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革命史新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革命史新编](https://www.shukui.net/cover/45/30195348.jpg)
- 王诚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03011429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671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68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革命史新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一九一六年)1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的政治经济1
一、资本主义的兴起 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1
二、帝国主义势力的渗入 清廷的腐败人民的抵抗6
三、戊戌变法及其经验教训13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兴起19
一、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
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勃兴23
三、同盟会等组织的成立25
四、革命与保守的论战36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过程45
一、保路运动45
二、武昌起义48
三、全国响应52
四、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55
第四节 袁世凯篡夺统治权58
一、袁世凯其人58
二、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斗争与妥协59
三、清帝退位和临时政府北迁65
四、袁世凯称帝与独裁69
第五节 二次革命77
一、反袁联合阵线与护国战争77
二、洪宪皇帝的覆灭82
第六节 辛亥革命的结局83
一、失败原因83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及其经验教训86
第二章 五四运动(一九一六年——一九二○年)92
第一节 五四前夕的中国社会93
一、军阀的割据与争斗93
二、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封建军阀的经济掠夺106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110
四、孙中山的护法运动 人民群众的斗争112
第二节 蓬勃发展的新文化运动122
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22
二、新文化运动与现实政治斗争的结合130
第三节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36
一、十月革命在中国的反响136
二、新文化运动的社会主义倾向137
第四节 五四运动的爆发142
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142
二、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145
第五节 五四运动的发展158
一、六三运动158
二、爱国热潮席卷全国163
三、从罢免曹、章、陆到拒签“和约”168
四、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172
五、五四运动的历史功绩187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一九二○年——一九二三年)189
第一节 中共“一大”190
一、各地早期组织的筹建190
二、中共“一大”的召开201
第二节 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208
一、民主革命纲领提出前的局势208
二、中共“二大”制定革命纲领210
三、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212
第三节 革命形势的高涨215
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建立215
二、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218
第四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酝酿和中共“三大”的召开228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酝酿228
二、中共“三大”的召开232
第四章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一九二三年——一九二七年)241
第一节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国共合作的实现241
一、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准备241
二、国民党“一大”的召开243
三、国共合作的实现244
第二节 北伐战争的准备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245
一、创办军校245
二、镇压商团叛乱247
三、发动农民运动 创办农讲所248
四、北京政变与孙中山北上251
五、中共“四大”的召开253
六、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253
七、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258
八、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260
第三节 北伐战争的顺利发展265
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265
二、蓬勃兴起的工人运动270
三、轰轰烈烈的农村大革命274
第四节 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北伐战争的失败278
一、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278
二、蒋介石制造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280
三、汪精卫制造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284
四、北伐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288
第五章 土地革命战争(一九二七年——一九三七年)292
第一节 南昌起义293
一、起义的酝酿和准备293
二、起义的爆发294
三、起义军南下和失败295
四、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295
第二节 秋收起义296
一、中国共产党的“八七”会议296
二、秋收起义和文家市会议297
三、向井冈山进军和三湾改编298
第三节 广州起义299
一、起义的背景和酝酿299
二、起义的爆发和广州苏维埃政府的成立301
三、起义的历史意义和教训302
第四节 井冈山革命根根地的创建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303
一、井冈山的有利条件303
二、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304
三、井冈山根据地创建的历史意义307
四、红军根据地的发展和土地革命307
五、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312
第五节 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317
一、古田会议317
二、红军三次反“围剿”的胜利318
三、红军战略战术原则的形成320
第六节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322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322
二、粉碎国民党的第四次反革命“围剿”324
三、土地革命的深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326
四、工商业的发展327
五、政权建设328
六、文化教育建设329
第七节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和福建人民政府331
一、“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反蒋浪潮331
二、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崛起和失败333
三、福建人民政府的成立和失败337
四、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和福建人民政府的性质和意义339
第八节 战略大转移340
一、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及其对革命的危害340
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343
三、战略大转移344
第九节 西安事变353
一、“一二·九”运动353
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358
三、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363
四、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367
第十节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372
一、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372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374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和意义376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377
第六章 抗日战争(一九三七年——一九四五年)379
第一节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379
一、抗战前夕国际国内的形势379
二、“七·七”事变382
三、淞沪会战385
第二节 日军全面进攻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387
一、太原会战390
二、南京陷落和日军的大屠杀395
三、徐州会战397
四、武汉会战402
五、国民党的《抗战建国纲领》和片面抗战路线407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敌后战场的开辟409
一、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409
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410
三、国统区的抗日救亡运动430
四、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方针432
第四节 反对投降 坚持抗战435
一、日本侵华政策的改变 汪精卫叛国投敌435
二、国共合作共同抗日439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443
理论和纲领443
四、相持阶段国民党的正面战场444
五、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450
六、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建设 延安整风运动457
第五节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中国军民的艰苦抗战464
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日本“对华新政策”美英对华政策的变化464
二、太平洋战争后国民党的正面战场467
三、国民党独裁统治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膨胀474
四、敌后解放区战场展开局部反攻480
五、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斗争486
六、中共“七大”的召开 国民党“六大”490
七、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493
第七章 解放战争(一九四五年——一九四九年)499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的形势 蒋介石妄图独占胜利果实499
一、国际国内形势499
二、蒋介石妄图独占胜利果实503
三、解放区军民反对蒋介石独占胜利果实的斗争505
第二节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506
一、重庆和平谈判的形成506
二、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508
三、民主党派反对国民党内战独裁的活动511
第三节 停战协议的签订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512
一、国民党向解放区的进攻512
二、停战协议的签订513
三、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蒋介石对政协决议的破坏515
四、解放区军民加紧自卫战争的准备519
第四节 解放区军民奋起保卫胜利果实520
一、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520
二、中国共产党粉碎蒋介石进攻的方针521
三、解放区军民奋起保卫胜利果实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523
第五节 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民主运动525
一、国统区的政治和经济危机525
二、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530
第六节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537
一、人民解放军由防御转入进攻537
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540
三、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进一步高涨543
四、伟大的战略决战548
第七节 百万雄师过大江553
一、国统区经济体系的瓦解及其“和平”阴谋的破产553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新中国的理论和政策557
三、百万雄师过大江559
第八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560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560
二、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566
第八章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一九四九年——一九五六年)570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571
一、建国初期的形势571
二、建国初期的任务572
第二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斗争581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的方针和政策581
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584
三、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589
四、调整工商业和“三反”、“五反”运动595
五、共产党的整顿和国民经济的恢复600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602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602
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605
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607
四、我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胜利609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兴起610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10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15
三、三大改造的基本经验和意义621
四、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625
附录629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组织及领导人629
“五四”前后的著名报刊630
国民革命军序列(一九二六年七月)639
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序列(一九三一年——一九三六年)64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构及领导人650
中国人民解放军统一整编序列表(一九四九年二月一日整编)657
中国共产党“一大”至“八大”组织序列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