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三晋文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三晋文化](https://www.shukui.net/cover/56/31251946.jpg)
- 刘伟毅主编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 ISBN:7544019349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66页
- 文件大小:84MB
- 文件页数:700页
- 主题词:文化-研究-山西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三晋文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三晋文化概述1
第一节 三晋文化界说3
一 三晋3
二 文化4
三 三晋文化3
第二节 三晋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5
一 山西及其别称的由来5
二 山西自然地理6
三 历代政区地理9
第三节 三晋文化的特质12
一 民族融合性13
二 兼容并包性15
三 地域差异性17
四 黜华尚实性20
第四节 三晋人文精神22
一 勤俭精神22
二 爱国精神24
三 忠义精神26
四 重民精神28
五 创造精神29
第二章 举世瞩目的三晋考古33
第一节 旧石器文化35
一 西侯度文化36
二 匼河文化37
三 丁村人与丁村文化38
四 许家窑人与许家窑文化40
五 峙峪文化41
六 下川文化43
七 柿子滩文化44
第二节 新石器文化45
一 西阴文化46
二 荆村遗址47
三 陶寺文化及其伟大意义47
第三章 勃发睿智的思想文化51
第一节 三晋思想文化的创立53
一“祖述尧舜”与三晋文化54
二 “配而不终”的天命观56
三 “职竟由人”与“物生有两”的理论思维58
四 “修礼以节”的礼乐文化61
第二节 “百家异说”时代的三晋思想文化65
一 “因事制法”的法制文化66
二 儒法并重的三晋儒学文化69
三 重整体观的三晋兵家思想文化74
四 “天行有常”的哲学宇宙观76
第三节 汉唐时期的思想文化79
一 儒法并用的霍光思想79
二 玄学时代的三晋思想文化82
三 唐代思想文化与柳宗元思想风范86
第四节 理学与三晋思想文化91
一 理学形成期的三晋思想文化91
二 理学发展中的三晋思想文化94
三 理学终结时期的三晋思想文化99
第五节 近代三晋思想文化103
一 研究边疆史地中思想文化的蕴意104
二 务实经世的徐继畲及其《瀛环志略》的思想文化意义109
第四章 神秘灵奥的宗教文化117
第一节 道教文化119
第二节 佛教文化127
第三节 基督教文化135
一 天主教137
二 基督教的宗派140
三 基督教的差会146
四 基督教自立会148
第四节 伊斯兰教文化150
第五章 巧夺天工的古代建筑161
第一节 悠久的建筑历史163
一 原始奴隶社会建筑发展概况163
二 封建社会初期建筑发展概况166
第二节 丰富的建筑遗产169
一 隋、唐、五代建筑169
二 宋辽金时期建筑173
三 元明清时期建筑178
第三节 众多的建筑类型187
一 自成体系的古塔187
二 古代城池和民居190
三 形制各异的古代戏台194
第四节 精湛的建造意匠195
一 建筑形式的产生196
二 山西木构建筑的特征197
第六章 浑厚茂郁的三晋文学203
第一节 三晋文学的滥觞205
第二节 三晋文学的发展209
第三节 三晋文学的繁盛212
第四节 三晋文学的鼎盛216
第五节 三晋文学的余韵222
一 小说创作223
二 戏曲与散曲创作224
三 诗文创作225
第七章 百花竞放的戏曲艺术229
第一节 山西戏曲的渊源231
第二节 争奇斗艳的地方剧种235
一 四大梆子236
二 小剧种245
三 道情247
四 秧歌248
五 古老剧种250
第三节 戏曲文物古迹251
第四节 戏曲作家、名伶及其代表作256
一 著名山西籍戏曲作家及代表作256
二 著名山西籍戏曲演员及代表作259
三 戏曲音乐家260
第八章 秉笔直书的史学261
第一节 山西史学概述263
第二节 裴秀首创地图学理论279
一 制作新图势在必行280
二《禹贡地域图》的创举280
三“制图六体”的历史价值281
第三节 杰出的闻喜“三裴”284
一 裴松之首创补注体284
二 裴骃首注《史记》288
三 裴子野《宋略》高于《宋书》289
第四节 史学大师王溥与司马光292
一 王溥开创了会要新体例292
二 创编年体通史的司马光294
第五节 刘祁、元好问对金代史学的贡献299
一 刘祁与《归潜志》299
二 元好问对金代史学的贡献304
第六节 清代山西史学的特色305
一 祁韵士首开研究边疆史地学的先河306
二 张穆与《蒙古游牧记》308
三 康基田与《晋乘搜略》311
第九章 方志与家谱315
第一节 山西方志史略317
第二节 方志的史料价值325
一 自然方面325
二 农业与物产326
三 林牧业327
四 采矿与手工业328
五 商业330
六 交通331
七 水利332
八 社会风尚333
九 农民起义333
十 正史之误,补史之缺334
第三节 名志掠影335
一 光绪《山西通志》335
二 乾隆《汾州府志》337
三 乾隆《平定州志》338
四 光绪《五台新志》340
第四节 谱牒的历史嬗变与特色342
第十章 雕版印刷的书籍与年画355
第一节 雕版印书357
一 宋代刻书358
二 金代刻书361
三 元代刻书365
四 明代刻书370
五 清代刻书373
第二节 木版年画376
第十一章 绚丽夺目的雕塑艺术385
第一节 山西雕塑概论387
第二节 石窟造像与寺观彩塑394
一 石窟造像重点遗迹396
二 寺观彩塑重点遗迹401
第三节 墓室与民居装饰雕刻412
一 墓室雕刻重点遗迹413
二 丁村明、清民居建筑雕刻419
第十二章 璀璨瑰丽的壁画与工艺美术421
第一节 壁画423
一 寺观壁画427
二 墓室壁画438
第二节 工艺美术442
一 概述442
二 琉璃工艺448
三 特产美术工艺454
第十三章 独领风骚的煤文化461
第一节 煤炭与神话传说463
第二节 煤炭的开采与利用:历史的回顾464
第三节 煤炭的认识与开采技术470
第四节 煤炭与社会经济、民俗474
第十四章 源远流长的铁文化477
第一节 铁的开采、冶炼与铸造历史479
第二节 铁的开采与冶炼486
第三节 铁器的制造技艺与器用492
一 生产工具495
二 宗教、祭祀用品495
三 日常生活用品496
四 兵器497
第四节 铁与社会经济498
第五节 余论500
第十五章 独具特色的河东盐文化503
第一节 运城盐池的形成505
一 运城盐池形成的神话505
二 运城盐池地质构造成因506
三 运城盐池的幅员506
第二节 盐池与河东原始文化的渊源509
一 河东史前文化的深厚积淀509
二 黄帝和蚩尤之战与运城盐池511
三 尧、舜、禹建都河东之要义513
第三节 盐池生产技术发展之轨迹514
一 早期生产方式514
二 垦畦浇晒法在唐代的形成及其划时代意义515
三 独特的制盐方法及其奥妙516
第四节 历史文化遗存519
一 宏伟的池神庙建筑群体519
二 宏伟的城堡建筑—禁墙520
三 具有典型意义的系统治水工程521
四 兴盛的文化教育事业522
五 历史文化名城—盐务专城之建设523
第十六章 足迹遍天下的晋商525
第一节 晋商的崛起527
一 山西人经商由来已久527
二 功利观念的转变531
三 境内商品经济的推动与机遇532
四 晋商财力超过徽商538
第二节 晋商的大发展539
一 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539
二 垄断中俄恰克图贸易544
三 金融商人在国内独占鳌头547
四 山西成为一个富省550
第三节 晋商成功的奥妙552
一 不怕艰险,敢于走出去552
二 东伙合作制的作用553
三 任人惟贤与职工素质554
四 关心职工物质利益555
五 顾客至上,信誉第一556
第四节 晋商的衰败557
一 封建专制的压迫与剥削557
二 帝国主义的战争破坏与侵略559
三 多事之秋的损失,560
第十七章 称雄一世的山西票号563
第一节 汇兑业务的发端565
一 明清工商汇票的流通565
二 经营埠际汇兑条件成熟566
三 一代风流人物—雷履泰568
第二节 金融市场上执牛耳者570
一 运用与创办多种汇兑方式为社会服务570
二 票号分支机构遍天下573
三 “北存南放”为全国融通资本575
四 钱庄在票号扶植下发展577
第三节 票号与清财政和外商的关系580
一 清廷命令广东交票号汇饷又禁止汇饷580
二 票号是一些省关和左宗棠军的财政支柱583
三 票号与外商的抗争584
第四节 在危机中失败587
一 大清等官办银行的排挤587
二 呆账成为不可救药的祸根589
三 辛壬信用危机中纷纷搁浅591
第十八章 黄土气息的民俗593
第一节 生产习俗595
一 农林牧习俗595
二 信仰多神,春祈秋报598
三 手工业习俗599
第二节 商贸习俗601
一 重商习贾601
二 铺规店法602
三 商幌市声603
四 商俗拾零604
第三节 生活习俗605
一 服饰605
二 饮食607
三 行旅609
四 器用610
第四节 人生礼仪611
一 生育611
二 婚嫁612
三 喜庆613
四 丧葬614
五 禁忌615
第五节 岁时节日617
一 春季节日617
二 夏季节日618
三 秋季节日619
四 冬季节日620
第六节 文娱体育622
一 社火622
二 小戏623
三 游艺624
四 竞技625
第七节 宅居626
一 房舍庭院626
二 深宅大院630
三 窑洞633
四 修建及迁居习俗635
第十九章 三晋与国外的文化交流637
第一节 中日友好的使者裴世清639
第二节 来五台山巡礼求法的日本僧人640
第三节 马可·波罗在山西的旅行643
第四节 中美文化交流的先行者徐继畲644
第五节 推进中朝友谊的董文涣647
第六节 中国摄影的先驱者杨昉651
第二十章 三晋文化的转型655
第一节 兴办学堂 废除科举657
第二节 争夺矿权 扭转乾坤660
第三节 民国伊始 时尚丕变663
第四节 五四春风 吹拂三晋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