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冶镇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大冶镇志
  • 郝焕斌主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506198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945页
  • 文件大小:98MB
  • 文件页数:983页
  • 主题词:乡镇-地方志-登封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大冶镇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述1

大事记6

卷一 地理 区划34

第一章 地理概貌 建置区划34

第一节 位置与概貌34

第二节 建置沿革35

第三节 区划36

第二章 地名37

第一节 大冶37

第二节 行政村和自然村38

第三章 山脉 河流43

第一节 山脉43

第二节 河流45

第四章 土壤47

第一节 土壤类别47

第二节 土种分布及主要性能51

第三节 土壤的特点及改良措施53

第五章 气候53

第一节 四季气候变化54

第二节 气温55

第三节 风56

第四节 降水56

第五节 空气湿度和蒸发57

第六节 主要气象性灾害58

卷二 自然资源60

第一章 土地资源60

第一节 农用地60

第二节 镇村与厂矿所用集体土地60

第三节 未利用地61

第四节 国有土地61

第五节 土地复垦与开发61

第六节 土地保护62

第二章 水资源71

第一节 地表水71

第二节 地下水71

第三章 矿产资源72

第一节 煤炭72

第二节 铝土矿73

第三节 铁矿73

第四节 镓矿74

第五节 锂矿75

第六节 磷矿75

第七节 灰岩76

第八节 白云岩76

第九节 高岭土76

第四章 生物资源77

第一节 野生植物77

第二节 野生动物79

第三节 土特产81

卷三 环境保护82

第一章 环境状况82

第一节 水环境83

第二节 大气环境84

第三节 声环境84

第四节 固体废弃物状况84

第二章 环境污染85

第一节 工业污染85

第二节 生活及其他污染86

第三章 环境治理87

第一节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87

第二节 水污染治理87

第三节 大气污染治理87

第四节 固体废弃物治理88

第五节 采煤塌陷区土地整理89

第六节 生态化建设90

卷四 人口92

第一章 人口与民族92

第一节 历年人口统计93

第二节 人口分布94

第三节 人口文化结构102

第四节 民族102

第二章 计划生育102

第一节 管理机构102

第二节 政策与实施104

第三节 节育措施105

第四节 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的控制106

第五节 计生服务107

第六节 奖励与扶持108

卷五 工业110

第一章 发展概况111

第二章 管理机构沿革120

第三章 扶持与管理121

第一节 扶持121

第二节 管理122

第四章 民国及其以前的工业124

第一节 采煤业124

第二节 制陶业126

第三节 冶炼和铸造业127

第四节 木器加工128

第五节 食品加工128

第六节 砖瓦生产128

第七节 其他128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后的工业129

第一节 煤炭工业129

第二节 电力工业147

第三节 磨料磨具工业147

第四节 耐火材料工业150

第五节 铝土矿开采和煅烧153

第六节 建筑材料工业154

第七节 日用陶瓷业160

第八节 冶炼、铸造和机械加工业162

第九节 其他工业164

第六章 重点企业、改制企业与破产企业168

第一节 重点企业168

第二节 改制企业174

第三节 破产企业183

第七章 名优产品186

第一节 传统名牌产品186

第二节 现代名优产品186

第八章 驻镇企业187

卷六 农业189

第一章 农村体制改革189

第一节 土地改革190

第二节 农业互助合作191

第三节 人民公社192

第四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192

第五节 减轻农民负担193

第二章 农业种植194

第一节 传统种植195

第二节 粮食与经济作物195

第三节 农业技术推广199

第四节 农业机械203

第五节 农田保护205

第三章 林业208

第一节 林木种类208

第二节 林业生产与开发209

第三节 林木管理与保护215

第四章 水利217

第一节 水利工程217

第二节 农田水利建设219

第三节 小流域治理220

第四节 镇村供水220

第五节 渔业222

第五章 畜牧222

第一节 品种与发展223

第二节 产业化经营225

第三节 饲草与饲料226

第四节 防疫226

卷七 商业228

第一章 发展概况228

第一节 1949年前的商业228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商业229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商业230

第二章 商业体制231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231

第二节 合作商业233

第三节 个体商业234

第三章 行业贸易234

第一节 农副产品收购234

第二节 生产生活资料供应235

第三节 服务行业239

第四节 建材经营240

第五节 特殊行业241

第六节 其他行业242

第四章 粮油供应242

第一节 粮油购销体制沿革243

第二节 粮油购销244

第三节 城镇粮油供应245

第四节 粮油储运和加工245

第五章 广告247

卷八 工商管理248

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248

第一节 体制沿革248

第二节 集镇和集日249

第三节 市场管理251

第四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253

第五节 其他管理254

第二章 物价255

第一节 物价管理255

第二节 物价演变256

第三章 计量257

第一节 度量衡演变258

第二节 计量管理258

卷九 财税 金融260

第一章 财政260

第一节 财政管理260

第二节 财政收支262

第二章 税收265

第一节 体制沿革265

第二节 历史上的税赋266

第三节 税种演变267

第四节 国税270

第五节 地方税271

第三章 金融272

第一节 民间借贷272

第二节 金融机构274

第三节 存款贷款278

第四节 货币280

第四章 保险282

第一节 人寿保险282

第二节 财产保险283

卷十 镇村建设284

第一章 镇区建设284

第一节 镇区沿革284

第二节 政府驻地286

第三节 镇区街道命名286

第二章 住房建设287

第一节 民居287

第二节 商业用房290

第三节 企业用房290

第四节 办公用房291

第三章 宅基地使用与管理291

第一节 宅基地使用标准291

第二节 宅基地审批292

第三节 宅基地整顿293

第四章 市场建设293

第一节 市场演变293

第二节 基础设施294

第三节 门面295

第五章 城镇化建设295

第一节 2004年大冶状况295

第二节 城镇化建设思路297

第三节 规划区集中安置政策297

第四节 规划区建设与居民安置298

第五节 历史古镇的保护与开发299

卷十一 交通 邮电 电业301

第一章 交通301

第一节 古道302

第二节 历史上的交通工具302

第三节 公路建设303

第四节 铁路建设305

第五节 桥梁涵洞306

第六节 运输和装卸309

第七节 交通管理313

第二章 邮电313

第一节 邮政314

第二节 通讯316

第三章 电业317

第一节 管理机构317

第二节 变电站317

第三节 农网318

第四节 服务与管理318

第五节 电价319

卷十二 政党 政权 群团320

第一章 1949年前地方政党政权320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政权320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政党政权320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大冶镇委员会321

第一节 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和组织建设322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惨案323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心工作324

第四节 历届党的代表会议327

第五节 党委机构名称沿革329

第六节 党委会与基层党组织329

第七节 组织、宣传、纪检、统战337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340

第一节 机构沿革340

第二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340

第四章 人民政府342

第一节 沿革342

第二节 机构设置343

第三节 政府工作349

第五章 群团350

第一节 1949年前的群团组织350

第二节 工会350

第三节 青年团与少先队354

第四节 妇女联合会357

第五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359

第六节 煤炭协会和耐火材料协会359

第七节 计划生育协会360

第八节 其他群众团体361

第六章 单位获奖名录363

卷十三 村组365

第一章 村区划沿革365

第一节 历史上村建置区划365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村建置区划366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行政村设置与发展367

第三章 村、组管理396

第一节 生产与事务管理397

第二节 村民自治398

第三节 中心工作399

第四章 小康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01

卷十四 政法402

第一章 公安402

第一节 机构402

第二节 打击敌对势力403

第三节 打击刑事犯罪活动404

第四节 治安管理405

第五节 交通管理407

第六节 消防407

第二章 检察407

第三章 法庭408

第四章 司法409

第一节 机构409

第二节 基层工作410

第三节 法制宣传410

第五章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411

第一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412

第二节 稳定工作413

第三节 人民信访413

卷十五 军事415

第一章 兵役制度415

第一节 民国及以前的兵役制度415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兵役制度417

第二章 地方武装和民兵418

第一节 民国时期地方武装419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兵420

第三章 驻军427

第一节 民国时期驻军427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驻军428

第四章 重大兵事活动429

第一节 民国以前兵事活动429

第二节 民国前期兵事活动429

第三节 抗日与解放战争时期兵事活动431

第五章 陵园与战事旧址434

第一节 陵园与战场旧址434

第二节 古寨旧址435

卷十六 教育 科技437

第一章 教育437

第一节 管理机构与办学体制437

第二节 私学、义学、学堂439

第三节 教学研究与师资建设441

第四节 幼儿教育445

第五节 小学教育447

第六节 中学教育451

第七节 登封市第六高级中学454

第八节 职业教育456

第九节 成人业余文化教育458

第十节 教育经费460

第十一节 学校建设461

第十二节 考试制度演变462

第十三节 贫困生救助465

第十四节 升入高等院校情况466

第二章 科技469

第一节 历史上的科技469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科技普及与发展469

卷十七 文化474

第一章 洧水与华夏文明发端474

第二章 文化发展概况475

第一节 管理机构475

第二节 1949年前的文化事业476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的发展476

第三章 传统文化476

第一节 民间文艺477

第二节 剧团与戏曲创作483

第三节 戏曲演唱484

第四节 民间游戏485

第四章 戏剧《卷席筒》与《朝阳沟》491

第一节 传统曲剧《卷席筒》491

第二节 现代豫剧《朝阳沟》492

第五章 现代文化的发展495

第一节 基础设施495

第二节 图书报刊497

第三节 广播电影电视497

第四节 文艺创作499

第五节 互联网发展499

第六节 远程教育500

第七节 收藏500

第六章 档案与方志501

第一节 建立全宗501

第二节 档案管理和利用501

第三节 地方志502

第七章 新闻503

第一节 新闻采写503

第二节 新闻刊播504

卷十八 卫生 体育506

第一章 卫生506

第一节 机构沿革507

第二节 医疗510

第三节 防疫514

第四节 卫生保健516

第五节 药品管理520

第六节 农村合作医疗521

第七节 爱国卫生运动522

第八节 医学教育526

第二章 体育527

第一节 发展概况527

第二节 体育教育528

第三节 全民健身运动531

卷十九 文物名胜532

第一章 古建文物532

第一节 寺532

第二节 庙536

第三节 祠542

第四节 古民居544

第五节 匾额546

第二章 遗址与出土文物549

第一节 西施村古文化遗址549

第二节 朝阳沟古文化遗址549

第三节 汉墓群550

第四节 沙沟铸铁遗址550

第五节 新兴沟冶铁铸造遗址550

第六节 冶窑瓷窑遗址551

第七节 冶南冶铁遗址551

第八节 三阳宫遗址551

第九节 太古城遗址551

第十节 白云寺遗址552

第十一节 宋壁画墓552

第十二节 西胜寺遗址553

第十三节 东胜寺遗址554

第十四节 河西庙遗址554

第十五节 窑坡山曹茔遗址555

第十六节 紫罗池遗址556

第十七节 砂锅洞砂锅窑炉遗址556

第十八节 伍子胥疑冢556

第十九节 香山寺遗址557

第二十节 禅玉寺遗址557

第二十一节 出土文物557

第三章 名胜558

第一节 石淙河558

第二节 香山562

第三节 密岵山563

第四节 朝阳沟564

第五节 卢医庙坡564

第四章 古树名木565

第五章 奇石568

第六章 石刻569

卷二十 民间歌谣传说与其它574

第一章 民歌574

第一节 古代民歌575

第二节 传统民歌576

第三节 新民歌581

第二章 民谣587

第一节 传统民谣587

第二节 新民谣600

第三章 谜语 谚语 歇后语601

第一节 谜语601

第二节 谚语605

第三节 歇后语609

第四章 民间传说612

卷二十一 社会643

第一章 姓氏与宗祠643

第一节 姓氏与分布643

第二节 迁徙情况646

第三节 宗祠647

第四节 族谱649

第二章 宗教信仰650

第一节 儒教651

第二节 佛教651

第三节 道教652

第四节 伊斯兰教653

第五节 基督教653

第三章 民风民俗654

第一节 婚嫁习俗655

第二节 丧葬习俗660

第三节 喜庆习俗662

第四节 生活习俗663

第五节 节日习俗667

第六节 礼仪习俗671

第七节 禁忌习俗678

第八节 古刹会679

第四章 移风易俗682

第五章 方言684

第一节 方音684

第二节 词语687

卷二十二 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693

第一章 人民生活693

第一节 1948年前的人民生活693

第二节 1948年后的人民生活694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人民生活694

第二章 就业与管理695

第三章 社会保障696

第一节 敬老院与五保供养696

第二节 最低生活保障698

第三节 救灾救济698

第四节 福利保障700

第四章 拥军优属701

第一节 双拥活动702

第二节 群众优待702

第三节 国家救济和定补703

卷二十三 人物705

第一章 传记 传略705

第一节 古代名人705

第二节 近现代名人710

第二章 简介719

第三章 名录725

第一节 明、清时期进士、举人、秀才726

第二节 革命烈士英名录733

第三节 残废军人名录736

第四节 处(团)级以上人员名录736

第五节 科级单位党政正职名录740

第六节 科技人员名录743

第七节 旅台与侨居海外人员名录744

第八节 文学艺术界会员名录745

第九节 受上级表彰人员名录745

第四章 历代游访大冶名人录749

第一节 古代名人游访大冶749

第二节 近现代名人游访(视察)大冶750

第三节 国际友人游访大冶752

第五章 捐资助教名录753

卷二十四 艺文755

第一章 诗歌755

第一节 古代诗歌756

第二节 现代诗歌774

第二章 文章781

第一节 古代文章781

第二节 现代文章791

第三节 作品篇目846

第三章 著述850

第一节 古代著述851

第二节 现代著述852

第四章 书法 美术 楹联 摄影853

第一节 书法853

第二节 美术856

第三节 楹联858

第四节 摄影860

文献辑存861

第一辑 批文861

第二辑 方案864

第三辑 规划886

修志始末942

提供资料人员9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