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综合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综合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0979573.jpg)
- 徐匡迪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6155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60页
- 文件大小:76MB
- 文件页数:482页
- 主题词:城市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 综合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综合报告2
关于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综合报告摘要)2
(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历史性贡献和世界性影响2
(二)城镇化发展新阶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3
(三)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4
(四)主要建议7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回顾与评价12
(一)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12
(二)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的鲜明特征13
(三)城镇化发展的巨大成就14
二、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及其突出问题16
(一)当前城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16
(二)稳定速度、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战略要求17
(三)需要关注的突出问题20
三、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34
(一)指导思想34
(二)战略内涵34
(三)对策建议37
项目组主要成员名单46
对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几个问题的答复51
一、关于人口迁移的状态和趋势51
(一)当前农民工流动大致呈“523”分布格局,今后我国城镇化必须走多层级、多方式的发展道路51
(二)农民工近域流动的趋势增强,为推进就近城镇化提供了基础52
(三)人口向大城市和小城市(镇)两端聚集的态势显著,县级单元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层级53
(四)农民工流动呈现出随年龄变化的特征,县级单元成为主要的落脚定居与养老地54
(五)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他们中绝大多数不愿意再回乡务农,具有非常明确的城市取向55
二、城镇化率的内涵与我国城镇化水平估计57
(一)城镇化率是衡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57
(二)世界各国的城镇化率存在统计差异,城镇人口的身份也存在差异,在估计和比较城镇化水平时要适当考虑58
(三)多民族人口大国特征和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特有的城镇化模式59
(四)2020年、2030年前后我国城镇化水平将分别达到60%和65%左右61
三、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空间与东中西部协调发展62
(一)“胡焕庸线”是对我国气候、生态和资源环境大格局的客观描述62
(二)自然条件差异和发展差距决定了“胡焕庸线”东西两边必须走不同的城镇化道路63
(三)推进城镇群、大城市转型升级,引领参与全球竞争65
(四)启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和本地城镇化66
四、关于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分类对待问题67
(一)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回顾和趋势67
(二)教育已成为新增农村流动人口市民化的重要途径68
(三)通过职业培训、城乡资产置换和返乡置业解决现有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70
(四)依据城市规模制订差异化政策,积极引导人的城镇化71
五、关于新型城镇化时期“四化融合”的产业格局72
(一)产业发展是近代以来城镇化的动力和源头,工业化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72
(二)当前城镇化和产业互动中存在的问题73
(三)下一步发展中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点考虑方向73
(四)在“城乡统筹、四化融合”过程中逐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74
六、关于如何破解资源环境难题76
(一)全面推动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特征的循环经济76
(二)推动“城镇矿山”资源清洁化、高值化和规模化开发利用78
(三)构建高效规范的回收体系,降低再生资源回收成本79
(四)大力提倡和推动绿色消费模式79
(五)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与垃圾处理处置81
附表83
课题一 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回顾与质量评析研究86
一、全球城镇化历程与基本规律86
(一)全球城镇化历程86
(二)四波城镇化发展浪潮86
(三)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89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与主要特点94
(一)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94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99
三、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成就、问题与质量评价104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成就104
(二)中国城镇化的主要问题106
(三)中国城镇化的总体评价:“两高、两低”111
(四)客观理性地看待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112
四、中国未来城镇化趋势判断114
(一)总体走势和空间格局114
(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城镇化的新影响115
(三)未来城镇化发展情景分析117
(四)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取向122
参考文献129
课题组成员名单131
课题二 城镇化发展空间规划与合理布局研究134
一、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134
(一)总体特征134
(二)突出问题135
二、空间影响因素与发展态势138
(一)人口增长与流动趋势138
(二)经济产业发展影响141
(三)交通体系发展影响144
(四)城镇化空间发展态势146
三、城镇化速度与规模判断150
(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城镇化发展将不同于人口小国和移民国家的高度城镇化模式150
(二)未来5~10年城镇化速度将趋向放缓150
(三)2030年前后我国城镇化率将保持在65%左右152
四、总体空间战略布局154
(一)城镇化空间优化的思路154
(二)城镇化总体空间布局154
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策略157
(一)大城市与特大城市: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构建国家中心城市体系157
(二)中小城市:以县级城区为重点,强化“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157
(三)小城镇:分类引导、重点扶持,促进小城镇特色化发展158
六、空间分类发展指引159
(一)重点推进地区159
(二)一般类型地区160
(三)特殊类型地区161
七、空间分区优化策略164
(一)华北地区164
(二)长三角地区164
(三)两广和海南地区165
(四)西南地区165
(五)东北地区166
(六)中部地区166
(七)西北地区167
(八)山东167
(九)海峡西岸地区167
(十)新疆168
八、空间优化政策建议169
(一)完善城镇化发展方针政策,建立分类指引、分区引导的城镇化发展政策体系169
(二)建立城镇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实施“自上而下”的发展调控与监管169
(三)发挥县域城乡资源整合优势,进行县级单元综合改革试验,推进“自下而上”的城乡一体化发展169
(四)加强核心城市和门户城市发展,提升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能力170
(五)积极探索农业地区城镇化发展新路径,增强农业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能力170
(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市代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适时推进区域型政府的体制创新试验170
(七)创新和完善有利于人口稳定迁移的体制机制,多方式、多层级推动进城农民市民化171
(八)优化城市拓展方式,探索农村宅基地、承包地等要素市场化流转机制171
参考文献172
课题组成员名单174
课题三 城镇化进程中的综合交通运输问题研究178
一、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交通发展态势178
(一)机动化和城镇化已经同时步入快速发展期178
(二)交通需求总量迅速增长,需求特征显著变化180
(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空前181
(四)交通发展水平地域差异突出182
二、综合交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症结分析184
(一)城市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184
(二)城市群区域综合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199
(三)交通问题症结分析200
三、交通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国内经验总结210
(一)高度重视交通系统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210
(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212
(三)注重绿色交通,改善自行车和行人的出行环境213
(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供给的同时同步实施交通需求管理215
(五)打造一体化换乘便捷的综合交通枢纽218
四、综合交通政策建议220
(一)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发挥交通系统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220
(二)调整交通供给策略,鼓励绿色低碳交通方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221
(三)加强交通需求管理,抑制小汽车的过度使用223
(四)重视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促进枢纽与城市综合开发的一体化224
(五)实施更加严格的交通环保节能政策,推动先进技术应用225
参考文献226
课题组成员名单227
课题四 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互动研究230
一、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征230
(一)工业化进程中的城镇化历程230
(二)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232
(三)城镇化与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特色城市234
(四)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特色实践235
二、城镇化与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239
(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阶段不相适应239
(二)人口与产业空间分布不协调240
(三)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240
(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动力不足240
(五)城市群的经济效率总体偏低240
(六)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大241
三、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242
(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242
(二)“四化”同步发展的关系244
(三)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机制245
四、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变动分析250
(一)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动250
(二)产业转移与人口流动250
(三)建筑业发展与农民工就业251
(四)服务业发展与就业增长252
(五)农业现代化与城乡发展252
五、政策建议254
(一)促进“四化”同步发展254
(二)把握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互动规律254
(三)优化调整产业结构254
(四)引导产业集聚和合理布局255
(五)支持中小企业发展256
(六)促进小城镇和县域经济健康发展256
(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56
(八)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257
(九)转变政府职能257
参考文献258
课题组成员名单259
课题五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262
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生态危机262
(一)资源能源严重短缺已成为当前和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刚性约束262
(二)城市和区域生环境污染严重,侵害威胁城镇居民身心健康266
(三)区域生态安全严重受损,城镇生态系统服务显著退化271
(四)城镇新建建筑量高速增长,无序发展带来多方面问题273
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与生态文明建设276
(一)中国过去城镇化道路分析276
(二)生态文明的由来及基本理念276
(三)我国城镇化生态承载力及约束条件分析278
(四)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分析283
三、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途径与重点领域284
(一)防治城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84
(二)城镇化进程中推进节能减排287
(三)城镇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294
四、促进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建议304
(一)以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全过程304
(二)构建与国土生态安全相适应的城镇化发展布局304
(三)以生态承载力约束城市群与特大城市的无序增长305
(四)严格控制建筑总量,逐步减缓营造速度306
(五)推进城镇产业体系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306
(六)依托城市内(间)绿色交通体系促进绿色出行模式307
(七)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发展与之适宜的技术措施308
(八)弘扬生态文化,普及生态文明理念308
(九)创新建设城镇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309
参考文献311
课题组成员名单314
课题六 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与人的城镇化研究316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路径的历史分析316
(一)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模式的主要特征316
(二)我国城镇化的历史背景与制度原因320
(三)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迫切性324
二、城镇化进程中就业转变与人口迁移趋势分析329
(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就业与空间集聚趋势329
(二)未来城乡人口迁移趋势与途径分析331
三、迈向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336
(一)城镇化内涵思考:从“物的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336
(二)城镇化路径思考:从“被动城镇化”到“主动城镇化”338
四、人的城镇化:制度条件与社会融合342
(一)人的城镇化的物质条件:就业与住房问题342
(二)人的城镇化的制度条件:户籍、社会保障与土地制度344
(三)人的城镇化的心理条件:社区建设与社会融合350
(四)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分类引导351
参考文献359
课题组成员名单360
课题七 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研究362
一、城市文化乱象362
(一)“千城一面”362
(二)“拆真造假”363
(三)文化建设中的“乱搭车”363
(四)“城市文化病”363
(五)超高层建筑的层出不穷364
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365
(一)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城乡发展的新方向366
(二)人居视野中的“新型城镇化”367
三、对中国城镇化的文化思考369
(一)以人为本,从“土地金钱经济”转向“民生幸福经济”369
(二)将城市文明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之上370
(三)从中国古代优秀遗产中寻找失去的理论精华372
(四)坚持传统,吸纳包容,探索中国城市文化的新范式380
(五)加强城镇化的顶层设计385
(六)进一步的探讨390
四、简单的总结394
参考文献396
课题组成员名单397
课题八 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治理研究400
一、走向以人为本的城镇公共治理400
(一)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400
(二)城镇化与城镇公共治理体系演变401
(三)完善城镇公共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402
二、应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治理挑战404
(一)中国特色城镇化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同步404
(二)中国大规模、高速度城镇化难以长期持续405
(三)城镇化诸多问题的实质是公共治理危机407
(四)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治理创新408
三、创新城镇公共治理体系:构建可持续的城镇公共服务体系413
(一)城镇公共服务体系的重点在于公共品的提供413
(二)城镇公共服务优先级的提供按需求层次排序415
(三)划定公共服务的边界至关重要415
(四)城镇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419
四、城镇公共治理的保障:地方财政能力的挑战及应对426
(一)城镇政府在公共服务投入上的财政压力大426
(二)城市政府的自身财政能力不足430
(三)城市政府过度依赖中央转移支付433
五、创新城镇公共治理体制提升治理能力的政策建议438
(一)确立城镇主体与城镇公共治理主体438
(二)变革城镇发展的激励机制440
(三)构建多层次、多手段的权力制衡与监督机制441
(四)建立权责适应的财政制度444
(五)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城镇公共治理能力446
参考文献448
课题组成员名单454
索引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