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明的立场与高度 辩证儒学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胡列清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4111842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80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402页
- 主题词:儒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文明的立场与高度 辩证儒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基础篇:对人类文明类型和演化规律的逻辑学研究3
第一章 人类文明的逻辑立场3
第一节 对“现象之网”的三种归结3
一、“现象之网”及其进一步解析3
二、三种视角导致三种归结方式4
三、三种归结方式导致三幅世界图景4
第二节 逻辑立场与文明类型5
一、什么是逻辑立场5
二、三大逻辑立场导致三大文明类型6
三、逻辑立场是文明的基点和内核6
第三节 有助于转变观念的几个关键点7
一、“第一性的关系”与“第二性的关系”7
二、“相重”就是“相重”8
三、二分法的三个含义:分元、分层与分重10
第二章 恢复逻辑学的本来面目13
第一节 人类现有的三大思维方式及困境13
一、实体观的原子分析法14
二、关系观的意义直观法15
三、辩证观的矛盾分析法16
第二节 超越“形式逻辑中心论”17
第三节 逻辑学体系的三分法19
第四节 完备的逻辑学体系之诸要素21
一、逻辑学立场21
二、逻辑学主题22
三、逻辑学论题22
四、范畴论22
五、推理形式23
六、思维规律24
第三章 逻辑学体系的三大类型与科学、佛学和儒学三种思维方式25
第一节 三大类型的逻辑学立场25
一、实体观立场与“组成论”的本体论设定25
二、关系观立场与“缘起论”的本体论设定25
三、辩证观立场与“气化论”的本体论设定26
第二节 三大类型的逻辑学主题27
一、形式逻辑的“真”主题27
二、内容逻辑的“高”主题28
三、辩证逻辑的“和”主题30
第三节 三大类型的逻辑学论题30
一、外延性论题30
二、内涵性论题36
三、二重性论题37
第四节 三大类型的范畴论39
一、关于实体组合样式的、总体论的范畴表与知识论39
二、关于关系构造方式的、整体论的范畴表与“量论”41
三、关于二重性地“兼两”的、格局论的范畴谱系与知识谱系学43
第五节 三大类型的推理形式45
一、演绎推理与“量演算”46
二、归纳推理与“质定位”48
三、辩证推理与“谱辩证”52
四、小结56
第六节 三大类型的思维规律57
一、各有怎样的思维规律57
二、为什么各有一条核心规律和三条基本规律60
三、相互之间怎样对应和转换62
四、补充:因明的逻辑类型64
第七节 对“类”的三种推演64
第四章 找回失落的内容逻辑67
第一节 区分两种归纳:“量归纳”与“质归纳”67
第二节 内容逻辑失落的原因及表现67
一、在“形式逻辑中心论”的背后67
二、“越俎代庖”与“虚位以待”68
第三节 有待建立现象学的逻辑学69
一、作为当代佛学的现象学69
二、现象学的逻辑学之核心课题71
三、意义的环节性:“怀疑本身不被怀疑”的逻辑学意涵74
第四节 补充:逻辑学的认识论基础75
一、逻辑语句的结构单元与构造环节76
二、知性、悟性与理性77
三、人的理性素质的二重性:科学素质与现象学素养78
第五章 复兴辩证逻辑83
第一节 辩证逻辑是否可能83
一、辩证逻辑的立意84
二、现有辩证逻辑所存在的问题:不可操作87
三、问题的根源:立场自觉不够90
四、辩证逻辑走向成熟的历史条件94
第二节 辩证逻辑的诸主要历史形态及其得失94
一、西方传统中的黑格尔辩证法和马克思辩证法94
二、印度传统中的佛学中观95
三、中华传统中的阴阳消息说与毛泽东矛盾论96
四、中华传统中的儒家道统及对“中庸”的当代诠释99
第三节 辩证逻辑如何可能(之一)102
一、引入一条核心原则——二重性原则,是解开症结的关键102
二、严格区分并清理三种类型的“矛盾”105
三、突破单向度的思维框架109
四、摆正二重性的逻辑立场109
第四节 辩证逻辑如何可能(之二)111
一、二重性原则的两个思想要点:“异则并建”111
二、区分“真、伪”两种辩证逻辑:“乾坤并建说”与“阴阳消息说”112
三、真、伪辩证逻辑对照表115
第五节 建构辩证逻辑当代形态的尝试:格局分析法115
一、辩证逻辑获得操作性的标志:找准本质运动的源泉和尺度115
二、严格层次性的逻辑判据117
三、从构造,到重构,再到反身重构118
四、反身重构的序列与广义生命的直观形式序列118
五、格局与格局分析119
第六节 格局分析法的意义120
一、对矛盾分析法的修正、补充和发展121
二、对原子分析法与意义直观法的辩证综合121
三、对中华传统“格局论”思维方式的继承和发展123
第七节 格局分析示例:“矛盾”典故新解124
第六章 人类文明的发展高度127
第一节 人类文明演化的逻辑127
一、演化发展就是格局谱系的反身重构127
二、文明的历史进程就是格局谱系的依序发生128
第二节 对人类文明进行阶段划分的逻辑依据131
一、文明的阶段形态序列就是格局谱系的序列131
二、哲学是超前一个时代的自然科学132
三、要点:结构单元与构造环节133
第三节 若干“反身重构序列”的实例135
第七章 人类文明的逻辑立场与发展高度136
第一节 可用于深度解析人类文明的“两把尺”136
一、格局分析中最为基本的两个向度和两把尺度136
二、对人类文明进行比较研究137
三、对人类文明的过失进行诊治137
第二节 对人类文明的宏观描述139
一、人类文明的三大传统与六个阶段140
二、各文明传统内部的三大阵营与六个阶段141
比较篇:对西印中三大文明传统的总结性比较研究145
第一章 本书比较研究方法的三个特色145
第一节 以两个向度为框架145
第二节 以“三家、三层模式”为标准模式146
第三节 以逻辑研究为重点148
第四节 因比较方法不当导致的种种误解150
第二章 总论153
第一节 西方:求“真”的实体观文明155
第二节 印度:求“高”的关系观文明156
第三节 中华:求“和”的辩证观文明158
第四节 对“真、美、善”的逻辑解析161
一、真:“主合客”及其“符合度”163
二、美:“客显主”及其“高超度”165
三、善:“高统低”及其“稳健度”166
第三章 若干主要文明领域比较168
第一节 三种哲学168
一、西方:形而上学本位170
二、印度:宗教哲学本位174
三、中华:伦理学本位176
四、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简评177
第二节 三种自然观184
一、西方:唯物论与科学主义184
二、印度:唯灵论与神秘主义186
三、中华:唯生论与生态主义187
第三节 三种社会188
一、破除当前社会理论中所流行的两个偏见189
二、西方:片面强调平等向度的自由主义192
三、印度:片面强调等级向度的种姓主义196
四、中华:同时承认两个向度的贤能主义199
五、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述评200
第四节 三种宗教206
一、西方:唯真理论的平面的一神教208
二、印度:唯境界论的层次的泛神教210
三、中华:唯和论的谱系的多神教211
第四章 对人类文明三大传统之成因的解释217
第一节 人类文明存在三大传统是逻辑的必然217
第二节 西印中分别成为三大传统的代表是地理气候条件使然218
一、某地成为某立场的文明中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18
二、地理气候条件是最初的决定性因素219
三、不一样的“地理决定论”222
第五章 三大传统的宿命及未来走向223
第一节 实体观的逻辑特质及后果223
一、局部的独断论与全局的相对论之分裂223
二、实用主义与双重标准224
三、“博爱”而“好战”的“一神教”文明224
第二节 关系观的逻辑特质及后果225
一、内在的信仰主义与外在的功利主义之分裂226
二、世俗主义及其两种表现226
三、“慈悲”而“厌战”的“泛神教”文明228
第三节 辩证观的逻辑特质及后果228
一、立场上的“早熟”与高度上的“晚熟”之分裂228
二、混合主义及其两种表现229
三、“仁爱”而“慎战”的“多神教”文明230
第四节 人类文明的未来230
一、破解西方文明的当代霸权231
二、现代化不等于西化232
三、立场上的“三家并存”与高度上的“殊途同归”235
应用篇: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若干问题的重新解析239
第一章 基于儒家道统的中华文明简史239
第一节 千年一运,三千年三运240
一、第一运:“阴阳家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240
二、第二运:“玄学运”——从“佛学东传”到“援佛入儒”243
三、第三运:“实学运”——从“西学东渐”到“援耶入儒”246
第二节 有助于深入把脉中国社会的若干重要推论248
一、实学之于“西学东渐”,就如玄学之于“佛学东传”249
二、矛盾论是实学的最高成就249
三、今日之中国已到西化的极限250
四、中国社会偏离中庸之道的两种后果:横向分裂与纵向断裂251
五、儒学的逻辑宿命:“后发而长青”253
第三节 续议“第三运”:“援耶入儒”的现实历程和终极方案256
一、历程:两次重心转移中的立场与高度双重变奏256
二、方案:不是“中西合璧”,而是“西印合璧”257
第四节 再议“第三运”:中国现代化的路径和任务258
一、中国现代化的特定历史背景258
二、“高度压垮立场”与“先高度、后立场”的“两步走”战略259
三、“借道”西学中国化的儒学现代化260
四、造成众多误区和挫折的根源——未能充分辨析立场问题与高度问题261
五、略议“中西古今”之辩263
第二章 儒学能否复兴265
第一节 揭去传统儒学的“三层假面”266
一、对传统儒学的若干常见误解266
二、造成误解的历史原因:“两次立场偏失”和“一次全盘丑化”267
三、造成误解的总根源:早期辩证逻辑不可操作埋下了全部祸根268
四、通过文化比较还原儒学本来面目269
第二节 什么是儒学269
一、正是特定的立场取向,方才标志和规定了一个学派269
二、基于文化逻辑的儒学定义271
第三节 儒学复兴的条件已然充足272
第四节 打消对儒学复兴的怀疑和担忧273
第三章 儒学怎样复兴276
第一节 认清矛盾论的来龙去脉是开启儒学复兴的关键276
一、矛盾论的三个思想源头276
二、作为儒家道统当代过渡形态的矛盾论277
三、最后的任务: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279
第二节 儒学复兴的总纲领:返立场之本,开高度之新281
第三节 儒学复兴的开始及其两个浅显标志282
一、立场返本的开始及标志:“国学”内部分家283
二、高度开新的开始及标志:自觉运用现代逻辑工具285
第四节 儒学复兴的三个要点286
一、继承和发展辩证逻辑是儒学复兴的重中之重286
二、全面引入二重性原则是儒学复兴的根本288
三、找回“质”的向度,回归儒学话语方式289
第五节 儒学复兴的三个步骤292
一、修本:核心是从“中庸”到“中重”292
二、判教:谱系化的“和而不同”293
三、新民:以儒为宗,贯通“三学”294
第四章 展望新儒学——辩证儒学初探296
第一节 对儒学大厦整体轮廓的宏观描述296
第二节 建构辩证儒学的四项基本任务297
一、正本:升级“一条原则”——重解“中庸”298
二、清源:疏通“一个源头”——重解“大易”300
三、推陈:改造“三个内核”——区别对待气化论、阴阳说和五行说310
四、出新:完成“一个趋势”——重新梳理儒家道统谱系318
第三节 牟宗三《周易哲学演讲录》发议323
第四节 宪政三问——兼对美国宪政的儒学解读331
一、宪政精神:“自由主义”还是“贤能主义”332
二、宪政体制:“民主”还是“共和”334
三、宪政机制:“同则消长”还是“异则并建”337
四、小结340
第五章 再出发:“后三十年”的“儒学兴国”342
第一节 走出“共识危机”343
一、社会共识的两个基本向度:立场共识与高度共识343
二、缺位的立场共识:“新文化”百年简史344
三、空前的“共识危机”:当高度共识也成为问题349
四、中华民族的两种未来命运在赛跑351
五、复兴儒学是唯一的出路352
六、认清矛盾论的是非功过是通向社会共识的枢纽353
七、尤须重视湖湘文化所曾和所将发挥的作用354
第二节 时代主题的变迁354
一、任务:从“开新以治穷”到“返本以治乱”355
二、办法:从“科学救国”到“儒学兴国”356
三、实质:从“弃本开新”到“返本开新”357
第三节 改革本身的改革358
一、纲领:返本承大统,开新顺天时358
二、若干主要领域和举措360
三、“三转三反”是重点369
附录一:真、伪辩证逻辑对照表371
附录二:人类文明“纵横表”373
一、纵表373
纵表一:力学纵表373
纵表二:其他若干领域纵表374
二、横表375
横表一:逻辑学横表375
横表二:其他若干领域横表377
后记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