节清代版刻的优劣476

第六节清代版刻的优劣476

〔附录〕 如何保护古籍版本488

〔附录〕 如何保护古籍版本488

第一节保管489

第一节保管489

第二节流通中的保护法518

第二节流通中的保护法518

第三节印行孤本罕籍522

第三节印行孤本罕籍522

第四节如何防止光对古籍图书纸张和字迹的破坏524

第四节如何防止光对古籍图书纸张和字迹的破坏524

第五节掌握好书库的温度和湿度是保护古籍版本531

最有力的措施之一531

最有力的措施之一531

第五节掌握好书库的温度和湿度是保护古籍版本5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