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药学基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药学基础
  • 李向中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7506725665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97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1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药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中医学基础1

第一章 绪言3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8

第一节 阴阳学说8

一、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8

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9

(一) 阴阳的对立制约9

(二) 阴阳的互根互用9

(三) 阴阳的消长平衡9

(四) 阴阳的相互转化10

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10

(一)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10

(二)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10

(五) 用于疾病的治疗11

(三)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1

(四) 用于疾病的诊断11

第二节 五行学说12

一、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12

二、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2

(一) 五行的特性12

(二) 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和推演13

(三) 五行的生克乘侮13

三、 五行学说的中医学中的应用15

(一) 说明五脏之间生理功能上的相互联系15

(二)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5

(三) 用于诊断的治疗16

第三节 阴阳和五行的关系16

一、 心与小肠(附:心包)18

第一节 脏腑功能18

第三章 脏腑18

二、 肝与胆20

三、 脾与胃21

四、 肺与大肠22

五、 肾与膀胱(附:三焦)23

六、 奇恒之腑25

1. 命门25

2. 女子胞25

3. 脑25

第二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25

一、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25

(五) 肺与脾26

(八) 脾与肝26

(七) 肺与肾26

(六) 肺与肝26

(四) 心与肾26

(三) 心与肝26

(二) 心与脾26

(一) 心与肺26

(九) 脾与肾27

(十) 肝与肾27

二、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27

(一) 心与小肠27

(二) 肺与大肠27

(三) 脾与胃27

(四) 肝与胆27

(五) 肾与膀胱27

三、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27

(二) 宗气28

(一) 元气28

(三) 营气28

一、 气28

第三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28

(四) 卫气29

二、 血29

三、 津液29

四、 精30

第四章 经络31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组成31

一、 经络的概念31

二、 经络的组成31

第二节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32

一、 十二经脉32

二、 奇经八脉32

第三节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32

一、 经络的生理功能34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与应用34

二、 经络的应用35

(附:关于针灸和经络的现代研究)36

第五章 病因38

第一节 六淫39

一、 风39

二、 寒40

三、 暑41

四、 湿42

五、 燥43

六、 热(火)44

第二节 疫疠45

第三节 内伤七情45

第四节 痰饮和瘀血46

一、 痰饮46

二、 瘀血47

一、 饮食劳倦48

第五节 饮食劳倦、外伤、虫兽伤害、寄生虫48

三、 虫兽伤害49

四、 寄生虫49

二、 外伤49

第六章 诊法50

第一节 望诊50

一、 一般望诊50

(一) 望神50

(二) 望面色50

(三) 望形态51

二、 舌诊51

(一) 望舌质52

(二) 望舌苔52

(三) 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53

第二节 闻诊53

第三节 问诊54

(二) 脉诊55

第四节 切诊55

(一) 按诊55

第七章 辩证59

第一节 八纲辩证60

一、 表里60

二、 寒热60

三、 虚实61

四、 阴阳61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62

一、 气病的辩证62

二、 血病的辩证63

三、 津液病的辩证64

第三节 脏腑辩证64

一、 心与小肠辩证65

二、 肝与胆辩证66

三、 脾与胃辩证67

四、 肺与大肠辩证68

五、 肾与膀胱辩证70

六、 心与肾合病辩证71

七、 心与脾合病辩证71

八、 肝与脾胃合病辩证71

九、 肝与肾合病辩证72

十、 脾与肾合病辩证72

十一、肺与脾合病辩证72

十二、肺与肾合病辩证72

第四节 六经辩证73

一、 太阳病73

二、 阳明病73

三、 少阳病73

一、 卫分证74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辩证74

六、 劂阴病74

五、 少阴病74

四、 太阴病74

二、 气分证75

三、 营分证75

四、 血分证75

(附:辩证病案举例)76

第八章 治则与治法79

第一节 治则79

一、 治病求本79

二、 扶正祛邪81

三、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81

第二节 治法82

一、 汗法82

二、 吐法82

四、 和法83

三、 下法83

五、 温法84

六、 情法84

七、 消法84

八、 补法85

中篇 中药学基础89

第九章 中药的一般知识89

第一节 中药的性能89

一、 四气89

二、 五味90

三、 升降浮沉91

四、 归经92

五、 有毒与无毒92

第二节 中药的配伍93

二、 妊娠用药禁忌94

一、 配伍禁忌94

第三节 用药禁忌94

三、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95

第四节 中药剂量与用法95

一、 中经的用药剂量95

二、 中药的计量单位96

三、 中药的用法96

第十章 解表药98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98

第二节 辛凉解表药102

第十一章 泻下药107

第一节 攻下药107

第二节 润下药109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109

第十二章 祛风湿药112

第一节 芳香化温药115

第十三章 化湿利尿药115

第二节 利水渗温药117

第十四章 温里药123

第十五章 清热药126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126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129

第三节 清热凉血药132

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135

第五节 清虚热药138

第十六章 理气药141

第十七章 理血药147

第一节 活血化瘀药147

第二节 止血药152

第十八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158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158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161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164

第十九章 补益药168

第一节 补气药169

第二节 补血药172

第三节 补阴药175

第四节 补阳药179

第二十章 镇痉安神药185

第一节 镇痉药185

第二节 安神药189

第二十一章 开窍药192

第二十二章 消导药196

第二十三章 驱虫药199

第二十四章 收敛药201

第二十五章 外用药206

一、 方剂的概念211

第一节 方剂的概念和药物的配伍211

第二十六章 总论211

下篇 方剂学基础211

二、 药物的配伍212

1. 相类性配伍212

2. 相使性配伍213

3. 相制性配伍213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213

一、 主药214

二、 辅药214

第三节 方剂的加减变化215

一、 药味的加减215

二、 药量的加减216

第四节 方剂的实验研究与展望217

第二十七章 解表方219

第二十八章 泻下方223

第二十九章 和解方228

第三十章 祛风湿方233

第三十一章 祛湿方236

第三十二章 温里方241

第三十三章 清热方243

第三十四章 理气方248

第三十五章 理血方251

第三十六章 化痰止咳平喘方256

第三十七章 补益方261

第三十八章 镇痉安神方270

第三十九章 开窍方276

第四十章 消导方279

第四十一章 驱虫方282

第四十二章 收涩方283

第四十三章 痈疡方286

附录 药物、方剂索引29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