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美)德埃佐(D’Azzo,J.J.),(美)霍佩斯(Houpis,C.H.)著;黄 炼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 ISBN:7502303634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469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8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前言1
第一章 绪论1
1-1 引言1
1-2 控制系统引论1
1-3 定义3
1-4 历史背景4
1-5 数学背景7
1-6 工程控制问题的一般性质8
1-7 本教材概况8
第二章 系统方程的建立11
2-1 引言11
2-2 电路和元件12
2-3 基础线性代数15
2-4 状态概念17
2-5 传递函数和方框图21
2-6 直线运动机械系统22
2-7 模拟电路26
2-8 旋转运动机械系统27
2-9 热力学系统30
2-10 液压线性执行机构32
2-11 正位移旋转液压传动35
2-12 液位系统37
2-13 旋转功率放大器38
2-14 直流伺服马达39
2-15 交流伺服马达41
2-16 拉格朗日方程式42
2-17 小结44
第三章 微分方程的解46
3-1 引言46
3-2 控制系统的输入46
3-3 稳态响应:正弦输入47
3-4 稳态响应:多项式输入48
3-5 瞬态响应:经典法49
3-6 时间常数的定义51
3-7 例:二阶机械系统52
3-8 例:二阶电系统53
3-9 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54
3-10 时间常数的详细说明56
3-11 状态变量方程56
3-12 特征值57
3-13 状态转移矩阵的计算58
3-14 状态方程式的完全解60
3-15 状态方程的计算机求解61
3-16 小结62
4-1 引言64
4-2 拉氏变换的定义64
第四章 拉氏变换64
4-3 简单函数拉氏变换的推导65
4-4 拉氏变换理论66
4-5 拉氏变换在微分方程中的应用67
4-6 反变换68
4-7 赫维赛德部分分式展开定理69
4-8 求部分分式的捷径74
4-9 部分分式系数的图形解释75
4-10 由零极点图确定频率响应77
4-11 极点位置与稳定性79
4-12 脉冲函数的拉氏变换79
4-13 具有脉冲激励的二阶系统80
4-14 矩阵运算及矩阵特性的补充知识81
4-15 状态方程的解85
4-16 传递函数矩阵的计算86
4-17 小结87
5-1 引言89
5-2 方框图89
第五章 系统的描述89
5-3 总传递函数的确定91
5-4 标准的方框图术语93
5-5 位置控制系统94
5-6 仿真图97
5-7 信号流图99
5-8 状态转移信号流图102
5-9 由传递函数求并联状态图105
5-10 矩阵的对角化106
5-11 具有复数特征值的矩阵变换111
5-12 将矩阵变换成友型113
5-13 小结115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特性117
6-1 引言117
6-2 劳斯稳定判据117
6-3 数学的和物理的形式121
6-4 反馈控制系统的类型122
6-5 系统类型的分析123
6-6 实例:“Ⅱ”型系统127
6-7 稳态误差系数128
6-8 稳态误差系数的应用131
6-9 小结132
第七章 根轨迹134
7-1 引言134
7-2 特征方程根轨迹的绘制134
7-3 根轨迹的定量分析136
7-4 作图步骤138
7-5 开环传递函数138
7-6 控制比C(s)/R(s)的极点139
7-7 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的应用140
7-8 根轨迹图的几何性质(作图规则)143
7-9 例149
7-10 频率响应151
7-11 性能指标152
7-12 传递滞后155
7-13 综合156
7-14 负反馈系统根轨迹作图规则的总结157
7-15 小结158
第八章 频率响应159
8-1 引言159
8-2 正弦函数和时间响应的相互关系159
8-3 频率响应曲线160
8-4 波德图(对数频率特性)161
8-5 一般频率传递函数关系162
8-6 波德图的绘制162
8-7 绘制波德图的实例166
8-8 系统类型和增益与对数幅频特性的关系168
8-9 确定传递函数的实验方法169
8-10 极坐标图170
8-11 小结:极坐标图173
8-12 逆极坐标图174
8-13 奈魁斯特稳定判据176
8-14 使用极坐标图的奈氏判据应用例子180
8-15 用于具有时间滞后系统的奈氏稳定判据182
8-16 逆极坐标图的奈氏稳定判据的应用183
8-17 逆极坐标图的奈氏判据的实例184
8-18 相角裕量,增益裕量的定义及其与稳定性的关系184
8-19 对数幅相特性的稳定特性186
8-20 根据尼柯尔斯图(对数幅-相角)确定系统的稳定性186
8-21 小结188
第九章 基于频率响应的闭环特性190
9-1 引言190
9-2 直接极坐标图190
9-3 简单二阶系统的Mm和ωm的确定191
9-4 正弦响应和时间响应的相互关系193
9-5 在复数平面C(jω)/R(jω)的M(ω)和α(ω)圆(直接图)193
9-6 逆坐标图中的圆198
9-7 单位反馈系统对期望Mm值的增益整定:一般极坐标图200
9-8 对于单位反馈系统为了获得期望的Mm的增益整定:逆极坐标图201
9-9 对数幅-相图上的等M和等α曲线(尼氏图)203
9-10 利用对数幅-相图进行增益调节204
9-11 零极点图与频域和时域响应的相互关系205
9-12 小结207
第十章 根轨迹补偿(校正)209
10-1 引言209
10-2 瞬态响应:主导复数极点210
10-3 附加的有效极点213
10-4 根轨迹补偿215
10-5 理想的积分串联补偿215
10-6 利用无源元件组成的串联滞后补偿216
10-7 理想的微分串联补偿219
10-8 无源元件的超前补偿220
10-10 滞后-超前串联补偿223
10-9 一般超前补偿装置的设计223
10-11 各种串联补偿的比较225
10-12 反馈补偿引论226
10-13 反馈补偿设计步骤227
10-14 简单的速度反馈补偿228
10-15 速度反馈229
10-16 输出二阶微分反馈232
10-17 反馈补偿的结果233
10-18 速度反馈主导复数极点的性能指标233
10-19 小结234
第十一章 串联补偿和反馈补偿:频率响应图236
11-1 引言236
11-2 串联补偿装置的选择237
11-3 串联滞后补偿装置239
11-4 例:串联滞后补偿240
11-5 超前补偿装置242
11-6 例:串联超前补偿244
11-7 滞后-超前补偿245
11-8 例:串联滞后-超前补偿247
11-9 利用对数图的反馈补偿248
11-10 例:反馈补偿(对数图)250
11-11 小结252
第十二章 闭环零极点的配置(状态变量反馈)254
12-1 引言254
12-2 建立期望控制比254
12-3 吉赖米恩-杜爱克斯尔设计过程256
12-4 状态变量反馈257
12-5 状态反馈的一般特性(利用相变量)260
12-6 状态变量反馈的稳态误差分析261
12-7 稳态误差系数的利用263
12-8 无差系统的定义266
12-9 可控性与可观测性267
12-10 状态变量反馈:全极点系统271
12-11 系统的复数极点273
12-12 状态变量反馈:零极点系统273
12-13 小结278
第十三章 参数灵敏度及不可达状态280
13-1 引言280
13-2 灵敏度280
13-3 灵敏度分析282
13-4 参数灵敏度的例子286
13-5 不可达状态286
13-6 观测性288
13-7 含有观测器的控制系统290
13-8 小结292
第十四章 李亚普洛夫第二方法293
14-1 引言293
14-2 状态空间轨迹293
14-3 线性化〔雅可比(Jacobian)矩阵〕299
14-4 二次型302
14-5 稳定性306
14-6 李亚普洛夫第二方法308
14-7 李氏方法在线性系统中的应用311
14-8 瞬态调整时间的估算314
14-9 小结315
第十五章 现代控制论导论317
15-1 引言317
15-2 设定时间准则的推广318
15-3 控制面积准则319
15-4 附加性能指标319
15-5 零稳态阶跃误差系统321
15-6 现代控制的性能指标323
15-7 代数黎卡提(Riccati)方程326
15-8 例题329
15-9 最优状态变量反馈系统的波德图分析331
15-10 最优状态变量反馈系统的根方轨迹分析334
15-11 高前向增益(HFG)条件的确定336
15-12 小结338
第十六章 利用二次型性能指标的最优设计341
16-1 引言341
16-2 基本系统341
16-3 二次型性能指标341
16-4 稳定状态误差要求343
16-5 精确的相互关系(经典与现代)347
16-6 全极点系统与高阶系统的相互关系350
16-7 高阶系统的相互关系(零极点系统)354
16-8 相互关系结果的分析357
16-9 一般设计步骤358
16-10 控制加权的作用358
16-11 另一种设计方法359
16-12 16-11节的推广363
16-13 具有变参数的系统364
16-14 小结367
第十七章 线性多变量控制系统的结构特性369
17-1 引言369
17-2 利用控制范式设计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状态反馈369
17-3 标准化的控制规范型(GCCF)371
17-4 利用状态反馈的极点配置:MIMO系统375
17-5 本征结构在时间响应上的影响377
17-6 整个本征结构的配置379
17-7 观测器本征结构的确定379
17-8 小结380
第十八章 利用整个本征结构的配置对线性多变量调节器、观测器和跟踪器382
的综合382
18-1 引言382
18-2 调节器的整个本征结构配置的实例382
18-3 不可控系统387
18-4 跟踪系统388
18-5 跟踪系统设计的实例389
18-6 观测器综合的一个实例393
18-7 小结394
第十九章 数字控制系统397
19-1 引言397
19-2 采样397
19-3 z变换定理400
19-4 z域中的综合400
19-5 z的逆变换403
19-6 零阶保持器403
19-7 数字计算机的补偿404
19-8 小结405
附录A 拉普拉斯变换对表406
附录B TOTAL:可互换的数字和连续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409
附录C 指数输入函数414
习题416
部分习题答案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