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纪检监察管理实务 中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纪检监察管理实务 中
  • 左连壁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ISBN:9787802084847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870页
  • 文件大小:156MB
  • 文件页数:98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纪检监察管理实务 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戒粗885

二、戒急885

三、戒骄885

第二节 选准突破口应掌握的四个要点886

一、抓关键环节886

二、抓关键人物886

三、抓关键证据886

四、抓关键问题887

第三节 选准突破口的六种主要方法887

一、选准突破对象887

二、运用政策教育888

三、充分运用证据889

四、讲究谈话方式889

五、做到声东击西890

六、坚持“情”、“理”结合890

第四节 选准突破口应注意的八个方面891

一、容易落实的891

二、比较薄弱的892

三、比较重要的893

四、近期违纪的894

五、共同违纪中起骨干作用的894

六、违纪者是个性的894

七、固定的线索895

八、侧面的线索896

第五节 选准突破口应把握的十个特点和应盯住的十个问题896

一、十个特点896

二、十个盯住897

第七章 办案的主要策略和艺术898

第一节 案件突破的七种主要方法898

一、心理突破法899

二、矛盾问题突破法899

三、审计突破法900

四、措施突破法900

五、联合突破法900

六、证据突破法900

七、博弈论原理突破法901

第二节 研究和运用心理学902

一、贪占心理902

二、失望心理903

三、贪欲心理903

四、侥幸心理904

五、享乐心理905

六、攀比心理905

第三节 灵活应用“攻心”战术办案906

一、摸透心理变化,选择时机突破906

二、注重人本办案,讲究攻心策略907

第四节 把握战机 以快制胜908

一、突出重点,迅速取证908

二、把握案情,以快制胜909

第五节 针对不同情况 采取不同策略910

一、准确掌握案情,科学制定对策910

二、把握个案特点,运用策略灵活912

三、抠死证据细节,因案施策调查912

第六节 充分发挥“细节”在办案中的作用913

一、细节是情节真实的基础914

二、细节是突破案件的关键914

三、细节是发现串案、窝案的线索915

四、细节是打破攻守同盟的利器915

五、细节是辨别证据真伪的试金石916

第七节 疑难案件的特点及查处对策916

一、疑难案件形成原因916

二、疑难案件调查对象的心理特点917

三、疑难案件的查处对策917

第八节 查办大案要案的谋略917

一、在突破大要案中,善于把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结合918

二、在突破口的选择上,先打小人物,后打大人物919

三、在办案地点的确定上,实行就地办案与异地办案相结合919

四、在突破口供方面,法纪威慑与政策攻心相结合919

第九节 运用《妨碍案件调查条例》办案920

一、运用条例办案,巩固调查成果920

二、国外对妨碍案件调查处理的案例921

第十节 正确使用“两规”、“两指”922

一、“两规”、“两指”的适用条件923

二、正确使用“两规”“两指”应注意的五个问题923

三、正确使用“两规”、“两指”应抓好五个环节923

四、正确使用“两规”、“两指”要做到“四防”924

第十一节 利用再生证据扩大办案成果924

第十二节 正确运用“条规”发挥职能作用927

一、认真学好“条规”,正确认识“条规”927

二、增强法律意识,关键于法必行928

三、“条规”是执纪的依据,事实是查处的准绳931

四、客观公正执纪,合情、合理、合法932

五、办案大计,质量第一933

六、教育惩处结合,保护监督并重934

第十三节 办案策略管见935

一、知己知彼,做好准备936

二、见微知著,贯穿始终936

三、选准时机,以快制胜936

四、掌握心理,因人施策936

五、先扫外围,由表及里936

六、敲山震虎,声东击西937

七、突击审查,重点突破937

八、优势互补,联合办案937

第十四节 办案应把握和处理好六个环节和七种关系938

一、把握好“六个环节”938

二、处理好“七种关系”939

第十五节 指导办案需要注意的四个问题940

一、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开展办案工作,全面考虑办案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940

二、继续加强对办案工作的领导,充分调动办案人员的积极性941

三、充分运用政策策略,严格按法定程序和职责权限依纪依法办案,努力提高查办案件工作的水平941

四、确立“大案管”的工作思路,强化案件管理的综合协调职能,发挥其促进办案工作的重要作用941

第十六节 办案要做到“十看一总结”942

第八章 案件调查贵在创新944

第一节 学无止境贵在提高944

一、学习之本——克服“本领恐慌”944

二、学习之要——不懈求索951

三、学习之法——博学精进954

第二节 勤于实践贵在总结957

一、总结的目的958

二、总结的内容959

三、总结的方法959

四、总结的实质960

第三节 与时俱进贵在创新962

一、思想方法、思想观念要与时俱进962

二、工作方式、工作方法要与时俱进963

三、人员素质、工作作风要与时俱进964

第六篇 党纪政纪案件定性与处理969

第一章 违犯党的纪律969

第一节 违犯党的纪律的概念969

一、违纪是危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969

二、违纪是违犯党的纪律规范的行为970

三、违纪是应当受到党纪处分的行为971

第二节 违犯党的纪律的构成971

一、违纪的客体972

二、违纪的客观方面972

三、违纪的主体973

四、违纪的主观方面974

第三节 违犯党的纪律的形态975

一、故意违纪975

二、过失违纪976

三、共同违纪978

四、党组织集体违纪978

第四节 违犯党的纪律的定性979

一、定性的概念979

二、定性的方法981

三、定性的原则984

第二章 党的纪律责任986

第一节 党的纪律责任概述986

一、党的纪律责任的概念986

二、党纪责任与党纪处分的联系及区别987

三、党纪责任与法律责任的联系及区别987

第二节 党的纪律责任的追责原则988

一、过错责任原则988

二、严格责任原则991

三、严格责任992

四、免除责任的事由994

第三节 党的纪律责任的区分998

一、共同故意违纪人员的责任区分998

二、共同过失人员的责任区分999

三、单位违纪的责任区分1001

第三章 党的纪律处分1003

第一节 党的纪律处分的概念1003

一、党的纪律处分的含义1003

二、党纪处分与其他惩戒措施的区别1004

第二节 党的纪律处分的目的1005

一、教育犯错误党员1006

二、教育其他党员1007

第三节 党的纪律处分的效果1008

一、坚持党纪处分的必然性原则1008

二、坚持党纪处分的适度性原则1009

三、坚持党纪处分的及时性原则1009

第四节 党的纪律处分的体系1010

一、党的纪律处分体系的形成1010

二、党的纪律处分体系的特点1012

第五节 党的纪律处分的种类1013

一、对党员的纪律处分种类1013

二、对严重违犯党纪的党组织的纪律处理措施1015

第六节 其他组织措施1016

一、取消预备党员资格1016

二、对要求退党的党员宣布除名1016

三、劝告退党1017

四、对自行脱党的党员予以除名1017

五、批评教育1018

六、免予党纪处分1018

七、责令辞职1019

八、取消违纪所得利益1020

第四章 纪律处分的运用1021

第一节 量纪的概念1021

一、量纪是对两个法益的权衡1021

二、量纪是裁量决定纪律处分1022

三、量纪是纪律检查机关的重要职能1022

第二节 量纪的原则1022

一、纪律处分与错误相适应的原则1023

二、纪律处分与行为人主观状态相适应的原则1024

三、纪律处分必须以党纪为准绳的原则1025

第三节 量纪的情节1026

一、量纪情节的概念1026

二、量纪情节的作用1027

三、量纪情节的分类1028

四、量纪情节的适用1031

第四节 量纪的规则1033

一、从轻处分1034

二、从重处分1034

三、减轻处分1034

四、加重处分1034

五、在量纪幅度以外减轻处分1035

六、免予处分1035

七、合并处理1035

八、对共同故意违纪的处理1038

九、对集体违纪的处理1038

十、比照处理1039

第五章 对违法犯罪党员的纪律处分1041

第一节 对受刑罚处罚党员的纪律处分1041

一、对因故意犯罪被判处主刑的党员的纪律处分1041

二、对单处或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党员的纪律处分1042

三、对因过失犯罪被判处刑罚的党员的纪律处分1042

第二节 对受劳动教养党员的纪律处分1043

第三节 对受行政处理党员的纪律处分1044

一、对受行政处罚党员的党纪处分1044

二、对受行政处分党员的党纪处分1044

三、对受到其他纪律处分党员的党纪处分1045

第六章 各种违纪行为的定性处理1046

第一节 各种违纪行为定性处理概述1046

一、违纪行为的分类1046

二、违纪行为的特征和名称1047

三、违纪行为的处理规定1049

第二节 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1049

一、违反政治纪律行为概述1049

二、组织、参加反对党的基本路线的集会游行示威1050

三、公开发表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1051

四、组织、参加会道门或者邪教组织1051

五、参加国外境外情报组织或非法提供情报1052

六、叛逃1053

七、违反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1053

八、违反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1054

第三节 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行为1054

一、违反组织、人事纪律行为概述1054

二、违反规定发展党员1055

三、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1056

四、在党内搞非组织活动1056

五、违反干部选拔任用规定1057

六、考试、录取中徇私舞弊1057

七、违反规定同国外机构、人员交往1058

八、出走1058

第四节 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的行为1059

一、违反廉洁自律规定行为概述1059

二、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1060

三、利用职务便利占用公物1060

四、收受各种礼品1061

五、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家庭成员收受对方财物1062

六、党员领导干部家庭成员违反从业限制规定1062

七、违反规定从事营利活动1063

八、挥霍浪费公共财产1063

第五节 贪污贿赂行为1064

一、贪污贿赂行为概述1064

二、贪污1065

三、私分国有资产1065

四、受贿1066

六、介绍贿赂1067

七、挪用公款1067

第六节 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行为1068

一、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行为概述1068

二、走私1069

三、职务侵占1070

四、非法经营同类业务1070

五、为亲友非法牟利1071

六、违反规定经商办企业1071

七、不履行法定纳税义务1072

八、非法占用、买卖、转让土地使用权1072

第七节 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1073

一、违反财经纪律行为概述1073

二、隐瞒、截留财政收入1073

三、骗取财政拨款、退税或补贴1074

四、借用公款1074

五、擅自开设银行账户1075

六、违反规定设置账外账1075

七、违反政府采购和招投标法律法规1076

八、违反会计法律法规1076

第八节 失职、渎职行为1077

一、失职、渎职行为概述1077

二、失职1078

三、渎职1078

四、在党的工作中失职1079

五、在安全工作方面失职1080

六、在执纪、行政执法和司法工作中失职1081

七、强令他人履行非法定义务1081

八、过失泄露党和国家秘密1082

第九节 侵犯党员权利、公民权利的行为1082

一、侵犯党员权利、公民权利行为概述1082

二、侵犯批评权、检举权、控告权1083

三、侵犯申辩权、辩护权、申诉权、作证权1084

四、侵犯选举权、被选举权、表决权1084

五、侵犯他人人身权利1085

六、诬告陷害他人1086

第十节 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1086

一、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行为概述1086

二、弄虚作假骗取荣誉1087

三、通奸1088

四、包养情妇(夫)1088

五、利用职权或者其他关系与他人发生性行为1089

六、临危退缩,能救而不救1089

第十一节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1090

一、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概述1090

二、嫖娼、卖淫1091

三、组织、强迫、介绍、教唆、引诱、容留他人嫖娼卖淫1091

四、进行淫乱活动1092

五、吸食、制造、运输、贩卖毒品1092

六、赌博1093

七、伪造、变造或者买卖、使用伪造的公文、证件、印章1094

八、违反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1095

九、包庇1095

第七篇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1099

第一章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概述1099

第一节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溯源1100

第二节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的历史经验及应把握的重点环节1105

一、纪检监察宣传教育的历史经验1105

二、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应把握的重点环节1106

第三节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1107

一、“轻”——位置摆放不正1108

二、“软”——配套措施不力1108

三、“散”——有联合无合力1109

四、“虚”——有“轰动”无“触动”1109

五、“僵”——寓教而不于乐1110

第二章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的地位和作用1111

第一节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的内涵1111

一、纪检监察宣传教育是完整的体系1111

二、纪检监察宣传教育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责1111

三、纪检监察宣传教育是一种动态的思想活动过程1112

四、纪检监察宣传教育有鲜明的目的性1112

五、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具有社会性1112

第二节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的地位1112

一、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内在反映1113

二、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是反腐倡廉的一项基础性工作1113

三、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治本措施1114

第三节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的作用1114

一、促进和保证新时期党的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1114

二、促进和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能力1115

三、促进和增强党员干部的法纪意识、监督意识1115

四、促进和增强预防腐败滋生的力度1116

五、促进和增强激励先进、弘扬正气,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1116

第四节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要纳入党的宣传教育的总体部署1116

一、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1117

二、反腐倡廉宣传教育要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1117

第三章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的指导思想1119

第一节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指导思想的基本依据1119

一、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建党思想和理论1119

二、依据党的基本路线1121

三、依据宣传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1122

第二节 指导纪检监察宣传教育的基本原则1124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性、鲜明的政治性原则1124

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1124

三、注重世界观改造的原则1125

四、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的原则1126

五、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的原则1126

六、坚持继承和创新的原则1127

第三节 正确处理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的若干关系1127

一、正确处理“硬”与“软”的关系1128

二、正确处理“长”与“短”的关系1128

三、正确处理“表”与“里”的关系1128

四、正确处理“导”与“禁”的关系1129

五、正确处理“情”和“理”的关系1130

第四章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的特点和规律1131

第一节 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1131

一、宣传教育必须以增强党性原则为根本目的1131

二、宣传教育必须以坚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本要求1132

第二节 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1133

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必须长期抓好纪检监察宣传教育1133

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点工作和阶段性工作决定了宣传教育要分阶段实施1134

第三节 紧迫性和有序性的统一1135

一、宣传教育要服从反腐倡廉工作紧迫性的需要1135

二、宣传教育要服从于反腐败斗争有序推进的需要1136

第四节 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1136

一、理论性和实践性必须实现一体化要求1136

二、必须注意实践对理论的检验1137

三、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1137

第五节 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统一1137

一、纪检监察宣传教育的科学性1137

二、纪检监察宣传教育的系统性1138

三、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必须尊重科学性,体现系统性1139

第六节 传统性和时代性的统一1139

第五章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的对象和任务1141

第一节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的对象1141

第二节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的基本任务1146

一、纪检监察宣传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1146

二、纪检监察宣传教育的主题任务是使党员干部增强艰苦奋斗、廉洁从政意识1147

三、纪检监察宣传教育的目标任务是使党员干部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149

四、全面提高党员干部队伍和各级党组织的整体素质是纪检监察宣传教育的重要任务1149

第三节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要不断适应新形势1151

一、要准确把握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1151

二、要不断创新纪检监察宣传教育的思路1152

第六章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1154

第一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宣传教育1154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宣传教育1155

二、正确人生观的宣传教育1155

三、正确价值观的宣传教育1156

第二节 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宣传教育1156

一、权力观的宣传教育1157

二、地位观的宣传教育1157

三、利益观的宣传教育1158

第三节 发展观政绩观群众观的宣传教育1159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1159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1160

三、坚持正确的群众观1161

第四节 党的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1161

一、党的基本理论宣传教育1161

二、党的基本路线的宣传教育1165

三、党的基本纲领的宣传教育1167

四、党的基本经验的宣传教育1168

第五节 理想信念的宣传教育1170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1170

二、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问题1171

三、理想信念宣传教育要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核心内容常抓不懈1171

第六节 社会主义道德的宣传教育1172

一、从政道德教育1173

二、社会公德教育1174

三、职业道德教育1175

四、家庭美德教育1176

第七节 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宣传教育1177

一、积极开展党的优良作风的宣传教育1177

二、积极开展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教育宣传1178

第八节 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1179

一、以增强纪律意识为重点,加强党政纪条宣传教育1179

二、以提高全民法制意识为目标,加强国家法律法规宣传教育1180

第九节 反腐倡廉宣传教育1181

一、积极开展反腐倡廉理论宣传教育1181

二、积极开展反腐倡廉形势宣传教育1184

三、积极开展廉洁勤政宣传教育1185

第十节 党的先进性宣传教育1186

一、正确把握党的先进性的内涵1186

二、党的先进性的表现特征1186

三、反腐倡廉宣传教育要促进党的先进性建设1187

第十一节 典型示范宣传教育1188

第十二节 警示宣传教育1189

第十三节 廉政文化宣传教育1190

一、廉政文化的内涵1191

二、廉政文化的地位和作用1192

三、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和任务1194

四、廉政文化建设的方法途径1198

第七章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1202

第一节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的基本方法1202

一、直接灌输法1202

二、启发说服法1203

三、典型示范法1204

四、寓教于乐法1205

五、自我教育法1205

六、评比奖惩法1206

七、舆论监督法1207

第二节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1207

一、“三会一课”1208

二、民主评议1208

三、理论中心组学习1208

四、党政领导定期讲廉政党课1209

五、领导干部廉政谈话1209

六、廉政培训1210

七、主题宣传教育1210

八、专题辅导1210

九、新闻发布会1211

十、报告会1211

第八章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的载体1213

第一节 充分运用大众传媒载体1213

第二节 建立廉政教育基地载体1214

第三节 建设廉政文化载体1215

第四节 建立专门学习载体1216

第五节 正确运用信息网络载体1217

第六节 确立反腐倡廉的主体载体1219

第九章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机制1221

第一节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1221

第二节 强化宣传教育,建立党政领导机制1223

第三节 整合资源优势,建立协调运行机制1224

一、“大宣教”工作格局的提出1224

二、拓展工作领域,完善运行程序1225

第四节 培养典型群体,建立示范教育机制1227

第五节 增强宣教功能,建立舆论导向机制1227

第六节 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制度保障机制1229

第七节 增强宣教动力,建立评价反馈机制1229

第十章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队伍建设1231

第一节 加强纪检监察宣传教育队伍建设的必要性1231

一、加强宣传教育队伍建设是新时期搞好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1231

二、加强宣传教育队伍建设是搞好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保证1232

第二节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干部的基本素质1233

一、政治素质1233

二、作风素质1234

三、能力素质1235

第三节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干部的基本修养1236

一、提高宣传教育干部修养的重要性1237

二、提高宣教干部修养水平的基本途径1237

第十一章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组织领导1239

第一节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组织领导的必要性1239

一、加强组织领导是增强宣传教育工作动力的有效途径1239

二、加强组织领导是促进宣传教育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1239

三、加强组织领导,是不断提高宣传教育工作质量的有力保证1240

第二节 宣传教育组织领导的内容与途径1240

一、组织领导的基本内容1240

二、组织领导的实现途径1242

第三节 宣传教育组织领导的基本体系1244

一、宣传教育的领导体制1245

二、组织领导的网络化体系1245

第十二章 纪检监察宣传教育的效益评价、考核和科学管理1247

第一节 宣传教育的评价标准1247

第二节 宣传教育的考核原则1249

第三节 宣传教育的科学管理1252

一、科学管理的协调与控制1252

二、实施效果的检查与测定1253

第八篇 纪检监察与党内监督1257

第一章 党内监督的概述1257

第一节 党内监督的概念及党内监督的主体和客体1257

一、党内监督的概念1257

二、党内监督的主体和客体1262

第二节 党内监督的实质和目的1263

一、党内监督的实质1263

二、党内监督的目的1264

第三节 党内监督的依据和重点1266

一、党内监督的依据1266

二、党内监督的重点1268

第四节 党内监督意义1269

一、加强党内监督是坚持邓小平理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可靠保证1270

二、加强党内监督是保持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1271

三、加强党内监督是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需要1271

四、加强党内监督是保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1273

五、加强党内监督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现实需要1273

六、加强党内监督是各级干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重要保证1273

第五节 党内监督内容1275

一、关于遵守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维护中央权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议、决定及工作部署情况的监督1275

二、关于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法执政情况的监督1276

三、关于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的监督1277

四、关于保障党员权利情况的监督1278

五、关于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执行党和国家有关规定情况的监督1279

六、关于密切联系群众,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情况的监督1280

七、关于廉洁自律和抓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的监督1281

第二章 党内监督原则1282

第一节 民主和团结原则1282

一、发展党内民主是开展党内监督的重要目的1283

二、加强党内监督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途径1284

第二节 平等原则1285

一、党内所有的党员和党组织在党内监督中地位平等1285

二、党内所有党员监督的权利平等1286

三、党内监督的标准平等,即用统一的标准来监督每一个组织和党员1286

第三节 公开原则1288

第四节 群众原则1289

第五节 实事求是原则1291

第六节 依纪依法原则1292

一、依纪依法的基本含义1293

二、依纪依法对于正确开展党内监督的极端重要性1293

三、依纪依法开展党内监督必须注意的问题1294

第七节 制度和机制相统一原则1295

一、加强党内监督,完善党内监督制度是制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重要出发点1295

二、健全党内监督机制是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方向和目标1296

第八节 制约和保护的原则1297

一、正确处理监督制约与保护支持相结合的关系1297

二、监督制约与保护支持相结合原则的具体要求1298

第九节 教育和防范的原则1299

一、切实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党内监督健康发展的基础1299

二、把思想教育与党内监督结合起来,从源头上全程强化党内监督1300

第十节 分级负责原则1301

第三章 党内监督职责1304

第一节 党的各级委员会的监督职责1304

第二节 党的各级委员会委员的监督责任1306

第三节 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职责1308

第四节 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的监督责任1311

第五节 党员的监督责任与权利1312

第六节 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的监督责任1314

第四章 党内监督运行机制1315

第一节 党组织之间的监督1315

一、党的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之间的监督1315

二、党委与纪委之间的监督1317

第二节 党组织对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1318

第三节 党组织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1322

一、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执掌着重要权力,党内监督以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为重点,体现了监督的实质1322

二、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地位高、影响大,党内监督以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为重点对象,有利于发挥示范导向作用1324

三、党内监督以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为重点对象,有利于解决自下而上监督难的主要矛盾1324

四、有效预防和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重点加强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监督1326

第四节 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监督1328

第五节 党员之间的监督1329

第五章 纪检机关的监督1331

第一节 纪检机关的监督任务1332

一、对同级党委及其成员的监督1332

二、对所属范围内的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1333

三、加强对党内监督工作的检查指导1333

第二节 纪检机关的监督作用与实践1334

一、纪检机关的监督作用1334

二、纪检机关组织协调监督网络的探索和实践1334

三、加强纪检机关监督的要求1337

第六章 组织部门昀监督1342

第一节 概述1342

一、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在党内监督中的地位1342

二、组织部门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1345

第二节 监督作用及实践1348

一、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1348

二、组织部门干部监督信息网络的探索和实践1352

三、加强组织部门监督的要求1356

第七章 党内监督分类1361

第一节 机关党内监督1361

一、机关党内监督的重要性1362

二、机关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和原因1362

三、机关党组织党内监督原内容和原则1365

四、机关党内监督的方法和途径1367

五、加强机关党内监督的对策1369

第二节 企业单位党内监督1370

一、企业单位党内监督的内容1371

二、企业单位党内监督的问题和途径1372

三、加强企业单位党内监督的对策1374

第三节 事业单位党内监督1376

一、事业单位党内监督的现状1377

二、加强事业单位党内监督的对策1378

第四节 街道、乡镇党内监督1380

一、街道、乡镇党内监督的体制1380

二、街道党内监督的途径1382

三、乡镇党内监督的途径1386

第五节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内监督1390

一、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履行引导和监督职能的内容1390

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履行引导和监督职能应遵循的原则1391

三、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履行引导和监督职能的途径1392

第八章 党内监督制度建设1393

第一节 党内监督制度建设概述1393

一、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意义1393

二、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1395

三、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要求1396

第二节 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度1399

一、建立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度的意义1399

二、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度的内容1402

三、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度在党内的实践和运用1403

四、实行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的要求1405

第三节 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制度1412

一、建立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制度的意义1413

二、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制度的内容1414

三、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制度在党内的实践和运用1418

四、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在党内的实践和运用1423

五、执行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制度的要求1426

第四节 述职述廉制度1428

一、建立述职述廉制度的意义1428

二、述职述廉制度的内容1430

三、述职述廉制度在党内的实践和运用1434

四、实行述职述廉制度的要求1435

第五节 民主生活会制度1436

一、建立民主生活会制度的意义1437

二、民主生活会制度的内容1439

三、民主生活会制度在党内的实践和运用1446

四、坚持和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的要求1447

第六节 信访处理制度1450

一、建立信访处理制度的意义1450

二、信访处理制度的内容1451

三、信访处理的特点1453

四、信访处理制度在党内的实践和运用1454

五、做好信访处理的要求1455

第七节 巡视制度1457

一、建立党内巡视制度的意义1457

二、巡视制度的内容1459

三、巡视制度在党内的探索和实践1463

四、做好巡视工作的要求1464

第八节 谈话和试勉制度1466

一、建立谈话和诫勉制度的意义1466

二、建立谈话和诫勉制度的作用1468

三、谈话和诫勉制度的内容1469

四、做好谈话和诫勉的要求1473

第九节 舆论监督制度1474

一、建立舆论监督制度的意义1475

二、舆论监督制度的内容1477

三、舆论监督的特点1479

四、信息与网络技术使舆论监督的影响更加广泛1480

五、做好舆论监督的要求1482

六、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稳定的标准1487

第十节 询问和质询制度1488

一、建立询问和质询制度的意义1488

二、询问和质询制度的内容1489

三、实施询问和质询制度的要求1494

第十一节 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制度1496

一、建立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制度的意义1496

二、党内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制度与人大的罢免制度的区别1496

三、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制度的内容1498

四、实施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制度的要求1501

第九章 监督保障1504

第一节 监督保障的内容1505

一、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1505

二、建立健全党内的日常工作制度1506

三、鼓励、支持和保护党组织和党员在党内监督中发挥作用1508

四、认真查处违反《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行为1510

五、保障党员和党组织的申诉权1512

第二节 搞好监督保障的要求1513

一、要完善党内监督制度1513

二、要履行党内监督职责1513

三、要抓好《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贯彻落实1514

第十章 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1515

第一节 概述1515

一、党外监督的意义1515

二、党外监督的形式1516

第二节 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关系1522

一、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互依赖、互为补充1523

二、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对独立、相互制约1525

三、正确处理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关系的要求1527

第九篇 纪检监察与反腐倡廉153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理论的由来与发展1531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反腐倡廉历史简要回顾1531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531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533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534

第二节 党的三代主要领导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反腐倡廉理论的突出贡献1536

一、毛泽东同志大力倡导的作风1536

二、反腐倡廉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540

三、反腐倡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544

第三节 新时期反腐倡廉的基本经验1554

一、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反腐败斗争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1555

二、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1555

三、必须坚持反腐败三项工作一起抓,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1556

四、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1556

五、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1556

六、必须坚持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动手反腐败的局面1557

七、必须坚持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的实践1557

八、必须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从时代和战略的高度长期深入地开展反腐倡廉1557

第四节 近年来在反腐倡廉中存在的几种不正确的思想倾向1558

一、当前反腐倡廉中几种不正确思想倾向的表现1558

二、充分认识上述不正确思想倾向可能造成的危害1560

三、克服错误思想必须正确理解和执行党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方针1562

四、克服错误思想必须掌握科学理论1563

第二章 《实施纲要》是新时期反腐倡廉的指导性文件1565

第一节 《实施纲要》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1565

一、《实施纲要》的主要内容1566

二、《实施纲要》的精神实质1566

第二节 深刻领会《实施纲要》的重要意义1572

第三节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1574

一、反腐倡廉教育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1575

二、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党全社会1576

三、建立和完善反腐倡廉教育的“大宣教”格局1577

第四节 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的基本制度1578

一、制度建设在惩防腐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1578

二、完善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制度1579

三、完善反腐倡廉相关法律和规范国家工作人员从政行为的制度1582

四、完善防治腐败的惩治机制、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1584

五、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是制度建设的改革和创新1584

第五节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1589

一、监督制约的重点1590

二、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1591

第六节 充分发挥惩治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的重要作用1596

第七节 开展反腐倡廉工作,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五个关系”1598

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的关系1598

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廉政与勤政的关系1598

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的关系1598

四、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长期性任务与阶段性目标的关系1599

五、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关系1599

第三章 加强党性修养是反腐倡廉的重要基础1600

第一节 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十分必要1600

一、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的终身必修课1600

二、加强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迫切需要1602

三、加强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完成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1605

第二节 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1606

一、加强理想信念修养1606

二、加强理论修养1608

三、加强宗旨修养1609

四、加强道德品质修养1609

五、加强组织纪律修养1612

六、加强知识能力修养1613

第三节 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途径1615

一、加强学习1615

二、注重实践1616

三、接受监督1618

四、贵在自觉1618

五、重在坚持1619

第四章 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保证1620

第一节 党员干部必须坚定政治立场1620

一、自觉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基本理论1620

二、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625

三、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1628

四、全面贯彻落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1629

第二节 党员干部必须端正作风1631

一、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1632

二、正确认识目前党风的状况1635

三、贯彻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1636

四、切实解决“五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1637

五、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641

六、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1642

七、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1643

第三节 党员干部必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1644

一、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气节1644

二、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1645

三、坚持职业道德操守1646

四、严格廉洁自律1648

第四节 党员干部必须遵守廉政行为规范和党纪国法1652

一、严格遵守廉政行为规范1652

二、严格遵守党纪国法1653

第五章 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659

第一节 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的现实和深远意义1660

一、坚持反腐败是我党的一贯思想1660

二、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1661

第二节 新时期深入开展反腐倡廉,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遏制腐败滋生的方针1662

一、深刻理解十六字战略方针的精神实质1662

二、贯彻落实十六字战略方针要处理好的两个关系1663

第三节 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要抓住几个关键1664

一、发展民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1664

二、克服滋生腐败的体制性障碍,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1668

三、动员和依靠群众,走好群众路线1671

四、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1672

第十篇 纪检监察党政干部管理制度1679

第一章 党政干部管理工作概述1679

第一节 干部制度建设的历史回顾1679

一、干部制度的产生和形成1679

二、党的干部制度的发展1681

三、党的干部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1683

第二节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干部制度的重要性1686

一、科学的干部制度是建立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根本保证1686

二、干部制度建设应体现的基本精神1688

三、干部制度优劣的评价标准1689

第三节 干部制度改革与建设的目标1693

一、逐步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1695

二、建立一套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1696

三、形成一套法制完备、纪律严明的监督体系1698

第二章 干部离退休制度的建立1701

第一节 建国后党初次提出干部任期制的思想1701

一、毛泽东关于党内设二线的主张与实践1701

二、中央领导人对干部能升能降的论述1702

三、减少副职和安排老干部担任荣誉职务1703

第二节 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的确立1704

第三节 建立干部的离退休制度1709

第四节 干部队伍新老交替的实施1714

一、实行干部队伍新老交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1714

二、设立顾问委员会,解决又退又用的问题1717

三、大批老干部响应党的号召,退居二线或离退休1718

四、调整各级领导班子1721

第三章 干部选拔任用1723

第一节 大力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1723

一、后备干部制度1723

二、重视对妇女干部的培养与选拔1724

三、抓紧对青年干部的教育培养1726

四、加大选拔任用年轻干部的力度1727

第二节 全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1728

一、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进展情况1729

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主要成效1732

三、进一步推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1733

第三节 全国党政机关推行竞争上岗制度1734

一、竞争上岗工作的发展情况1734

二、推行竞争上岗的主要成效1736

三、竞争上岗工作有待完善1737

第四节 在干部能上能下方面的探索1738

第五节 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1741

第六节 深化干部选任制度改革1747

一、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创新成果1747

二、进一步完善干部选任制度1749

三、由“选任制”向“选举制”发展1755

第四章 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760

第一节 我国干部管理制度及其改革1760

第二节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1763

第三节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完善1769

一、公务员制度实施十多年来的主要成绩及存在的问题1769

二、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重要作用1771

三、公务员法的特点和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1773

第四节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1775

一、建立公务员制度所依据的原则1775

二、公务员的条件、义务与权利1776

三、公务员的职务与级别1777

四、公务员的录用1781

五、公务员的考核1787

六、公务员的职务任免1788

七、公务员职务的升降1790

八、公务员的奖励与惩罚1793

九、公务员的培训1795

十、公务员的交流与回避1796

十一、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1797

十二、公务员辞职辞退1798

十三、公务员的退休1800

十四、公务员的申诉控告1801

十五、公务员的职位聘任1802

十六、公务员监督1803

第五节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及实施的意义1805

第五章 建立健全干部考核制度1809

第一节 干部考核制度的历史回顾1809

一、干部考核制度的雏形1809

二、干部考核制度的形成1810

第二节 建立党政干部年度工作考核制度1813

第三节 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与相关规定1815

第四节 干部考核制度的深化1821

一、公务员考核的原则、内容和标准1823

二、公务员考核的方法程序1825

三、干部考核制度的新发展1827

第五节 干部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1833

一、重定性考核,轻定量考核1833

二、考核中的神秘主义和按领导意图办事1835

三、考核与奖惩结合不紧密1836

第六节 干部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方向1837

一、坚持实绩与群众公论的内在统一1837

二、健全干部考核制度1838

三、考核制度需要不断创新1840

第六章 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1842

第一节 干部教育培训的方针政策1842

一、《关于中央党政机关干部教育工作的决定》1842

二、《关于党校教育的正规化的决定》1845

三、《关于干部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正规化的规定》1848

四、《关于加强干部培训工作的通知》1849

第二节 中央党校工作的不断改进1850

一、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1850

二、全国党校工作座谈会1851

三、江泽民关于加强党校建设的重要讲话1853

第三节 干部培训走向正规化、制化度与规范化1856

第四节 干部培训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1857

一、干部培训工作的进展1857

二、培训工作的加强1859

三、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显著成绩1863

四、各地探索干部培训的方法1865

五、干部培训教育制度的创新成果1866

第五节 进一步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18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