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种子生物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种子生物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55/31217541.jpg)
- 高荣岐,张春庆主编(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3091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84页
- 文件大小:88MB
- 文件页数:299页
- 主题词:种子-生物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种子生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种子及其重要性1
二、种子生物学的内容和任务3
三、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4
四、我国种子工作的发展历程与展望5
第一章 种子的形态构造与机能8
第一节 种子的外部形态8
一、种子外形及其差异8
二、种被上的构造与种子鉴别9
第二节 种子的内部构造与机能11
一、种被11
二、种胚11
三、胚乳13
第三节 主要作物种子的形态构造特点15
一、禾本科作物种子16
二、豆科作物种子18
三、锦葵科作物种子19
四、十字花科作物种子19
五、藜科作物种子20
六、大戟科作物种子21
七、蓼科作物种子21
八、茄科作物种子22
九、葫芦科作物种子22
十、菊科作物种子23
十一、胡椒科作物种子23
十二、百合科作物种子24
十三、伞形科作物种子24
十四、壳斗科植物种子24
十五、蔷薇科植物种子25
十六、棕榈科植物种子25
十七、茜草科植物种子26
十八、柿树科植物种子26
十九、裸子植物种子26
第四节 种子的植物学分类27
一、根据胚乳有无分类27
二、根据植物形态学分类28
第二章 种子的化学成分30
第一节 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分布30
一、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差异30
二、农作物种子化学成分的分布32
第二节 种子水分33
一、种子水分的存在状态33
二、种子临界水分和安全水分34
三、种子的吸湿性和平衡水分35
第三节 种子中的营养成分37
一、糖类37
二、脂类40
三、蛋白质43
四、种子中的生理活性物质46
第四节 种子中的其他化学成分49
一、矿物质49
二、种子色素50
三、种子毒物51
第五节 影响种子化学成分的因素及其调控54
一、影响种子化学成分的内因与基因调控54
二、环境条件对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与区域化种植58
第三章 种子的形成和发育60
第一节 种子形成发育的一般过程60
一、裸子植物种子的形成发育60
二、被子植物种子的形成发育61
第二节 主要植物种子的发育模式68
一、荠菜种子的形成和发育68
二、长豇豆种子的形成和发育69
三、棉花种子的形成和发育71
四、大麦种子(颖果)的形成和发育72
五、玉米种子(颖果)的形成和发育73
六、大葱种子的形成和发育75
第三节 种子发育中的异常现象77
一、多胚现象77
二、无胚现象78
三、无性种子78
四、种子败育79
第四节 种子发育的基因调控80
一、胚胎发育的基因调控80
二、胚乳发育的基因调控82
第四章 种子的成熟83
第一节 种子成熟的指标及阶段83
一、种子成熟的概念和指标83
二、种子成熟的阶段及外表特征83
第二节 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的变化86
一、种子外形及物理性变化86
二、种子成熟过程中物质的合成、转化与积累87
三、种子发育过程中发芽力的变化90
第三节 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育、成熟的影响93
第四节 未熟种子的利用94
第五节 与种子成熟有关的基因表达96
第五章 种子的无性繁殖98
第一节 种子无性繁殖基础98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98
二、离体繁殖再生植株的途径100
三、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操作技术101
第二节 营养繁殖的应用105
一、扦插105
二、分株107
三、嫁接108
第三节 种子发育中的离体培养111
一、胚的离体培养111
二、胚乳的离体培养112
三、胚珠和子房的离体培养112
第四节 人工种子113
一、人工种子的概念和研究进展113
二、人工种子的结构和研制意义114
三、人工种子的制作技术116
四、人工种子的贮藏技术122
五、人工种子研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123
第六章 种子休眠126
第一节 种子休眠的概念126
第二节 种子休眠的意义126
第三节 种子休眠的原因127
一、种被不透性或机械障碍引起的休眠128
二、种胚未成熟引起的休眠130
三、抑制物质的存在引起休眠132
四、不适宜外界条件引起的二次休眠135
第四节 种子休眠的调控机理137
一、光与种子休眠调控137
二、植物激素对种子休眠的调控139
三、温度对种子休眠的调控142
第五节 种子休眠特性的遗传与环境调控146
第六节 种子休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147
第七节 主要作物种子的休眠148
一、禾谷类种子的休眠148
二、棉花种子的休眠149
三、油菜种子的休眠149
四、向日葵种子的休眠149
五、甜菜种子的休眠149
六、蔬菜种子的休眠150
第八节 打破种子休眠的措施150
一、温度处理151
二、机械损伤处理151
三、化学药剂处理152
四、预先洗涤152
五、温汤浸种152
第七章 种子活力和劣变153
第一节 种子活力的概念和意义153
一、种子活力的提出和发展过程153
二、种子活力的研究意义157
第二节 种子活力的生物学基础159
一、影响种子活力的因素159
二、种子活力的生理生化基础162
第三节 种子活力测定原理168
一、发芽测定法169
二、逆境试验测定171
三、生理生化测定173
四、种子活力测定技术的发展趋向174
第八章 种子寿命176
第一节 种子寿命及其差异性176
一、种子寿命的概念176
二、种子寿命的差异性177
第二节 种子寿命的影响因素180
一、影响种子寿命的内在因素180
二、影响种子寿命的环境条件182
第三节 种质资源保存185
一、种质资源的保存方式186
二、我国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体系186
三、种质资源长期保存技术187
第四节 种子超干贮藏的理论与技术190
一、超干贮藏的提出与意义190
二、种子超干贮藏的适应性190
三、种子超干贮藏的形态、生理机制192
四、种子超干贮藏的方法193
五、快速吸胀伤害与缓湿处理193
第五节 陈种子的利用194
一、陈种子利用的意义194
二、陈种子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194
第六节 种子寿命的预测195
一、对数直线回归方程式及其列线图195
二、新的种子寿命预测方程及其列线图197
第九章 种子萌发203
第一节 种子萌发过程及其特点203
一、吸胀203
二、萌动204
三、发芽204
四、幼苗的形成206
第二节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代谢209
一、种子萌发早期的代谢与细胞修复209
二、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的分解与转化211
三、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能量代谢215
第三节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及其调控216
一、水分216
二、温度219
三、氧气220
四、光221
第四节 特殊种子的萌发及调控221
一、种被障碍类种子的萌发及层积处理222
二、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222
三、兰科植物种子的发芽和人工培养223
四、寄生植物种子的萌发223
第五节 种子的播前处理224
一、物理方法处理224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226
三、化学药剂处理226
四、种子引发228
第六节 种子萌发中的基因表达230
一、拟南芥种子230
二、番茄种子233
第十章 种子生态235
第一节 种子的生命循环235
一、种子繁殖235
二、种子散播236
第二节 土壤种子库240
一、种子库的预估方法240
二、土壤种子库的组成与大小241
三、土壤种子库的类型243
第三节 种子的休眠循环及自然萌芽245
一、种子休眠循环的测量245
二、土壤中种子发芽能力的变迁246
三、温度与土壤中种子的萌芽248
四、温度与土壤中种子的休眠循环250
第四节 种子的生态适应250
一、种子对不良环境的适应251
二、种子对植食动物的适应253
三、生态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254
第五节 种子生态的应用256
一、人为干扰地的草相管理257
二、自然植被的复建与管理258
三、野生植物的生产259
附录一 种子生物学专业名词中英文对照260
附录二 常见植物汉英拉名称对照265
主要参考文献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