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50/31295346.jpg)
- 赵继伟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06821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60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74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接受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接受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问题1
一、研究缘起1
(一)全球化历史境遇1
(二)人的现代转型4
(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的现实课题8
二、研究视角的转换9
(一)思想关系9
(二)思想关系中的人11
(三)思想关系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12
三、研究方法14
(一)过程分析法14
(二)比较分析法15
(三)现代定性研究方法15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科学内涵17
一、接受17
(一)学术界对接受含义的探讨18
(二)接受的含义22
二、意识形态接受24
(一)意识形态25
(二)意识形态接受的含义31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31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32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含义41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44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研究的理论依据44
(一)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理论45
(二)人的本质理论46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48
(四)灌输论51
(五)合力论55
(六)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57
(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理论60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研究的知识借鉴62
(一)解释学理论63
(二)批判理论65
(三)接受美学68
(四)受众理论71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研究74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要素74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76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78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80
(四)主导思想81
(五)受导思想82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结构83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基本结构84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具体结构91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功能101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内部功能101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系统的外部功能104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研究106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阶段106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前接受阶段109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即时接受阶段111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后接受阶段114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矛盾117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基本矛盾118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具体矛盾120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规律123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基本规律125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具体规律127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特点131
(一)认知性与实践性131
(二)主导性与自主性132
(三)独立性与整体性134
(四)同时性与多端性135
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过程的控制136
(一)满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自我需要136
(二)构建切实可行的目标导向系统138
(三)优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加工系统140
(四)构建积极的调节系统141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机理研究144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机理概述144
(一)机理的相关研究现状144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机理的含义146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机理的分析方法158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机理的形态161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因应性机理162
(一)动力因应机理163
(二)压力因应机理166
(三)激发力因应机理167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感应性机理169
(一)刺激反应机理169
(二)认知感应机理171
(三)真理效应机理173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思想场机理175
(一)思想信息吸引机理175
(二)“为我”机理176
(三)思想耦合机理177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方式研究179
一、依从性接受179
(一)依从性接受的分类180
(二)依从性接受的条件183
(三)依从性接受的特点186
二、认同性接受188
(一)认同性接受的分类189
(二)认同性接受的条件191
(三)认同性接受的特点192
三、信仰性接受193
(一)信仰性接受的分类194
(二)信仰性接受的条件196
(三)信仰性接受的特点198
四、依从性接受、认同性接受、信仰性接受的关系199
(一)依从性接受是基础199
(二)认同性接受是依从性接受向信仰性接受发展的桥梁200
(三)信仰性接受是依从性接受和认同性接受发展的必然结果200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研究202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含义、作用和原则202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含义202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作用205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原则208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内容211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量212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质222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方法223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哲学方法223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操作方法224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评价的步骤227
(一)准备阶段228
(二)实施阶段229
(三)反馈阶段231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之间的关系232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是前提233
(一)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的理论建设是前提233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的理论建设是前提的具体表现236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基点240
(一)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基点240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基点的具体表现242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相互促进246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246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248
主要参考文献251
后记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