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色彩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色彩学
  • 色彩学编写组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098145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58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6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色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光与视觉4

1.1 光的性质4

1.1.1 光的性质4

1.1.2 色与光的关系6

1.2 色彩的三属性6

1.2.1 色相7

1.2.2 明度8

1.2.3 饱和度9

1.2.4 颜色三属性的相互关系10

1.3 眼睛与视觉11

1.3.1 眼睛11

1.3.2 明视觉与暗视觉12

1.3.3 光谱光效率函数13

1.3.4 视觉功能14

1.4 颜色视觉15

1.4.1 颜色辨认15

1.4.2 颜色对比16

1.4.3 颜色适应17

1.4.4 颜色恒定17

1.5 颜色视觉理论17

1.5.1 三色学说17

1.5.2 对立学说18

1.5.3 阶段学说19

第二章 色彩的美学原理20

2.1 色彩的心理20

2.1.1 色彩的视觉心理感受20

2.1.2 色彩的情感表现21

2.1.3 色彩的象征性22

2.2 色彩的对比23

2.1.4 色彩的喜好23

2.2.1 色相对比24

2.2.2 明度对比25

2.2.3 纯度对比26

2.2.4 色彩对比与面积、形状、位置、空间的关系27

2.3 色彩的调和28

2.3.1 色彩调和28

2.3.2 色彩调和的基本方法28

2.4 平面设计中的色彩传达及处理30

2.4.1 色彩的功能价值30

2.4.2 平面设计中的色彩传达要素30

2.4.3 平面设计中的色彩设计32

3.1.1 彩色物体与选择性吸收34

第三章 物体呈色机理34

3.1 物体呈色机理34

3.1.2 消色物体与非选择性吸收35

3.1.3 影响物体色彩的因素36

3.2 色光混合37

3.2.1 色光三原色37

3.2.2 色光加色混合37

3.2.3 色光加色法的类型38

3.2.4 格拉斯曼颜色混合定律39

3.3 色料混合40

3.3.1 色料三原色40

3.3.2 色料减色混合41

3.3.3 色料减色法的类型42

4.1.1 辐射量度学与光度学45

4.1.2 光度学有关物理量45

4.1 光度学基础45

第四章 光度学基础45

4.2 黑体辐射50

4.2.1 光源的光谱功率分布50

4.2.2 绝对黑体的辐射51

4.2.3 光源的色温和相关色温52

4.3 CIE标准照明体54

4.3.1 CIE标准照明体A、B、C、D54

4.3.2 标准照明体D的确定和模拟56

4.4 光源的显色性57

4.4.1光源的显色性57

4.4.2 显色的定量评价方法57

5.1.1 颜色匹配61

5.1 颜色方程61

第五章 色度学基础61

5.1.2 颜色方程62

5.1.3 色度坐标和色度图63

5.1.4 颜色相加原理64

5.2 CIE标准色度系统65

5.2.1 CIE1931标准色度学系统65

5.2.2 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学系统74

5.3 CIE色度计算方法77

5.3.1 色度坐标的计算77

5.3.2 主波长与色纯度的计算79

5.3.3 颜色相加的计算81

5.4 CIE均匀颜色空间83

5.4.1 CIE1960均匀色度标尺图83

5.4.2 CIE1964均匀颜色空间88

5.5.1 颜色测量94

5.5 颜色测量和测色仪器94

5.5.2 测色仪器97

第六章 视频色彩与传递100

6.1 视频色彩概述100

6.1.1 视频三基色(彩色电视系统三基色)100

6.1.2 视频色彩的相加混色101

6.1.3 彩色电视制式与色彩混合101

6.1.4 大面积着色原理、高频混合原理和恒亮度原理103

6.2 电视系统中色彩的分解、传递与重视104

6.2.1 景物色彩的分解及三基色信号的形成104

6.2.2 亮度信号和色差信号105

6.2.3 景物色彩的重现(三基信号在电视屏幕上的合成)109

6.3 电子显示器及其色彩显示原理111

6.3.1 彩色CRT显示器111

6.3.2 液晶显示器及其色彩显示原理114

6.4.1 色彩基调的选择116

6.4 视频节目的色彩设计116

6.4.2 环境色彩的运用117

6.4.3 字幕色彩的处理117

6.4.4 视频节目的色光照明117

6.4.5 镜头景别与画面色彩构图117

6.4.6 镜头间的色彩组接118

第七章 颜色的表示119

7.1 颜色的命名119

7.1.1 色彩的系统命名法119

7.1.2 色彩的习惯命名法119

7.2 颜色立方体120

7.2.1 RGB颜色立方体120

7.2.2 CMYK颜色立方体121

7.2.3 HSB颜色立方体122

7.2.4 Lab颜色立方体122

7.2.5 颜色空间的转换123

7.3.1 普通色谱126

7.3 色谱表示法126

7.3.2 印刷色谱127

7.4 孟塞尔颜色系统128

7.4.1 孟塞尔颜色立体128

7.4.2 孟塞尔新标系统131

7.5 其他颜色表示法140

7.5.1 中国颜色体系140

7.5.2 奥斯瓦尔德颜色空间141

7.5.3 CC5000、NCS、OSA匀色标143

第八章 色彩管理146

8.1 色彩管理的原理146

8.1.1 色彩管理146

8.2 特征参数描述文件的创建147

8.1.2 色彩管理的原理147

8.3 色彩管理系统149

8.3.1 ColorSync149

8.3.2 Windows的色彩管理151

8.3.3 FotoTune152

8.3.4 BESTColor152

8.3.5 方正彩色管理系统155

8.3.6 Printopen155

8.3.7 Color Tuner156

第九章 色彩的分解157

9.1 彩色原稿157

9.1.1 彩色原稿的色彩特征157

9.1.2 彩色原稿的质量要求160

9.1.3 透射原稿的复制适性处理161

9.2.1 理想分色162

9.2 色彩分解162

9.2.2 实际分色效果及黑版要求163

9.3 分色误差164

9.3.1 滤色片滤色性能造成的分色误差164

9.3.2 感光材料感光性造成的分色误差164

9.3.3 光源造成的分色误差165

9.3.4 屏幕呈像造成的分色误差165

9.3.5 扫描仪的光电性能造成的分色误差166

9.3.6 颜色的校正166

第十章 色彩的传递168

10.1 网点的意义和作用168

10.1.1 网点的意义168

10.1.2 网点的作用169

10.1.3 网点的种类169

10.2.1 调幅网点的形成170

10.2 调幅网点170

10.2.2 调幅网点的识别173

10.2.3 调幅网点的形状与阶调175

10.2.4 调幅网点的角度178

10.2.5 调幅网点线数的选择179

10.2.6 调幅网点与阶调180

10.3 调频网点187

10.3.1 调频网点的形成187

10.3.2 调频网点的特点187

10.3.3 调频网点的识别187

10.3.4 调频网点的角度188

10.3.5 调频网点扫描分辨率的选择188

10.3.6 调频网点的特点188

10.3.7 高保真彩印(HiFi Color)191

10.4.1 数字网点的形成192

10.4 数字网点192

10.4.2 网点模194

10.4.3 影响网点面积率的因素196

10.4.4 计录分辨率与网点层次196

10.4.5 记录分辨率与加网线数196

第十一章 色彩的合成198

11.1 印刷品的呈色机理198

11.1.1 网点呈色的物理过程198

11.1.2 网点吾色的生理过程200

第十二章 色序与灰平衡202

12.1 印刷色序202

12.1.1 色序与产品质量的关系202

12.1.2 选择色序的原则202

12.1.3 四色印刷的色序安排203

12.2.1 灰平衡和灰平衡曲线204

12.2 印刷灰平衡204

12.2.2 影响灰平衡的因素205

12.2.3 灰平衡数据测试与曲线绘制206

第十三章 灰成分替代212

13.1 灰成分替代的由来212

13.2 灰成分替代的原理212

13.2.1 灰成分替代的物理特征212

13.2.2 灰成分替代的视觉特征213

13.3 灰成分替代214

13.3.1 底色去除214

13.3.2 灰成分替代215

13.3.3 灰成分替代与传统工艺的区别215

13.3.4 灰成分替代与底色去除的差别215

13.3.5 灰成分替代工艺的优缺点216

13.4 数字图像处理中的灰成分替代工艺217

13.4.1 黑色生成函数218

13.4.2 影响灰成分替代工艺的因素220

第十四章 色彩与印刷材料222

14.1 油墨与色彩222

14.1.1 三原色油墨的特性222

14.1.2 彩色印刷品对油墨的要求225

14.2 纸张与色彩226

14.2.1 纸张的印刷适性226

14.2.2 彩色印刷品对纸张的要求227

14.2.3 纸张白度与色彩227

第十五章 色彩与印刷工艺231

15.1 网点大小与色彩231

15.1.1 网点扩大231

15.1.2 网点扩大的规律232

15.1.3 网点扩大的控制234

15.2 墨层厚度与色彩236

15.2.1 墨层厚度与色彩的关系236

15.2.2 实地密度236

15.2.3 实地密度的测量239

15.2.4 印刷墨层密度与网点扩大值的测定243

15.2.5 最佳墨层厚度的确定247

15.3 叠印率与色彩248

15.3.1 叠印率及其测定248

15.3.2 干式印刷的油墨叠印250

15.3.3 湿式印刷的油墨叠印253

15.3.4 油墨叠印的机理255

15.3.5 叠印密度曲线的测绘257

主要参考书目25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