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农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农民](https://www.shukui.net/cover/17/30122249.jpg)
- 周其森,王兴国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ISBN:7504343234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38页
- 文件大小:176MB
- 文件页数:361页
- 主题词:农民-问题-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农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农民与中国文化1
一、文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3
中国农民的故事3
从类人猿到原始人:合乎想像的故事3
从原始人到农民:人类进化史上的伟大革命4
文化的起源与实质:桌子是什么?7
桌子不是物质7
文化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9
中华文明起源于农业文明12
中华农业源远流长13
中华农业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13
二、中国农民是华夏文化的缔造15
文化发生于农业15
文化发生的第一步是自然对农民的影响15
文化发展的第二步是农民对自然的改造15
连接文化发生、发展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因素是人的行为方式16
以人的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是一个系统16
文化的功能产生于农业18
文化发展的过程就是文化功能不断发挥并产生结果的过程18
在制度形态中,文化的功能表现为道德的约束力18
道德就是秩序性文化的功能表现18
价值是创造性文化的功能体现19
文化的全部过程既伴随着创造功能的释放,又伴随着道德功能的发挥,是一个创造与秩序协调前进的过程19
流行的文化概念不具有统一的定义性19
道德不是讲出来的,而是由一定的物质性文化形态所产生的功能所决定的20
物质变精神,这是文化的物化功能发挥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第一步是人们原始农业概念的产生20
三、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及其成因24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24
中西方文化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主要在于文化价值指向的不同24
形成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根源不同24
形成最初两种不同文化的决定因素是自然环境25
理性与感性:中西方文化的根本不同28
中西方文化的相同33
两者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33
全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都是一部文化发展史34
中外文化都是意识的物质化和物质的意识化34
环境决定人35
环境决定人的性格35
环境决定人的生活方式37
环境对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个渐进的过程39
环境包括生存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种39
人对环境的要求或者说环境对人的作用有三个不同阶段40
环境与文化、与人是一个共振互动、互相促进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物我融合、水乳交融的过程42
四、以“忍”为本的中国农村文化42
农村社会关系的单一性是由其生活方式的单一性所决定的42
“忍”字头上一把刀44
震撼心灵的故事44
其一,万事忍为先45
其二,能忍自安46
其三,小不忍则乱大谋46
“出头的椽子先烂”47
故事一47
故事二48
弱者处世,自保为主48
智慧包含在发散性思维中50
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活理念50
撼山易,撼文化难51
一辈留一辈,老猫屋上睡52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53
打了盆子说盆子,打了碗说碗55
一个古老而有效的方法55
一个片面而又简单的偷懒的办法55
活用“盆子”理论57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式的封闭思维57
贻笑西瓜57
小猫种鱼的烦恼60
“种下科技,收获火箭;种下情感,收获温暖”61
五、农民一生三大事62
从为谁打墙看农民的人生价值62
张老M打墙62
圈在墙里的人生价值63
不重生女重生男的生育心态64
宗法观念作祟64
养儿防老理论65
从注重盖房看农民的文化心理68
从注重买地到注重盖房68
盖房心理之种种69
把脉“房子文化”现象72
六、农民文化批判76
中国农村文化是柄双刃剑76
生活在虚无缥缈中78
农村文化的消极面表现之一是盲目尊崇形而上学的千篇一律78
农村居住文化中的另一个消极面表现为重虚不重实、尚无不尚有、重人不重己79
农民文化的消极面的又一个表现是阴阳风水学大兴其道、长盛不衰80
中国农民的根81
第一,惜土如命82
第二,重土难迁,故土难离83
第三,土地只能长庄稼吗?84
换个思维看土地85
不当土地的奴隶,要当土地的主人85
确立新型的人地关系86
七、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87
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不同87
经济生活方式不同87
社会消费心理不同87
消费目的不同88
消费品不同89
农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影响89
《太上感应篇》的抵御89
洋装虽然穿在身90
文化蜕变91
八、农民道德96
道德是一种文化形态96
社会生活方式决定社会道德96
靠天吃饭97
天爷爷先吃水饺97
“天”为五伦之首98
“五伦”不是正宗的儒家文化98
靠天吃饭是一切依赖心理产生的根源99
西门豹治邺的启示101
农转非的思考102
张老汉的喜事102
失衡的社会结构导致了道德的扭曲103
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人们向往“农转非”103
社会结构的重新组合使得农转非的光环逐渐褪色104
官本位思想:社会生活政治化在农民心理中的体现104
学而优则仕104
政治道德成为衡量一切社会生活的唯一尺度105
不同的社会生活应当用不同的道德来衡量106
农民单一的文化导致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糊里糊涂106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道德认识108
第二章 中国农民与中国现代化109
九、从农业家庭化到农业产业化111
稳定性、合作性:现代职业的特点111
职业具有稳定性111
职业具有合作性111
走现代农业之路112
一个是农业的科学技术含量高112
另一个是农业的信息含量大112
优势所在113
拥有绝对的土地资源优势113
农民拥有得天独厚的劳动力资源优势113
农村具有开发绿色产品的优越条件114
城乡趋同,一体化发展114
统筹发展114
城乡协调115
必由之路115
十、从“以民为本”到“人民当家作主”117
“洪范九畴”117
禅让117
为民117
根本区别118
两种价值取向118
有条件与无条件118
先行者与官老爷119
主权在民119
地位,首先靠自己来提高120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20
自卑者戒120
跟不上形势121
黄金时期122
我是公民122
农民是什么?122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它强调人的权利义务123
农民也属于公民,它强调的是人的职业属性124
“政府”是自己的政府124
“人民政府”析124
政府职能重在服务125
走出历史周期律126
村委会是政府吗?128
党政分开的笑话128
村民自治组织129
村民与村委会130
强化农民的主人意识130
被摘掉的牌子130
黑夜里的光亮131
立根原在沃土中132
公民意识——人民意识——主人意识134
从历史上看,当农民并不低贱134
农民不但是堂堂正正的公民,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135
在今天,农民不但是人民,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135
农民、公民、人民、主人四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各自强调的侧重点不同136
农民与公民、人民、主人四者之间的关系是,既包含,又统一137
农民——公民——人民——主人,这是一个现代农民的意识转换过程。这个意识转换过程的实质是要求强化农民的地位意识137
强化法律意识,淡化政策观念139
规矩与方圆139
法律、政策哪个优先?141
政策只有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才具有效力142
实现农民社会生活法律化142
实现政府工作法律化143
提高农民素质:在改变生活方式上下功夫143
外面的水土出息人143
把学习变成生活的一部分146
必须调动内外两种积极性147
十一、农民职业化149
端泥饭碗的职业149
近乎休克的巨大市场150
稳定的职业:农民向往的目标151
猪肉好吃151
冰糕太凉151
农产品深加工:农民职业化的必由之路152
收苹果不如产果汁152
从产业化到职业化153
农村干部:从业余化到职业化153
业余而稳定的“九品芝麻官”153
慎选“村”官154
通向职业化之路155
撤乡155
强村155
十二、农村现代化157
农村现代化的逻辑模式:职业社会化——收入多元化——生活城镇化——消费享受化157
农民职业社会化157
农民收入多元化159
农民生活城镇化161
农民消费享受化162
农村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最大限度缩减农民群体,提高农业效益,实现“减人增效”164
怎样面对“拦路石”?164
关键在于缩小农民群体166
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的五条途径168
1.外化型169
2.内化型171
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172
3.“内外结合”型173
城市带动战略173
战略视野要宏阔174
4.物理转化型174
机翼要协调174
流水不腐176
5.劳务输出及强制移民型176
好汉不挣当地的钱176
人挪活,树挪死177
中国农民与可持续发展180
不要糟蹋鱼孩子180
可持续发展理论缘于农民朴素的生态道德180
问计于农民181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183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中国农民的可持续发展184
现代集体与过去集体的不同185
过去的集体是以追求“集体”为目的,现在的集体是以追求家庭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两者的形式相似,实质不同186
集体之路还能走得通?188
分配方式是调节现代经济的杠杆,看一种经济方式是否先进,根本的问题是看它的分配制度是否先进189
由“大锅饭”转向了“小锅灶”,集体经济分配方式更具有科学合理性189
由重形式转向重效率,集体经济的分配方式能够创造人尽其才的竞争环境190
由单一化转向二元化多样性,集体经济的分配方式促使农民实现了利益多元化191
集体与个体在分配上相统一的特点,赋予“集体”以新的强大的生命力193
不管集体个体,只要能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都可以195
圈地运动的启示198
被迫的革命性变革198
关于农村民主的条件问题206
算命先生当选村主任206
跨越时空的贿选噪响208
三斤肉、一桶油=一张选票208
众人看山与瞎子摸象210
谨防三种倾向211
追求三大目标212
提高三种能力213
警惕披着羊皮的狼214
晨曦的意义216
关于农民职业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问题218
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218
科学化、节能型:未来城市的主要特点218
科学化、节能型的城市会使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化223
循环经济大有可为224
关键是思想方法要对头225
第三章 中国农民与中国政府227
十三、云深不知处229
从“舟水”关系到“以民为本”229
“舟水”关系229
以人为本229
问道者230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230
解决农民问题之难232
所谓人多,是指全国的农民数量众多232
所谓面广,是指全国农民布局分散,分居于全国各地,各个角落232
所谓时间长,是指中国农民问题虽然在今天集中表现出来,但其致病历史由来已久233
所谓病因复杂,是指中国农民问题是由多种原因所致234
所谓政府职能弱化,是指在市场经济社会里,政府的行为方式由计划经济社会的强硬式管理转变为协商式的服务234
农民负担何其多235
佛眼看负担235
负担,指人承受的压力、担当的责任和分派的义务236
税收:特殊的物业管理费239
义务教育:有心无力的尴尬240
人人生而享有受教育的权利240
国家教育还应国家办240
政府的“义务”何在?241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242
各尽其责243
政府代缴农业税?244
重中之中244
紧锣密鼓之后245
在作秀中违规违纪245
担心所在246
我以我血荐轩辕247
上有所好,下必甚之247
“整体”之妙248
切勿“狼来了”248
三种心理负担249
干群关系上的紧张感250
精神上的不安全感252
思想上的空虚感252
重在增收而不在减负256
跳小树与抱小马256
典型的证明258
靠发展来解决农民问题259
十四、敢问路在何方261
培养科学的“减负”理念261
莫做黄粱梦261
不可能一竿子插到底261
当务之急在于废263
减负要符合依法治国基本方略264
农民市民都有负担265
切莫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267
“混合型居民”的启示268
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城乡一体化改造工程270
整体规划中国农村布局270
实施出城进村战略274
可靠的根据275
推进教育一体化进程279
十五、斯人独憔悴,治病又健身285
现代医疗诊断学的启示285
总体思路:内外结合、辩证施治、综合治疗286
复杂病症复杂治286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287
认识要到位,行动更要到位288
乞丐和比尔盖茨:谁的负担大?288
五种病症:愚、穷、贫、懒、浅289
治愚289
治穷292
治贫294
治懒296
治浅298
气球理论302
蔡桓公者当鉴307
十六、咬定青山不放松308
基本方针:准、新、深、狠、韧308
准309
新311
深312
狠314
韧315
十七、既不要使好人变坏,又要使坏人变好317
绝妙的做法:见庙不见神317
见庙不见神317
见“组织”不见“人”318
组织行为学如是说318
关键环节:制度建设319
首先,解决农民问题必须树立这样的理念:农民减负,干部加压319
其次,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一套有利于解决农民问题的新的社会运行机制324
十八、只要找到了路,就不怕行路难325
牧羊老人的传奇325
心急喝不得热糊涂(粥)325
急事缓办,难事细办326
比克大魔王的传说326
心障难克326
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心态327
五种有害心理:哄、急、骗、挂、倒327
哄328
急329
骗329
挂330
倒331
过去的路,越看越短;未来的路,越看越远333
解读打把式卖艺者333
从“哄”到“倒”的逻辑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