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古典医著选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古典医著选
  • 皮袭休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4502861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353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69页
  • 主题词:医古文(学科: 专业学校 学科: 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古典医著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内经》选读1

绪论1

一、《内经》的命名、成书年代及沿革1

二、《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1

三、《内经》的主要内容3

四、学习《内经》的方法和要求3

五、主要参考书目简介4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5

第二章 脏象学说13

第三章 经络学说27

第四章 病因病机学说37

第五章 诊法47

第六章 防治57

第二部分 《伤寒论》选读67

绪论67

一、《伤寒论》原书简介67

二、《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及其价值67

三、伤寒的涵义68

四、《伤寒论》六经的概念69

五、六经病证的治则72

第一章 太阳病72

第一节 太阳病提纲73

第二节 太阳病经证证治74

一、太阳中风证治74

二、太阳伤寒证治79

第三节 太阳病腑证证治84

一、蓄水证治84

三、蓄血证治85

第四节 太阳病变证证治88

一、热证证治88

二、结胸证治91

三、痞证证治93

四、虚证证治97

五、实证证治100

第二章 阳明病101

第一节 阳明病提纲102

第二节 阳明病的主证主脉102

第三节 阳明病经证证治103

一、主证及治法103

二、变证及治法105

第四节 阳明病腑证证治105

一、主证及治法105

二、下法禁忌证108

三、变证及治法109

第五节 阳明病发黄证治110

第三章 少阳病112

第一节 少阳病提纲112

第二节 少阳病主证及治法113

第三节 少阳病治禁114

第四节 少阳病兼证及治法115

一、兼表证治115

二、兼里实证治116

第四章 太阴病117

第一节 太阴病提纲118

第二节 太阴病证治118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证治119

第四节 太阴病发黄证治119

第五章 少阴病120

第一节 少阴病提纲120

第二节 少阴病寒化证治121

一、阴盛阳虚证治121

二、阴盛格阳证治122

三、阳虚水泛证治124

四、虚寒滑脱便脓血证治125

五、肾阳虚衰证治126

第三节 少阴病热化证治127

一、阴虚阳亢证治127

二、阴虚水热互结证治127

第四节 少阴病阴阳两虚证治128

第五节 少阴病兼表证证治128

第六章 厥阴病129

第一节 厥阴病提纲130

第二节 厥热胜复130

第三节 厥逆证治131

一、厥逆的机理131

二、寒厥证治131

三、热厥证治131

四、脏厥与蛔厥证治132

五、饮厥证治133

六、血虚寒厥证治133

第四节 寒热错杂证治134

第五节 肝胃虚寒证治135

第六节 湿热下利证治135

第三部分 《金匮要略》选读137

绪论137

第一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138

第二章 湿病脉证治144

第三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148

第四章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151

第五章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157

第六章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161

第七章 腹满寒疝病脉证治166

第八章 肝着脾约肾着病脉证并治171

第九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173

第十章 黄疸病脉证并治180

第四部分 温病学185

上篇 总论185

第一章 绪论185

第一节 温病和温病学的基本概念185

第二节 温病与伤寒的关系185

第三节 温病与温疫的关系186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和发病187

第一节 温病的病因187

一、风热病邪187

二、暑热病邪188

三、湿热病邪188

四、燥热病邪189

第二节 温病的发病189

一、温邪发病的有关因素189

二、温邪传入途径的临床意义190

三、新感与伏邪两种发病类型的实质190

第三章 温病的辨证191

第一节 卫气营血辨证191

一、卫气营血的证候和病机191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病位浅深和相互传变193

第二节 三焦辨证194

一、三焦的证候和病机194

二、三焦的病程阶段和相互传变196

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区别和联系196

第四章 温病的诊法196

第一节 辨舌验齿197

一、辨舌197

二、验齿199

第二节 辨斑疹白?200

一、辨斑疹200

二、辨白?201

第三节 辨常见脉象201

一、浮脉、洪脉、数脉、滑脉202

二、濡脉、缓脉、弦脉、沉脉、伏脉202

第四节 辨常见症状202

一、发热203

二、汗出异常203

三、头身疼痛204

四、口渴204

五、神志异常205

六、痉厥206

七、出血206

八、呕吐206

九、胸腹胀痛207

十、大小便异常207

第五章 温病的治法208

第一节 温病的主要治法208

一、解表法208

二、清气法209

三、和解法209

四、祛湿法210

五、通下法210

六、清营凉血法211

七、开窍法211

八、息风法212

九、滋阴法212

十、固脱法213

第二节 温病兼挟证的治法213

一、兼挟痰饮213

二、兼挟食滞214

三、兼挟气郁214

四、兼挟血瘀214

下篇 各论215

第一章 风温215

第一节 病因病机和诊断要点215

一、病因病机215

二、诊断要点216

第二节 辨证论治216

一、邪袭肺卫证治216

二、热入气分证治217

三、热入心包证治220

四、余热未净,肺胃阴伤证治222

第二章 春温222

第一节 病因病机和诊断要点223

一、病因病机223

二、诊断要点223

第二节 辨证论治224

一、邪在气分证治224

二、邪在营血证治227

三、热入心包证治229

四、热盛动风证治230

五、热的真阴证治230

六、邪留阴分证治232

第三章 暑温232

第一节 病因病机和诊断要点232

一、病因病机232

二、诊断要点233

第二节 辨证论治233

一、邪在气分证治234

二、邪在营血证治236

三、暑伤心肾证治238

四、余邪未净,痰瘀滞络证治239

附:冒暑、暑秽239

第四章 湿温240

第一节 病因病机和诊断要点240

一、病因病机240

二、诊断要点241

第二节 辨证论治242

一、湿重于热证治242

二、湿热并重证治245

三、热重于湿证治247

四、化燥入血证治247

五、余邪未净证治248

第五章 伏暑248

第一节 病因病机和诊断要点249

一、病因病机249

二、诊断要点249

第二节 辨证论治250

一、初发证治250

二、邪在气分证治251

三、邪在营血证治252

第六章 秋燥253

第一节 病因病机和诊断要点253

一、病因病机253

二、诊断要点254

第二节 辨证论治254

一、邪在肺卫证治254

二、邪在气分证治255

三、气血两燔证治257

四、燥伤真阴证治258

附:凉燥258

第七章 大头瘟259

第一节 病因病机和诊断要点259

一、病因病机259

二、诊断要点259

第二节 辨证论治259

第八章 烂喉痧260

第一节 病因病机和诊断要点260

一、病因病机260

二、诊断要点261

第二节 辨证论治261

一、毒侵卫气证治261

二、毒壅气分证治262

三、毒燔气血(营)证治263

四、余毒伤阴证治263

附篇 名著选释265

《外感温热篇》(叶香岩)265

《三时伏气外感篇》(叶香岩)286

《外感温病篇》(陈平伯)293

《湿热病篇》(薛生白)302

附录327

一、方剂索引327

二、古今剂量折算表330

《古典医著选》教学大纲(草案)331

Ⅰ 《内经选读》教学大纲(草案)331

Ⅱ 《伤寒论选读》教学大纲(草案)335

Ⅲ 《金匮要略选读》教学大纲(草案)340

Ⅳ 《温病学》教学大纲(草案)34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