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德高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比较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德高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 张新科,贾生超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15378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161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170页
  • 主题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对比研究-中国、德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德高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比较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始构与衍生1

第一章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基础1

第一节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时代背景1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1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历史演化过程4

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时代背景分析7

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中德两国高职院校中的演变过程9

第二节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哲学和理论基础12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哲学基础12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15

第二篇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现状21

第二章 中德两国“工学结合”制度设计的参与方和参与度21

第一节 制度、制度设计和教学制度设计21

一、制度21

二、教育制度22

三、教育制度设计22

第二节 德国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制度设计的参与方和参与度23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23

二、德国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参与方和参与度24

第三节 中国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制度设计及参与方29

一、中国职业教育体系29

二、中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制度设计方面的发展历程30

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中国的历史发展30

四、中国职业院校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的主导作用32

五、中国企业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的配合作用33

第四节 中德两国有关“工学结合”制度设计及相关差异性比较34

一、中德两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差异34

二、中德两国职业教育类型及运行机制的差异35

三、中德两国传统及现代企业文化差异36

四、中德两国合作企业资格认定方式的差异36

五、中德两国“工学结合”监督管理机制的差异37

第三章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中德两国职业院校的执行与运行状况38

第一节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德国职业院校的执行与运行状况38

一、签订职业教育合同,保障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38

二、成立跨企业职业教育中心,提供职业教育第三支柱39

三、构建运行有序、相互匹配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40

四、构建完备的职教师资培训、准入和聘任制度42

五、建立由第三方认证的客观、公正、规范的职业资格考核体系43

第二节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中国职业院校的执行和运行情况45

一、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6

二、实施“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47

三、校企合作改善实践教学条件48

四、重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高职课程体系49

第三节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中德两国职业院校运行的比较分析49

一、中德两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支持系统的比较49

二、中德两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内涵比较50

三、中德两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推广可行性比较50

四、中德两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资格证书考核制度的比较51

五、中德两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运行机制的比较52

第四章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中德两国高职院校的实现途径和衍生种类53

第一节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德国高职院校的实现途径53

一、构建制度体系53

二、制定培养方案54

三、确定培训企业资格54

四、制定职业标准及考核方式54

第二节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中国高职院校的实现途径54

一、国家制定指导性意见和相关政策55

二、职业院校自主探索执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55

第三节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德国高职院校的衍生种类59

一、“双元制”教学模式59

二、双元体系“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60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模式61

四、多学期工学交替教学模式61

第四节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中国的衍生种类61

一、体制结合类62

二、学制结合类66

三、资源合作类67

四、教学模式类69

五、中德两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衍生种类对比分析72

第五章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中德两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情况73

第一节 德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状况73

一、德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73

二、德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进展74

第二节 中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状况75

一、中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75

二、中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进展76

第三节 中德两国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分析78

一、中德两国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一致性78

二、中德两国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差异性79

第六章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中德两国执行过程中的差异性及背景分析80

第一节 中德两国执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差异性80

一、招收新生时对学生工作经历方面的要求差异80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差异81

三、专业建设方面的差异82

四、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差异82

五、教学方法的差异83

六、实践教学的差异84

七、成绩评定的差异85

第二节 中德两国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背景分析86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企业背景分析86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政府背景分析87

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职业教育历史背景分析87

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相关产业背景分析88

第三篇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90

第七章 德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90

第一节 德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制度设计存在问题分析90

一、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90

二、制度设计问题分析91

第二节 德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发展趋势92

一、应用科技大学学士学位的开设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层次92

二、继续强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性教学特色92

三、继续强化应用科技大学与相关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92

四、进一步利用“工学结合”教学特色扩大专业范围92

五、开展应用型研究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保障93

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双元制”趋势93

第八章 中德两国“工学结合”制度设计的总体思路和结构框架94

第一节 德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制度设计总体思路与结构框架94

一、德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制度设计的总体思路94

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制度设计框架结构97

第二节 中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制度设计的总体思路和结构框架101

一、中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制度设计的总体思路101

二、中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制度设计思路102

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制度设计的结构框架103

第九章 中国高职院校改进与完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运行的对策105

第一节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校内管理制度设计105

一、完善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105

二、建立专业教师职业技能提升制度105

三、建立“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体系106

四、构建“工学结合”课程及教学体系107

第二节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外部协调制度设计110

一、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施的决定因素110

二、构建新型合作机制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111

附录1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BBiG)114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41

附录3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制度设计案例145

附录4 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 Hannover)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155

附录5 部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名单15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