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 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12/32214363.jpg)
- 蔡安妮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06967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71页
- 文件大小:124MB
- 文件页数:485页
- 主题词:多媒体-计算机通信-通信技术-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论——多媒体技术的特征1
1.1概述1
1.2多媒体的概念与含义1
1.3多媒体产生的技术背景4
1.3.1图像压缩编码技术的成熟4
1.3.2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5
1.3.3大容量数字存储技术的发展5
1.4多媒体系统的基本类型及相关业务6
1.4.1独立商亭式系统6
1.4.2多媒体信息检索与查询7
1.4.3多媒体会议与协同工作9
1.4.4多媒体即时通信13
1.4.5点播电视(VOD)14
1.5三网融合及相应的业务18
1.5.1网络的融合18
1.5.2多重服务与业务融合20
习题一20
参考文献21
第2章 视觉特性和彩色电视信号22
2.1人的视觉特性22
2.1.1图像对比度与视觉的对比度灵敏度特性22
2.1.2空间频率与视觉的空间频率响应23
2.1.3视觉的时间域响应25
2.1.4彩色的计量和彩色视觉26
2.2彩色电视信号28
2.2.1扫描——空间频率到时间频率的转换28
2.2.2隔行扫描与逐行扫描28
2.2.3电视信号的带宽29
2.2.4彩色空间的处理30
2.2.5全彩色电视信号31
2.3彩色电视信号的数字化33
2.3.1分量电视信号的数字化33
2.3.2复合电视信号的数字化35
习题二35
参考文献36
第3章 数据压缩的基本技术38
3.1概述38
3.2数据压缩的理论依据38
3.2.1离散信源的信息熵39
3.2.2信源的概率分布与熵的关系39
3.2.3信源的相关性与序列熵的关系40
3.3信息率—失真理论41
3.3.1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42
3.3.2信息率—失真函数43
3.3.3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44
3.4取样频率的转换46
3.4.1下取样46
3.4.2上取样48
3.4.3分数比率转换50
3.5预测编码50
3.5.1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51
3.5.2序列图像中运动矢量的估值53
3.5.3具有运动补偿的帧间预测58
3.6正交变换编码61
3.6.1最佳线性正交变换61
3.6.2离散余弦变换63
3.7子带编码66
3.7.1子带编码的工作原理66
3.7.2正交镜像滤波器组69
3.7.3时域混叠消除71
3.8小波变换编码74
3.8.1多尺度分析74
3.8.2二进小波变换76
3.8.3变换系数的排序和编码77
3.9量化82
3.9.1均匀量化器82
3.9.2最小均方误差量化器83
3.9.3最小熵量化器84
3.9.4自适应量化86
3.9.5 DPCM预测误差的量化86
3.9.6 DCT系数的量化87
3.8.7子带信号的量化89
3.10熵编码89
3.10.1熵编码的基本概念89
3.10.2霍夫曼编码91
3.10.3算术编码93
3.11压缩编码算法性能的评价97
习题三98
参考文献101
第4章 视频数据的压缩编码102
4.1基于帧的视频编码102
4.1.1典型的编码器与解码器102
4.1.2视频序列的编码107
4.1.3帧内预测编码108
4.1.4帧间预测编码的优化110
4.1.5基于率—失真优化的编码模式选择117
4.1.6低计算复杂度的变换编码与量化119
4.2基于对象的视频编码122
4.2.1编码器与解码器结构122
4.2.2任意形状VOP的预测编码124
4.2.3任意形状VOP的纹理编码125
4.2.4形状编码126
4.2.5视频对象序列的编码127
4.3恒定速率编码器的速率控制128
4.3.1高码率应用的速率控制(TM5)128
4.3.2速率控制中的率—失真模型130
4.3.3低延时应用的速率控制(TMN8)133
4.3.4基于率—失真优化的速率控制(VT-G012)135
4.3.5视频缓存证实器138
4.4变速率视频编码139
4.5图像和视频压缩编码的国际标准141
4.5.1静止图像压缩编码标准JPEG/JPEG2000141
4.5.2视听会议压缩编码标准H.261142
4.5.3数字声像存储压缩编码标准MPEG-1143
4.5.4通用视频及伴音压缩编码标准MPEG-2 (H.262)144
4.5.5低比特率视听会议压缩编码标准H.263146
4.5.6通用音视频对象压缩编码标准MPEG-4147
4.5.7新一代视频压缩编码标准H.264/AVC148
4.5.8视频压缩编码的国家标准AVS150
习题四150
参考文献152
第5章 音频数据的压缩编码153
5.1概述153
5.2人的听觉特性153
5.2.1响度级和响度154
5.2.2听觉灵敏度154
5.2.3听觉掩蔽155
5.2.4临界带宽157
5.3音频信号的数字化157
5.4音频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158
5.5音频子带编码159
5.6线性预测编码161
5.7码激励线性预测编码(CELP)162
5.7.1感知加权滤波器162
5.7.2合成分析法163
5.7.3 CELP编解码原理164
5.7.4 G.729编解码器165
5.8感知编码167
5.9 MPEG-1音频编码168
5.9.1概述168
5.9.2 MPEG-1心理声学模型169
5.9.3编码层次171
5.10 MPEG-2音频编码174
5.10.1 MPEG-2 BC175
5.10.2 MPEG-2 AAC176
5.11杜比(AC-3)编码178
5.12音频压缩编码的国际标准180
习题五183
参考文献183
第6章 多媒体同步184
6.1多媒体数据184
6.1.1连续媒体数据与静态媒体数据184
6.1.2多媒体数据内部的约束关系185
6.1.3多媒体数据的构成187
6.2多媒体数据时域特征的表示188
6.2.1时域场景和时域定义方案188
6.2.2时域参考框架190
6.2.3描述时域特征的时间模型190
6.2.4同步容限196
6.3多媒体同步的4层参考模型197
6.4分布式多媒体系统中的同步200
6.4.1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的结构200
6.4.2同步规范的传送200
6.4.3影响多媒体同步的因素201
6.4.4多级同步机制203
6.5连续媒体内部的同步203
6.5.1基于播放时限的同步方法203
6.5.2基于缓存数据量的同步方法205
6.6媒体流之间的同步207
6.6.1基于全局时钟的时间戳方法207
6.6.2基于反馈的流间同步方法208
6.7接收与发送时钟的同步210
6.7.1基于接收缓存器的方法210
6.7.2基于时间戳的锁相方法211
6.7.3基于网络时间协议的方法212
6.8同步算法小结213
习题六214
参考文献215
第7章 多媒体传输网络217
7.1概述217
7.2多媒体信息传输对网络的要求217
7.2.1性能指标217
7.2.2网络功能221
7.2.3服务质量的保障222
7.3网络类别223
7.3.1电路交换网络和分组交换网络223
7.3.2面向连接方式和无连接方式225
7.3.3资源预留、资源分配和资源独享225
7.4电路交换广域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226
7.4.1电路交换网络226
7.4.2多点控制单元227
7.5分组交换广域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228
7.5.1帧中继228
7.5.2 SMDS230
7.6 ATM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231
7.6.1 ATM原理231
7.6.2 ATM协议结构233
7.6.3 ATM服务类型和ATM适配层234
7.6.4 ATM性能235
7.6.5 ATM网应用235
7.7以太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237
7.7.1传统的共享介质局域网237
7.7.2以太网帧交换240
7.7.3吉比特以太网241
7.7.4以太网QoS保障244
7.7.5以太网应用244
7.8 IP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246
7.8.1传统的IP网246
7.8.2 IP多播249
7.8.3新一代IP协议(IPv6)251
7.8.4 IP核心网交换(路由)与传输256
7.9 IP QoS保障机制261
7.9.1综合服务模型与资源预留协议261
7.9.2区别服务263
7.9.3多协议标记交换265
7.9.4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266
7.9.5流量工程和基于约束的寻径267
7.9.6 MPLS与Diffserv的结合269
7.10无线局域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270
7.10.1无线传输的特点270
7.10.2无线局域网的构成271
7.10.3基本的介质接入控制方式272
7.10.4先进的介质接入控制方式274
7.11蜂窝移动通信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277
7.11.1蜂窝的概念277
7.11.2多址接入278
7.11.3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279
7.11.4无线网络中多媒体传输的特殊问题283
7.12宽带用户接入网285
7.12.1数字用户线路接入285
7.12.2光缆接入289
7.12.3光缆一同轴电缆混合接入291
7.12.4宽带无线接入296
7.13下一代网络300
7.13.1网络融合模型300
7.13.2 IP多媒体子系统301
7.13.3下一代网络框架302
习题七303
参考文献304
第8章 多媒体通信终端与系统306
8.1传输层协议306
8.1.1应用层分帧和集成层次处理306
8.1.2传统的因特网传输层协议307
8.1.3实时传输层协议RTP及RTCP309
8.1.4 RTP/RTCP的扩展312
8.1.5 UDP-Lite314
8.1.6流控制传输协议SCTP316
8.2多媒体数据的复接与分接320
8.2.1同步时分复用320
8.2.2分组复用321
8.2.3多媒体数据的封装326
8.3视听通信系统与终端329
8.3.1视听通信终端的一般框架329
8.3.2同步电路交换网视听业务标准(H.320)329
8.3.3 ATM网视听业务标准(H.310和H.321)331
8.3.4分组交换网视听业务标准(H.322和H.323)332
8.3.5公用电话网视听业务标准(H.324)335
8.3.6移动电话网视听业务标准(H.324M和3G-324M)337
8.3.7 H系列系统间的互通339
8.3.8视听系统的通信控制协议341
8.4会话发起协议SIP和会话描述协议SDP344
8.4.1会话发起协议(SIP)344
8.4.2 SIP消息格式和会话描述协议(SDP)347
8.4.3 SIP与H.323信令的比较348
8.5协同计算与组通信349
8.5.1协同计算的概念349
8.5.2组通信350
8.5.3应用共享控制351
8.6多媒体流式应用系统与终端353
8.6.1流媒体的概念353
8.6.2多媒体流式应用系统的结构353
8.6.3实时流协议RTSP356
8.6.4流媒体文件357
8.6.5流式应用系统的关键技术360
8.6.6流服务器362
8.6.7内容分发网络369
8.6.8对等网络实时媒体流的分发373
8.6.9 3GPP分组交换流服务(PSS)377
8.6.10 IPTV378
习题八383
参考文献384
第9章 视频数据的分组传输385
9.1概述385
9.2服务质量的保障385
9.2.1端到端的QoS保障385
9.2.2 QoS规范386
9.2.3 QoS预制机制388
9.2.4 QoS控制机制390
9.2.5 QoS管理机制393
9.2.6有关QoS保障机制的研究395
9.3应用层拥塞控制395
9.3.1 TCP拥塞控制395
9.3.2 TCP流量模型和TCP友好性396
9.3.3基于速率的拥塞控制398
9.3.4拥塞检测399
9.3.5媒体流的速率调整402
9.4传输层差错控制402
9.4.1自动重传技术402
9.4.2循环冗余码403
9.4.3前向纠错码405
9.4.4前面删除复原码410
9.4.5数据交错416
9.4.6前向差错控制与ARQ的结合417
9.5编码层差错控制417
9.5.1误码和包丢失对已压缩视频信号的影响418
9.5.2抗误码编码419
9.5.3错误掩盖427
9.5.4编解码器交互差错控制431
9.6差错控制小结434
习题九435
参考文献436
第10章 视频在异构环境中的传输438
10.1概述438
10.2可伸缩性编码439
10.2.1可伸缩性编码的概念439
10.2.2空间域可伸缩性编码440
10.2.3时间域可伸缩性编码442
10.2.4质量可伸缩性编码444
10.2.5可伸缩性编码的联合应用445
10.2.6基于小波变换的可伸缩性视频编码446
10.3视频转码447
10.3.1视频转码框架447
10.3.2运动向量的再利用450
10.3.3 DCT域的运动补偿453
10.3.4转码的速率控制454
10.4多描述视频编码456
10.4.1多描述编码的概念456
10.4.2多描述的生成458
10.4.3视频多描述编码462
10.5视频信源模型463
10.5.1概述463
10.5.2视频信源的统计特性464
10.5.3自回归过程模型465
10.5.4马尔柯夫过程模型468
习题十470
参考文献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