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比较文学概论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比较文学概论 第3版
  • 杨乃乔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38页
  • 文件大小:144MB
  • 文件页数:46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比较文学概论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发展论1

第一节 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1

1.全球化的界定1

2.接受或抵制:文化全球化引发的争论3

3.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6

第二节 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9

1.比较文学的萌芽9

2.比较文学的诞生11

3.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历程14

第三节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溯源25

1.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25

2.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28

3.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33

第四节 比较文学在21世纪文学研究中的发展走向38

1.比较文学在未来文学研究中的作用38

2.比较文学未来的学科定位40

第五节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45

1.文化研究溯源45

2.对文化研究的辨析与批评48

3.定位与发展: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51

第二章 本体论55

第一节 关于“比较”与“文学”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55

1.从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的两种可能性55

2.在印欧语系下对“比较”理解的困惑与误读59

3.在东西方语境下“文学”被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61

第二节 比较文学重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65

1.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65

2.美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69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76

1.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76

2.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学理关系及其三种类型的意义78

3.比较文学与“四个跨越”的内在意义链83

第四节 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87

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87

2.总体文学及其两个层面意义的整合91

3.世界文学及其四个层面的理论分析94

4.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99

第五节 比较文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105

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本体论105

2.什么是比较视域109

3.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113

4.比较视域的内质与可比性原则118

5.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124

第三章 视域论128

第一节 比较视域的多元性及开放性特征128

1.比较视域的流动性及联系性128

2.比较视域的多元性及开放性130

3.比较视域的自觉性132

4.比较视域对于当今文学研究的重要性134

第二节 比较视域中的文学对话136

1.对话机制及对话平台136

2.对话模式研究:互识、互证及互补137

3.对话过程:模仿—过滤—文化阐释—新文化样式的创造138

4.文化利用对中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140

第三节 比较视域中的跨学科研究143

1.混生—交叉互渗与分类—多维意义链143

2.文学与哲学的互渗145

3.文学与宗教的互渗147

4.文学与心理学的互渗150

5.文学与艺术的互渗154

6.科际整合与比较规限158

第四节 比较文学与国外汉学的学科同异性162

1.什么是“国外汉学”162

2.国外汉学的历史蕴涵165

3.国外汉学的学术蕴涵167

4.比较文学如何借鉴和利用国外汉学170

第四章 学派论173

第一节 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173

1.法国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173

2.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176

第二节 美国学派与平行研究181

1.美国学派的形成及基本主张181

2.平行研究的主要内涵、理论根据与具体方法185

3.平行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89

第三节 俄国学派与历史诗学研究193

1.民族性的种种诉求:俄国比较文学发展历程193

2.以历史诗学研究表达民族性诉求:俄国比较文学特征198

第四节 中国学派与阐发研究205

1.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跨文化205

2.中国学派的折衷精神207

3.中国学派的阐发研究209

4.中国学派的意义与局限213

第五章 类型论217

第一节 文类学与“形式”217

1.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概述217

2.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219

3.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个案举要221

第二节 主题学与“流变”225

1.主题学的成立225

2.主题与母题。227

3.题材、形象与意象230

第三节 形象学与“他者”235

1.什么是比较文学形象学235

2.如何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237

3.形象学研究的特点241

4.形象学研究的前景242

第四节 类型学与“通律”243

1.类型学研究:学术史问题243

2.类型学的基本理论:“借用”与“影响”246

3.形成类型的两种基本途径249

4.类型学研究的一般理论背景250

5.类型学研究的目标:通律253

第六章 范例论255

第一节 互动:中国文学与欧美文学的比较研究255

1.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与互动研究的意义255

2.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现代诗歌的现代性258

3.西方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的现代性263

4.互动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学科意义267

第二节 接受:中国文学与俄苏文学的比较研究268

1.中国对俄国“虚无党小说”的接受268

2.中国现代作家对俄苏文学的艺术接受271

3.普希金在中国的接受275

第三节 影响: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比较研究279

1.从日本汉文学看中国对日本文学的影响279

2.从物语文学看中国对日本文学的影响283

3.影响的积淀:中国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影响285

第四节 身份: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母体文化的比较研究289

1.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289

2.比较:海外华文文学内部的文化差异性292

3.比较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多种研究角度296

第七章 译介论300

第一节 译介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内涵300

1.译介学的基本定义及内涵发展300

2.译介学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内涵303

第二节 译介学的理论属性309

1.译介学理论属性之一:文学交往实践309

2.译介学理论属性之二:文本与主体对话313

3.译介学理论属性之三:文学的跨国旅行318

第三节 译介学的理论取向及进展323

1.和合相生:20世纪初叶至30年代的理论取向与进展323

2.学科对话:20世纪40至50年代的理论取向与进展325

3.意义重构:20世纪60至70年代的理论取向与进展327

4.现代转型: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取向与进展327

5.文化转型:20世纪90年代的理论取向与进展328

第四节 西方与中国译介学研究范式的现状与未来330

1.西方译介学研究范式的现状与未来330

2.中国译介学研究范式的现状与未来334

第八章 诗学论338

第一节 比较诗学崛起的中西方学术背景338

1.“诗学”一词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基本蕴含338

2.“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基本蕴含342

3.比较诗学崛起的中西方学术背景344

第二节 中西比较诗学的可比性、必要性和方法论347

1.可比性:中西比较诗学的学理依据347

2.必要性:中西比较诗学的价值依据351

3.方法论:对话诗学的建构355

4.在学理上应该注意的问题356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比较诗学研究359

1.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比较诗学研究概述359

2.中西诗学的理论品格和理论形态363

第四节 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及其可能性369

1.何谓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369

2.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如何可能371

3.现代诠释是实现古代诗学之现代转换的必由之途375

第九章 思潮论378

第一节 接受与过滤: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378

1.现代主义的概念界说378

2.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接受的动因与实质379

3.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接受的过滤机制385

第二节 影响与重构: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389

1.建构后现代主义:中国的视角389

2.中国当代的诸种后现代变体391

3.个案研究:先锋小说的后现代话语分析393

4.后现代话语在中国语境下的重构398

第三节 呼应与阐发: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与中国现当代诗学400

1.西方马克思主义简介400

2.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对中国现当代诗学的事实影响403

3.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与中国现当代诗学的平行发展405

4.中国当代诗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的汇通与阐发410

第四节 对峙与对话: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412

1.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412

2.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是比较文学的障碍414

3.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418

第五节 差异与变体:后殖民批评与宗教文化传统424

1.后殖民批评崛起的国际学术背景424

2.殖民文学与后殖民批评的世界性宗教背景426

3.赛义德与“东方”的权力430

第一次修订版后记&杨乃乔4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