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与学科专业优化设置及教学质量管理评估实用手册 第1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与学科专业优化设置及教学质量管理评估实用手册 第1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45/30105761.jpg)
- 蔡清尊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
- ISBN:9889788751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52页
- 文件大小:118MB
- 文件页数:37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与学科专业优化设置及教学质量管理评估实用手册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高等学校教学与改革综述3
第一章 高等教育基本特征与功能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高等教育的多元功能6
第二章 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10
第一节 学科的含义10
第二节 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10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方针与规格14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教学目的与教育方针14
第二节 高校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16
第三节 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教学计划17
第四章 高等教育体制与制度改革的趋势20
第一节 改革办学体制20
第二节 改革教育管理体制20
第三节 高校教学与教务管理的重要制度21
第五章 高等教育结构的改革25
第一节 高等教育结构的含义25
第二节 高校教育结构的评价25
第三节 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重要问题及其改革26
第六章 教学的基本规则及组织管理改革28
第一节 习题课28
第二节 课程设计29
第三节 考核30
第二篇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设35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的知识观和课程观35
第一节 自由教育观35
第二节 科学教育观35
第三节 普通教育观36
第四节 职业教育观36
第五节 我国封建社会的经籍典册教育观36
第六节 建国后我国高校知识观与课程观的变革37
第二章 知识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的知识观和课程观38
第一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38
第二节 知识经济的核心问题是人才的问题39
第三节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知识经济的挑战40
第四节 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因果链41
第五节 高等院校课程与高素质人才培养46
第六节 高校教材建设新理念48
第三章 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体系建设和智能结构优化54
第一节 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体系建设54
第二节 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智能结构优化55
第四章 高等工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57
第一节 概述57
第二节 精品课程的层次构成与形式构成57
第五章 高等文科院校的课程体系优化及精品课程体系建设59
第一节 构建综合文科专业课程体系59
第二节 推出四个阶段的教学计划60
第三节 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64
第四节 采取多元教学评价65
第五节 厚基础与夯实“三基”67
第六节 宽专业与综合拓展87
第七节 强能力与活动创新104
第六章 高等学校教师知识更新与授课能力的培养138
第一节 高等学校教师的智力结构138
第二节 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的能力143
第三节 高等学校教师授课能力的培养146
第七章 高等工科院校精品课程体系的优化148
第一节 课程体系的最优化指标148
第二节 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设计148
第三节 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调度149
第八章 国家精品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实践151
认真探索教学规律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151
依托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建设“电子线路”国家精品课程155
建设精品课程的几点思考160
教学理念与课程改革163
加强“工程光学”建设 争创国家精品课程166
“VisualBasic程序设计”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169
面向社会 面向国际 面向未来 全力打造好国家精品课程175
国家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建设体会179
热爱教育事业 教学科研相长185
“航空航天概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189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体会193
“矿物加工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研究197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2
开拓进取 建设精品课程206
“化工原理及实验”精品课程建设210
关于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几个问题215
“工程图学”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实践219
发扬优良传统 坚持与时俱进225
国家精品课程“食品工艺学”建设经验总结230
“水力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234
从问题出发 在发明中学习238
以研究型教学为目标的课程建设240
大学物理——定位、目标和理念243
与时俱进深化“物理化学”精品课程建设246
建设立体化资源、开放式教学的“有机化学”国家精品课程250
“结构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255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优化260
结合学科进展 推动遗传学教学改革深入和发展264
我为什么要编写全彩色《基础生命科学》教材268
“细胞生物学”课程建设及研究型教学理念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271
重视每个建设环节 精心打造“微生物学”国家精品课程275
依托教学评估 发挥名师优势279
立足西部 改革创新 建设“自然地理学”精品课程282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286
秉承传统 推陈出新 打造精品290
构建“高分子物理”课程理性教学体系的初步尝试294
创建“哲学通论”国家精品课程的探索与实践297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精品课程的建设经验303
“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与质量保证体系研究308
“民事诉讼法学”精品课程系列化、立体化教材建设模式探索312
打造精品 重在创新317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323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327
“工程流体力学”精品课程建设及成果辐射332
国家精品课程“电子测量原理”的建设335
“动物系统解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340
国家精品课程“植物营养学”建设经验343
“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几点体会348
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的体会352
传承创新 努力建设“生理学”精品课程355
更新教育理念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前提360
国家精品课程“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2004年年检汇报363
继承传统 开拓进取 为祖国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369
建设精品课程“交际英语”的点滴经验372
精品课程对专业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376
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383
针对专业课需要 建设基础课精品387
从自身体会谈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392
推进教育质量改革 打造精品课程建设394
科学定位 突出特色 建设高职精品课程398
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402
厚积薄发 突出特色 创建优势课程406
“数控机床与操作”课程建设与实践410
“数控编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414
“汽车电器设备”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体会419
针灸理论课程基于问题学习的实验研究报告422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使精品课程更“精”428
以研究为基础 正确理解当代课程内涵433
“管理信息学”精品课程建设经验438
国家精品课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思路与方法443
基础与技术结合 理论与实践交融449
谈高职“管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451
建设“创业教育”精品课程解析455
精品课程贵在“精”461
“Web技术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465
从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到教材编写、网络课程设开发472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478
国家精品课程“现代汉语”建设报告485
联系实际 与时俱进 建设精品课程489
突出特色 提高质量 争创一流493
新理念 新体系 新教材498
“新疆地方史”精品课程建设总结502
研究数学的认知规律 提高“数学分析”教学水平505
如何将“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建设成为国家精品课程508
“数学实验”课程建设经验总结513
第三篇 高等学校教材管理与实验室管理519
第一章 高校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519
第一节 教材建设的思想性与前沿性原则519
第二节 教材建设的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519
第三节 教材建设科学性与启发性原则520
第四节 教材建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原则520
第二章 高校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522
第一节 教材种类多,含金量小522
第二节 流通渠道不畅,效率不高522
第三节 浪费惊人,高校不堪重负523
第三章 高校教材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525
第一节 高校教材建设规范化和科学化要求525
第二节 高校教材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问题研究525
第四章 创新人才与教材创新530
第一节 国家创新体系需要创新人才530
第二节 创新人才离不开教材创新531
第三节 教材创新的途径532
第四节 教材创新的关键533
第五章 教材建设与教材编写535
第一节 教材建设的任务535
第二节 如何抓好教材建设537
第三节 教材编写与管理538
第六章 教材的供应543
第一节 教材供应的任务543
第二节 教材供应的特点543
第三节 教材的计划管理544
第四节 教材的技术管理545
第五节 教材的经济管理545
第六节 教材的责任管理546
第七章 教材印刷的要求547
第一节 稿件格式547
第二节 图稿要求550
第三节 校对校样注意事项550
第八章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552
第一节 实验室的重要意义552
第二节 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556
第三节 实验室主任工作561
第四篇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567
第一章 高校教学的基本原则567
第一节 教学原则的本质567
第二节 教学的基本原则568
第二章 高校教学计划与管理577
第一节 制定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577
第二节 教学计划的内容与结构581
第三节 学分制与学年制591
第四节 教学计划的执行与管理595
第三章 高校教学管理方法599
第一节 高校教学管理及其主体599
第二节 高校教学管理过程616
第三节 高校教学管理原则630
第四节 高校教学管理的组织机构642
第五节 高校教学管理方法656
第六节 高校教学规章制度建设679
第七节 高校教学制度689
第八节 高校大学生学习管理701
第九节 高校教学图书情报资料的管理718
第十节 高校内外实习基地的管理720
第四章 高校课堂教学724
第一节 备课724
第二节 讲课725
第三节 辅导答疑727
第四节 批改作业727
第五节 课程设计和大型作业728
第五章 高校教学实验729
第一节 实验教学的目的和重要性729
第二节 实验教学的形式和结构730
第三节 组织实验教学的原则和基本要求731
第四节 实习的基本要求732
第六章 高校学生毕业设计735
第一节 毕业设计(论文)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735
第二节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736
第三节 指导教师的职责737
第四节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738
第五节 评分738
第六节 对学生的要求739
第七节 论文书写要领740
第七章 高校学生考试743
第一节 考试的目的和作用743
第二节 命题原则744
第三节 考试方式745
第四节 考试管理745
第五节 教学过程的优化概述746
第八章 高校学生管理756
第一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内涵756
第二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指导思想与原则757
第三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历史与基本经验761
第四节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及管理体制775
第五节 高校学生干部管理及其基本理论786
第六节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管理796
第七节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812
第八节 大学班级及班主任管理838
第九节 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及民主管理851
第十节 学籍管理863
第十一节 招生与毕业分配869
第十二节 大学生的生活秩序与宿舍管理874
第十三节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奖励与惩罚896
第十四节 高校学生管理机构与队伍建设913
第九章 研究生的培养及管理939
第一节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概况939
第二节 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943
第三节 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设置945
第四节 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946
第五节 研究生的招生与分配948
第六节 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951
第十章 电化教学的应用与管理953
第一节 电化教学概述953
第二节 电化教学媒体与应用960
第十一章 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969
第十二章 教务管理984
第一节 教务常规管理984
第二节 教务例行工作的组织与管理988
第三节 学分制教务管理997
第四节 课程考试和考查1000
第五节 系教务员工作1002
第六节 教学管理现代化1003
第十三章 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档案1009
第一节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地位和作用1009
第二节 教学管理制度的制订原则和施行1011
第三节 教学管理制度的内容1012
第四节 教学档案管理1014
第五篇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优化设置1019
第一章 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设置的原则与条件1019
第一节 高校专业设置的发展1019
第二节 专业设置的原则与条件1021
第三节 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设置的条件1025
第四节 高校学科专业管理与评估1025
第二章 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设置的主要内容1040
第一节 学科优化设置在高校中的地位1040
第二节 高校学科优化设置的原则1042
第三节 高校学科优化设置的主要内容1047
第三章 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设置现状分析1053
第一节 一流大学学科特征与优化1053
第二节 学科建设回顾1055
第三节 学科优化设置“十五”规划1059
第四章 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设置中的问题分析1068
第一节 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1068
第二节 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设置需要重视的问题1069
第五章 高校学科专业改造与优化1076
第一节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关系1076
第二节 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的关系1077
第三节 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1078
第四节 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的关系1078
第五节 改革、优化与稳定的关系1079
第六节 学科、专业的改造与优化1079
第六章 “人”在学科专业优化设置中的作用1083
第一节 建设一支跨世纪的学术梯队是关键1083
第二节 学科建设和发展要以人为本,构筑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群体1085
第三节 学校领导人的认识水平是重点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1086
第四节 学术带头人的素质是重点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1087
第五节 优化梯队人员结构是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工作1087
第六节 学科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大胆选拔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089
第七章 高校学科专业化设置信息管理辅助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1093
第一节 系统建设的必要性1093
第二节 系统基本目标1094
第三节 系统运行环境1094
第四节 系统数据结构与功能1094
第五节 系统实施与管理机制1095
第八章 高校学科优化设置与研究生教育1096
第一节 国外研究生教育与学科优化设置1096
第二节 高校是技术创新的源泉1102
第三节 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发展1112
第四节 加强研究生教育,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1115
第九章 一些国家学科专业优化设置的分析与比较1121
第一节 美国的系科、专业设置1121
第二节 苏联的系科、专业设置1121
第三节 西德的系科、专业设置1122
第四节 日本的系科、专业设置1122
第六篇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1125
第一章 教学质量评价的作用和原则1125
第一节 教学质量评价的作用1125
第二节 教学质量评价的特点和原则1126
第二章 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1128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评价1128
第二节 教学态度的评价1129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评价1129
第四节 教学效果的评价1130
第五节 教书育人、能力培养与教材的选用1131
第三章 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1132
第一节 考试法1132
第二节 工作环节控制法1132
第三节 评议法1132
第四节 调查法1133
第五节 量表法1133
第四章 学生学业评价与测定1136
第一节 评价的功能及特点1136
第二节 测定与测定法1136
第三节 考核的各个环节1140
第四节 考核的处理及成绩的评定1142
第五章 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模式的建构1149
第一节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范式1149
第二节 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模式比较研究1162
第三节 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模式的建构1250
第六章 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现状及其评估1280
第七章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与教学质量管理系统1305
第一节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性质与特征1305
第二节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与素质教育系统1324
第三节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与质量管理系统1347
第四节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职能与价值1368
第五节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管理体制1387
第六节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运行的基本规则1406
第七节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运行过程1423
第八节 高校教学督导的工作形式1441
第八章 高校课程建设与评价1464
第一节 建设重点课程的目的1464
第二节 重点课程建设的基本标准1464
第三节 重点课程建设的主要办法1466
第四节 课程质量评价1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