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通信工程新技术实用手册 接入技术分册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通信工程新技术实用手册 接入技术分册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11/30363831.jpg)
- 《通信工程新技术实用手册》编委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
- ISBN:7563506101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1384页
- 文件大小:114MB
- 文件页数:53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通信工程新技术实用手册 接入技术分册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十一章 无线接入技术应用系统853
第一节 窄带码分多址无线接入系统853
一、N-CDMA扩频通信IS-95标准853
二、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854
三、CDMA收发信机工作原理855
四、正反向信道接收机工作原理859
五、WiLL无线接入系统861
第二节 宽带CDMA无线接入系统867
一、IS-665宽带CDMA标准867
二、朗讯公司的AirLoop无线本地环路869
第三节 数字无绳电话(DCT)871
一、数字无绳电话(DCT)的应用872
二、DECT、PHS和PACS标准的系统结构和无线接口874
第四节 新西兰Falcon无线/有线接入系统880
第五节 加拿大北方电信公司的无线接入系统884
一、IONICA系统885
二、Proximity系列无线接入系统887
第六节 卫星移动通信无线接入系统889
一、“铱”(Iridium)系统890
二、全球星(GlobalStar)系统897
第七节 双向MMDS宽带接入系统899
一、双向MMDS宽带接入系统发展899
二、双向MMDS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结构899
三、双向MMDS接入系统的频率分配900
四、双向MMDS系统传输速率900
五、双向MMDS系统前端结构900
六、用户端无线调制解调器(WMU)901
七、双向MMDS系统方案902
八、系统扩容903
九、主要设备的技术指标903
十、ADC公司的Axity MMDS宽带无线接入系统907
十一、CA公司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AirFlex909
第八节 LMDS概述913
一、什么是LMDS913
二、LMDS的基本特点914
三、LMDS的应用919
第九节 系统参考模型921
一、系统参考模型921
二、系统传输方式924
第十节 LMDS设备类型924
一、连续点结构924
二、点到多点结构927
三、点对多点结构和连续点结构的比较928
第十一节 LMDS系统的接口930
一、接口类型930
二、不同接口组网类型930
第十二节 PAS概述932
一、什么是个人通信接入系统(PAS)932
二、PAS的特点933
第十三节 PAS的关键技术936
一、PAS的频率使用与多址技术936
二、微峰窝与信道动态分配技术941
三、PHS系统无线信道话务量设计计算943
四、PAS切换与漫游技术947
第十四节 PAS系统组成951
一、系统概述951
二、局端设备954
三、空中话务控制器963
四、基站控制器973
五、基站980
六、手机(PS)985
七、固定用户单元989
八、网络管理系统993
第十五节 WACOS iPAS技术简介996
一、WACOS iPAS系统简介996
二、WACOS iPAC系统优点999
三、WACOS iPAS业务性能1001
四、WACOS iPAS系统工作原理1004
第十六节 WACOS iPAS网络及组网应用1009
一、WACOS iPAS IP信令网络1010
二、WACOS iPAS承载网络1011
三、WACOS iPAS系统的应用1011
第十七节 WACOS iPAS系统组件和技术规范1013
一、WACOS iPAS网关1013
二、WACOS iPAS运行支持系统1018
三、无线接入子系统1031
四、技术规范1032
第十八节 宽带无线接入网方案设计案例1035
一、LMDS基站系统设计及用户需求分析1035
二、系统设计及说明1035
三、城域骨干SDH环网系统设计及说明1041
第十九节 北京城域网试验基本情况1042
一、城市计划试验1043
二、参与试验的设备选择1043
三、每个厂家的试验规模考虑1044
第二十节 北京城域网试验设备简介1046
一、采用招标选定试验设备类型1046
二、各家试验设备的技术特点1047
第二十一节 北京城域网试验测试网络情况1048
第二十二节 北京城域网试验的测试1049
一、LMDS技术的成熟性和设备的可用性1049
二、LMDS关键技术性能指标的测试1051
三、LMDS的业务承载能力1053
四、LMDS试验系统的技术体制1054
五、LMDS系统的成本特点1056
第二十三节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应用典型方案模型分析1059
第二十四节 国外LMDS发展概况1063
第二十五节 LMDS宽带无线接入网的成功案例1065
一、宽带网络运营商1065
二、移动通信运营商1065
第十二章 ISDN和B-ISDN技术1067
第一节 ISDN的基本概念1067
一、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1067
二、合数字网(IDN:Integrated Digtal Network)1069
三、综合业务网(ISDN: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1069
四、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1070
五、IDSN的体系结构和标准1072
六、ISDN传输结构1074
七、ISDN用户接口1076
第二节 ISDN的特点1078
一、一线多能1078
二、实现高速上网1079
三、经济实用1079
四、支持多个设备1080
五、终端移动性1080
六、ISDN通信网的功能分散性1080
七、应用广泛1081
第三节 ISDN提供的业务1081
一、ISDN业务的概念1081
二、对ISDN业务标准化的目的1082
三、ISDN业务的分类1082
四、承载业务的特点及其属性1084
五、电路交换模式的承载业务1088
六、分组交换模式的承载业务1093
七、用户终端业务1096
八、补充业务1096
九、国际间利用ISDN时应注意的事项1104
第四节 ISDN的系列建议1105
一、ISDN建议的组成1105
二、ISDN建议的分类及其内容1105
第五节 ISDN网络中的协议1109
一、No.7信号方式的基本概念1109
二、消息传递部分的规范1116
第六节 ISDN的接入方法1118
一、用户线的定义1118
二、ISDN的物理连接1118
三、用户线接入方式的分类1120
四、ISDN中继器1121
第七节 ISDN的发展前景和局限性1122
一、ISDN的发展前景1122
二、ISDN的局限性1123
第八节 B-ISDN的导入背景1124
一、窄带ISDN的局限性1124
二、B-ISDN应具备的条件1124
第九节 ATM技术的基本概念1125
一、电路传送模式与分组传送模式的缺陷1125
二、ATM传输原理1126
三、ATM交换原理1127
第十节 B-ISDN提供的业务1128
一、交互型业务1128
二、分配型业务1129
第十一节 B-ISDN的分层结构1129
一、信元的结构1129
二、B-ISDN协议的参考模型1131
三、ATM自适应层(AAL)1131
四、ATM层1134
五、物理层1134
第十二节 虚通道(VP)1136
一、虚通道的基本概念1136
二、虚通道的优点1137
三、VPI与VCI的关系1138
四、基于虚通道的B-ISDN传输网1139
第十三节 B-ISDN用户—网络接口1139
一、用户—网络接口的参考配置1139
二、参考点TB和SB接口的基本特性1140
第十四节 ATM交换技术1141
第十五节 网络控制技术1143
第十六节 ATM技术信源编码1144
一、可变比特率编码的概念1144
二、图像分层编码1145
第十七节 业务质量恶化的原因与对策1146
一、ATM网质量的分层模型与质量参数1146
二、信元丢失及对策1147
三、信元延时及对策1149
第十八节 B-SIDN网络管理和OAM原则1150
一、B-ISDN网管分层结构1150
二、B-ISDN被管理实体1151
三、OAM原则1151
四、B-ISDN接入网与IMN的关系1152
五、管理工作流程示例1153
第十九节 B-ISDN的演进1154
一、影响B-ISDN演进的主要因素1154
二、网络演进的基本阶段1155
第十三章 城域网技术1158
第一节 城域网的基本概念1158
第二节 功能结构1160
一、MAN的通用结构1160
二、MAN的参考配置和功能1161
三、接入设施1163
四、MAN交换系统1164
第三节 协议参考模型1164
一、通用协议参考模型1164
二、分层协议参考模型1164
第四节 物理层1166
第五节 寻址原理1166
一、个别寻址1166
二、组寻址1167
第六节 MAN与BISDN和ATM的关系1167
第七节 FDDI1169
一、分层结构1170
二、FDDI-Ⅱ1174
三、FDDI的性能1175
第八节 DQDB1176
一、DQDB拓扑结构1177
二、DQDB协议1178
三、DQDB的性能1181
第九节 Orwell1184
一、Orwell描述1184
二、时隙结构1186
三、Orwell性能1187
第十节 FDDI与DQDB比较1188
一、FDDI性能1188
二、DQDB性能1191
三、FDDI和DQDB的性能比较1192
第十一节 拓扑结构和演进1194
一、MAN的拓扑结构1194
二、MAN的演进1194
第十二节 交换式多兆比特数据业务(SMDS)1195
一、SMDS简介1195
二、SMDS DXI1195
第十三节 城域网建设实例1196
一、城域网建设实例(运营商)1196
二、城域网建设实例(厂商)1208
第十四章 用户驻地网技术1218
第一节 用户驻地网的基本概念1218
第二节 基本CPN的参考模型1219
第三节 网络结构1220
一、星形网1220
二、环形网1221
三、总线网1221
四、树形网1221
第四节 规划和设计1222
一、一般考虑1222
二、功能模块1223
三、配置1223
四、性能1223
第五节 用于CPN的光元件1223
第六节 CPN的应用1224
一、局域网(LAN)1224
二、用户小交换机(PBX)1224
三、ISDN1225
四、B-ISDN1225
五、智能大楼1225
第七节 CPN的演进1226
一、引入阶段1226
二、扩展阶段1226
三、普及阶段1227
第八节 未来CPN的要求1228
第九节 基于综合布线的宽带用户驻地网解决方案1229
一、综合布线技术1229
二、光纤技术1231
三、某智能大楼宽带网络应用解决方案1234
四、智能小区解决方案1263
第十五章 电力线载波接入技术1272
第一节 电力线载波的发展史1272
一、引言1272
二、历史的回顾1273
第二节 作为高速传输媒质的电力线1273
第三节 电力线传输的一种体系结构1274
第四节 电力线上的噪声1276
第五节 物理层传输1276
一、多频调制1276
二、扩展频谱调制1276
第六节 媒质接入控制和数据链路层1277
第七节 电力线数据通信在美国的应用1278
一、电力线数据通信在欧洲的应用1278
二、电力线载波的未来1279
第十六章 家庭网络技术1281
第一节 家庭网络的分类1282
第二节 HomeRF局域网技术1282
一、HomeRF系统概念1283
二、HomeRF网络体系结构1283
三、物理面1284
四、控制面1285
五、HomeRF优点和预计费用1285
第三节 电力线以太网技术1286
一、电力线以太网的应用1286
二、电力线以太网的系统概念1287
三、可供选择的物理层技术1288
第四节 家庭电话线(Phoneline)1290
一、家庭Phoneline系统的概念1291
二、对Phoneline接入的要求1292
三、Phoneline网络体系结构1292
四、物理层1292
五、Phoneline:业务、优/缺点和费用1293
第五节 基于同轴电缆的家庭网络1294
一、基于同轴电缆家庭网络的体系结构1294
二、优点和缺点1295
三、费用1296
四、预测1296
第十七章 网络性能1297
第一节 误码特性1297
一、误码的概念和影响1297
二、误码的产生和分布1298
三、误码性能的规范1299
第二节 抖动特性1304
一、抖动的概念和影响1304
二、抖动的产生1305
三、抖动性能的规范1307
第三节 漂移特性1311
一、漂移的概念和影响1311
二、漂移的产生1312
三、漂移性能的规范1312
第四节 延时特性1314
一、延时的概念和影响1314
二、延时的产生1315
三、延时性能的规范1318
第十八章 接入网的网管技术1320
第一节 TMN的基本概念1321
一、TMN的体系结构1322
二、TMN的管理功能1331
三、信息模型的表示1332
第二节 接入网网管功能1334
一、接入网网管系统功能结构1334
二、具有V5接口的接入网网管功能1335
第三节 接入网网管系统的Q3接口1342
一、OSI参考模型1342
二、接入网网管系统的Q3接口通信协议栈1344
三、具有V5接口的接入网信息模型1345
第四节 接入网网管向TMN的过渡1348
一、向TMN过渡的方法1348
二、通信协议栈1349
三、管理信息服务1350
四、管理信息传输协议1351
第五节 接入网网管系统管理功能的实现1356
一、接入网管理系统与其他网管系统的关系1356
二、光纤接入网的管理1357
三、光纤接入网管理系统的操作1359
第十九章 接入网的发展现状和建设方法1362
第一节 接入网建设中应考虑的几个因素1362
一、技术分析1362
二、经济分析1364
三、接入网的组网结构1365
四、光纤接入网中光纤冗余量的考虑1366
第二节 国际接入网发展的总趋向1366
一、Internet的崛起必将对接入网的发展产生影响1366
二、基于ATM信元的接入网可能在不太遥远的将来出现1366
三、无线移动通信的发展迅猛,无线接入网多种多样1366
四、各国的接入网技术各有特色1367
五、向全业务接入网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1367
六、光纤接入网是全业务接入网的主要发展方向1367
七、新的V5接入网标准接口的出现使光纤接入网得到更迅速的发展1367
八、国际接入网技术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光纤进入家庭1370
第三节 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接入网新技术1371
一、有关适合我国建设发展的接入网新技术的建议1371
二、各地接入网的实验情况1376
三、各地接入网的发展规划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