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https://www.shukui.net/cover/30/31164171.jpg)
- 高光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02940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356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7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历史的回顾与当代的探索1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的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和对未来社会的天才预见2
一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的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2
二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与阶级矛盾的分析,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5
三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9
第二节 列宁对过渡时期阶级结构与阶级斗争理论的新贡献11
一 列宁对苏联过渡时期的经济结构与阶级结构的分析11
二 列宁强调过渡时期阶级斗争的尖锐性、长期性和形式的特殊性,强调要依靠国家政权来进行阶级斗争的重要性13
第三节 斯大林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社会新基地上的探索和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认识17
一 斯大林的实践和探索18
二 毛泽东的实践和探索22
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现阶段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理论的新认识和新发展27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结构分析(一)30
第一节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0
一 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突破30
二 社会主义阶段划分的理论和方法32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34
第二节 研究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方法论40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结构的基本状况41
二 研究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方法和区分不同阶级、阶层的标准43
三 剖析资产阶级社会学的“社会分层论”和“无产阶级一体化论”46
第三节 工人阶级47
一 我国社会主义工人阶级的形成和发展48
二 我国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56
三 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61
第四节 农民阶级——社会主义集体农民67
一 我国农民阶级的历史性变化67
二 我国农民阶级的构成72
三 我国农民阶级的特点76
四 我国农民阶级的发展趋势88
一 我国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形成和发展91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结构分析(二)91
第一节 知识分子91
二 我国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结构和特点101
三 发挥以智力为武装的现代化建设者的特殊重要作用108
第二节 城乡个体劳动者阶层118
一 建国以来我国个体劳动者队伍的发展变化119
二 我国现阶段个体劳动者队伍的基本情况及其特点121
三 社会主义社会现阶段个体劳动者存在的根据123
四 我国现阶段个体劳动者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127
五 社会主义社会个体劳动者的发展趋势131
第三节 私营企业主阶层135
一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产生和发展135
二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基本状况141
三 私营企业的性质和私营企业主的特征143
四 对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的态度153
第四章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的阶级关系156
第一节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经济结构的新变化157
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经济结构的新变化157
二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三资”企业的发展159
第二节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阶级关系的特点165
一 我国人民与外来人员之间的多层次的关系和矛盾166
二 外商投资企业与其它企业、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172
三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体系的矛盾175
第三节 正确处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阶级关系的基本原则178
一 坚持为对外开放政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79
二 坚持“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181
三 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183
第五章 “一国两制”条件下香港的社会阶级结构185
第一节 “一国两制”的客观依据185
一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186
二 “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根据188
第二节 “一国两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192
一 历史上“一国两制”的先例192
二 “一国两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194
第三节 “一国两制”将带来的阶级结构和国家体制的特点197
一 阶级结构和阶级矛盾的新变化197
二 “一国两制”将带来的国家体制的新特点199
第四节 香港政治体制的发展199
一 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实行高度自治相结合199
二 坚持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同维护中央和地方正确关系相结合200
三 创立民主制度和继承发扬法治传统相结合200
四 向“一国两制”政制发展的方向和条件202
第六章 阶级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体系205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体系的基本特征205
一 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05
二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体系是新质类型的社会矛盾207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体系结构,阶级矛盾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210
一 社会主义社会体系要素结构211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体系212
三 阶级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18
第三节 阶级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的关系220
一 阶级矛盾和党内矛盾221
二 阶级矛盾和统一战线问题228
三 阶级矛盾和民族问题236
四 阶级矛盾和宗教问题240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25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主要特点250
一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是残余形态的阶级斗争252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是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256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是运用法律武器解决阶级斗争的问题259
四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是完全消灭阶级过程中的阶级斗争261
一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263
第二节 反对剥削阶级思想政治影响是意识形态领域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263
二 反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腐蚀的斗争267
三 肃清封建主义残余271
第三节 “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273
一 “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是阶级斗争的特殊形式274
二 反“和平演变”中需要正确把握的若干问题280
第八章 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不同性质的矛盾29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290
一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敌我矛盾292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29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298
一 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矛盾298
二 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各种社会矛盾299
三 阶级斗争在人民内部的影响和反映300
一 社会生活中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区别301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301
二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303
三 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相互转化306
第四节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和方针308
一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提出的新课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社会生活的主导地位308
二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针309
第九章 完全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的途径318
第一节 消灭阶级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318
第二节 我国消灭剥削阶级的历史经验322
一 我国完成消灭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和富农阶级的历史任务323
二 和平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是历史的重大创举327
第三节 我国改造个体农民的历史经验335
第四节 完全消灭阶级的趋势和展望341
一 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差别341
二 消灭阶级差别途径的探索345
后记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