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问题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社会问题
  • 徐震,李明政,庄秀美等合著 著
  • 出版社: 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 ISBN:978986784075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61页
  • 文件大小:120MB
  • 文件页数:48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问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问题的性质1

前言2

第一节 本书研究的主旨2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定义4

【1】视社会问题为劳资关系问题5

【2】视社会问题为社会关系失调5

【3】视社会问题为一种社会情况6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特性7

【1】普遍性与特殊性7

【2】明显性与潜在性9

【3】客观性与主观性11

【4】时代性与地区性12

【5】复杂性与持续性12

结语13

参考文献14

第二章 社会问题的理论17

前言18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18

【1】社会病理学观点19

【2】社会解组的观点22

【3】价值冲突理论26

【4】偏差行为理论29

【5】偏差标签理论34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分类43

【1】按社会问题的性质分类43

【2】按社会问题的成因分类44

【3】按社会问题的理论分类46

【4】按社会问题的层面分类47

结语48

参考文献50

第三章 人口问题53

前言54

第一节 人口问题概述54

第二节 量的问题54

【1】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54

【2】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56

【3】人口增加的主要理论59

第三节 质的问题65

【1】年龄组合65

【2】性别组合65

【3】教育组台66

【4】健康组台67

第四节 均的问题67

【1】世界性不均67

【2】全国性不均68

【3】区域性不均68

第五节 老的问题69

【1】人口老化的成因69

【2】人口老化的预估70

【3】人口老化的问题71

结语71

参考文献74

第四章 贫穷问题77

前言78

第一节 定义79

【1】贫穷指个体维生资源的匮乏80

【2】贫穷指所得匮乏81

第二节 测量82

【1】贫穷线82

【2】贫穷门槛84

第三节 成因84

【1】贫穷成因的分类84

【2】结构性贫穷论的抬头86

第四节 理论87

【1】人力资本论88

【2】双重劳动市场论89

【3】贫穷功能论90

【4】贫穷文化论91

【5】贫穷的病态学观点94

第五节 干预对策96

【1】英国的济贫政策97

【2】美国的济贫政策98

【3】台湾的济贫政策100

第六节 社会工作的角色功能102

第七节 晚近贫穷的新议题105

【1】贫穷女性化105

【2】老年期的贫穷107

结语108

【1】救助服务方面108

【2】家庭、教育方面109

【3】社会制度方面110

参考文献111

第五章 都市社区问题117

前言118

第一节 都市社区的性质118

【1】都市的人口特质118

【2】都市的聚居型态120

【3】都市的地缘社区与事缘社区121

【4】社区的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122

第二节 都市社区的问题122

【1】都市社区的冲突与解组122

【2】都市社区的失落与转变125

【3】地缘社区解组之影响126

【4】事缘社区兴起之影响127

第三节 都市社区郊区化的问题128

【1】 郊区人口的特质128

【2】促成郊区化的原因128

【3】都市郊区化的优点与缺点129

第四节 台湾的都市社区问题130

【1】台湾都市的社会问题130

【2】台湾都市的社区组织131

【3】台湾都市的社区解组132

第五节 都市社区的重建133

【1】扩大地缘社区133

【2】实施都市更新134

【3】建立新社区135

结语135

参考文献137

第六章 环境污染问题139

前言140

第一节 环境污染的分类及其原因141

【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141

【2】区域性的环境破坏问题142

【3】地区性的环境污染144

第二节 环境污染的基本原因149

【1】人口增多149

【2】科技发达150

【3】工业化150

【4】都市化150

【5】个人主义150

【6】包装主义150

第三节 环境污染与民主政治151

【1】主张重用政府公权力151

【2】主张采用民主参与式152

【3】重视民间团体的力量152

第四节 环境污染与环保运动153

第五节 世界各国对於阻止环境污染的运动与立法154

【1】联合国推动的环境保护运动154

【2】民间推动的环境保护运动155

【3】各国对於环境保护的立法156

第六节 台湾的环境污染问题与环保工作156

【1】台湾环境污染的潜在期156

【2】台湾环境污的明显期157

【3】台湾对环境保护之政策与立法158

【4】台湾对环境保护应再努力之方向159

结语160

参考文献161

第七章 劳工问题163

前言164

第一节 劳工的定义164

第二节 劳工问题之由来165

第三节 劳工问题的性质166

第四节 劳工问题的范围167

【1】工资问题168

【2】工时问题168

【3】安全卫生问题168

【4】教育训练问题169

【5】劳工福利169

第五节 劳工问题的解决169

第六节 台湾的劳工问题170

【1】劳力的重要性逐渐增加170

【2】劳工的教育水准日益提高171

【3】劳工的权利意识亦相对升高171

【4】劳资关系与工厂经营方式的改变171

【5】劳工流动率随之升高172

【6】外籍劳工问题的兴起172

结语173

参考文献175

第八章 老人问题177

前言178

第一节 老人一词的定义178

【1】从生理现象分析178

【2】从心理情况分析179

【3】从社会关系分析179

【4】从法律观点分析180

第二节 老人问题的成因181

【1】当前经济制度与老人问题的形成182

【2】当前家庭制度与老人问题的形成183

【3】当前教育制度与老人问题的形成184

【4】当前医药制度与老人问题的形成185

第三节 研究老化问题的理论186

【1】生理学的理论186

【2】心理学的理论187

【3】社会学的理论189

第四节 老人的生活中的问题与需求191

【1】老人的经济问题191

【2】老人的医疗问题192

【3】老人的居住问题193

【4】老人的社会参与194

【5】老人的尊严问题194

第五节 各国老人福利措施198

【1】联合国的老人政策198

【2】英国的老人福利199

【3】瑞典的老人福利199

【4】日本的老人福利199

第六节 纾解老人问题的对策200

【1】从经济制度上改善老人问题200

【2】从家庭制度上改善老人问题201

【3】从教育制度上改善老人问题202

【4】从医药制度上改善老人问题203

第七节 台湾的人口老化问题与对策204

【1】台湾人口老化的快速204

【2】政府约集学者专家的讨论204

【3】台湾老人福利的政策与作法205

结语206

参考文献207

第九章 家庭问题211

第一节 家庭的定义212

第二节 家庭的型态214

第三节 家庭问题的成因217

【1】家庭问题与家庭变迁217

【2】家庭变迁论218

【3】家庭伦理危机219

第四节 现代家庭的问题类型220

【1】婚外情221

【2】家庭暴力222

【3】离婚229

【4】单亲家庭231

第五节 家庭问题之干预235

【1】介入家庭的社会政策与立法235

【2】维护家庭安全的社会福利服务237

【3】介入家庭生活的助人专业及其检讨239

第六节 家庭的未来发展241

【1】家庭会消失吗241

【2】家庭的未来动向243

结语244

参考文献245

第十章 外籍配偶与外偶家庭问题249

前言250

第一节 全球化下的婚迁移民现象250

【1】跨国婚姻与女性移民250

【2】台湾的外籍配偶现象252

第二节 外籍配偶在台湾:人口特质描述254

【1】外籍配偶与大陆配偶从哪里来?256

【2】外籍配偶在哪里?258

【3】人口特质:年龄、教育程度与社经背景260

【4】入籍程序与问题261

第三节 外籍与大陆籍配偶的个人适应问题263

【1】言语隔阂和人际沟通问题263

【2】期待与现实落差的问题264

【3】文化差异与生活适应问题265

【4】家庭暴力问题266

【5】缺乏医疗资源与卫生保健知识266

【6】社会支持系统薄弱问题268

第四节 外籍配偶的子女教养问题268

【1】子女健康问题269

【2】子女照顾问题271

【3】子女教育问题271

第五节 外籍配偶家庭的社会排除问题273

【1】社会排除的定义273

【2】外籍配偶家庭的社会排除风险276

第六节 支持外偶家庭:政策与服务277

参考文献279

第十一章 犯罪问题285

前言286

第一节 定义286

【1】法律的定义287

【2】社会的定义287

【3】道德的定义288

第二节 成因288

【1】个人因素289

【2】家庭因素289

【3】社会环境因素290

【4】其他相关因素291

第三节 类型292

【1】依反社会性之有无292

【2】依被害者之有无292

【3】依犯罪者年龄高低293

【4】依犯罪行为实施与否293

【5】依组织程度293

【6】依伤害性之有无294

【7】依犯罪者之阶级294

第四节 理论295

【1】犯罪理论学派的分际295

【2】社会控制理论296

【3】紧张理论298

【4】犯罪次文化理论299

【5】社会学习理论299

【6】冲突理论300

【7】标签理论301

第五节 台湾现状303

【1】成年犯罪的状况303

【2】少年犯罪的状况304

第六节 预防与矫治305

【1】犯罪处遇模式305

【2】犯罪防治对策307

【3】犯罪矫正的未来趋势308

第七节 被害者的保护问题309

【1】被害者学的内涵309

【2】被害者补偿的理论310

【3】被害者保护补偿制度之发展311

【4】未来的发展312

结语313

参考文献314

第十二章 自杀问题319

前言320

第一节 定义321

【1】自杀的定义321

【2】自杀者的特质323

第二节 成因325

【1】青少年自杀的原因325

【2】中、高年龄自杀的原因329

第三节 理论329

【1】生物学观点330

【2】心理学观点330

【3】社会学观点331

第四节 类型与方法333

【1】自杀的类型333

【2】自杀的方法335

第五节 社会伤害336

第六节 相关议题之探讨337

【1】集体自杀337

【2】安乐死341

第七节 预防对策342

【1】解读自杀征兆342

【2】自杀防治与辅导343

结语347

参考文献349

第十三章 娼妓色情问题353

前言354

第一节 定义354

第二节 成因355

【1】三项主要原因356

【2】三项次要的成因358

第三节 理论360

【1】马克思主义学派360

【2】结构功能学派361

【3】社会学习理论362

【4】偏差行为理论362

【5】女性主义理论363

第四节 历史演进364

【1】起源366

【2】演进367

第五节 台湾现状369

【1】色情行业地下化370

【2】社会环境恶质化370

【3】政府政策摇摆化371

【4】雏妓问题伤害大372

第六节 社会伤害372

【1】对社会大众之害372

【2】对妓女本身之害373

第七节 政府政策373

【1】立法禁止,严格执行373

【2】推展社会教育,并实施性教育373

【3】改善社会环境及社会风气373

结语374

【1】微视社会学的观点374

【2】钜视社会学的观点376

参考文献378

第十四章 药物滥用问题381

前言382

第一节 药物滥用之概念383

【1】药物滥用之定义383

【2】药物滥用的特性383

第二节 青少年滥用药物之分类384

【1】麻醉剂385

【2】中枢神经抑制剂385

【3】中枢神经兴奋剂385

【4】幻觉诱发剂386

【5】大麻类剂387

【6】有机溶剂387

第三节 台湾青少年滥用药物之种类388

【1】强力胶388

【2】速赐康389

【3】迷幻药389

第四节 青少年滥用药物之行动过程390

【1】对药物之初期经验390

【2】对药物的二期经验391

【3】对药物的三期经验391

第五节 青少年滥用药物的各种原因392

【1】生理因素392

【2】心理因素392

【3】家庭因素392

【4】社会因素393

第六节 药物滥用与犯罪行为394

【1】 认为药物滥用是“因”,犯罪行为是“果”394

【2】认为犯罪行为是“因”,滥用药物是“果”394

【3】滥监用药物与犯罪行为具有相当共司之因素394

第七节 对药物滥用的防治之道395

【1】预防395

【2】矫治395

结语397

参考文献399

第十五章 原住民族与社会问题401

前言402

第一节 资本主义与族群关系404

第二节 台湾原住民族人口及其分布407

第三节 台湾原住民部落的解组及其问题413

【1】最能突显弱势族群悲哀的饮酒问题415

【2】基本生活所需资源相对匮乏问题415

【3】家庭失功能问题严重416

【4】变相的营生方式416

第四节 台湾原住民的都市生活问题416

【1】居住适应状况及其问题418

【2】就业适应状况及其问题419

【3】就学适应状况及其问题420

【4】家庭生活适应状况及其问题420

【5】人际关系适应状况况及其问题421

第五节 原住民社会运动422

【1】正名运动423

【2】还我土地运动424

【3】自治运动424

结语425

参考文献427

第十六章 从社会问题到社会发展431

前言432

第一节 社会新趋势433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另类观点436

第三节 社会运动与社会政策438

结语:朝向社会发展441

参考文献444

中英索引44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