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本体与方法 从熊十力到牟宗三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本体与方法 从熊十力到牟宗三](https://www.shukui.net/cover/30/31103970.jpg)
- 郑家栋著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018231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358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7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本体与方法 从熊十力到牟宗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探求真实的存在:熊十力的新唯识论11
一、思想特质与学思历程11
(一)“不是为专家之业”11
(二)援佛人儒,归宗于《易》14
(三)新儒学体系的最终完成21
二、哲学与科学的划界:哲学就是本体论26
(一)哲学与科学宜“分其种类,别其方法”27
(二)不可“把真和善分作两片说”31
三、“以体用不二立宗”36
(一)体用与有无38
(二)体用与“亲与子”42
(三)体用与动静(翕辟)46
(四)“混真俗为一谈”51
四、儒家心性本体论的重建55
(一)体用与心性55
(二)个体之心与宇宙之心58
(三)本心即本体64
(四)性智统辖量智73
(五)梁、熊心性论之差异76
五、“性、量分途”的哲学方法论80
(一)科学方法与玄学方法80
(二)表诠与遮诠85
(三)理智与超理智88
(四)体用不二与性修不二92
第二章 分析的玄学:冯友兰的新理学97
一、从哲学史家到哲学家97
二、“贞元六书”的逻辑结构103
三、运用逻辑分析方法重建儒家的形上学112
(一)“形上学是不能推翻底”112
(二)实际与真际:“理世界”的新论证120
(三)对程朱理气说的改造129
(四)改造程朱理学的意义136
(一)立德、立功,也要立言145
四、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145
(二)“对于经验作逻辑底释义”148
(三)“烘云托月”的负的方法156
1.直觉是方法,亦或只是一种经验156
2.“讲形上学不能讲”161
3.负的方法评析及其与梁、熊的比较166
五、新理学的基本精神及其限制170
(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的结合点171
(二)新理学体系的逻辑发展与内在矛盾177
(三)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接着宋明理学讲:义利之辨与人生境界说184
(四)接着冯先生讲193
一、思想分期与主要著作199
第三章 陆王心学的现代形态: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上)199
二、“本中国内圣之学解决外王问题”205
(一)新外王是儒家人文主义现代发展的中心课题206
(二)儒家内圣之学开出科学与民主是可能的吗?208
(三)儒家内圣之学如何开出科学与民主?211
三、疏解儒释道三教义理214
(一)“境界形态”与“实有形态”215
(二)天台宗代表佛教传入中国后之“最后的消化”216
(三)朱子是“别子为宗”218
四、儒家道德的形上学之发展历程与基本精神221
(一)“道德的形上学”之界定223
(二)从原始儒学到宋明新儒学228
(三)儒家道德的形上学的基本精神235
1.即内在即超越235
2.即存有即活动239
3.即道德即宗教246
第四章 陆王心学的现代形态: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下)251
一、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及其意义251
(一)物自身是“价值意味的概念”252
(二)康德只知物自身的消极意义259
二、智的直觉与中西哲学的划界265
(一)人类何以不能有智的直觉266
(二)智的直觉之思辨的证立270
(三)智的直觉之实践的证立274
三、从康德的实践理性到儒家的心体性体279
(一)康德哲学的“良心”与儒家哲学的“良知”282
(二)自由意志与神圣意志285
(三)道德的自觉与自愿288
四、两层存有论291
(一)存有论层次的区分291
(二)无执的存有论297
1.接着康德讲298
2.价值的形上学303
3.实践的形上学306
4.超越的形上学311
(三)执的存有论314
1.知性的存有论性格314
2.良知坎陷与“识心之执”318
五、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检讨329
(一)道德的理想主义及其限制329
(二)道德的形上学检讨340
1.道德实体与宇宙实体:一个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340
2.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价值取向上的偏失346
3.从道德实践到社会实践:传统哲学精神的继承与转化350
后记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