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财政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财政学 第2版
  • 冯宗容,杨明洪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428995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56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368页
  • 主题词:财政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财政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导论1

1.1 公共部门的活动范围与方式1

1.1.1 社会公共需要1

1.1.2 公共产品2

1.1.3 公共部门4

1.1.4 公共部门的活动范围5

1.1.5 公共部门的活动方式7

1.2 财政概念及财政学8

1.2.1 财政概念辨析8

1.2.2 财政学9

2.财政的职能11

2.1 财政的职能11

2.1.1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12

2.1.2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14

2.1.3 财政的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17

2.1.4 财政职能与公平效率准则19

2.2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21

2.2.1 设立地方政府的必要性22

2.2.2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23

2.2.3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职能的分工23

2.2.4 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26

2.3 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27

2.3.1 国有企业的角色定位27

2.3.2 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29

2.3.3 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31

2.3.4 规范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32

3.西方财政理论35

3.1 古典财政理论35

3.1.1 概述35

3.1.2 亚当·斯密的财政理论36

3.1.3 大卫·李嘉图的财政理论38

3.1.4 瓦格纳的财政理论39

3.1.5 庇古的财政理论40

3.2 当代财政理论的发展40

3.2.1 概述40

3.2.2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理论41

3.2.3 现代新古典经济学的财政税收理论42

3.2.4 供给学派的财政税收理论44

3.3 公共经济学的兴起45

3.3.1 公共经济学的兴起45

3.3.2 本章小结47

4.财政支出49

4.1 财政支出的概念及其原则49

4.1.1 财政支出的概念49

4.1.2 财政支出的原则50

4.2 财政支出分类51

4.2.1 按支出用途分类51

4.2.2 按费用类别分类52

4.2.3 按经济性质分类53

4.2.4 国际分类法53

4.3 财政支出规模54

4.3.1 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动趋势54

4.3.2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58

4.4 财政支出结构59

4.4.1 如何衡量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59

4.4.2 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动趋势59

4.4.3 财政支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63

4.5 财政支出效益66

4.5.1 财政支出效益的概念及重要性66

4.5.2 “成本—效益”分析法66

4.5.3 最低费用选择法71

4.5.4 公共定价法72

5.政府购买性支出75

5.1 投资性支出75

5.1.1 财政投资的性质75

5.1.2 财政投资的形式77

5.1.3 财政投资的范围79

5.1.4 财政投资的规模82

5.1.5 财政投融资85

5.2 社会消费性支出90

5.2.1 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90

5.2.2 行政管理支出91

5.2.3 国防支出94

5.2.4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98

5.3 政府采购105

5.3.1 实施政府采购制度的背景105

5.3.2 政府采购的程序106

5.3.3 政府采购的原则108

5.3.4 政府采购制度在我国的实践和评价110

5.3.5 政府采购制与保护民族产业111

5.4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112

5.4.1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基本涵义和特点112

5.4.2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113

5.4.3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运作体系114

5.4.4 中国国库收付制度的初步建立119

5.4.5 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完善122

6.政府转移性支出125

6.1 社会保障支出125

6.1.1 社会保障支出的涵义125

6.1.2 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126

6.1.3 社会保障支出与社会保障制度127

6.1.4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130

6.2 财政补贴133

6.2.1 财政补贴的界定133

6.2.2 财政补贴的分类134

6.2.3 财政补贴的作用135

6.2.4 中国的财政补贴136

6.3 捐赠与债务支出139

6.3.1 捐赠支出139

6.3.2 债务支出140

6.4 税式支出141

6.4.1 税式支出的涵义141

6.4.2 税式支出的分类141

6.4.3 税式支出的形式142

6.4.4 税式支出的预算控制144

7.财政收入146

7.1 财政收入的概念及其分类146

7.1.1 按财政收入形式的分类147

7.1.2 按财政收入来源的分类147

7.2 财政收入的规模148

7.2.1 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动趋势148

7.2.2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151

7.2.3 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155

7.3 财政收入的结构156

7.3.1 衡量财政收入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156

7.3.2 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157

7.3.3 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159

7.3.4 财政收入的生产部门构成161

7.3.5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结构164

8.税收收入166

8.1 税收原理166

8.1.1 税收概念166

8.1.2 税收的基本特征168

8.1.3 税收术语169

8.1.4 税收分类171

8.1.5 税收的原则172

8.1.6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176

8.1.7 税收效应179

8.2 税收制度183

8.2.1 税制的构成要素183

8.2.2 中央税185

8.2.3 地方税187

8.2.4 中央与地方共享税189

8.2.5 中国税制改革198

8.3 国际税收205

8.3.1 国际税收的涵义205

8.3.2 税收管辖权206

8.3.3 国际重复征税212

8.3.4 国际税收协定215

9.非税收入219

9.1 非税收入概述219

9.1.1 非税收入的涵义219

9.1.2 非税收入的内容221

9.1.3 非税收入的利弊222

9.2 国有经济收入225

9.2.1 国有经济的涵义225

9.2.2 国有经济的分类227

9.2.3 国有经济的收入形式228

9.3 行政事业性收入230

9.3.1 行政事业性收入的涵义230

9.3.2 行政事业性收入的项目230

9.3.3 行政事业性收入的管理231

9.3.4 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改革:“费改税”233

10.国债238

10.1 国家信用238

10.1.1 国家信用的概念238

10.1.2 国家信用的产生和发展239

10.1.3 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240

10.2 国债的功能、种类与结构241

10.2.1 国债的功能241

10.2.2 国债的种类244

10.2.3 国债的结构246

10.3 国债负担与国债适度规模253

10.3.1 国债的负担253

10.3.2 国债的适度规模254

10.4 国债市场259

10.4.1 国债发行市场260

10.4.2 国债流通市场263

10.4.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情况265

10.5 外债268

10.5.1 外债的涵义268

10.5.2 外债的功能269

10.5.3 外债的种类与结构270

10.5.4 外债的负担与限度272

11.国家预算和决算274

11.1 国家预算概述274

11.1.1 国家预算的概念274

11.1.2 国家预算的功能275

11.1.3 国家预算的类别276

11.1.4 预算年度278

11.1.5 编制国家预算的原则278

11.2 国家预算管理279

11.3 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280

11.3.1 推进依法理财,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280

11.3.2 近期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282

11.3.3 编制部门预算283

12.预算管理体制287

12.1 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与类型287

12.1.1 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和实质287

12.1.2 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288

12.1.3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289

12.2 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293

12.2.1 分税制的内涵与特征293

12.2.2 中国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294

12.2.3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297

12.2.4 进一步完善我国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298

13.财政平衡302

13.1 财政收支的矛盾与平衡302

13.1.1 财政收支的矛盾302

13.1.2 财政收支的基本状态303

13.1.3 财政平衡的计算口径304

13.1.4 如何理解财政平衡305

13.1.5 中国财政收支的平衡状态306

13.2 财政平衡理论的发展308

13.2.1 财政平衡思想与实践的发展308

13.2.2 不同的财政平衡理论310

13.2.3 中国的财政平衡学说313

13.3 财政赤字理论314

13.3.1 财政赤字的分类314

13.3.2 预算结余和赤字的处理315

13.3.3 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317

13.3.4 中国财政赤字的成因与治理320

13.3.5 西方经济学家对财政赤字的不同论点322

13.4 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323

13.4.1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涵义323

13.4.2 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324

14.财政政策327

14.1 财政政策概述327

14.1.1 财政政策的涵义327

14.1.2 财政政策的功能328

14.1.3 财政政策的类型329

14.1.4 财政乘数331

14.2 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333

14.2.1 财政政策的目标333

14.2.2 财政政策主体335

14.2.3 财政政策工具336

14.2.4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337

14.3 财政政策效应339

14.3.1 财政政策效应的评价标准339

14.3.2 财政政策效应的偏差340

14.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340

14.4.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内在联系340

14.4.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343

14.4.3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348

主要参考文献352

后记(第一版)354

后记(第二版)35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