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治学说简明读本 中国古代部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政治学说简明读本 中国古代部分](https://www.shukui.net/cover/44/30190786.jpg)
- 刘泽华,张分田主编 著
- 出版社: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ISBN:7310014979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28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4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政治学说简明读本 中国古代部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中国古代政治学说史的研究对象1
二、中国古代政治学说史的研究方式与方法5
三、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特点9
上编 中国古代政治学说史21
第一章 商周:早期王权与政治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21
第一节 商周文明的基本背景21
第二节 商周时期君权神授政治观23
第三节 周公“敬天”“保民”政治观29
第二章 春秋战国:社会转型与政治学说的百家争鸣34
第一节 社会变革与政治学说多元化34
一、社会变革与诸侯争霸34
二、神权思想的危机35
三、思想解放与诸子异说38
第二节 《道德经》的自然主义政治哲学40
第三节 孔子的改良主义政治观44
一、尊天命而重人事的社会哲学45
二、礼治主义的政治路径46
三、躬行仁政的政治改良48
第四节 墨子的兼爱、尚同政治观50
一、国家和政治起源论50
二、兼爱与节用、非乐、非攻51
三、尚同与尚贤53
四、非命与天志、明鬼54
第五节 孟子的仁政学说55
一、从天命论到道德论55
二、性同与性善56
三、后天分化与等级社会57
四、仁政主张58
五、民贵君轻论58
第六节 荀子的礼治政治学说59
一、“天人相分”的政治哲学60
二、人性恶与化性起伪61
三、礼治与法治62
四、君主论63
第七节 韩非的君主独裁政治学说64
一、社会进化论与人性好利说64
二、以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策略66
三、绝对专制的思想路径67
第三章 秦汉:帝制及其法定意识形态的确立69
第一节 秦汉之际的黄老政治思潮69
一、秦王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治思路70
二、西汉前期的黄老政治思潮71
第二节 西汉中期儒术独尊局面的形成74
一、政治背景和思想背景74
二、董仲舒的政治神学75
第三节 两汉之际的谶纬政治思潮79
一、谶纬思潮兴起的背景79
二、谶纬神学的主要内容81
第四节 《白虎通》:名教与神学的结合83
一、白虎观会议的政治背景83
二、《白虎通》的内容及性质85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政治分裂与政治思想的多元发展88
第一节 汉魏之际的名法、名理思潮88
一、经学的没落88
二、名法思潮89
第二节 魏晋玄学政治思潮91
第三节 两晋南北朝儒家政治思想的传承95
第四节 儒教与佛、道二教的关系97
第五章 隋唐:帝制的鼎盛与君道理论的成熟100
第一节 君道理论的成熟与完备100
第二节 佛、道、儒三教的争衡及其政治思想的新发展104
一、佛、道、儒三教的争衡与兼摄104
二、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对政治文化的影响105
三、道教神化王权思想的新发展106
第三节 儒学的复兴及其政治哲学的新变化108
第四节 政治批判思想的新发展113
第六章 宋、辽、金、元:皇权的强化与理学的独尊117
第一节 理学的形成及其官学化118
一、理学的滥觞与定型118
二、理学的官学化121
三、理学政治学说的主要特点122
第二节 宋元时期其他有代表性的政治学说124
一、北宋的改易更革思潮124
二、南宋以来的事功思潮和异端思想127
第三节 辽、金、元统治思想的特点129
第七章 明清:皇权的绝对化与政治批判思想的深化132
第一节 强化君权思想的新变化133
第二节 明清时期一波强似一波的政治批判思潮138
一、泰州学派的政治批判思想138
二、东林党人关切时弊的政治思想140
三、清初的政治批判思潮141
四、十九世纪前期的匡时救世思潮144
下编 中国古代政治学说专题149
第一章 国家论149
第一节 国家及君主制度起源诸说149
一、国家及君主制度产生的哲学依据150
二、国家及君主制度产生的社会根源154
三、君主制度的历史起点159
四、创立君主制度的主体161
第二节 君、家、国一体的国家观164
第三节 公天下论166
一、社稷重于君主论167
二、“天下,天下之天下”168
第二章 大一统论171
第一节 《春秋·公羊传》的政治一统论171
一、王权“大一统”171
二、一统政治的等级原则172
三、君权一统下的君臣关系174
四、君统传延175
五、王权“大一统”下的华夷关系176
第二节 董仲舒的天人一统论178
一、“一统”与圣人178
二、政治一统181
三、文化一统183
第三节 清代帝王的“大一统”观念185
一、有德者即正统186
二、论“华夷之别”187
三、强化中央集权188
第三章 政体论(上)191
第一节 政治权力一元论与王权至上论191
一、儒家“土无二王,尊无二上”的王制政体论192
二、墨家“尚同”式的集权政体论194
三、法家维护君主独裁的政体论195
四、道家中的君主专制政体论197
第二节 “封建论”:中央与地方、一统与分治199
一、早期分封制的基本原则200
二、先秦诸子论分封制201
三、“封建”与“郡县”两种体制之争202
四、宋代以来几种有代表性的体制论207
第四章 政体论(下)210
第一节 君主的政治权力211
一、君主政治权力的基本构成211
二、君权与相权215
第二节 君主权位的获得与传承219
一、天赋君权与易姓革命219
二、君位继承理论222
第三节 君为政本论224
一、从“一人兴邦”到“一心兴邦”224
二、君为政本论的主要论点226
第五章 政治关系论(上)230
第一节 君、臣、民政治角色及其基本关系230
一、君、臣、民政治角色230
二、君、臣、民的基本政治关系233
第二节 臣民卑贱论和工具论234
一、从政治比喻看君尊臣卑235
二、阴阳法则与天秩定位238
第三节 君、臣、民关系纽带诸说240
一、法家的权势与利益说240
二、儒家的伦理与道义说242
三、道家的“自然”说243
第六章 政治关系论(下)244
第一节 民本论244
一、作为统治思想和主流文化的民本论244
二、“民惟邦本”论诸命题246
第二节 君臣一体论255
一、君臣一体论发展的历史过程255
二、君臣一体论的主要论点256
第三节 驭臣之术和治民之道264
一、君主“无为”的驭臣之术264
二、治民政策的基本原则268
第七章 政治道德论272
第一节 为君之道273
一、敬天法祖 尊师重道273
二、立公去私 任贤纳谏278
三、励精图治 勤政爱民286
第二节 为臣之道289
一、忠君之道289
二、治民与恤民293
第八章 政治方术论296
第一节 道家的贵柔用弱论296
第二节 法家的恃强用刚论299
第三节 儒家的刚柔并济论302
第四节 王霸之辨306
第五节 孝治论310
一、“孝”的政治意义310
二、“以孝治天下”313
第九章 谏议论317
第一节 谏文化演变的概况317
第二节 几种基础性的谏议理论320
一、和同论320
二、以道事君论321
三、兼听论322
四、疏导论322
第三节 君主纳谏论324
一、君主纳谏的必要性及政治功能324
二、君主导谏理论328
第四节 进谏理论329
第十章 礼法论332
第一节 礼法结合的历史过程和历史内容332
一、春秋以前的以礼为法,寓刑于礼332
二、春秋战国的礼法相分,法理凸显334
三、秦汉魏晋的引礼入法,以经决狱336
四、隋唐以后的礼法合一,法制完备337
第二节 法的意义与政治功能338
一、法与礼338
二、法与刑340
三、法与兵341
四、法与律342
五、法与政344
第三节 “法治”与“人治”345
第四节 制礼立法原则348
一、礼法原于天或据于道348
二、圣人王者立法349
三、因时而立法、变法350
四、保持法律的稳定性350
五、立法为公351
六、令顺民心351
七、法贵简约352
八、罪行法定352
九、重典治盗贼352
十、严惩政治犯罪353
第十一章 政治变革论354
第一节 政治变革的必然性与合理性355
一、天道尚变说355
二、道丽于器说357
三、世移事异说358
四、通变救弊说361
五、经权说363
六、损益说365
七、圣王改制说366
八、法古改制说367
九、天谴修政说369
十、更化革新说370
十一、革故鼎新说371
第二节 政治改革的基本原则372
一、君主政治的基本原则不得触动372
二、圣人、君主是变法的主体373
三、改易更革要从实际出发374
四、改易更革要善于把握时机375
五、以政治强制推行改革376
第十二章 政治信仰论377
第一节 政治信仰的必要性及意义377
第二节 上帝、天、理信仰378
第三节 祖先信仰和自然神信仰381
第四节 帝王神话、祥瑞灾异和五行天象迷信384
第十三章 政治理想389
第一节 儒、道、墨、法四种典型的政治理想390
一、儒家的“王道”理想390
二、道家的自然无为理想392
三、墨家的兼爱、尚同政治理想394
四、法家理想中的法治王国394
第二节 形形色色的“大同”与“均平”理想395
一、儒家的大同理想和均平观念397
二、墨家的“兼而无别”理想399
三、先秦农家的“君民共耕”理想400
四、《庄子》的“平均”思想400
五、《太平经》的太平理想401
六、佛教“众生平等”的极乐世界402
七、下层民众“均贫富,等贵贱”理想402
第三节 无君理想404
第十四章 政治批判408
第一节 以君主规范为核心的治国之道409
第二节 “道高于君”412
第三节 道统与君统的分二合一415
第四节 帝王品评:“治世少,乱君多”418
第五节 “尊君——罪君”政治批判模式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