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无”的意义 朴心玄览中的道体论形而上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孺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ISBN:7020030270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422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43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无”的意义 朴心玄览中的道体论形而上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文”的自觉与“人”的形上话题10
一、道家哲人的“人文悲怀”11
二、继“周文”来而又绝“周文”去的“人文”话题16
三、人的形上话题的道体论路向23
第二章 道休论形而上学难题的结构分析28
一、道体论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29
二、心、言一体的“能-所”结构34
三、心、言一体的“思域语境”40
第三章 知性的破产:道体无明44
一、“建常”:道体论思域语境的名相化44
二、“道术裂”:道体论的三大“存在论”悖论49
三、“不可道”:言说“能-所”结构的瓦解54
第四章 知性的再度破产:心体无明59
一、心体的自省:“自我”的发现60
二、“我思”之“我”不可得64
三、“我思”之“思”的“非自在”64
第五章 道体论形而上学的“德性价值论”底色74
一、“辩无胜”与“知止”:由知性的不完备到人生有限性的贞认76
二、“安命”与“复命”:命运的自觉与自觉的命运80
三、“无思无虑始知道”与“有真人而后有真知”87
四、“无”之意义的初始领悟91
第六章 纯粹心体:“心、无同一”的心斋之路94
一、意向性悬解:在智的批判中贞问纯心96
二、绽开于“心、无同一”中的“无”的意义109
三、“灵台有持”:内在意向性的自我贞定117
一、由“我”而“吾”:无待主体的发现124
第七章 主体存在“无特性”的价值觉识124
二、无待主体的“应然”的价值觉解130
三、“无”的意义:存在的无待性138
第八章 “立德明道”:绽开于“行、在同一”中的道德原理144
一、“智彻为德”:由纯心到德性145
二、“损之又损”:由“心、无同一”到“行、在同一”148
三、“立德明道”:道德的命意157
四、“无”的意义:作为道德之质的“无为而无不为”166
五、纯粹的实践理性的三条基本原理171
第九章 “天放”自由主体:“真人”的性相178
一、“命曰天放”:人的存在的自由本性180
二、自在自为:在无色与形色张力中的“圣”186
三、恒常质朴之性:“贵我而不失于变”的道德命体193
四、内真、上善、至美:自由主体的价值存在198
五、“独有之人”:自由主体的人格世相207
第十章 面向虚录的真实:“众妙之门”与“不言之言”210
一、“众妙之门”:通向“虚灵的真实”的觉知结构211
三、“危言日出”:“言、无同一”的不言之言228
第十一章 无的意义的归旨(一):“道法自然”241
一、在“不是什么”的“无”之否定性意义上诠证的“道”243
二、在“只是自己”的“无”之肯定性意义上诠证的“道”247
三、“道法自然”:存在的本真在于自性律动252
第十二章 无的意义的归旨(二):“道生万物”263
一、“有生于无”:自性缘在的生生徼向265
二、“万物生于有”:无处不在的绝对能在性271
三、“命体”之“正”:道体的“价值”意味280
第十三章 自我的眷注:道体论与存在论的比较视域291
第十四章 殊途同归的玄慧:从理性的幻相到道德价值论的归趣302
一、在“自我”之“唯一性”中为“形而上学”揭迷303
二、由“自我”的“不可知”的理性幻相所绽开的“智的直观”314
三、在理性批判的殊途上同归于由“观”而“德”的话题322
四、在道德价值论中完成“先天综合判断”的终解340
五、自由主体:道德命意上的共同话题349
六、附:以“有限”取代“应当”且与老庄无缘的“此在”355
第十五章 自我的纯粹意向性:“现象学悬置”与“心斋”372
一、“先验主体”:康德的遗产与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之主题373
二、“本质直观”与“无欲之观”以及“悬置”与“绝弃”380
三、基于“直观”的本性体论眷注:“意向性”与“有欲之观”391
四、同趣的纯粹自我所展现的意义与价值关怀的异趣398
第十六章 评价:形上眷注的主体自觉与文化偏至407
一、义理系统的检视408
二、方法系统的检视414
三、价值错位的文化偏至及其启示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