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杭州史前文化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杭州史前文化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58/31769456.jpg)
- 王心喜著(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5951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62页
- 文件大小:86MB
- 文件页数:384页
- 主题词:远古文化-研究-杭州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杭州史前文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言1
第一节 本书的基本思路1
一、研究的地域范围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
三、撰写思路3
第二节 杭州史前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4
第三节 杭州史前文化发展的年代序列6
一、旧石器时代6
二、新石器时代7
第四节 杭州史前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8
一、回顾8
二、展望16
第二章 杭州史前人类生存环境19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与史前文化的关联19
第二节 杭州地质发展简况20
第三节 旧石器时代的人地关系22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的人地关系25
一、良渚文化之前的生态环境变迁25
二、良渚文化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29
三、生态环境对良渚文化的影响32
四、良渚先民对生态环境的利用和改造38
五、生态环境与良渚文化兴衰的因果关系41
第三章 杭州及其周边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53
第一节 建德乌龟洞晚期智人化石54
第二节 桐庐延村古人类头盖骨化石57
第三节 西苕溪中游地区旧石器遗存59
第四节 临安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遗存63
第五节 尚待解决的问题65
一、建立杭州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65
二、考古调查有待深入66
三、旧石器真伪问题68
四、不少问题尚待研究68
五、保护古人类遗址69
第四章 跨湖桥文化72
第一节 跨湖桥遗址发现和发掘历程述评72
第二节 跨湖桥遗存的文化内涵77
一、石器以锛、斧、凿为主77
二、陶器以釜、罐、钵、盘、豆为主,装饰手段多样化78
三、骨(角)器有耜、镞、镖、锥、针、匕、匙、哨、叉及复合工具80
四、木器形态丰富,器物有锥、镞、柄、独木梯、弓、舟、桨等81
五、编织物精美82
六、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耜耕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出现83
七、建造木构土墙式建筑84
八、出现原始纺织业85
九、乘舟弄潮的先驱85
十、出现刻划符号86
第三节 跨湖桥遗址的年代学讨论86
一、关于绝对年代86
二、关于相对年代88
第四节 关于“跨湖桥文化”的命名90
第五节 跨湖桥文化命名的学术意义93
一、有助于加深对浙江省境内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类型及其相互间关系问题的认识94
二、有助于加强对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的探讨96
三、有助于展开进一步的田野考古工作96
第六节 跨湖桥文化的去向97
一、生态环境的变迁与先民的迁徙关系97
二、关于跨湖桥文化的去向99
第五章 良渚文化104
第一节 良渚文化的渊源104
一、良渚文化源自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104
二、杭州马家浜文化遗址和崧泽文化遗址105
第二节 良渚文化发现、命名和研究109
一、良渚文化发现者施昕更109
二、良渚文化的命名和研究120
第三节 杭州的良渚文化遗址及其分布特点124
一、杭州的良渚文化遗址124
二、杭州良渚文化遗址分布的特点151
第四节 良渚文化的年代153
一、关于绝对年代153
二、关于相对年代154
第五节 良渚文化的分期155
第六节 杭州良渚文化内涵的基本特征157
一、磨光石器制作精致,穿孔技术发达157
二、陶器以夹砂黑陶和泥质黑皮陶为主158
三、水稻种植普遍,并栽种蔬果杂粮159
四、玉器种类丰富多彩159
五、纺织业、编织业发达160
六、木作技艺成熟160
七、漆器制作水平高160
八、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161
九、出现刻划符号161
十、社会分层现象明显162
十一、以用玉制度为核心的礼制产生163
十二、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63
十三、初露文明之光163
第七节 良渚文化的去向165
一、良渚文化消失的原因165
二、马桥文化时期的杭州168
第八节 杭州良渚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利用170
一、杭州良渚文化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170
二、杭州良渚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利用172
三、问题与对策175
第六章 从耜耕到犁耕的稻作农业185
第一节 杭州史前稻作农业的特点185
第二节 稻作农业的兴起186
第三节 稻作农业的发展190
一、农业生产工具191
二、农业物产196
三、农业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并存197
第四节 原始农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98
一、为定居创造了物质基础198
二、促进家畜饲养业的发展199
三、为原始手工业发展奠定基础199
四、对社会结构的影响200
第五节 关于杭州稻作农业起源的探索200
第七章 昌盛发达的原始手工业208
第一节 制石业208
第二节 制陶业209
第三节 制骨业216
第四节 木作业217
第五节 建筑业221
一、跨湖桥土墙式建筑221
二、良渚“地面”、“干栏”建筑并存222
第六节 漆器业225
第七节 纺织业227
第八节 造船业231
第八章 杭州史前玉器通论238
第一节 杭州史前玉器的特点238
一、历史久远239
二、器种齐备241
三、工艺精湛241
四、内涵丰厚242
五、价值极高243
第二节 良渚时期玉器的种类、造型与工艺243
一、种类和造型244
二、工艺246
三、制玉作坊251
四、玉器的图像与纹饰253
五、良渚玉器举隅253
第三节 关于“玉器时代”的讨论261
第九章 史前时期杭州的精神文化266
第一节 原始宗教与祭祀266
一、跨湖桥先民的宗教意识266
二、良渚时期的原始宗教267
三、祭坛——良渚先民祭祀的场所274
四、原始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78
第二节 礼制279
一、礼制存在的考古学依据279
二、礼与中国文明的起源281
第三节 墓葬制度283
一、杭州良渚时期墓葬的特点284
二、葬具287
三、从墓葬资料看等级差别和社会分层288
第四节 原始艺术和刻划符号289
一、陶艺289
二、玉雕292
三、漆艺293
四、刻划符号294
第十章 杭州史前文化对周边及海东的影响302
第一节 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302
一、跨湖桥文化的影响302
二、良渚文化的影响303
第二节 杭州湾史前文化海路输入日本蠡测305
一、杭州湾史前文化对日本影响的考古学观察305
二、杭州湾史前先民东渡日本路线分析309
三、杭州湾史前先民东渡日本缘由探讨314
附录319
一、附表319
附表1 杭州境内良渚文化主要遗址简表319
附表2 杭州境外良渚文化主要遗址简表325
二、参考文献要目335
三、插图资料来源354
后记361
图一 桐庐延村古人类头盖骨化石58
图二 临安旧石器考古调查64
图三 砍砸器(临安出土)64
图四 石核(临安出土)65
图五 跨湖桥遗址地理位置图73
图六 1990年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区(由西向东拍摄)74
图七 2001年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区(由东南向西北拍摄)75
图八 2001年、2002年跨湖桥遗址发掘现场全景(由北向南拍摄)76
图九 石锛(跨湖桥遗址出土)77
图十 石斧(跨湖桥遗址出土)77
图十一 石锤(跨湖桥遗址出土)78
图十二 石凿(跨湖桥遗址出土)78
图十三 卵形釜(跨湖桥遗址出土)79
图十四 折肩双耳罐(跨湖桥遗址出土)79
图十五 太阳纹饰彩陶片(跨湖桥遗址出土)79
图十六 独孔骨哨(跨湖桥遗址出土)80
图十七 多孔骨哨(跨湖桥遗址出土)80
图十八 尖叉器(跨湖桥遗址出土)80
图十九 骨锯齿形器(跨湖桥遗址出土)81
图二十 木锛柄(跨湖桥遗址出土)82
图二十一 簸箕(跨湖桥遗址出土)83
图二十二 酸枣核(跨湖桥遗址出土)84
图二十三 独木舟(跨湖桥遗址出土)85
图二十四 下孙遗址考古发掘现场91
图二十五 荀山东麓遗址106
图二十六 施昕更109
图二十七 《良渚》一书封面114
图二十八 良渚遗址群分布图126
图二十九 瑶山遗址134
图三十 莫角山遗址136
图三十一 反山遗址139
图三十二 余杭塘山土垣遗址147
图三十三 石镞(卞家山遗址出土)157
图三十四 陶过滤器(吴家埠19号墓出土)158
图三十五 小古城遗址发掘现场(2004年6月)170
图三十六 骨耜(跨湖桥遗址出土)187
图三十七 跨湖桥遗址H17平面、剖面图190
图三十八 石犁(余杭石鸽出土)192
图三十九 两件套组合式石犁(后头山遗址出土)193
图四十 双耳罐(跨湖桥遗址出土)210
图四十一 彩陶片(跨湖桥遗址出土)211
图四十二 绳纹小陶釜(跨湖桥遗址出土)213
图四十三 骨针(跨湖桥遗址出土)217
图四十四 木构方井(庙前遗址出土)221
图四十五 跨湖桥遗址1990年发掘区二层主要建筑遗址平面图222
图四十六 陶纺轮(跨湖桥遗址出土)227
图四十七 “刻符纺轮”(石马兜遗址出土)228
图四十八 玉纺轮(瑶山遗址出土)229
图四十九 跨湖桥遗址独木舟遗迹232
图五十 跨湖桥遗址木桨遗迹232
图五十一 玉璜形饰(跨湖桥遗址出土)239
图五十二 后头山遗址出土的玉器244
图五十三 玉龟(反山17号墓出土)244
图五十四 玉琮(瑶山9号墓出土)254
图五十五 玉琮王(反山12号墓出土)256
图五十六 玉璧(反山23号墓出土)256
图五十七 玉三叉形器(瑶山10号墓出土)258
图五十八 玉梳背(反山17号墓出土)259
图五十九 玉梳背(反山16号墓出土)259
图六十 玉牌饰(瑶山10号墓出土)260
图六十一 玉半圆形饰(反山12号墓出土)261
图六十二 “神徽”图(反山12号墓出土)268
图六十三 玉鸟(反山15号墓出土)273
图六十四 瑶山祭坛图275
图六十五 黑光陶罐(跨湖桥遗址出土)290
图六十六 彩陶片(跨湖桥遗址出土)290
图六十七 陶豆(良渚遗址出土)291
图六十八 玉龙首纹器(星桥后头山遗址出土)293
图六十九 刻符陶罐(余杭南湖遗址出土)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