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唐大诏令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唐大诏令集](https://www.shukui.net/cover/48/31021986.jpg)
- (宋)宋敏求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710106072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712页
- 文件大小:351MB
- 文件页数:764页
- 主题词:诏令-汇编-中国-唐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唐大诏令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卷一 帝王1
即位册文1
太宗即位册文1
肃宗即位册文2
德宗即位册文2
顺宗即位册文2
宪宗即位册文2
穆宗即位册文3
敬宗即位册文3
文宗即位册文3
宣宗即位册文3
懿宗即位册文4
哀宗即位册文4
卷二 帝王5
即位赦上5
神尧即位赦5
太宗即位赦6
中宗即位赦6
睿宗即位赦7
明皇即位赦8
肃宗即位赦8
代宗即位赦8
顺宗即位赦9
穆宗即位赦10
敬宗即位优赐诸军诏12
卷三 帝王13
即位赦下13
武宗即位赦13
宣宗即位赦13
懿宗即位赦14
改元上14
改元贞观诏14
改元总章诏14
改元弘道诏15
改元光宅诏15
卷四 帝王18
改元中18
改元载初赦18
改元开元元年大赦天下制20
改元天宝赦21
改天宝三年为载制22
改元上元赦22
去上元年号赦23
改元永泰赦24
改元大曆赦24
卷五 帝王26
改元下26
改元建中敕26
奉天改兴元元年赦27
改元贞元并招讨河中李怀光淮西李希烈赦28
改元元和赦29
改元太和赦29
改元开成赦30
改元广明诏31
改元天复赦31
改名34
武宗改名诏34
卷六 帝王36
尊号批答36
先天二年不允上尊号36
依王公等请上尊号制37
答朝集使蒋钦绪等上尊号诏37
答侍中裴光庭等上尊号初表37
答再请表37
答三请表37
肃宗答右仆射裴冕上尊号37
太上皇答皇帝上尊号诰38
太上皇再答皇帝上尊号诰38
太上皇答皇帝上尊号并让大圣字诰38
太上皇再答皇帝上尊号并辞大圣字诰38
太上皇三答上尊号并辞大圣字诰38
太上皇元上尊号诰38
宝应二年上尊号答诏38
答第二表诏39
答第三表诏39
批答百寮请复尊号表39
元和元年答宰相上尊号39
元和二年答宰臣请册尊号第三表39
元和十四年答南省官上尊号39
答宰臣请册尊号第三表40
答第四表40
长庆元年答宰臣上尊号40
答第二表40
答批第三表40
答第四表41
宝历元年答宰臣上尊号第四表41
太和六年答中书门下上尊号41
会昌四年批答宰臣上尊号第五表41
大中元年答百寮上尊号第三表42
大中三年答宰臣上尊号42
咸通十年答上尊号第四表42
光启元年答上尊号42
答第三表42
卷七 帝王43
尊号册文上43
应天神龙皇帝册文43
开元神武皇帝册文44
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册文44
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册文44
太上皇加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册文45
睿圣文武皇帝册文45
元和圣文神武法天应道皇帝册文46
卷八 帝王47
尊号册文下47
文武孝德皇帝册文47
文武大圣广孝皇帝册文48
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册文48
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册文49
应乾圣寿太上皇册文50
卷九 帝王51
册尊号赦上51
开元二十七年册尊号赦51
天宝七载册尊号赦52
天宝八载册尊号赦53
天宝十三载册尊号赦55
乾元元年册太上皇尊号赦56
广德元年册尊号赦57
卷十 帝王59
册尊号赦下59
元和十四年册尊号赦59
长庆元年册尊号赦60
宝历元年册尊号赦62
会昌二年册尊号赦62
会昌五年册尊号赦62
大中二年册尊号赦63
乾符四年册尊号德音63
痊复63
太上皇康复诏63
疾愈德音64
太和三年疾愈德音64
咸通八年痊复救恤百姓僧尼敕65
卷十一 帝王66
遗诏上66
神尧遗诏66
太宗遗诏67
大帝遗诏67
肃宗遗诏68
代宗遗诏68
德宗遗诏68
宪宗遗诏69
穆宗遗诏69
卷十二 帝王70
遗诏下70
文宗遗诏70
武宗遗诏71
宣宗遗诏71
懿宗遗诏72
僖宗遗诏72
遗诰73
睿宗遗诰73
明皇遗诰73
顺宗遗诰73
卷十三 帝王75
諡议上75
高宗天皇帝諡议75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諡议76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諡议77
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諡议77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諡议78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諡议78
卷十四至卷二十四并阙文81
卷二十五81
妃嫔81
册杨恭道女为婕妤文81
册崔弘道女为才人文81
册萧铿女为才人文81
册萧铄女为美人文81
起复上官氏为婕妤制81
皇帝良娣董氏等贵妃诰81
睿宗贵妃豆卢氏等食实封制82
赵国夫人一品制82
册元妃某氏弟为贵妃文82
良娣杨氏等为贵妃诏82
册独孤颖长女为贵妃文82
许氏等为美人等制83
郑氏为才人制83
赠妳婆元氏颍川郡太夫人制83
婕妤王氏等为淑妃制83
吴氏等封昭仪制83
王氏为才人制83
卷二十六85
追諡85
皇太子諡孝敬皇帝制85
宁王諡让皇帝制85
靖德太子諡奉天皇帝制85
齐王諡承天皇帝制86
册諡文86
册諡孝敬皇帝文86
册諡殇皇帝文87
册諡让皇帝文87
册諡恭皇后文87
册諡承天皇帝文87
哀册文88
孝敬皇帝哀册文88
哀皇后哀册文88
让皇帝哀册文89
恭皇后哀册文89
奉天皇帝哀册文90
承天皇帝哀册文90
承天皇后哀册文91
卷二十七 皇太子93
立太子93
立秦王为皇太子诏93
立中山王为皇太子诏93
立晋王为皇太子诏93
立代王为皇太子诏93
立平王为皇太子诏93
立郢王为皇太子制94
立忠王为皇太子制94
立宣王为皇太子制94
立广陵郡王为皇太子制94
立邓王为皇太子制95
立遂王为皇太子制95
立景王为皇太子制95
立鲁王为皇太子制95
立陈王为皇太子制95
立惪王为皇太子制96
卷二十八 皇太子98
册文98
册晋王为皇太子文98
册代王为皇太子文98
册平王为皇太子文98
册郢王为皇太子文98
册忠王为皇太子文99
册成王为皇太子文99
册雍王为皇太子文99
册广陵郡王为皇太子文99
册邓王为皇太子文100
册遂王为皇太子文100
册景王为皇太子文100
册鲁王为皇太子文100
册德王为皇太子文101
卷二十九 皇太子103
册太子赦103
景云元年册皇太子赦103
开元三年册皇太子赦103
开元二十六年册皇太子赦103
立成王为皇太子德音104
贞元二十一年册皇太子赦104
元和四年册皇太子赦105
元和七年册皇太子赦105
长庆二年册皇太子德音105
太和七年册皇太子德音106
加冠107
皇太子加元服制107
皇太子加元服宴百官诏107
改名108
皇太子诸王改名敕108
齿胄108
皇太子国子监释奠诏108
皇太子诣太学诏108
卷三十 皇太子110
监国110
神尧命皇太子决断庶政诏110
太上皇崩命皇太子承乾知军国事诏110
太宗征辽命皇太子监国诏111
太宗破高丽回怡摄命皇太子断决机务诏111
大帝命皇太子领诸司启事诏111
天太后命皇太子监国制111
睿宗命皇太子监国制112
允皇太子奏让政事诏112
明皇命皇太子监国亲总师徒东讨诏112
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112
顺宗命皇太子勾当军国敕113
穆宗命皇太子检校军国敕113
文宗立颍王为皇太弟勾当军国敕113
武宗立光王为皇太叔勾当军国敕114
宣宗立郓王为皇太子勾当军国敕114
懿宗立晋王为皇太子勾当军国诏114
僖宗立寿王为皇太弟知军国诏114
昭宗命皇太子监国制115
何皇后立辉王为皇太子监军国令115
传位115
神尧传位皇太子诏115
神尧命皇帝正位诏116
睿宗命皇太子即位诏116
睿宗令明皇总军国刑政诏117
明皇令肃宗即位诏117
肃宗命皇太子即位诏117
顺宗命皇太子即位诏118
顺宗传位皇太子改元诰118
何皇后命皇太子即位令118
卷三十一 皇太子120
纳妃120
纳苏亶女为皇太子妃诏120
开元十九年皇太子纳妃制120
开元二十一年皇太子纳妃敕120
令两京选皇太子妃敕120
册妃嫔121
册皇太子苏妃文121
册皇太子韦妃文121
册章怀太子张良娣文121
退让121
降太子忠为梁王诏121
废黜122
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122
废皇太子瑛为庶人制122
追复123
息隐王追复皇太子诏123
赠废太子承乾恒山愍王制123
赠重俊皇太子制123
卷三十二 皇太子125
追赠125
邵王赠皇太子制125
申王赠惠庄太子制125
岐王赠惠文太子制125
庆王赠靖德太子制125
兴王赠恭懿太子制126
齐王赠怀懿太子制126
晋王赠悼怀太子制126
册赠127
节愍太子諡册文127
惠庄太子册文127
惠文太子册文127
恭懿太子册文127
哀册文128
懿德太子哀册文128
节愍太子哀册文128
惠庄太子哀册文129
惠文太子哀册文130
惠宣太子哀册文130
恭懿太子哀册文131
昭靖太子哀册文131
庄恪太子哀册文132
罢祭132
停官祭赠太子敕132
卷三十三 诸王134
封建134
封周王显制134
封申王成义等制134
封郯王嗣直郢王嗣谦制134
封陕王嗣昇制134
改封宁王宪制135
封济王溢等制135
广平王进封楚王制135
改封雍王适制135
封睦王述等制135
封钦王谔等制135
封邓王宁等制136
封沔王恂等制136
封晋王普制136
封鲁王永制136
封梁王休履等制137
封蒋王宗俭制137
封棣王惴制137
封鄂王润制137
封卫王灌等制137
封蕲王缉等制138
封棣王祤等制138
封景王祕等制138
封雅王禛等制138
卷三十四 诸王141
册文141
册梁州都督汉王元昌文141
册徐州都督徐王元礼文141
册荆州都督荆王元景文141
册潞州都督韩王元嘉文141
册遂州都督彭王元则文142
册雍州牧左武候大将军越王泰改封魏王文142
册洺州刺史郯王恽改封蒋王文142
册岐州刺史许王元祥改封江王文142
册扬州都督沛王贤文143
册殷王旭轮文143
册冀王轮文143
册汴王邕文143
册鲁王永文144
册魏王佾文144
册凉王侹文144
册蜀王佶文145
册景王祕文145
册辉王祚文145
册祁王祺文145
册雅王禛文145
册琼王祥文146
卷三十五 诸王148
除亲王官上148
秦王太尉陕东行台制148
秦王兼凉州总管制148
秦王益州道行台制148
秦王天策上将制148
秦王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制149
秦王等兼中书令等制149
齐王元吉司徒制149
荆王元景等子孙世袭刺史制149
邓王元裕等除官制150
安州都督吴王恪等除官制150
相州都督魏王泰雍州牧制150
邓王元裕等刺史制150
相王并州牧制150
相王雍州牧制150
相王太子左卫率制150
宋王成器太子太师制151
宋王成器太尉等制151
岐王范华州刺史等制151
邠王守礼兼襄州刺史制151
郯王嗣直安北大都护等制151
岐王范太子少师等制152
邠王守礼等兼晋州刺史制152
卷三十六 诸王154
除亲王官下154
庆王潭凉州都督制154
庆王琮司徒制154
荣王琬安北大都护制154
命三王制154
停颖王等节度诰155
赵王系天下兵马元帅制155
彭王仅等河西节度大使制156
奉节郡王适天下兵马元帅制156
普王谊荆襄江西等道兵马都元帅制156
虔王谅申光节度制157
嘉王运横海军节度制157
抚王纮河东节度制157
遂王宥彰信军节度制157
嘉王运等检校司空制158
濮王泽成德军节度制158
昭王汭成德军节度制158
抚王纮开府仪同三司守司空制158
蜀王佶西川节度制159
建王震魏博节度制159
卷三十七 诸王161
册亲王官161
册秦王天策上将文161
册许王孝秦州都督文161
册赵王福青州刺史文161
册邓王元裕襄州刺史文162
册虢王凤宋州刺史文162
册纪王慎泽州刺史文162
册?王上金鄜州刺史文162
册曹王明梁州都督文162
册郇王素节申州刺史文163
册纪王慎荆州都督文163
册周王显并州都督文163
册虢王凤青州刺史文163
册曹王明虢州刺史文164
册江王元祥鄜州刺史文164
册殷王旭轮单于大都护文164
册纪王慎邢州刺史文164
册曹王明豫州刺史文165
册赵王福梁州都督文165
册周王显左卫大将军文165
大历五年册亲王出将文166
大历六年册亲王出将文166
卷三十八 诸王169
加实封169
潞王周王上柱国别食实封制169
加相王封制169
加邠王守礼实封制169
庆王等食实封制170
递位170
温王逊位制170
封郡王170
降亲王为郡王制170
封某王男某郡王制170
封怀宁郡王制171
嗣江王袆封郡王制171
加乐安郡王实封制171
封广平郡王等制171
封皇太子男宁平原郡王等制171
封诸王男为郡王制172
册郡王172
册赵郡王孝恭改封河间郡王文172
册陇西郡王博?特进司宗卿文172
册汉中王瑀文172
除郡王官173
淮安王神通等开府仪同三司制173
寿春郡王成器左賛善大夫制173
信安郡王袆滑州刺史制173
褒信郡王璆宗正卿制173
濮阳郡王澈宗正卿制173
广武郡王承宏光禄卿制173
信安王袆太子太师制174
封嗣王174
加嗣陈王实封制174
封嗣濮王制174
封嗣蒋王制174
封嗣荆王制174
嗣江王食实封制175
封嗣密王制175
封嗣信王制175
册嗣王175
册嗣泽王文175
除嗣王官176
嗣泽王珣国子司业制176
嗣虢王邕同知内外闲?敕176
嗣郑王希言右卫大将军制176
嗣吴王祗右卫将军等制176
嗣许王瓘太子詹事等制176
嗣道王链云安等五郡节度等使制176
嗣虢王巨西京留守制176
嗣吴王祗太子宾客制176
嗣虢王溥太仆少卿制177
嗣郑王逊大理卿等制177
诸王男177
诸王男等加封邑制177
卷三十九 诸王179
降黜179
降魏王泰东莱郡王诏179
黜梁王忠庶人诏179
降永王璘庶人诏179
嗣岐王珍免为庶人制180
漳王凑降封巢县公制180
追复180
成王千里还旧官制180
收葬181
谯王重福三品礼葬诏181
收葬绛王诏181
听越王归葬诏181
追赠181
皇第三子玄覇追封卫王等制181
故海陵刺王元吉追封巢王制182
諡沛哀王璥制182
赠恒山愍王承乾荆州大都督等制182
赠河东郡王瑾太子少师制182
荣王故男赠文安郡王制182
太子第二男追封缙云郡王赐名諲制182
册赠183
册赠渤海王文183
卷四十 诸王185
册妃185
册虢王刘妃文185
册齐王韦妃文185
册桂阳郡王杨妃文186
册寿王杨妃文186
册荣王郑妃文186
册颍王独孤妃文186
册永王侯莫陈妃文186
册荣王薛妃文186
册济王崔妃文187
册信王卢妃文187
册陈王韦妃文187
册寿王韦妃文187
册广平王崔妃文187
册凉王张妃文188
册蜀王田妃文188
册?王宝妃文188
王妃入道188
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188
收葬王妃189
收葬遇害王妃诏189
睦亲族189
宗姓官在同列之上诏189
魏王泰上括地志赐物诏189
令宗属姑叔不得拜子姪制189
勉励宗亲诰190
选宗子授台省官及法官京县官诏190
天下三等以上亲赴上都制190
甄叙皇属敕190
诫砺191
责齐王祐诏191
诫诸王任刺史别驾敕191
卷四十一 公主193
封号193
封长宁公主等制193
封常芬公主等制193
封唐昌公主等制194
封高都公主等制194
封临晋公主制194
封永宁公主制194
封平昌公主制194
封高阳公主制194
封太华公主制194
封寿光公主等制195
封广宁公主制195
封大长公主制195
封永阳长公主等制195
封真宁公主等制196
封永昌公主制196
封十二妹等四人长公主制196
封太和长公主制196
封定安大长公主制196
封延庆公主等制197
封万寿公主等制197
封盛唐公主制197
册文197
册信成公主文197
册昌乐公主文198
册高都公主文198
册建平公主文198
册永宁公主文198
册临晋公主文198
册真阳公主文199
册华阳公主文199
册益昌公主文199
卷四十二 公主202
出降202
公主王妃不许舅姑父母答拜诏202
详定公主郡县主出降仪敕202
出降册文202
册兴信公主出降文202
册乐成公主出降文202
册寿光公主出降文202
册平昌公主出降文203
册广宁公主出降文203
册普宁公主出降文203
册嘉成公主出降文203
加实封204
太平公主加实封制204
长宁安乐公主加实封制204
宣城公主加实封制204
镇国太平公主加实封制204
常芬公主食实封制204
和蕃205
止和蕃公主入朝制205
金城公主降吐蕃制205
封燕郡公主制205
封东光公主制205
封和义公主制206
封宁国公主制206
和蕃册文206
册金城公主文206
册交河公主文206
册和回纥公主文207
册崇徽公主文207
谴黜207
郜国大长公主别馆安置敕207
追封208
追封华阳公主制208
追封玉虚公主制208
追封齐国大长公主制208
赠故同昌公主卫国公主制208
諡议209
安兴公主諡议文209
卷四十三 郡县主211
县主出嫁称适诏211
新都郡主适杨泚制211
安乐郡主适杨守文制211
新都郡主适卢咸等制211
义安郡主适裴巽制211
封安定郡主制211
封新平郡主制211
东光县主事迹编入国史诏212
封寿昌县主制212
寿昌县主适崔珍制212
封仙源县主制212
封永年县主制212
封华亭县主制212
封安吉县主制212
加襄乐县主等实封敕212
封恩王等女为县主制213
卷四十四 大臣215
宰相215
命相一215
裴寂萧瑀左右仆射制215
义寂司空制215
长孙无忌右仆射制215
房玄龄杜如晦左右仆射制216
李靖右仆射制216
长孙无忌司空制216
温彦博右仆射制216
高士廉左仆射制216
长孙无忌司徒制216
房玄龄司空制217
狄仁杰内史制217
韦嗣立平章事制217
崔日用参知机务制217
姚元之同三品制217
张说检校中书令制217
刘幽求知军国大事制218
刘幽求同三品制218
张说中书令制218
姚崇兼紫微令制218
卢怀慎平章事制218
卢怀慎检校黄门监制219
源乾曜平章事制219
宋璟兼黄门监苏颋平章事制219
张说同三品制219
张说兼中书令制219
卷四十五 大臣222
宰相222
命相二222
张说中书令王晙同三品制222
韩休平章事制222
裴耀卿张九龄平章事制222
裴耀卿侍中张九龄中书令李林甫同三品制222
陈希烈平章事制223
陈希烈左相制223
杨国忠右相制223
韦见素平章事制223
房琯平章事制224
吕諲平章事制224
李岘李揆第五琦平章事制224
苗晋卿侍中制224
萧华平章事制224
裴遵庆平章事制225
元载平章事制225
刘晏平章事制225
杨绾常衮平章事制225
萧复刘从一姜公辅平章事制226
刘滋崔造齐映平章事制226
李泌平章事制226
卷四十六 大臣228
宰相228
命相三228
齐抗平章事制228
韦执谊平章事制228
杜黄裳袁滋平章事制228
郑馀庆平章事制228
郑絪平章事制229
武元衡平章事制229
李吉甫平章事制229
裴垍平章事制229
李藩平章事制230
权德舆平章事制230
李吉甫平章事制230
李绛平章事制231
武元衡平章事制231
张弘靖平章事制231
韦贯之平章事制232
裴度平章事制232
卷四十七 大臣234
宰相234
命相四234
李逢吉平章事制234
王涯平章事制234
崔羣平章事制234
李鄘平章事制235
李夷简平章事制235
皇甫鎛平章事制235
程异平章事制235
令狐楚平章事制236
韩弘中书令制236
萧俛平章事制236
段文昌平章事制237
崔植平章事制237
杜元颖平章事制237
王播平章事制238
元稹平章事制238
裴度平章事制238
李逢吉平章事制239
卷四十八 大臣241
宰相241
命相五241
韩弘中书令制241
牛僧孺平章事制241
李程平章事制241
窦易直平章事制242
裴度平章事制242
韦处厚平章事制242
王播平章事制243
路隋平章事制243
李宗闵平章事制243
牛僧孺平章事制244
宋申锡平章事制244
李德裕平章事制244
王涯平章事制245
李宗闵平章事制245
贾餗平章事制245
李固言平章事制246
卷四十九 大臣248
宰相248
命相六248
舒元舆李训平章事制248
郑覃平章事制248
李石平章事制248
李固言平章事制249
陈夷行平章事制249
杨嗣复李珏平章事制249
裴度中书令制250
崔郸平章事制250
崔珙平章事制250
杜悰平章事制251
李回平章事制251
崔铉魏扶平章事制251
崔龟从平章事制252
魏谟平章事制252
裴休平章事制252
卷五十 大臣255
宰相255
命相七255
郑朗平章事制255
崔慎由平章事制255
萧邺平章事制255
刘瑑平章事制256
夏侯孜平章事制256
杜审权平章事制256
夏侯孜平章事制257
杨收平章事制257
于悰平章事制257
王铎萧遘平章事制258
郑畋平章事制258
韦昭度平章事制259
陆扆平章事制259
朱朴平章事制259
崔胤崔远平章事制260
王搏平章事制260
张文蔚平章事制260
杨涉平章事制261
卷五十一 大臣263
宰相263
馆职263
张说等监修国史敕263
宋璟苏颋修国史制263
萧嵩集贤院学士修国史制263
裴光庭弘文馆大学士制263
陈希烈监祕书省图书制263
齐抗修国史制264
李藩弘文馆大学士制264
牛僧孺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制264
李固言崇文馆大学士等制264
魏謩监修国史等制265
令狐绹弘文馆大学士制265
郑朗监修国史等制265
崔慎由监修国史等制266
萧邺监修国史等制266
夏侯孜集贤殿大学士制266
白敏中弘文馆大学士等制267
王铎弘文馆大学士等制267
萧遘监修国史等制268
卷五十二 大臣270
宰相270
判使罢判270
杜佑诸道盐铁等使制270
皇甫鎛罢判度支制270
王涯诸道榷茶使制270
蒋伸罢判户部制271
王铎判户部制271
萧遘判度支制271
萧遘罢判度支制272
孙偓判户部制272
孙偓判度支兼诸道盐铁使等制273
王搏诸道盐铁转运等使制273
领镇274
姚崇都检校诸军大使制274
张说兼知朔方军节度使制274
李林甫兼河西节度使制274
李林甫兼朔方军节度使制274
王缙侍中兼都统制275
杜鸿渐兼东都留守制275
王缙兼幽州节度副使制275
裴度门下侍郎彰义军节度宣慰等使制275
王铎中书令诸道行营都统权知义成军节度使制276
郑畋门下侍郎平章事依前都统制276
卷五十三 大臣278
宰相278
出镇上278
陆象先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制278
杜黄裳河中节度同平章事制279
武元衡西川节度同平章事制279
李逢吉东川节度使制279
李夷简淮南节度同平章事制280
裴度河东节度同平章事制280
韩弘河中节度兼中书令制280
牛僧孺武昌军节度同平章事制281
李石荆南节度同平章事制281
李德裕荆南节度平章事制281
白敏中邠宁节度平章事制282
崔铉淮南节度平章事制282
卷五十四 大臣283
宰相283
出镇下283
裴休宣武军节度平章事制283
魏謩西川节度平章事制284
崔慎由东川节度制284
萧邺荆南节度平章事制284
杜审权镇海军节度平章事制285
刘瞻荆南节度平章事制285
郑从讜河东节度平章事制286
王铎义成军节度兼中书令制286
崔胤武安军节度平章事制286
王搏威胜军节度平章事制287
独孤损静海军节度平章事制287
卷五十五 大臣289
宰相289
罢免上289
长孙无忌开府仪同三司制289
李靖特进制289
魏征特进制289
王方庆麟台监监修国史制290
姚元之相王府长史制290
张说停中书令制290
源乾曜停侍中制290
裴耀卿张九龄尚书左右丞相制290
陈希烈太子太师制290
李勉太子太师制291
卢翰太子宾客制291
崔造太子右庶子制291
卢迈太子宾客制291
赵宗儒太子右庶子制291
郑珣瑜吏部尚书高郢刑部尚书制291
郑馀庆太子宾客制292
郑絪太子宾客制292
李藩太子詹事制292
权德舆礼部尚书制292
李绛礼部尚书制292
韦贯之吏部侍郎制293
卷五十六 大臣295
宰相295
罢免下295
李鄘户部尚书制295
王涯兵部侍郎制295
崔羣湖南观察使制295
令狐楚宣歙池观察使制295
萧俛右仆射制296
崔植刑部尚书制296
裴度右仆射制296
元稹同州刺史制296
宋申锡太子右庶子制297
陈夷行左仆射制297
杜悰右仆射崔铉户部尚书制297
郑朗太子少师制298
郑畋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制298
裴胤鄂岳观察使制298
崔胤吏部尚书制299
裴枢崔远左右仆射制299
卷五十七 大臣301
宰相301
休致301
卢怀慎去官养疾敕301
杜佑太保致仕制301
貶降上302
张嘉贞幽州刺史制302
杜暹荆州长史李元纮曹州刺史制302
宇文融汝州刺史制302
第五琦忠州长史制302
第五琦长流夷州制302
李揆袁州长史制303
王缙括州刺史制303
杨炎崖州司马制303
郑馀庆郴州司马制304
韦执谊崖州司马制304
于崸恩王傅绝朝谒制304
皇甫鎛崖州司户参军制304
令狐楚衡州刺史制305
宋申锡开州司马制305
李德裕袁州长史制305
李宗闵明州刺史制305
再贬李宗闵处州长史制306
三贬李宗闵潮州司户制306
卷五十八 大臣308
宰相308
贬降下308
李德裕潮州司马制308
李德裕崖州司户制308
李回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制308
李回贺州刺史制309
杨收端州司马制309
杨收长流驩州制309
孔纬荆南节度使制310
张濬鄂岳观察使制310
杜让能梧州刺史制310
孙偓南州司马制311
朱朴郴州司户制311
王搏工部侍郎制311
王搏溪州刺史制311
王搏崖州司户制311
崔胤工部尚书制311
裴枢登州刺史崔远莱州刺史制312
陆扆濮州司户王溥淄州司户制312
裴贽青州司户制312
柳?密州司户制313
卷五十九 大臣315
将帅315
命将315
解琬朔方道后军大总管等制315
王晙朔方道行军总管制315
薛讷白衣摄左羽林将军击吐蕃制315
薛讷朔方道大总管制316
郭子仪兵马副元帅制316
郭子仪东京畿山东河南诸道元帅制316
李光弼副知行营事制316
王思礼北京留守制316
郭子仪兼邠宁鄜坊两道节度使制317
郭子仪都统诸道兵马收复范阳制317
李鼎陇右节度使制318
李若幽朔方节度使赐名国贞制318
郭子仪汾阳郡王知朔方行营制318
仆固怀恩朔方节度使制318
李抱玉河西等道副元帅制319
马璲浑瑊副元帅同招讨河中制319
李晟凤翔陇右节度使兼泾原副元帅制320
刘洽宋亳兵马都统制320
范希朝京西行营节度使制320
裴度幽镇两道招抚使制320
裴度镇州四面招讨使制321
卷六十 大臣323
将帅323
赏功323
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西平郡王制323
郭子仪中书令李光弼侍中制323
李光弼太尉中书令制323
滑州节度使令狐彰加御史大夫制324
褒劳勋臣制324
李晟司徒兼中书令制324
浑瑊侍中制325
高崇文剑南西川节度使制325
李愬移镇加官阶爵邑制325
田弘正兼侍中制326
李光颜特进赐一子官制326
王智兴等加官爵制327
王元逵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制327
贬责328
薛讷除名为庶人制328
卷六十一 大臣330
尊礼大臣330
魏公寂已下奏事侍立并升殿诏330
郭子仪号尚父制330
杜佑每月两三度入朝商议军国大事331
裴度平章军国重事三五日一入中书制331
异姓王331
封五王制331
册张柬之汉阳郡王文332
册崔玄暐博陵郡王文332
封卫伯玉阳城郡王制332
封辛杲京晋昌郡王制332
封王景崇常山郡王文333
异姓王妃333
册崔玄暐妻为博陵郡王妃文333
册三公333
册齐国公无忌为司空文333
册郭子仪尚父文334
册李晟司徒文334
册李晟太尉文334
册马燧司徒文335
册裴度司空文335
册李德裕太尉文335
册杜让能太尉文缺335
卷六十二 大臣337
册国公337
册高士廉改封申国公文337
册李勣改封英国公文337
册程知节改封卢国公文337
册侯君集改封陈国公文337
册段志玄改封褒国公文338
册羣臣338
册张允恭鄯州都督文338
册唐临吏部尚书文338
册段宝玄越州都督文338
册乔师望凉州刺史文338
册阎立本工部尚书文339
册李宽太子詹事文339
册李义甫司列太常伯文339
册刘伯英左监门卫大将军文339
册窦玄德司元太常伯文340
册许国师左相文340
册薛孤吴仁右金吾卫大将军文340
册许敬宗太子太师文340
册张延师左卫大将军文341
卷六十三 大臣343
册赠343
册赠豆卢钦望司空并州大都督文343
册赠杨再思并州大都督文344
册赠高崇文司徒文344
册赠吴少诚司徒文344
册赠刘总太尉文344
册赠李珏司空文345
册赠李茂庄太师文345
册赠韩遵太尉文345
册赠刘崇望司空文346
陪陵346
赐功臣陪陵地诏346
功臣陪陵诏346
赠郭子仪太师陪葬建陵制347
配享347
桓彦范等配享中宗庙庭诏347
苏瓌刘幽求配享睿宗庙庭诏347
裴冕李晟段秀实配享肃宗德宗庙庭诏348
浑瑊配享德宗庙庭诏348
实封348
加王琚等食实封制348
加张暐食实封制348
加刘幽求食实封制349
加郭虔瓘食实封制349
赐李光弼实封一子官制349
不许李光弼辞封诏349
赐张自勉实封诏350
加田承嗣实封制350
加田神功实封制350
加马璘实封制350
分郭子仪实封赐诸子诏350
马燧李皋赐实封制351
卷六十四 大臣353
铁券353
裴寂等恕死诏353
赐护密国王子铁券文353
赐突骑施黑姓可汗铁券文353
赐怀化王男?俱车鼻施铁券文353
赐李纳王武俊田悦等铁券文353
赐安西管内黄?官铁券文354
赐陈敬瑄铁券文354
赐韩建铁券文354
附属籍355
安康郡公袭誉听合谱宗正诏355
燕公艺赐姓上籍宗正诏355
楚王伏威赐姓附属籍诏355
高开道赐姓上籍宗正诏355
胡大恩赐姓属籍宗正诏355
许凉武昭王孙绛郡姑臧等四房子孙隶入宗正属籍敕356
令李晟家附属籍诏356
卷六十五 大臣358
录勋358
长孙无忌等九人各封一子郡县公诏358
封建功臣诏358
长孙无忌等十四人并为刺史封国公子孙承袭诏358
图功臣像于凌烟阁诏359
赠淮宁军大将军周曾等敕359
赐将士名奉天定难等功臣诏360
褒赏淮西立功将士诏361
录陷蕃官子孙诏361
为李怀光立后诏361
令画中宗以后功臣于凌烟阁制362
录李洧等子孙诏362
录功臣子康志宁等各除官职敕362
叙用勋旧武臣德音362
命京兆府修郭子仪墓诏364
?旧364
宥周隋名臣子孙配流诏364
赐卢怀慎家粟帛敕364
录苏瓌孙系等各授官诏364
录褚遂良等孙各授官诏364
录魏征等三人裔孙诏364
卷六十六 典礼367
封禅367
答请封禅诏367
贞观十五年封泰山诏367
停封泰山诏367
允羣臣请封禅诏368
封禅诏368
停封禅诏369
封禅器用从文诏369
永淳二年停封中岳诏370
开元十三年封泰山诏370
断屠及渔猎採捕敕370
处分行事官等敕370
乾封玉牒文370
开元玉牒文371
开元十三年东封赦书371
后土372
幸汾阴祠后土敕372
祀后土赏赐行事官等制372
后土赦书373
卷六十七 典礼375
南郊一375
贞观十七年冬至有事南郊诏375
祭圆丘明堂竝以高祖太宗配诏376
郊礼唯昊天称天五帝只称帝制376
开元十一年郊天制376
命宰臣等分祭郊庙社稷敕376
升坛入庙行事官先去剑佩及履敕377
天寶元年南郊制377
每载四孟合祭天地诏377
天宝五载南郊诏378
元年建子月祭圆丘诏378
百官议大礼期日敕378
罢告谢郊庙敕378
以旱停南郊敕378
卷六十八 典礼379
南郊二379
贞观十七年南郊德音379
景龙三年南郊赦379
开元十一年南郊赦380
天宝六年南郊赦阙380
天宝十载南郊赦381
卷六十九 典礼383
南郊三383
乾元元年南郊赦383
元年建卯月南郊赦384
广德二年南郊赦385
贞元元年南郊大赦天下制386
卷七十 典礼389
南郊四389
贞元六年南郊赦389
贞元九年南郊大赦天下390
元和二年南郊赦391
长庆元年正月南郊改元赦392
宝历元年正月南郊赦393
卷七十一 典礼397
南郊五397
太和三年南郊赦397
会昌元年五月南郊赦398
会昌五年正月三日南郊赦398
卷七十二 典礼400
南郊六400
大中元年南郊赦400
乾符二年南郊赦400
卷七十三 典礼407
东郊407
亲祀东郊德音407
北郊408
太极元年北郊赦408
明堂409
详议明堂制度诏409
颁明堂制度诏409
亲享明堂制410
明堂灾告庙制410
亲祀明堂赦410
社稷411
亲祀太社诏411
升社稷及日月五星为大祀敕412
卷七十四 典礼414
籍田414
贞观三年籍田诏414
籍田制414
停籍田雕饰农器诏414
元和五年罢籍田敕415
开元二十三年籍田赦415
九宫贵神416
亲祭九宫坛敕416
亲祭九宫坛大赦天下敕417
岳渎山川418
封华岳神为金天王制418
册东海神为广德王文418
命卢从愿等祭岳渎敕418
令嗣郑王希言分祭五岳敕418
令嗣许王瓘祭东岳敕419
禁骊山樵采敕419
雨泽频降昭报山川敕419
令关内诸州长官祭名山大川敕419
遣官祭霍山敕419
萧昕等分祭名山大川制419
立终南山祠敕420
杂祀420
天地宗庙外祭用少牢诏420
置寿星坛敕420
升风伯雨师为中祀敕420
五方帝祝文勿称朕诏420
亲拜风伯雨师祝版诏421
条贯祀事诏421
卷七十五 典礼423
太清宫423
太清宫行礼官改用朝服并停祝版敕423
太清宫行事改为荐献制423
宗庙423
令所司与礼官议宗庙制423
令公卿议太原建寝庙诏423
增置太庙九室诏424
常荐424
宗庙荐享别奠樽爵诏424
太庙五享令宗子摄事诏424
令两京各日享庙诏425
享太庙料外置牙盘食诏425
禘祫不废常享诏425
祧迁425
迁献懿二祖诏425
亲享426
令皇帝亲谒太庙诰426
明皇即位谒太庙赦426
亲谒太庙锡赐宗支庶官制426
亲享九庙制426
卷七十六 典礼429
省侍429
元和元年辍朝侍膳敕429
元和十一年皇太后寝疾权不听政敕429
大中元年积庆皇后寝疾权不听政敕429
大中二年太皇太后寝疾权不听政敕429
咸通六年太皇太后寝疾权不听政敕429
服纪430
代宗行再朞服诏430
义安太后服制敕430
陵寢上431
营卜431
九嵕山卜陵诏431
充奉431
厚奉建陵诏431
大行太后山陵修奉事敕431
扈从灵驾432
太宗允百官表请不亲至山陵诏432
随灵驾赴陵所诏432
亲至华陵敕432
答百僚不赴华陵诏432
卷七十七 典礼434
陵寢下434
优劳434
高祖山陵毕赐元从功臣及营奉百姓恩泽诏434
崇陵优劳德音434
丰陵优劳德音434
庄宪皇太后山陵优劳德音434
景陵优劳德音435
光陵优劳德音436
庄陵优劳德音436
孝明太皇太后山陵优劳德音437
供荐438
停诸陵供奉鹰狗诏438
九月一日荐衣陵寝诏438
亲谒438
亲谒陵曲赦醴泉县德音438
停亲谒乾陵敕439
谒五陵赦439
卷七十八 典礼442
追尊祖先442
追尊玄元皇帝制442
追尊先天太皇德明兴圣皇帝等制442
?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号并五圣加諡制443
加諡祖宗444
諡议444
顺宗加諡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议444
宪宗加諡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议444
册文445
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加号册445
高祖神尧大圣皇帝加諡册445
太宗文武大圣皇帝加諡册445
高宗天皇大圣皇帝加諡册445
中宗孝和大圣皇帝加諡册446
睿宗玄真大圣皇帝加諡册446
赦446
加祖宗諡号赦446
国忌447
国忌在近进蔬菜诏447
增忌辰设斋人数敕447
废国忌日行香敕447
卷七十九 典礼449
巡幸449
幸故宅改为通义宫曲赦京城系囚制449
巡幸岐陇二州曲赦449
巡幸并州曲赦449
破契苾幸灵州诏450
赦行幸诸县及岐州制450
幸东都诏450
睿宗令皇帝巡边诏451
行幸东都诏451
幸新丰及同州敕451
幸东都制452
至东都大赦天下制452
巡幸东都赐赍扈从赦天下制452
幸长安制452
幸东都诏453
将离东都减降囚徒敕453
北都巡狩制453
幸太原府赦境内制453
北路幸长安制454
南路幸长安制454
巡幸东都赐赍从官敕454
南路幸西京敕454
銮驾到蜀大赦制454
史思明再陷洛阳巡幸东京诏455
卷八十 典礼457
朝贺457
冬至取次日朝贺敕457
五月一日御宣政殿敕457
淮西用兵罢元会敕458
贡献458
停贡献诏458
罢正至进奉敕458
宴集458
定州赐宗姓老人宴会敕458
赐百官钱令逐胜宴集敕458
宴朔方将士敕459
宴幽州老人敕459
平淮西后宴赏诸军将士放归本道敕459
以水灾罢九日宴会敕459
养老460
赐孝义高年粟帛诏460
老人赐几杖鸠杖敕460
纪节460
停诸节进献诏460
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敕461
令诞日外命妇贺皇太后敕461
许庆成节宴会陈脯?敕461
弋猎461
放围兵敕461
酬赏凤泉汤知顿官及百姓敕461
禁弋猎敕462
丧制462
听卫士终制三年敕462
不许临丧嫁娶及上墓欢乐诏462
戒厚葬诏462
禁丧葬踰礼制463
诫厚葬敕463
条流葬祭敕463
卷八十一 政事465
礼乐465
太常乐人蠲除一同民例诏465
颁行唐礼及郊庙新乐诏465
用庆善曲破阵乐诏465
访习礼乐诏465
禁断女乐敕466
内出云韶舞敕466
雅乐名大唐乐制466
经史466
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466
修晋书诏467
简择史官诏467
令诸儒质定古文孝经尚书诏467
行何郑所注书敕467
改尚书洪范无颇为无陂敕468
录开元以来名臣事迹付史馆敕468
条贯起居注敕468
卷八十二 政事470
刑法470
颁新律令诏470
纠劾违律行事诏470
颁行新律诏470
法司及别敕推事并依律文诏471
恤刑诏471
颁行新令制471
申理冤屈制472
颁行律令格式制472
减大理丞废秋官狱敕473
申冤制473
诉事人先经州县敕473
减抵罪人决杖法诏474
令宰臣与法官详死刑敕474
宽徒刑配诸军効力敕474
颁行新定律令格式敕474
罪至死者勿决先杖敕474
删定制敕474
禁罪人鞭背敕474
颁历475
颁行麟德历诏475
更改闰月制475
卷八十三 政事476
恩宥一476
曲赦凉甘等九州制476
武德二年十月赦477
益州夔州管内疎理囚徒制477
贞观四年二月大赦477
贞观九年三月大赦477
开元三年正月德音478
原减囚徒敕478
宥京城罪人敕478
孟夏疎决天下囚徒敕478
以春令减降天下囚徒敕479
卷八十四 政事480
恩宥二480
遣使往诸道疎决囚徒敕480
以春令减降囚徒敕480
以春令减降囚徒德音481
原免囚徒德音481
大历四年大赦482
大历五年大赦482
大赦京畿三辅制483
卷八十五 政事484
恩宥三484
天历七年大赦484
大历八年大赦485
大历九年大赦485
宥京城禁囚敕485
赦京城囚徒制485
元和十三年大赦486
长庆四年正月一日德音486
卷八十六 政事487
恩宥四487
曲赦京畿德音487
大中十三年正月赦488
咸通七年大赦488
咸通八年五月德音491
咸通十三年五月疎理刑狱敕492
光启三年七月德音492
时令495
令史官条奏每月应所行事诏495
岁初处分德音495
卷八十七至九十八并阙文498
卷九十九 政事498
建易州县498
置乾封明堂县制498
置鸿宜鼎稷等州制498
却置潼关制499
置营州都督府制499
改梁州为兴元府诏499
城盐州诏499
置宥州敕500
置行蔡州敕500
置遂平县敕500
置孟州敕500
分岭南为东西道敕501
降徐州为团练敕501
建徐州为感化军节度敕501
升华州为兴德府敕502
修复故事502
诸卫队仗绯色幡改赤黄色诏502
复尚书省故事制502
厘革?函进状诏503
厘革请留中不出状诏503
卷一百 政事505
官制上505
致仕官在见任官上诏505
定三品至九品服色诏505
置三师诏505
厘革伎术官制505
揀择刺史诏506
令御史录奏内外官职事诏506
命新除牧守面辞敕506
诫百官与供奉人交通制506
诫饬御史制506
简京官为都督刺史诏507
复置十道按察使敕校注·与一○四卷重复·今删诫励尚书省官敕507
洗涤官吏负犯敕507
诫励诸州刺史敕507
刺史令久在任诏508
京官都督刺史内外迭用敕508
诫励吏部礼部掌选知举官敕508
诫励兵吏部两司敕508
置十道采访使敕509
处分县令敕二道509
处分选人敕509
吏部引见县令敕509
卷一百一 政事512
官制下512
改太史监为司天台敕512
加散骑常侍员品诏512
升中书门下品秩诏512
减京畿官员制512
停河南淮南等道副元帅制513
减京兆尹已下俸钱制513
诫别驾县令录事参军诏513
处分别驾令录敕校注·与前诏重复·今删复先减官员敕514
赐常参官钱敕514
置上将军及增诸卫禄秩诏514
朝臣薨卒给俸料赙赠诏514
罢百官正衙奏事敕514
停河南水陆运使等敕514
停诸道支度营田使敕515
停宰臣监搜诏515
条贯两省台官导从敕515
厘革选人敕515
文武官参用诏515
卷一百二 政事518
举荐上518
京官及总管刺史举人诏518
采访孝悌儒术等诏518
求访贤良限来年二月集泰山诏518
荐举贤能诏519
搜访才能诏519
河南河北江淮采访才杰诏519
采访武勇诏519
访习天文历算诏520
访孝悌德行诏520
京文武三品每年各举所知诏520
求猛士诏520
访天下奇才异行制校注·与一一○卷重复·今删博采通经史书学兵法诏520
文武官及朝集使举堪将帅诏521
诸州举实才诏521
搜扬怀才隐逸等敕521
求访武士诏521
卷一百三 政事522
举荐下522
搜访天下贤俊制522
访至孝友悌诰523
处分举荐人诏523
令常参官举人诏523
搜访天下贤能敕523
搜访兵术贤才诏524
按察上524
遣使巡行天下诏524
遣十使巡察风俗制524
处分朝集使敕八道525
卷一百四 政事529
按察下529
处分朝集使敕五道529
遣陆象先等依前按察制530
遣王志愔等各巡察本管内制531
遣使河南河北道观察利害诏531
诫励京畿县令敕532
遣御史大夫王晙等巡按诸道敕532
遣使黜陟诸道敕532
席建侯等巡行诸道敕533
黜陟杨懋等诏533
察访刺史县令诏533
遣诸道黜陟使敕534
裦劝534
甄奖陷贼守节官诏534
录用邓州归顺官诏534
卷一百五 政事536
求直言536
令羣臣直言诏536
听百寮进状及廷争敕536
令台省详议封事诏536
令百官言事诏536
许刺史言事敕537
崇儒537
置学官备释奠礼诏537
兴学敕537
集学生制537
命张说等两省侍臣讲读敕538
令明经进士就国子监谒先师敕538
求儒学诏538
选集贤学士敕539
崇太学诏539
卷一百六 政事541
制举541
处分举人敕541
处分制举人敕541
孝悌力田举人不令考试词策敕542
建中元年试制举人策问542
贞元元年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策问542
又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策问543
又识洞韬略堪任将帅科策问543
贞元元年放制科举人诏543
贞元四年贤良方正策问544
元和元年尚书省试制科举人敕544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问544
放制举人敕545
元和三年试制举人策问545
长庆二年试制科举人敕546
策问546
放制举人诏546
除制举人官敕547
宝历元年试制举人诏547
策问547
放制举人诏547
太和二年亲试制举人敕548
策问548
放制举人敕548
贡举549
条流明经进士诏549
令贡举人勉学诏549
令礼部掌贡举敕549
处分高蹈不仕举人敕549
亲试四子举人敕550
条流习礼经人敕550
厘革新及第进士宴会敕550
卷一百七 政事552
备御552
阅武诏552
置十二军诏552
修缘边障塞诏552
宽缮治器械功程诏552
骊山讲武赏慰将士诏553
镇兵以四年为限诏553
诫励诸军州牧将诏553
遣使选择边兵诏554
遣荣王琬往陇右巡按处置敕554
禁诸道将士逃入诸军制554
禁诸道将校逃亡制554
命郭子仪等出师制555
停河中节度并耀德军诏555
发兵屯守诸镇诏556
优奖西北庭将士诏556
还马燧赏军士家财诏556
遣胡证巡边诏556
岭南用兵德音557
卷一百八 政事559
营缮559
建玉华宫于宜君县凤皇谷诏559
玉华宫成曲赦宜君县制559
停修金仙玉真两观诏560
停修大明宫诏560
大明宫成放免囚徒等制560
改明堂为乾元殿诏561
兴庆宫成御朝德音561
禁约上561
关内诸州断屠酤诏561
关内诸州断屠杀诏561
废潼关以东缘河诸关不禁金银绫绮诏562
写书御名不阙点画诏562
官人百姓衣服不得逾令式诏562
禁断大酺广费敕562
禁珠玉锦绣敕562
禁奢侈服用敕563
卷一百九 政事564
禁约下564
禁断锦绣珠玉敕564
禁断腊月乞寒敕565
禁别宅妇人诏565
禁止街坊轻浮言语诏565
禁杀害马牛驴肉敕565
禁断寒食鸡子相饷遗诏565
条贯立戟敕566
禁天文图谶诏566
禁大花绫锦等敕566
禁车服第宅踰侈敕566
申禁公私车服踰侈敕567
禁岭南货卖男女敕567
卷一百十 政事569
诫谕569
诫表疏不实诏569
令内外官相存问诏569
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569
诫励氏族婚姻诏570
诫励风俗敕四道校注·其一与一○○卷重复·今删诫谕天下诏一作制571
不许羣臣干请诏571
诫励官寮制572
诫勗内外郡官诏572
令州县以制敕告示百姓敕572
诫示诸道制572
诫励风俗诏572
令藩镇候诏方得入觐敕573
告谕宗闵德裕亲故更不问罪敕573
诫谕藩镇诏573
休假574
许百官旬节休假不入朝诏574
卷一百十一 政事576
田农576
劝农诏576
温彦博等检行诸州苗稼诏576
置劝农使安抚户口诏576
听逃户归首敕577
劝天下种桑枣制577
废华州屯田制577
赋敛578
简徭役诏578
禁止迎送营造差科诏578
罢三十六州造船安抚百姓诏578
关内庸调折变粟米敕578
减征京畿丁役等制579
制置诸道两税使敕579
平糴579
置常平监官诏579
命诸道平糴敕580
令御史巡定诸道米价敕580
卷一百十二 政事582
财利582
用旧钱诏582
禁铸造铜器诏582
议放私铸钱敕582
禁京城酤酒敕582
行乾元重宝钱敕582
行重轮钱敕582
令百官议罢新钱诏583
重稜钱减价行用敕583
放邕府金阬敕583
放天下榷酒敕583
减盐铁价敕584
条贯江淮铜铅敕584
条贯钱货及禁采银敕584
停淄青等道?盐敕584
卷一百十三 政事586
道释586
禁正月五月九月屠宰诏586
为殒身戎阵者立寺刹诏586
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586
僧尼不得受父母拜诏587
释教在道法之上制587
条流佛道二教制587
禁葬舍利骨制587
僧道齐行并进制587
令僧尼道士女冠拜父母敕588
断书经及铸佛像敕588
禁断妖讹等敕588
诫励僧尼敕588
不许私度僧尼及住兰若敕588
僧尼拜父母敕589
禁三元日屠宰敕589
玄元皇帝临降制589
停京都检校僧道威仪敕590
令天下寺观修功德敕590
条贯僧尼敕590
禁天下寺观停客制590
禁僧道卜筮制590
修亳州太清宫诏590
条流僧尼敕591
拆寺制591
迎凤翔真身德音592
卷一百十四 政事594
祥瑞594
诸符瑞申所司诏594
不许奏祥瑞诏594
令诸道不得奏祥瑞诏594
医方疾病附595
诸州置医学博士敕595
牓示广济方敕595
颁广利方敕595
三卫彍骑疾病给食料敕595
收瘞596
收瘞隋末丧乱骸骨诏596
掩暴露骸骨诏596
瘞突厥骸骨诏596
剗削京观诏596
收葬隋朝征辽军士骸骨诏596
埋瘞暴露骸骨敕596
收葬阵亡将士及慰问其家口敕597
收瘞京城骸骨诏597
禁锢597
禁锢隋朝弑逆子孙诏597
杨素子孙不得任京官敕597
杂录598
隋代公卿不预义军者田宅并勿追收诏598
不许言中兴敕598
改丹水为怀水敕598
江王下教598
卷一百十五 政事600
慰抚上600
淮安王神通山东道安抚大使诏600
皇太子等巡京城诸县诏600
酂国公轨等益州道安抚大使诏600
张镇州淮南道安抚等诏600
存问并州父老诏600
遣毕构等慰抚诸道诏601
遣杨虚受江东道安抚敕601
遣卢绚等诸道宣慰赈给敕601
宣慰西京逆官敕602
宣慰京城僧道父老敕602
安辑京城百姓敕602
慰喻朔方将士敕602
遣使安抚制603
遣郑叔清往江淮宣慰制603
遣刘晏宣慰诸道敕603
卷一百十六 政事605
抚慰中605
李涵河北宣慰制605
李涵再使河北制605
刘晏宣慰河南淮南制605
谕安西北庭诸将制605
宣慰湖南百姓制606
宣慰岭南制606
奉天遣使宣慰诸道制607
收复京师遣使宣慰制607
安抚淮西归顺将士百姓制608
处分淮西敕608
建中四年伐两河叛帅慰劳本道百姓敕608
贞元元年慰抚平卢军先陷在淮西将士敕608
遣使安抚水灾诸州诏609
令潘孟阳宣慰江淮诏609
卷一百十七 政事610
慰抚下610
宣慰魏博诏610
宣慰镇州诏611
宣慰幽州诏612
遣使宣抚诸道诏612
为将漳王事安抚中外敕613
令李践方充西川宣抚使敕613
遣使宣慰诸道诏613
命李回宣慰幽镇魏等道敕613
遣使宣慰安南邕管敕613
遣使宣慰徐宿二州敕614
安恤天下德音614
宣抚东都官吏敕614
遣使宣慰蕲黄等州敕615
卷一百十八 政事617
招谕617
遣裴敦复往江东招讨海贼敕617
谕西京逆官敕617
招谕仆固怀恩诏618
招谕金商邓州界逃亡官健制618
谕泾州将士诏618
谕梁崇义诏619
招谕朱滔诏619
招谕河中李怀光诏620
招谕河中敕620
招谕淮西将吏敕621
授王武俊司徒李抱真司空招谕朱滔制621
谕朔方等军将士敕621
讨李希烈不许诸军侵抄诏621
招谕讨刘辟诏622
招谕剑南诸州诏622
招谕蔡州诏623
讨王承宗招谕敕623
讨镇州禁侵掠敕623
招谕王廷凑诏623
令镇州行营兵马各守疆界诏624
卷一百十九 政事625
讨伐上625
令秦王讨王世充诏625
讨辅公祏诏626
亲征安禄山诏626
贬田承嗣永州刺史诏627
讨李希烈诏二道628
削夺李惟岳官爵诏628
讨吴少诚诏628
讨李锜诏629
削夺王承宗官爵诏630
王承宗绝朝贡敕630
讨镇州王承宗德音631
讨吴元济敕632
卷一百二十 政事634
讨伐下634
令百僚议征李师道敕634
讨李师道诏634
讨淄青禁焚烧庐舍敕634
讨镇州王庭凑德音635
讨王庭凑诏636
讨李同捷诏636
讨凤翔郑注德音636
讨潞州刘稹制637
讨伐王郢诏638
讨草贼诏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