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民国建国史 第3篇 统一与建设 1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民国建国史 第3篇 统一与建设 1
  • 教育部主编 著
  • 出版社: 国立编译馆
  • ISBN: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1666页
  • 文件大小:95MB
  • 文件页数:169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民国建国史 第3篇 统一与建设 1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三篇 统一与建设1

导言&蒋永敬1

第一章 护法运动&林能士71

第一节 孙中山先生号召护法71

第二节 广州军政府之成立与改组89

一、军政府之成立89

二、军政府之困境93

三、军政府之改组100

第三节 护法战争与南北议和112

第四节 粤军回粤与军政府之重建134

第五节 陈烱明叛变160

第六节 广州革命基地之重建183

第二章 北伐之准备205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之改组&蒋永敬205

一、改组的意义205

二、改组的时代背景207

三、改组前的准备210

四、改组的实施215

五、重要决议220

六、改组的效果229

第二节 黄埔建军&蒋永敬236

一、建军的意义与目的236

二、黄埔军校的筹备与成立238

三、黄埔初期的教育与奋斗249

四、黄埔的精神和特点254

五、黄埔军校的改组与迁宁262

第三节 思想与理论之建立&李云汉279

一、三民主义思想体系的完成279

二、建国大纲的精义288

三、民生史观的建立292

四、民众运动的理论与方向298

五、反帝国主义与国际新秩序302

第四节 孙中山先生北上&李云汉312

一、国民党改组前後的北方情势312

二、首都革命317

三、中山先生北上及其主张321

四、大亚洲主义的真义327

五、逝世与奉安331

第三章 国民政府成立与出师北伐&李又宁 王正华341

第一节 国民政府成立的背景与经过341

一、中山先生建国理论的演进341

二、广州革命政府的更迭346

三、国民党一全大会决议成立国民政府347

四、国民政府之成立351

第二节 国民政府初创时的组织及其功能357

一、国民政府的组织精神358

二、国民政府的初步建制359

三、国民政府与国民党的关系376

第三节 国民革命军的编组与两广统一391

一、首次东征与平定滇桂军的叛乱391

二、国民革命军的编组396

三、第二次东征与平定南北路413

四、广西加入革命阵营416

第四节 出师北伐与底定长江流域430

一、北伐前的形势430

二、国民革命军的策略432

三、湖南战事438

四、鄂境会战439

五、江西之战442

六、平定福建445

七、收复浙沪447

八、会师南京450

九、渡江北伐452

十、中原会师455

第四章 清党与完成北伐461

第一节 联俄容共之由来与形成&蒋永敬461

一、前言461

二、苏俄的东进与对华亲善的表示462

三、第三国际的活动和中共之成立470

四、中山先生联俄容共的背景477

五、中山先生联俄容共的经过483

第二节 政策的分歧与意见的冲突&蒋永敬500

一、鲍罗廷来华推行「三大政策」500

二、国民党改组前後之反共暗潮508

三、中山先生逝世後党之分裂514

四、三月二十事件与党务整理526

第三节 东南清党与武汉分共&蒋永敬539

一、北伐後共党之策略转守为攻539

二、共党利用北伐煽动农工暴乱545

三、东南清党与奠都南京554

四、武汉外交的退却与内部反共561

五、武汉分共与国民党之统一569

第四节 北伐之中挫&陈哲三584

一、前言584

二、南京之北伐585

三、武汉之北伐589

四、国民军与晋军之参加北伐593

五、郑州会议与徐州会议597

六、武汉之「东征」603

七、蒋总司令中正下野608

八、龙潭战役613

第五节 北伐之完成&陈哲三626

一、蒋总司令中正复职627

二、再度北伐之准备630

三、再度北伐战况640

四、东北易帜全国统一650

第五章 北伐期间之外交、财政与民运657

第一节 北伐时期的对外交涉&蒋永敬 阎沁恒657

一、前言657

二、北伐时期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658

三、省港罢工661

四、反英与汉案浔案之交涉665

五、南京事件670

六、济南惨案674

七、结论678

第二节 北伐期间之财政&赖泽涵685

一、前言685

二、广州革命政府的财政688

三、北伐期间之财政692

四、结论702

第三节 北伐期间之民众运动&胡春惠711

一、青年运动714

二、农民运动720

三、工人运动726

四、商民运动733

五、结论735

第四节 北伐前後之农民与红枪会&戴玄之742

一、红枪会742

二、联庄会750

三、抗捐抗粮753

四、结语761

第五节 北伐时期的妇女&李又宁768

一、历史背景768

二、为新希望而采联合阵线772

三、为北伐推进男女平等773

四、妇女与农运775

五、北伐期间的湖北妇女777

六、北伐期间的湖南妇女781

七、军中妇女784

八、上海的妇运787

九、北方的妇运788

十、结语791

第六章 实施训政与军政建设799

第一节 五权制度之建立&曾济群799

一、孙中山先生的宪政思想799

二、五权制度的建构804

三、训政时期试行五权制度810

四、评估822

第二节 地方政制之改革&李国祁832

第三节 编遣会议&赵中孚873

一、前言873

二、北伐成功後国军编遣的倡议与筹备874

三、国军编遣会议的召开882

四、编遣会议的成果885

五、武汉事变与讨伐桂系888

六、第二集团军之叛890

七、张桂唐石与「护党救国军」894

八、所谓「改组派」895

九、中原大战898

十、扩大会议的开场与收场903

十一、国军编遣委员会的取消906

十二、结语908

第四节 国民会议之召开&胡春惠918

一、国民会议的缘起918

二、约法问题的争议与演变926

三、国民会议之筹备及召开940

四、国民会议之成就与评价945

第五节 五五宪草之制定&胡春惠955

一、制宪之倡议955

二、宪法草案初稿之拟定957

三、立法院对宪法草案之审查与讨论964

四、宪法草案之呈报、修订与公布974

五、国民代表大会召集之拟议979

第六节 外交成就——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之中外关系&阎沁恒 王正华988

一、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努力988

二、九一八以後的中日交涉1010

第七章 各项建设事业1045

第一节 各级教育之改进&梁尚勇1045

一、前言1045

二、教育宗旨、方针与学制的确定1046

三、发展初等教育与推行义务教育1051

四、改革中等教育与加强职业教育1055

五、整顿高等教育与注重实用科学1069

六、推行国语与加强社会教育1084

第二节 学术研究之成就&陶英惠1090

一、学术机关与学术团体1090

二、学术研究之成就1109

三、从经费看学术研究的发展1130

第三节 财政改革&王树槐1144

一、前言1144

二、财政政策1145

三、财务行政的改革1147

四、中央与地方收支的划分与预算的编列1150

五、税收制度的改革1164

六、公债的整理1181

七、货币的统一1189

第四节 经济建设&赵中孚1205

一、前言1205

二、农业建设1206

三、工业建设1225

四、交通建设1242

五、结论1266

第五节 新生活运动&陈圣士 林泽震1277

一、新运之发起1277

二、新运的时代背景1278

三、新运与民族复兴1284

四、新运之推行1292

五、新运工作概况1294

六、新运的实况与成效1298

第六节 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徐震1314

一、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1314

二、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的实施1316

三、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的影响1342

第八章 剿共之进行&赵洪慈1353

第一节 中共之暴动1353

一、共产国际训令1353

二、中共路线转折1355

三、南昌暴动1363

四、秋收暴动1367

第二节 中东路事件1378

一、中东路与中东路问题1378

二、中东路情况之演变1386

三、中东路事件之经过1393

四、余波与暗流1410

第三节 五次围剿1421

一、第一次围剿(民国十九年十二月至二十年一月)1421

二、第二次围剿(民国二十年四月至五月)1430

三、第三次围剿(民国二十年七月至九月)1439

四、第四次围剿(民国二十二年一月至四月)1447

五、第五次围剿(民国二十二年十月至二十三年十月)1458

第四节 中共之流窜1476

一、流窜前准备1476

二、共匪突围1480

三、黔滇边区之窜扰1489

四、川康边区之窜扰1495

五、陕甘宁边区之窜扰1502

六、检讨1509

第九章 内乱之平定1517

第一节 李、冯、阎等乱事之平定&陈存恭1517

一、分裂动乱的因素1517

二、党政军的协和工作及其失败1522

三、两湖事变与桂系异动1527

四、西北军的异动1536

五、张发奎俞作柏唐生智石友三之异动1541

六、阎锡山的异动与中原大战1545

第二节 闽变的敉平&陈存恭1573

一、两广半独立状态的形成1573

二、陈铭枢与十九路军的蜕变1576

三、事变前的福建与十九路军1581

四、怪诞谲异的福建「人民政府」1585

五、孤立而脆弱的「人民革命军」1591

六、政府平乱及善後1594

第三节 两广事变的解决&陈存恭1612

一、西南与中央分合形势的演变1612

二、名实不符的六一抗日运动1616

三、中央备战谋和的对策1619

四、陈济棠的众叛亲离与粤政的奉还中央1622

五、李白重膺中央新命1627

第四节 西安事变&李云汉1639

一、事变的前因1639

二、事变的爆发1644

三、蒋委员长脱险返京1649

四、事变的善後165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