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司法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司法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0965099.jpg)
- 周玉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79950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638页
- 文件大小:123MB
- 文件页数:667页
- 主题词:司法-法的理论-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司法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节 司法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1
一、司法体制1
二、司法规范1
三、司法活动2
四、司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2
第二节 司法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3
一、司法学研究是司法理论研究的需要3
二、司法学研究是司法改革的需要3
三、司法学研究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4
四、司法学研究是司法实践的需要4
五、司法学研究是法学教育的需要5
第三节 司法学的体系5
一、司法本体问题5
二、司法伦理问题6
三、司法方法艺术问题6
四、司法的外部关系问题6
第四节 司法学研究的方法6
一、唯物辩证的方法7
二、价值分析的方法8
三、实证分析的方法8
四、系统论的方法13
第一编 司法概论13
第一章 司法概述13
第一节 司法的概念13
一、司法的词义考释13
二、目前对司法概念的定义14
三、本书对司法概念的界定16
四、司法要件构成17
第二节 中国司法的产生和发展19
一、古代司法19
二、近代司法22
三、现代司法23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25
第三节 司法的历史类型27
一、专制司法27
二、直接民主司法27
三、集权式民主司法28
四、法治司法28
第四节 司法的基本功能29
一、权利救济功能29
二、公权制约功能30
三、纠纷终结功能32
第五节 司法在法治体制中的地位33
一、法治体制概述33
二、司法是法治的标志35
三、加强司法是法治建设的重点36
第二章 司法权37
第一节 司法权的概念37
一、什么是司法权37
二、警察权的属性38
三、检察权的定位38
四、司法权的来源39
五、司法权的性质40
第二节 司法权的特征41
一、专门性41
二、被动性41
三、中立性42
四、程序性43
五、判断性43
六、终局性44
第三节 司法权的独立与制约44
一、司法权独立的内涵与意义44
二、司法权独立的保障46
三、司法权制约的内涵与意义48
四、司法权制约的保障49
第四节 司法权在国家权力中的地位50
一、何为国家权力50
二、中国古代对司法权的定位51
三、司法权在世界主要国家宪法中的定位53
四、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及其本质55
五、社会主义的权力分工及其本质56
第三章 司法的基本规律59
第一节 国家干预规律59
一、国家性60
二、阶级性60
三、人民性60
四、公益性60
第二节 对立冲突规律61
一、对立冲突是司法的本源61
二、对立冲突是司法的动力61
三、解决冲突是司法的核心61
第三节 居中裁判规律62
一、司法必须保持中立的立场62
二、司法的本质在于判断62
三、司法必须有明确的结论62
第四节 排他规律62
一、排斥其他权力进入63
二、排斥其他因素的影响63
三、排斥其他方式和途径重新处理63
第四章 司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64
第一节 司法的基本原则64
一、司法公正原则64
二、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66
三、严格依法办事原则68
四、证据裁判原则69
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72
六、司法责任原则73
第二节 司法的基本要求74
一、正确74
二、合法75
三、及时75
第五章 司法理念76
第一节 司法理念的价值基础77
一、公平正义77
二、权利本位80
第二节 司法理念的行为指引81
一、法律至上81
二、公平中立82
三、司法为民82
四、服务大局84
五、定分止争86
第二编 司法体制91
第六章 司法体制概述91
第一节 司法体制的概念91
一、司法体制的含义91
二、司法体制与相关概念91
三、司法体制的特征93
第二节 我国司法体制95
一、我国司法体制的历史演进95
二、我国司法的组织体系96
三、我国司法的相关制度98
第三节 我国司法体制改革101
一、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01
二、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103
第七章 司法机关106
第一节 人民法院体系106
一、人民法院体系概述106
二、最高人民法院107
三、地方各级人民法院108
四、专门人民法院109
五、人民法院体系与司法体制改革111
第二节 人民法院内部机构设置114
一、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概述114
二、业务部门115
三、非业务部门119
四、人民法院内设机构与司法体制改革120
第三节 人民法院审判组织122
一、人民法院审判组织概述122
二、独任庭122
三、合议庭123
四、审判委员会124
五、人民法院审判组织与司法体制改革126
第八章 司法人员130
第一节 司法人员概述130
一、司法人员的概念130
二、司法人员的分类130
三、司法人员的选任与任命130
四、司法人员的职责131
五、司法人员的管理131
六、司法人员的培训132
七、司法人员的保障132
八、司法人员的惩戒133
第二节 法官133
一、法官的概念与特征133
二、法官的等级134
三、法官的选任136
四、法官的培训137
五、法官的薪酬137
六、法官的奖励和惩戒138
七、法官的职业保障139
八、法官制度改革139
第三节 司法辅助人员142
一、司法辅助人员的概念142
二、司法辅助人员的分类142
三、司法辅助人员的性质与职责142
四、司法辅助人员的选任142
五、司法辅助人员的管理与考核143
六、法官助理143
七、书记员145
八、司法警察146
第四节 司法行政人员147
一、司法行政人员的概念147
二、司法行政人员的性质与职能147
三、司法行政人员的分类148
四、司法行政人员的选任与晋升149
五、司法行政人员的管理与考核149
六、司法行政人员有关制度改革149
第三编 司法职能153
第九章 司法职能概述153
第一节 司法职能的概念、特征和分类153
一、司法职能的概念153
二、司法职能的基本特征154
三、司法职能的分类155
第二节 司法职能定位156
一、司法职能定位156
二、司法职能的发展变化157
三、司法职能的改革展望160
第十章 刑事审判162
第一节 刑事审判概述162
一、刑事审判的概念162
二、刑事审判的特征162
第二节 刑事审判的职责范围和职能作用164
一、刑事审判的职责范围164
二、刑事审判的职能作用165
第三节 刑事审判的历史沿革166
一、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刑事审判(1927~1949年)166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刑事审判(1949~1979年)167
三、社会主义法治逐步完善时期的刑事审判(1979年至今)167
第四节 刑事案件的特点168
一、刑事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168
二、刑事案件具有隐蔽性、客观性169
三、刑事案件具有复杂、多样性169
四、刑事案件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和突发性171
五、侵害行为的不可逆转性和社会关注性172
第五节 刑事审判的基本原则172
一、人权保障原则173
二、罪刑法定原则173
三、无罪推定原则174
四、罪刑相适应原则174
五、司法审查原则174
六、辩护原则175
七、惩罚与预防相结合原则175
八、政策指导原则176
第六节 刑事审判的发展趋势176
一、刑事审判理念的发展趋势176
二、刑事诉讼建构前瞻177
第十一章 民事审判179
第一节 民事审判概述179
一、民事审判的概念179
二、民事审判的特征179
第二节 民事审判的职责范围和职能作用181
一、民事审判的职责范围181
二、民事审判的职能作用182
第三节 民事审判的历史沿革184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事审判184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民事审判185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民事审判185
第四节 民事案件的特点186
一、民事案件结构和类型日趋多样186
二、权益诉求更加多元187
三、侧重维护静态秩序和动态安全187
四、群体性纠纷明显增多188
五、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相互交融188
第五节 民事审判的基本原则188
一、遵循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188
二、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相结合的原则189
三、尊重公序良俗和民间习惯的原则189
四、坚持调判结合,调解优先的原则190
第六节 民事审判的发展趋势190
一、案件总量持续高位增长191
二、范围和领域持续扩展191
三、利益诉求日益高额化191
四、责任承担社会化趋势明显192
五、精准适用法律难度增大192
六、案件处理更加注重经验和逻辑的结合193
七、法学理论应用日趋突出193
第十二章 商事审判194
第一节 商事审判概述194
一、商事审判的概念194
二、商事审判的特征195
第二节 商事审判的职责范围和职能作用196
一、商事审判的职责范围196
二、商事审判的职能作用197
第三节 商事审判的历史沿革199
一、经济审判阶段(1979~2000年)199
二、大民事审判格局下的民商事审判阶段(2000~2010年)199
三、商事审判阶段(2010年至今)200
第四节 商事案件的特点200
一、商事案件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201
二、商事案件诉讼主体的交易能力强201
三、商事案件复杂多样且专业技术性强201
四、商事案件中调解与判决的作用不同202
第五节 商事审判的基本原则203
一、确认营利和保护营利原则203
二、合同自由和商主体自治原则203
三、维护交易安全原则204
四、商法优先适用和尊重商事交易规则惯例的原则204
第六节 商事审判的发展趋势204
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给商事审判带来更为繁重的任务205
二、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对商事审判提出新的挑战205
三、市场主体多元化和政府职能转变,使商事案件增加205
四、市场交易形式、手段的变化,使新类型商事案件不断涌现206
五、立法逐步健全和完善,将扩展商事审判工作的新领域206
第十三章 知识产权审判208
第一节 知识产权审判概述208
一、知识产权审判的概念208
二、知识产权审判的特征209
第二节 知识产权审判的职责范围和职能作用211
一、知识产权审判的职责范围211
二、知识产权审判的职能作用211
第三节 知识产权审判的历史沿革213
一、知识产权审判的初始阶段(1982~2000年)213
二、知识产权审判的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214
第四节 知识产权案件的特点215
一、权属性质关系复杂215
二、专业技术性强215
三、新类型案件层出不穷215
四、审理难度日益加大216
五、社会影响大,关注程度高216
第五节 知识产权审判的基本原则216
一、平等保护原则216
二、适度保护原则217
三、全面赔偿原则217
四、利益平衡原则218
五、司法政策指导原则218
第六节 知识产权审判的发展趋势219
一、知识产权审判模式的发展219
二、知识产权审判机构的发展221
第十四章 行政审判222
第一节 行政审判概述222
一、行政审判的概念222
二、行政审判的特征223
第二节 行政审判的职责范围和职能作用224
一、行政审判的职责范围224
二、行政审判的职能作用225
第三节 行政审判的历史沿革227
一、适用民事诉讼法审理行政案件阶段(1982~1990年)227
二、行政诉讼法施行的初始阶段(1990~1999年)227
三、行政诉讼制度完善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228
第四节 行政案件的特点230
一、行政案件的诉讼标的是行政执法行为的合法性230
二、行政案件的当事人存在着事实上的地位不平等231
三、行政案件种类繁多,主要案件类型相对稳定集中231
四、行政案件的裁判方式带有复审性特点,一般不适用调解结案232
第五节 行政审判的基本原则233
一、合法性审查原则233
二、被告承担举证责任原则237
三、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237
第六节 行政审判的发展趋势238
一、保护诉权,突破行政案件立案难的瓶颈制约238
二、改革行政审判体制,推行行政案件集中管辖238
三、扩大司法审查的范围和强度239
四、完善行政诉讼证据制度239
五、增加裁判方式种类,丰富裁判方式240
第十五章 国家赔偿审判241
第一节 国家赔偿审判概述241
一、国家赔偿审判的概念241
二、国家赔偿审判的特征242
第二节 国家赔偿审判的职责范围和职能作用243
一、国家赔偿审判的职责范围243
二、国家赔偿审判的职能作用245
第三节 国家赔偿审判的历史沿革246
一、国家赔偿审判制度初创时期(1949~1982年)246
二、国家赔偿审判实务探索时期(1982~1989年)246
三、国家赔偿审判初步发展时期(1989~1994年)247
四、国家赔偿审判全面开展时期(1994~2010年)247
五、国家赔偿审判不断完善时期(2010年至今)247
第四节 国家赔偿案件的特点248
一、国家赔偿案件解决的是次生社会纠纷248
二、国家赔偿案件中义务主体与责任主体相分离248
三、国家赔偿案件种类具有严格的限定性248
四、国家赔偿案件侧重于权利救济249
第五节 国家赔偿审判的基本原则249
一、法定赔偿原则249
二、及时方便赔偿原则250
三、权益保障与权力监督并重原则250
四、依法赔偿和善后安抚相结合原则251
第六节 国家赔偿审判的发展趋势251
一、根据国家财力逐步放宽国家赔偿的范围251
二、国家赔偿标准逐步由抚慰型向补偿型转变251
三、国家赔偿程序更加科学252
四、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趋于多元化252
第十六章 强制执行254
第一节 强制执行概述254
一、强制执行的概念254
二、强制执行的特征254
第二节 强制执行的职责范围和职能作用256
一、强制执行的职责范围256
二、强制执行的职能作用257
第三节 强制执行工作的历史沿革258
一、审执合一阶段258
二、审执分离阶段259
第四节 强制执行的基本原则259
一、执行标的有限原则260
二、执行方式适当原则260
三、执行效率原则261
第五节 强制执行的基本程序262
一、执行启动262
二、执行准备263
三、执行实施263
四、执行程序结束263
五、执行救济264
第六节 强制执行措施265
一、查封、扣押265
二、冻结、划拨265
三、拍卖、变卖265
四、以物抵债266
五、执行惩戒266
第七节 强制执行的发展趋势266
一、执行权的性质267
二、制定《民事强制执行法》267
三、完善执行公开机制267
四、完善执行联动机制268
五、完善执行救助机制268
第十七章 司法宣传270
第一节 司法宣传概述270
一、司法宣传的概念270
二、司法宣传的特征270
三、司法宣传的基本原则272
第二节 司法宣传的内容273
一、依法治国理念273
二、宪法和法律273
三、审判执行活动274
四、典型案件274
五、法院工作275
六、干警风貌275
第三节 司法宣传的功能作用276
一、弘扬法治精神276
二、教育引导民众276
三、提升司法公信277
四、促进法院工作277
第四节 司法宣传的方式途径277
一、通过审判执行活动开展司法宣传278
二、通过巡回就地审判开展司法宣传278
三、通过以案讲法开展司法宣传278
四、借助媒体力量开展司法宣传279
第五节 司法宣传工作机制279
一、司法宣传工作联动机制279
二、新闻采访受理及办理机制280
三、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281
第六节 司法宣传的发展完善282
一、通过司法公开扩大司法宣传效果282
二、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关系283
三、舆情监测和研判285
第十八章 司法建议286
第一节 司法建议概述286
一、司法建议的概念286
二、司法建议的特征286
第二节 司法建议的功能287
一、影响公共政策制定287
二、促进依法行政287
三、丰富社会管理形式288
四、促进审判职能发挥288
五、拓宽司法服务渠道288
第三节 司法建议制度的历史沿革289
一、情理法合一的法制传统289
二、前苏联司法模式的影响289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290
四、司法建议的新发展290
五、现行制度的规定290
第四节 司法建议的种类和适用范围291
一、司法建议的分类291
二、司法建议的适用范围292
第五节 司法建议书的制作293
一、司法建议书的格式293
二、司法建议书的制作294
三、司法建议工作流程296
第六节 司法建议制度的发展完善297
一、细化司法建议工作规定297
二、健全司法建议工作制度297
三、强化司法建议落实力度298
第四编 司法运行303
第十九章 司法程序303
第一节 司法程序概述303
一、司法程序的概念303
二、司法程序的构成要件304
三、司法程序的特征305
四、司法程序的分类306
第二节 程序与实体307
一、程序与实体的关系307
二、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立法观照308
三、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实证表现309
第三节 程序正义与正当程序310
一、程序正义310
二、正当程序的基本要素312
三、正当程序理论的发展与应用314
第二十章 司法根据316
第一节 诉请根据316
一、起诉是启动司法程序的根据316
二、撤诉是终结司法程序的根据317
三、诉请是作出司法裁判的根据318
四、变更诉讼请求319
五、法院的释明320
第二节 事实根据321
一、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321
二、证明标准322
三、事实认定324
第三节 法律根据326
一、法的渊源326
二、法律规范选择适用规则329
第二十一章 司法过程330
第一节 司法管辖330
一、司法管辖概说330
二、确定管辖的原则331
三、管辖的分类332
第二节 司法程序启动333
一、案件受理333
二、立案登记制度改革334
三、开庭审理前的准备335
第三节 案件审理336
一、开庭审理的意义336
二、庭审过程及模式337
第四节 司法结案340
一、司法结案概说340
二、司法结案的方式340
第五节 审判流程管理341
一、审判流程管理概述341
二、审判流程的节点控制342
三、审限制度343
第二十二章 司法监督346
第一节 司法监督概述346
一、司法监督的概念346
二、司法监督的要素与分类347
三、司法监督的功能349
第二节 司法监督的基本要求与模式选择350
一、司法监督的基本要求350
二、司法程序系统自治是司法监督的理想模式352
三、系统自治性司法监督模式的构成352
第三节 我国司法监督制度的改进与完善354
一、我国司法监督制度的构成354
二、我国司法监督制度改进的总体要求356
三、改革完善我国司法监督制度的基本思路358
第二十三章 司法评估361
第一节 司法评估概述361
一、司法评估的概念、特征和分类361
二、司法评估的基本原则363
三、司法评估的构成364
四、司法评估的功能366
第二节 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评估367
一、案件质量评估的背景367
二、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评估的发展368
三、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评估体系构成369
四、人民法院案件质量评估存在的问题370
第三节 我国司法评估的改进方向371
一、完善司法评估的体系371
二、科学运用司法评估结果372
三、构建司法社会评估机制373
第二十四章 司法责任375
第一节 司法责任概述375
一、司法责任的概念375
二、司法责任的种类375
三、建立科学的司法责任制度377
第二节 司法责任的构成及特征378
一、司法责任的构成378
二、司法责任的特征380
第三节 司法责任的追究380
一、司法责任追究的基本原则380
二、司法责任追究的程序381
三、刑事责任的追究程序382
第四节 司法责任制度的完善382
一、我国司法责任制度的沿革与现状382
二、我国司法责任制度的完善383
三、健全完善法官任职保障制度384
第五编 司法伦理389
第二十五章 司法伦理的概念及价值389
第一节 司法伦理的概念389
一、什么是伦理389
二、司法伦理的概念390
第二节 司法伦理与法律伦理、伦理司法的概念辨析392
一、司法伦理与法律伦理392
二、司法伦理与伦理司法393
第三节 司法伦理的价值393
一、能够促使司法更加符合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393
二、能够为司法改革和司法体制的完善提供指导394
三、能够使司法活动树立更为明确的道德规范394
第二十六章 司法伦理与司法的关系395
第一节 司法是司法伦理产生的前提395
第二节 司法伦理是司法的道德性保障396
一、司法伦理指导司法体系的构建396
二、实现司法公正是司法伦理的基本目标397
三、司法伦理是树立司法权威的正当性基础397
第三节 当代中国司法伦理与司法之间的关系状况398
一、司法伦理与司法之间存在更为明显的冲突398
二、司法对司法伦理的需求更加迫切399
三、司法伦理建设的重点在司法从业者的伦理教育399
第二十七章 司法伦理的形成与发展401
第一节 中国传统司法伦理的形成与发展401
一、道德性思维对司法的决定性影响401
二、中国传统司法伦理中的核心价值403
三、简评404
第二节 西方司法伦理的形成与发展404
一、中西方司法伦理的基础性差异405
二、西方司法伦理的体系特点406
三、简评407
第二十八章 司法伦理的内涵409
第一节 司法伦理的组成部分409
一、政治伦理409
二、社会伦理410
三、程序伦理410
四、裁判伦理410
第二节 我国司法伦理的具体内容411
一、秉持忠诚411
二、追求公正413
三、保持独立415
四、严守清廉417
五、保障人权418
第二十九章 司法伦理的建设420
第一节 全面加强司法伦理制度建设420
一、全面整合司法伦理规范420
二、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421
三、开展对司法伦理的研究422
第二节 整体加强司法伦理教育422
一、加强法学学生的司法伦理教育422
二、加强司法从业人员的司法伦理教育423
三、加强面向全社会的司法伦理教育423
第三节 建立完善的激励和制约机制423
一、建立良好的司法职业保障体系424
二、明确对司法人员行为的判断标准424
三、建立科学的惩戒体系425
第六编 司法技能429
第三十章 司法思维429
第一节 司法思维概述429
一、司法思维的概念429
二、司法思维的特征429
三、司法思维与其他法律职业者法律思维的区别432
第二节 司法思维的误区434
一、习惯性的行政思维434
二、被滥用的政治思维435
三、非理性的道德情感思维436
四、机械式的僵化思维436
第三节 司法思维的培育437
一、确立法的独立价值观,培育理性思维437
二、培养对法律的信仰438
三、以司法职业化取代司法行政化438
四、法学教育和法官选拔从记忆型向思维型转向438
五、强化司法裁判的说理439
六、建立法律职业群体的相互交流机制439
第三十一章 司法推理441
第一节 司法推理概述441
一、司法推理的概念441
二、司法推理的特征442
三、司法推理的功能443
第二节 司法推理的运用方式444
一、形式司法推理444
二、实质司法推理448
第三节 司法推理在司法实践中的问题与改进452
一、司法推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452
二、促进和提升司法推理的运用453
第三十二章 司法论证455
第一节 司法论证概述455
一、司法论证的含义455
二、司法论证的理论演进455
第二节 司法论证的特征及价值458
一、司法论证的特征458
二、司法论证的价值460
第三节 司法论证的规则461
一、明确待证论题462
二、合理分配举证责任462
三、论证语言清晰明确462
四、通过推理展示论证理由的充分性462
五、须对事实、规范及其逻辑联系综合进行证成463
六、论证结论具有可接受性464
第三十三章 司法技术466
第一节 司法技术概述466
第二节 司法技术的实践应用467
一、查明事实的技术467
二、法律适用的技术470
三、法律解释的技术472
第三节 法律技术的实践理性474
一、事物本质474
二、法律原理475
三、司法经验475
第三十四章 司法方法476
第一节 司法方法概述476
一、司法方法的概念476
二、司法方法的要素476
三、司法方法的特征477
第二节 司法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478
一、立案审查方法478
二、庭前准备方法480
三、开庭审理方法480
四、指导举证方法481
五、组织质证方法482
六、文书制作方法484
第三节 科学司法方法的养成486
一、现代司法理念的指导486
二、法官素质的培养486
三、裁判方法的正确运用487
第三十五章 司法艺术488
第一节 司法艺术概述488
一、艺术的概念488
二、司法艺术的概念488
第二节 司法艺术的运用490
一、标准和功能490
二、司法艺术在司法实践中的表现形式492
第三节 司法艺术的素质养成494
一、树立法律信仰494
二、培育法律职业道德和操守494
三、累积理论知识和经验495
四、运用法律思维习惯和法律方法496
五、恪守司法作风496
六、提升驾驭和决策能力497
七、提高表达能力497
八、历练体会、感知、理解和展现人性的能力498
第七编 司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501
第三十六章 司法与经济建设501
第一节 司法与经济的辩证关系501
一、经济是司法的根源501
二、经济决定和制约司法的发展502
三、司法反作用于经济502
第二节 经济决定制约司法的表现503
一、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司法503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司法504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司法504
第三节 司法服务经济的实践505
一、市场经济对司法服务的要求505
二、司法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途径507
三、司法为经济发展服务应当遵循的原则508
第三十七章 司法与政治建设510
第一节 司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510
一、政治与政治体系510
二、司法的政治属性512
第二节 政治体系中的司法实践513
一、司法在政治体系中的结构和功能513
二、司法的政治困境515
第三节 司法与政治:法治共识与基础518
一、司法与政治:法治共识518
二、司法与政治:顶层设计与策略推进520
第三十八章 司法与文化建设522
第一节 司法与文化的一般关系522
一、司法与文化的内涵范畴522
二、司法与文化的紧密互动524
三、司法文化的发展与完善525
第二节 文化有利于推动司法发展526
一、文化体现并表达司法的价值追求526
二、文化是推进司法改革的社会力量528
三、文化是影响司法公正的精神土壤531
第三节 司法有助于促进文化建设533
一、司法是文化建设制度化的保障533
二、司法是文化安全与繁荣的根基534
三、司法提高文化自觉性与创新力536
第三十九章 司法与社会建设538
第一节 司法与社会的一般关系538
一、“社会”概念探析538
二、从法律的起源审视法律与社会的关系540
三、司法与社会的关系界说541
第二节 社会对司法的影响作用543
一、社会的习俗、观念对司法的实施产生影响543
二、社会的变迁是司法变革的重要决定力量545
第三节 司法对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547
一、有助于社会法治精神和意识的培育547
二、履行社会控制功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549
三、保障促进社会发展551
第四十章 司法与生态文明建设553
第一节 司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553
一、生态文明建设概述553
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司法工作的开展553
三、生态文明建设对司法工作提出新的要求554
四、司法工作保障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555
第二节 我国环境司法面临的主要问题555
一、司法理念还有待提升556
二、生态性权利未纳入司法保障范畴556
三、环境司法专门化程度仍然不足556
四、司法体制设置不利于保障环境权557
五、环境资源公益诉讼有待进一步完善557
六、司法人员不能适应环境司法的需要557
第三节 我国环境司法的完善558
一、完善环境司法工作的意义558
二、完善环境司法工作的基本要求559
三、完善环境司法工作的主要内容560
第八编 司法主权与国际司法合作565
第四十一章 司法主权565
第一节 司法主权概述565
一、司法主权的渊源与概念565
二、司法主权的性质568
三、司法主权的内容569
第二节 司法主权的限制572
一、司法主权限制的法律依据572
二、司法主权限制的具体情形574
第三节 我国维护司法主权的历史与发展580
一、近代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制度及影响581
二、我国维护司法主权的斗争585
三、当代中国对司法主权的保障及发展587
第四十二章 国际司法合作592
第一节 国际司法合作概述592
一、国际司法合作的概念592
二、国际司法合作的意义593
第二节 国际司法合作的原则595
一、尊重主权的原则595
二、平等互利的原则596
三、协调与礼让的原则596
第三节 国际司法合作的依据597
一、国际司法合作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598
二、国际司法合作法律适用的例外情形598
第四节 国际司法合作的内容与途径599
一、国际民商事司法合作600
二、国际刑事司法合作611
第五节 我国的区际司法合作制度625
一、区际民商事司法合作626
二、区际刑事司法合作632
后记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