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通播网宣言 全IP及三网合一的网络体系及产业结构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通播网宣言 全IP及三网合一的网络体系及产业结构
  • 汪涛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ISBN:756351302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165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185页
  • 主题词:通信网-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通播网宣言 全IP及三网合一的网络体系及产业结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通信、广播与互联网3

1.1网络与业务3

1.2 业务的数字化5

1.3互联网5

1.4 充满矛盾的互联网6

2互联网的八大问题9

2.1问题一QoS偏见9

2.1.1 QoS主要是组网方式决定的网络资源问题9

2.1.2 IP的QoS潜力远超过电路交换10

2.1.3 QoS偏见的商业根源12

2.1.4 QoS偏见的技术根源14

2.2 问题二 互联网的不可管理性14

2.3问题三 有偏差的安全观念18

2.4 问题四 商业模式缺陷20

2.4.1“免费”商业模式缺陷20

2.4.2宽带单纯的“包月制”已成为万恶之源23

2.5问题五 网络支付手段的缺失25

2.5.1传统支付手段及其在网络支付上的局限性25

2.5.2网络支付的5个特定需求26

2.6问题六 信息传递效率27

2.7问题七DNS应用地址体系的缺陷29

2.8问题八 全程而非全网30

2.9互联网问题总结31

3未来业务三大基本特点33

3.1未来业务三大基本特点33

3.1.1无限丰富33

3.1.2无限可变34

3.1.3当前未知34

3.1.4全新的网络设计理念34

3.2 适应未来业务的宽带35

4电信业的七大失败技术37

4.1网络的4个基本要素37

4.2 以交换看待网络和以地址看待网络38

4.3 ISDN和ATM38

4.4 3G和B3G39

4.4.1 3G—— Mobile ISDN39

4.4.2 B3G——Mobile ATM42

4.4.3对3G技术的废物利用42

4.5 NGN、IMS和ASON44

4.5.1从核心网控制业务的终结44

4.5.2混合网络技术思想的终结46

4.6总结47

5广播网的四大缺陷48

5.1广播网的优点及商业模式48

5.2 传统广播网的缺点48

5.2.1既非全程也非全网48

5.2.2不能准确计量用户的使用量49

5.2.3客户缺少选择性49

5.2.4网络与业务合一导致升级不便49

5.3总结50

6技术替代的五大规律和替代式转型成功的三要素51

6.1技术替代51

6.2 技术替代的五大规律52

6.2.1规律一:少数关键性技术指标在替代中的决定性作用52

6.2.2规律二:主要技术指标上的缺陷对替代的阻碍53

6.2.3规律三:替代过程中相关制造业先行衰亡53

6.2.4规律四:替代过程不可通过对旧技术改良加以阻止53

6.2.5规律五:雪崩替代式转型53

6.3替代式转型成功的三个主要因素54

6.3.1成功因素一:使用的方便性54

6.3.2成功因素二:便宜56

6.3.3成功因素三:最核心指标上的突出优势58

6.4IT技术的特殊发展阶段曲线59

6.5正在到来的通播网雪崩替代式转型62

6.6转型的时代64

7通播网的技术模型67

7.1网络层——全IP67

7.2IP网络层以下的结构68

7.2.1骨干层68

7.2.2接入层69

7.2.3全程全网70

7.2.4通播的信息传递特性70

7.3媒体和业务控制71

7.3.1媒体71

7.3.2业务控制72

7.4 用户层的引入带来新的分离结构72

7.4.1用户与网络分离72

7.4.2用户与业务分离73

7.4.3用户与认证分离74

7.4.4业务用户与支付用户分离74

7.5分离与技术的完备性75

7.5.1用分离标准检验网络技术的先进性75

7.5.2分离与技术的完备性75

8通播网的法治模型77

8.1应用地址与用户77

8.2 安全、认证和支付77

8.3适应通播网的产业监管体制案例——Unified Licence78

8.4 通播网产业经营者的4个角色及其监管80

9通播网的商业模型84

9.1网络支付手段——GEC货币84

9.1.1 GEC货币的性质84

9.1.2同种货币条件下的GEC货币应用85

9.1.3利用信用卡捆绑的跨国GEC货币86

9.1.4直接利用GEC货币进行的跨国支付86

9.1.5 GEC货币常规回收之后的差额处理87

9.1.6 GEC货币的巨大优势88

9.1.7 GEC货币的应用88

9.1.8 GEC货币的获得89

9.2 网络地产业的商业模型89

9.3比特运输业的商业模型90

9.3.1比特运输业的成本变动规律90

9.3.2比特运输业最大带宽开放原则90

9.3.3比特运输业流量制的必然性92

9.3.4比特运输业流量制可能遇到的问题93

9.3.5比特运输业流量制的操作原则94

9.4 内容服务业的商业模型98

9.5用户服务管理业的商业模型99

10通播网的分层协议100

10.1全IP网络的平滑跳变潜力100

10.2网络分层的新原理101

10.3通播网的总体层次结构101

10.3.1通播网的3个层次101

10.3.2地址层的3个细分层次102

10.4 通播网的层次结构103

11编号原理及UNS编号设计思想106

11.1编号方法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则106

11.1.1号码唯一性106

11.1.2号码的分段107

11.1.3与对象可变属性无关的原则108

11.1.4编号的长度108

11.1.5号码空间利用率109

11.1.6号码的定长与不定长109

11.1.7号码校验112

11.2 用户地址映射的基本结构112

11.2.1归属地址服务器112

11.2.2直接访问服务器113

11.2.3地址的层级113

11.3传统的应用地址层协议及其缺陷114

11.3.1 E.164号码114

11.3.2 DNS地址115

11.3.3最新的发展ENUM和UCI115

11.3.4互联网用户注册与P2P116

11.3.5移动技术的HLR和VLR116

11.4 UNS协议设计及其优点116

11.4.1对IP地址实时变化的适应性116

11.4.2安全性和主权平等性119

11.4.3 UNS号码分配和管理的优势119

11.4.4与P2P类用户寻址方式的比较121

11.4.5 UNS超级强大的优势121

12通播网产品技术124

12.1通播网运营者及设施设备关系结构124

12.2 网络地产商设施124

12.3比特运输商设备125

12.3.1波分产品125

12.3.2网络节点管理125

12.3.3 IP交换路由125

12.3.4数据中心设备126

12.3.5终端126

12.3.6接入设备126

12.3.7无线接入技术从“垄断时代”走向“开放时代”126

12.3.8固线接入技术向超高带宽和室内无线方向发展127

12.4 用户服务商设备127

12.5内容服务商设备127

12.6总结128

13用户名系统协议131

13.1目的131

13.2 基本方法132

13.3系统结构133

13.4 UNS号码规则136

13.4.1一般号码规则136

13.4.2快速拨号规则138

13.4.3特服号码规则138

13.4.4特服号码的地址解析138

13.5用户的归属和注册、认证139

13.5.1用户的归属139

13.5.2用户的注册139

13.5.3用户的认证139

13.5.4用户的级别标识L140

13.6号码规则代码140

13.6.1根号码规则代码140

13.6.2子号码规则代码140

13.7 UNS字符名称141

13.7.1域字符名称141

13.7.2用户字符名称141

13.7.3用户名称的合法字符141

13.7.4 UNS字符名称的标识方法142

13.8表结构142

13.8.1根域表142

13.8.2子域表142

13.8.3用户表142

13.9 UNS用户的呼叫查询143

13.9.1 UNS呼叫的目的143

13.9.2呼叫过程143

13.9.3 UNS号码的分配及管理144

附录A ITU赵厚麟副秘书长和作者对话通播网145

A.1赵厚麟2006年9月17日对本书书稿的第一次意见145

A.2 作者对赵厚麟第一次意见的回复149

A.3赵厚麟2006年10月2日的回信153

A.4 赵厚麟2006年10月3日为本书书稿的第二次意见153

A.5作者对赵厚麟第二次意见的回复155

附录B 英文缩写注解16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