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Pro/ENGINEER 2000i应用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Pro/ENGINEER 2000i应用教程
  • 彭海涛,白笛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7115098085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504页
  • 文件大小:113MB
  • 文件页数:52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Pro/ENGINEER 2000i应用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用Pro/PROGRAM设计零件1

1.1 Pro/PROGRAM简介2

1.2查看程序3

1.3创建/编辑程序3

1.3.1INPUT语句4

1.3.2RELATIONS语句6

1.3.3IF-ELSE语句6

1.3.4在装配程序中替换元件7

1.3.5EXECUTE语句9

1.3.7INTERACT语句12

1.3.6MASSPROP语句12

1.3.8特征的隐藏13

1.3.9特征的重排序和删除13

1.3.10特征尺寸的修改13

1.3.11程序的注释13

1.3.12常见的编辑错误14

1.4运行程序14

1.5模型的实例化17

1.6操作实例18

1.7小结25

第2章 有限元分析27

2.1有限元分析应用概述28

2.2准备模型30

2.2.1简化模型30

2.2.2添加基准31

2.2.3实体分割31

2.2.4定义材料32

2.3施加载荷和约束33

2.4.1体单元40

2.4模型网格化40

2.4.2壳结构42

2.4.3网格控制43

2.4.4进行有限元剖分45

2.5输出有限元数据47

2.6小结50

第3章 三维布线设计51

3.1Pro/CABLING概述52

3.1.1与Pro/DIAGRAM的比较52

3.1.2基本概念52

3.2布线模式53

3.2.1设计装配件53

3.1.3使用步骤53

3.2.2进入布线模式54

3.2.3布线模式的主要功能54

3.3基本布线技术55

3.3.1创建组线55

3.3.2创建线圈57

3.3.3创建电缆特征60

3.3.4使用元件62

3.4线路设计64

3.4.1设置显示环境65

3.4.2设计第1条线路66

3.4.3设计第2条线路73

3.4.4设计第3条线路75

3.5布线修改77

3.6Pro/HARNESS-MFG概述82

3.6.1 Pro/HARNESS-MFG的用途82

3.6.2电缆加工模式83

3.7三维组线展开85

3.8小结86

第4章 管路设计87

4.1.3使用步骤88

4.1.2基本概念88

4.1Pro/PIPING概述88

4.1.1模块功能88

4.2管路模式89

4.2.1设计装配件89

4.2.2进入管路模式91

4.2.3管路模式的功能92

4.3基本管路技术92

4.3.1管材设计92

4.4管路系统设计97

4.4.1第1条管路97

4.3.2接头设计97

4.4.2第2条管路102

4.4.3第3条管路106

4.4.4第4条管路107

4.4.5第5条管路110

4.5生成实体管线111

4.5.1创建实体管线111

4.5.2设置管线显示方式113

4.6管路修改114

4.7获取管路信息116

4.7.1获取管长信息117

4.7.2生成BOM(Bill of Materials)表119

4.7.3管线检查120

4.8小结121

第5章 焊接设计123

5.1Pro/WELDING概述124

5.1.1模块功能124

5.1.2焊接特征124

5.1.3焊接类型125

5.1.4使用步骤127

5.2.1设计装配件128

5.2焊接模式128

5.2.2进入焊接模式129

5.2.3焊接模式的功能129

5.3基本焊接技术129

5.3.1坡口加工129

5.3.2创建焊条134

5.3.3设置焊接参数136

5.4焊接设计137

5.4.1创建环形角焊137

5.4.2创建间歇角焊140

5.5.1设置焊缝显示142

5.5焊接的相关操作142

5.5.2焊接实用工具143

5.5.3焊条的修改145

5.6焊接工程图146

5.6.1生成工程图146

5.6.2标注焊缝尺寸148

5.7获取焊接信息150

5.7.1在工程图模式下生成焊接参数报表150

5.7.2在焊接模式下获取焊接信息153

5.8小结156

第6章 模具设计157

6.1Pro/MOLDESIGN概述158

6.1.1Pro/MOLDESIGN的全过程158

6.1.2基本概念159

6.1.3使用步骤160

6.2模具模式160

6.2.1创建设计模型(零件)160

6.2.2进入模具模式161

6.2.3模具模式的主要功能162

6.3建立模具模型162

6.3.1引入参考模型163

6.3.2创建工件164

6.3.3检查拔模斜度167

6.3.4检查厚度170

6.4创建收缩率和特征172

6.4.1创建收缩率172

6.4.2创建特征174

6.5用几何体分割工件175

6.5.1定义几何体176

6.5.2将工件分割成单几何体178

6.6.1定义分型面180

6.6用分型面分割工件180

6.6.2将工件分割成双几何体182

6.7生成模具元件和铸件183

6.7.1提取模具元件183

6.7.2生成铸件184

6.7.3打开模具185

6.8小结189

第7章 电路图设计191

7.1.1模块功能192

7.1.2对象类型192

7.1Pro/DIAGRAM 概述192

7.2进入电路图格式设置环境194

7.3电路图主要对象的使用方式196

7.3.1符号【Symbols】197

7.3.2元件【Components】200

7.3.3连接件【Connectors】204

7.3.4绕线架【Spools】210

7.3.5连线【Wires】212

7.3.6电缆【Cables】214

7.3.7总线【Highways】215

7.3.9轨道符号【Rails】216

7.3.8接头【Splice】216

7.3.10群组符号【Comp Group】217

7.3.11如何将一个对象从一张图纸移到另一张图纸上219

7.4电路图对象参数【Parameters】219

7.4.1关于参数219

7.4.2添加或编辑参数220

7.4.3参数详解220

7.4.4生成、修改参数224

7.5获得电路图信息225

7.6小结225

第8章 钣金设计227

8.1一般钣金件的生成228

8.1.1【Wall】壁类结构229

8.1.2【Bend】折弯247

8.1.3【Unbend】反折弯252

8.1.4【Bend Back】回折252

8.1.5【Flat Pattern】展平样式253

8.1.6【Cut】切除253

8.1.7【Rip】锯断255

8.1.8【Deform Area】变形区域257

8.2由实体零件产生钣金零件257

8.3小结258

第9章 复合材料零件设计259

9.1创建复合材料零件260

9.1.1创建设计零件260

9.1.2复合材料零件模式261

9.1.3复合材料262

9.1.4加强梗和凸缘265

9.1.5型芯270

9.1.6板层273

9.1.7固化277

9.2.1修改复合材料特征279

9.2修改复合材料零件279

9.2.2修改材料280

9.2.3修改工序280

9.3复合材料零件视图281

9.3.1截面视图281

9.3.2工程图视图281

9.4小结282

第10章 数控加工283

10.1.1 Pro/NC的全过程284

10.1.2基本概念284

10.1Pro/NC的使用284

10.1.3 Pro/NC的使用步骤286

10.2加工模式287

10.2.1进入加工模式287

10.2.2加工模式的主要功能288

10.3创建加工模型289

10.3.1创建被加工零件289

10.3.2创建夹具零件289

10.3.3创建MFG文件290

10.3.4创建工件290

10.4.1加工数据库292

10.4建立加工数据库292

10.4.2夹具的定义293

10.5建立操作295

10.5.1定义一个操作295

10.5.2定义加工单元296

10.5.3定义机床坐标系299

10.5.4定义操作中的具他项目301

10.5.5操作信息301

10.6定义NC工序302

10.6.1生成粗铣的NC工序303

10.6.2生成轮廓铣的NC工序311

10.6.3生成孔加工的NC工序313

10.7用Pro/NC-CHECK进行加工仿真317

10.7.1粗铣工序的仿真317

10.7.2轮廓铣工序的仿真318

10.7.3孔加工工序的仿真319

10.8轨迹修改319

10.9创建刀位数据文件320

10.9.1生成刀位数据文件321

10.9.2编辑刀位数据文件322

10.10小结324

10.9.3刀位文件的仿真检查324

第11章 后置处理325

11.1 Pro/NCPOST概述326

11.2用Pro/NCPOST QUEST生成所需的后置处理器327

11.2.1后置处理器模式327

11.2.2查看现有的后置处理器328

11.2.3创建新的后置处理器340

11.3用Pro/NCPOST GENER进行后置处理347

11.4小结352

第12章 坐标测量机353

12.1.2基本概念354

12.1Pro/CMM概述354

12.1.1 Pro/CMM的全过程354

12.1.3 Pro/CMM的使用步骤355

12.2CMM模式356

12.2.1进入CMM模式356

12.2.2CMM模式的主要功能357

12.3创建检测模型357

12.3.1创建被测零件357

12.3.2创建CMM模型357

12.5建立操作359

12.4设置检测工艺359

12.5.1定义一个操作360

12.5.2定义工作单元360

12.5.3定义机床坐标系362

12.5.4定义操作中的其他项目364

12.5.5设置探针365

12.6定义检测步骤370

12.6.1测量平面371

12.6.2测量圆柱面379

12.6.3验证直径尺寸382

12.6.4验证几何公差383

12.6.5创建构造点384

12.6.6创建参考坐标系385

12.6.7测量4个小圆柱面386

12.6.8创建4个构造点388

12.6.9创建构造直线389

12.6.10用直线创建参考坐标系389

12.6.11验证位置度公差390

12.6.12验证深度尺寸391

12.6.13创建构造圆392

12.6.14验证直径尺寸393

12.7检测步骤的修改394

12.8检测轨迹395

12.9小结397

第13章 反向工程399

13.1反向工程400

13.1.1数据采集与处理400

13.1.2曲面重构与三维建模400

13.1.3反向工程的意义401

13.2Pro/SCAN-TOOLS概述401

13.2.1 Pro/SCAN-TOOLS的功能401

13.2.2 Pro/SCAN-TOOLS的使用步骤402

13.3.1进入扫描模式405

13.3SCAN模式405

13.3.2扫描模式的主要功能406

13.4生成扫描曲线406

13.4.1扫描数据格式406

13.4.2生成扫描曲线409

13.4.3修改扫描曲线411

13.5生成型值曲线413

13.5.1创建型值曲线413

13.5.2修改型值曲线416

13.6.1创建型值曲面422

13.6生成型值曲面422

13.6.2修改型值曲面424

13.7小结427

第14章 数据交换429

14.1Pro/Interface概述430

14.1.1模块功能430

14.1.2常用文件格式430

14.1.3使用步骤431

14.2.1输入模式432

14.2.2输出模式432

14.2输入模式和输出模式432

14.3曲面→线框数据→曲面433

14.3.1将Pro/ENGINEER曲面输出为线框数据433

14.3.2由线框数据创建Pro/ENGINEER曲面模型435

14.4实体→线框数据→实体442

14.4.1将Pro/ENGINEER实体输出为线框数据442

14.4.2由线框数据创建Pro/ENGINEER实体模型443

14.5实体→曲面数据→实体449

14.5.1将Pro/ENGINEER实体输出为曲面数据449

14.5.2由曲面数据创建Pro/ENGINEER实体模型451

14.6.1生成Pro/ENGINEER工程图453

14.6 Pro/ENGINEER工程图→AutoCAD工程图453

14.6.2将Pro/ENGINEER工程图输出到DWG或DXF文件457

14.6.3由DWG或DXF文件创建AutoCAD工程图457

14.7 Pro/ENGINEER的图像输出460

14.8小结462

第15章 应用程序接口463

15.1Pro/TOOLKIT概述464

15.1.1目录结构464

15.1.2编程风格465

15.3.1编写C程序467

15.3 Pro/TOOLKIT的开发过程467

15.2 Pro/TOOLKIT的开发模式467

15.3.2编译和连接479

15.3.3注册480

15.3.4运行程序482

15.4应用程序结构483

15.4.1 Pro/TOOLKIT的包含文件483

15.4.2 Pro/TOOLKIT应用程序的核心484

15.4.3自定义主函数487

15.5异步模式488

15.6小结50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