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云南省煤层气资源及开采地质条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云南省煤层气资源及开采地质条件
  • 秦勇,罗俊,申建主编;林玉成,吴财芳,唐永洪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ISBN:7564638450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88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29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云南省煤层气资源及开采地质条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煤层气资源评价基础1

第一节 煤层气勘探开发与研究现状1

一、煤层气资源评价与预测1

二、煤层气地质条件研究2

三、煤层气勘探开发试验4

四、煤矿瓦斯抽采与利用6

第二节 煤田地质概况7

一、区域地层与含煤地层7

二、区域构造与盆地构造13

三、区域岩浆活动及现代地温场分布26

四、水文地质条件29

第三节 煤炭资源及其分布33

一、煤炭资源概况33

二、煤炭资源区域分布34

三、煤炭资源的层域分布35

四、煤类及其资源量35

第四节 评价研究方法37

一、评价内容与目的37

二、评价流程与技术方法38

三、评价结果表述与提交44

第二章 煤层及其物质组成45

第一节 聚煤规律与煤层分布45

一、晚二叠世聚煤规律与煤层分布45

二、晚三叠世聚煤规律与煤层分布53

三、新近纪聚煤规律与煤层分布55

第二节 煤的岩石学组成58

一、上二叠统煤的岩石学组成58

二、上三叠统煤的岩石学组成60

三、新近系煤的岩石学组成60

第三节 煤的化学组成63

一、上二叠统煤的灰分产率和全硫含量63

二、上三叠统煤的灰分产率和全硫含量66

三、新近纪煤的灰分产率和全硫含量67

四、煤化作用程度69

第四节 煤的孔隙率与孔隙结构75

一、煤的孔隙率分布76

二、煤的孔隙结构77

第三章 煤层含气性及其地质控制80

第一节 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80

一、地质类比分析法80

二、实测解吸数据外推法80

三、等温吸附-含气饱和度法81

四、低阶煤层含气量数值模拟方法81

五、深部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85

第二节 煤层气化学组成与风化带89

一、煤层气化学组成统计特征89

二、煤层气化学组成区域分布90

三、煤层气化学组成的垂向分布91

四、煤层气风化带深度92

五、恩洪向斜煤层重烃气异常地质影响因素97

第三节 煤层含气量及其分布98

一、煤层含气量统计特征98

二、煤层含气量区域分布99

三、煤层含气量层域分布104

四、煤层含气量埋深分布106

第四节 煤层气富集的地质控制因素106

一、煤层厚度和顶板岩性对煤层含气量的影响107

二、沉积层序与叠置煤层气系统109

三、煤层含气量的煤岩与煤阶控制110

四、构造特征与煤层气保存条件113

第四章 煤层渗透性及其地质控制116

第一节 煤层渗透性预测方法116

一、注入压降试井法116

二、测井曲线解释法116

三、数值模拟法(应力渗透率)116

四、构造曲率法117

第二节 煤体结构与煤层裂隙观测结果118

一、钻孔煤层编录及观测结果118

二、矿井采样观测结果121

第三节 煤体结构的地球物理测井解释122

一、煤体结构测井曲线解释方法122

二、煤体结构测井解释成果统计特征124

三、煤体结构区域和层域分布特征130

第四节 煤层试井渗透率发育与分布134

一、煤层试井渗透率区域分布134

二、煤层试井渗透率层域分布135

三、影响煤层试井渗透率发育的地质因素135

第五章 煤层气能量系统及其地质控制141

第一节 煤层气能量系统的构成和显现141

一、煤储层的三相物质组成141

二、煤储层的弹性能143

三、煤储层压力和流体动力条件及其影响因素144

四、煤层气能量系统的评价方法145

第二节 含煤地层的地下水动力条件147

一、地下水动力场与煤储层压力的相互作用原理147

二、基于水头高度换算的等效煤储层压力148

三、等效煤储层压力的埋深分布152

第三节 煤储层试井压力及其分布154

一、煤层试井压力统计特征154

二、煤层试井压力的区域分布154

三、煤层试井压力的层域分布156

四、煤层试井压力的埋深分布156

第四节 煤层弹性能及其地质控制因素157

一、煤层弹性能统计特征157

二、煤层弹性能区域分布159

三、煤层弹性能深度分布159

四、煤层综合弹性能及其选区地质意义161

第六章 煤层气资源量及其可采潜力164

第一节 煤层气资源量估算参数164

一、煤层含气性参数取值164

二、煤层气采收率参数取值164

三、煤层气资源量/储量分类分级178

第二节 煤层气资源量估算结果181

一、煤层气资源量统计特征181

二、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区域分布182

三、煤层气资源量层域分布186

四、煤层气地质资源量深度分布192

第三节 煤层气资源可采潜力197

一、煤层气可采资源量及其分布197

二、煤层气可采资源基础类级201

三、煤层气井产能数值模拟分析203

四、煤层气井排采试验结果分析209

第七章 煤储层可改造性及其技术选择211

第一节 煤储层可改造性及其地质控制211

一、煤储层可改造性及其增产意义211

二、煤储层伤害的地质影响因素212

三、煤储层增渗可行性与地质影响因素213

四、强化煤层气可解吸性及其地质影响因素215

五、煤层工程稳定性的地质影响因素216

第二节 煤层气地面井开采技术适应性分析217

一、地面井原位开采技术的地质约束与适应性217

二、地面井排水降压技术的地质约束与适应性219

三、地面井煤储层增渗地质约束与技术适应性224

四、煤储层注气增产地质约束与技术适应性236

第三节 煤层气抽采模式与优先技术240

一、应力约束型煤层气资源卸压抽采技术240

二、应力—压力协同释放煤层气抽采技术244

三、煤层气分类开采模式与技术选择245

第四节 老厂矿区煤层气地面开发试验先导区选择与描述251

一、老厂矿区煤层气地质背景251

二、老厂矿区煤储层描述257

三、老厂矿区煤层气资源潜力264

四、老厂矿区煤层气地面开发技术建议267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268

一、以可采资源量和富集程度为基础的煤层气资源类别评价标准268

二、上二叠统煤层含气性分布特点及其控制因素268

三、上二叠统煤层渗透性发育状况及其地质控制特点270

四、煤层能量系统的基本特征和煤层气成藏效应272

五、煤层气资源分布与可采潜力274

六、煤储层可改造性及煤层气开采适用技术建议276

参考文献27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