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司法民主、公平正义与法官制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司法民主、公平正义与法官制度
  • 孙洪坤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4182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42页
  • 文件大小:99MB
  • 文件页数:353页
  • 主题词:司法制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司法民主、公平正义与法官制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司法民主引论3

第一章 司法民主的基本原理7

一、司法民主的基本概念解析7

(一)民主的概念7

(二)司法的概念10

(三)司法民主的概念及内涵12

二、对司法民主的展开式解读18

(一)司法民主的理论基础18

(二)司法民主的制度形式22

(三)司法民主的发展态势——以陪审制度为例28

第二章 我国司法民主的基本形式——人民陪审员制度31

一、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历史沿革32

二、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应有功能分析34

(一)人民陪审员制度有利于确保司法公正34

(二)人民陪审员制度有利于促进司法公开35

(三)人民陪审员制度有利于加强司法独立36

(四)人民陪审员制度有利于普及法制教育36

(五)人民陪审员制度有利于强化司法监督37

三、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运行现状考察37

(一)立法宏观层面的实证分析38

(二)司法实践层面的实证分析40

第三章 我国司法民主形式的完善构想47

一、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基本路径47

(一)“广场”抑或“剧场”——司法职业化与司法民主化的悖论47

(二)理性选择——司法职业化与司法民主化的整合并进50

二、人民陪审员制度完善的具体方案52

(一)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观念更新与改革52

(二)人民陪审员调解功能的强化56

三、其他司法民主形式的必要补充58

(一)引入“法庭之友”制度58

(二)引入非职业法官制度59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力量介入调解机制60

第四章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人民陪审员制度64

一、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价值分析65

(一)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理论价值65

(二)人民陪审员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67

二、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69

(一)立法方面的现状69

(二)司法方面的现状72

三、在和谐社会语境下如何完善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73

(一)确立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宪法地位73

(二)改革和完善人民陪审员的选拔机制73

(三)进一步明确人民陪审员制度的适用范围74

(四)明确人民陪审员的职权并完善其保障机制75

(五)明确人民陪审员的义务和责任76

第五章 民众参与司法问题77

一、我国民众参与司法的主要途径及存在的主要问题77

二、现代法治国家民众参与司法的主要形式79

三、民众参与司法的制度价值82

四、加强民众参与司法的几点建议85

下篇 公平正义与法官制度第六章 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91

前言91

一、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的基本内涵与精神意蕴94

(一)法治与法治精神的基本内涵界定94

(二)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97

(三)公平正义与法治精神之间的关系99

二、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之社会历史考察101

(一)西方公平正义观的历史演进101

(二)中国传统公平正义观113

三、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对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117

(一)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是发展、完善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117

(二)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是市民社会的必备条件119

(三)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精神支持121

(四)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是理性文化的应有之义122

(五)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思想保证123

四、我国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126

(一)我国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的现实状况126

(二)我国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的现实缺失的原因分析138

五、弘扬法治精神,促进公平正义147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市民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48

(二)培育法治文化,发挥法治文化在弘扬法治精神中的作用152

(三)探寻公平正义的法治实现途径,通过法律实现公平正义155

(四)树立司法理念,严格司法程序,维护公平正义159

(五)加强普法教育,做好法制宣传166

第七章 法治文化172

一、问题的缘起172

二、法治文化的内涵及价值追求176

(一)文化的含义176

(二)法治文化概念研究应对文化概念的选择177

(三)法治文化的价值追求178

(四)法治文化与法律文化的区别180

(五)研究法治文化的意义181

三、中西法治发展历程的比较及对我们的启示182

(一)法治文化在西方的发展历程182

(二)西方法治文化的发展历程的启示184

(三)法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86

(四)中国法治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189

四、当代法治文化的内涵、原则及其实践193

(一)当代法治文化的内涵193

(二)当代中国法治文化包含的原则194

(三)当代中国的法治实践196

五、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构建路径200

(一)显性法治文化的构建201

(二)隐性法治文化的构建209

附录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213

第八章 司法考试220

一、国家司法考试应解决的问题220

(一)关于应试人员的资格问题220

(二)关于考试的范围、内容、方式222

(三)建立法律职业者间的职业交流制度224

(四)改革当前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脱节的局面225

(五)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227

二、十年司考路漫漫——褒贬参半229

(一)司法考试取得的成绩231

(二)司法考试存在的问题232

三、外域经验谈236

(一)目标定位236

(二)培养模式237

(三)法官、检察官的遴选方式239

四、司考改革路其修远——优化调整241

(一)设立“分阶段”司法资格考试241

(二)限制报考人资格、限制报考次数242

(三)重视智能技能的考查,轻记忆型考查243

(四)关于法律职业伦理考查244

(五)重视考试后的司法研修与考核246

第九章 法官职业化249

一、法官职业化的理念249

(一)法官职业化的理念基础249

(二)法官职业化的价值理念250

(三)法官职业化理念的价值评判252

二、法官职业化建设的法哲学思考252

(一)我们走了类似柏拉图之路252

(二)优化我们的路——人性与正义在法官职业化中的价值253

(三)长期发展法官文化和社会守法文化254

(四)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局限性与期待可能性256

三、法官职业化的准入257

(一)西方国家法官职业准入制度及启示257

(二)我国法官职业准入制度的完善259

四、法官职业化建设应解决的问题刍议261

(一)法官逐级遴选制和法官任免制261

(二)精简法官队伍,实行法官定额制度263

(三)关于废除助理审判员制度实行法官助理制度266

(四)法官的职业培训和考核制度267

(五)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268

第十章 法官职业伦理271

一、引言271

二、我国法官犯罪的原因273

(一)法官管理体制行政化273

(二)法官道德失范274

(三)法官伦理的失范277

三、我国法官伦理体制之构建278

(一)加强法官基本素养的培养,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278

(二)改变法官管理体制中行政干预的局面,树立司法独立的新局面280

(三)解决好法官的政治、经济待遇问题,让法官无后顾之忧,真正起到司法保障之目的281

(四)建立开放透明的多元参与机制,确保法官职业伦理顺利进行282

(五)严肃查处违反司法伦理的法官,切实维护法官声誉282

第十一章 法官任职资格284

西方国家的法官任免与任职资格284

一、法官的任免284

二、法官的任职资格288

附录 司法改革的整体性291

第十二章 审判独立与审判监督297

一、审判独立297

二、审判监督299

(一)人大的监督300

(二)党的监督300

(三)检察机关的监督300

(四)公民的监督301

(五)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制约301

(六)人民陪审员的监督302

三、如何处理审判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关系302

(一)严格遵守监督程序302

(二)法官应严格依照法律来作出裁判302

(三)吸收更多的民众参与审判303

(四)强化法官的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303

(五)规范媒体监督303

第十三章 涉诉信访305

一、涉诉信访兴起的成因305

二、涉诉信访对诉讼制度的冲击308

三、解决涉诉信访问题的路径309

第十四章 司法悖论与法官应对313

一、社会转型时期司法的悖论313

(一)司法的法律评价与社会评价313

(二)司法的普遍正义与个案正义314

(三)司法的刚性与柔性315

(四)法官的主动与被动316

(五)司法认识的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317

二、法官的应对318

(一)平衡司法的法律评价与社会评价318

(二)平衡司法的普遍正义与个案正义319

(三)平衡司法的刚性与柔性320

(四)平衡司法的被动与主动322

(五)平衡司法认识的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323

参考文献327

后记3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