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通史 第3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公丕祥,蔡道通主编;公丕祥,龚廷泰总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5119446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592页
- 文件大小:115MB
- 文件页数:614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史-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通史 第3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 公丕祥 龚廷泰1
导论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1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新型法制的思考2
对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论证2
巴黎公社的范型3
东方社会与法律发展的构想4
第二节 列宁的历史性贡献7
问题分析的方法论原则7
俄国问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8
国家政治生活的法治化10
向社会主义法权关系的间接过渡12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人的法学智慧14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4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开启15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发展17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深化1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创新发展19
第四节 本卷的研究主线与叙述结构21
本卷的研究主线21
本卷的研究重点22
本卷的叙述结构24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传播27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27
第一节 历史条件27
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文化前提28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得以传播与接受的阶级基础29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31
第二节 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传播34
国粹主义的思想34
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泛滥36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37
新文化运动中的政治思潮39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传播41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传播的特点46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传播的强烈实用性46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是一个血与火的洗礼过程48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传播没有自己独立的过程49
第二章 陈独秀的法律思想51
第一节 陈独秀法律思想的演进52
深受资产阶级自然法思想影响的阶段54
接受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阶段56
第二节 陈独秀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61
概述61
法律的划分与法律实践62
民主、宪政与共和64
为收回治外法权而呼吁68
司法独立与保障人权71
第三章 李大钊的法律思想76
第一节 李大钊法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76
1916年之前的改良主义法律观76
1916—1918年的民彝论法律思想81
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的形成86
第二节 李大钊的法律文化思想93
宪政文化观93
自由秩序观99
法律发展观103
第三节 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传播的贡献106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之一106
对历史唯物主义法学观的深刻阐述109
注重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实际运用110
第四章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法律思想112
第一节 蔡和森的法律思想112
法律的阶级基础113
争取民族独立117
法律发展的唯物史观119
第二节 瞿秋白的法律思想121
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权问题121
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要义124
专制法律的虚伪性126
第三节 邓中夏的法律思想129
工人运动与无产阶级领导权129
劳工阶级的法权要求131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37
第五章 概述13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历史条件138
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本要求138
十月革命的理论意义141
从十月革命到中国革命146
对国情基础的深刻把握148
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152
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15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主要特征156
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法权要求157
探索新型的革命法制的发展道路161
第六章 毛泽东法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71
第一节 青年毛泽东的法律观171
三纲五常必去172
人民立宪173
良法立信、变法先变人心176
第二节 毛泽东法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77
从改良到革命——毛泽东早期法律思想的基本轨迹177
从多元交织到人民自治——毛泽东早期法律思想的形成178
从人民自治到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产生——毛泽东法律思想的发展181
第七章 毛泽东法律思想的主体内容184
第一节 毛泽东的法哲学思想184
法律、阶级意志与经济关系184
法律与正义188
法律与秩序195
正义与秩序的价值选择204
第二节 毛泽东的宪法思想207
从共同纲领到“五四宪法”208
国体与政体210
国家结构形式212
第三节 毛泽东的刑事政策思想215
犯罪的原因分析216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思想219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思想之实践224
第四节 毛泽东的经济法思想227
毛泽东经济法思想发展的历史分期227
毛泽东经济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229
经济政策的调整作用231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法律智慧238
第一节 概述238
第二节 周恩来的法律思想242
宪法的本质242
人民权利的保障247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50
第三节 刘少奇的法律思想254
宪法思想254
社会主义法制思想261
第四节 董必武的法律思想265
立法思想265
守法思想268
人民司法思想270
司法改革运动的组织推动274
第五节 谢觉哉的法律思想282
政权建设思想282
宪法思想286
立法思想289
司法思想291
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297
第九章 概述297
第一节 历史条件298
邓小平法制思想形成的国内因素298
邓小平法制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301
第二节 时代意义302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继承性302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发展性304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现实性309
第十章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312
第一节 邓小平早期法律观312
利用法制巩固抗日民主政权312
利用法制维护解放区新政权315
第二节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形成316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邓小平的法律思想317
“文革”及全面整顿时期的法律思想319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法律思想320
第三节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发展与完善324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发展324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完善325
第四节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主要特点327
立场的现实性327
定位的战略性328
强烈的实践性329
内容的整体性330
体系的开放性331
目标的明确性332
第十一章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334
第一节 法治与人治的关系334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制的原则337
有法可依339
有法必依341
执法必严342
违法必究345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制的实现机制347
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树立法律的权威347
加强立法,健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349
重视法制教育,提高守法意识351
加强法律监督,健全法律监督机制353
第十二章 邓小平“一国两制”法制思想355
第一节 “一国两制”法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356
“一国两制”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物356
“一国两制”思想的形成358
“一国两制”构想:从概念到理论360
第二节 “一国两制”理论的法律内涵与特征363
“一国两制”理论的法律内涵363
“一国两制”构想的法律特征367
第三节 “一国两制”法制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371
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主体的国家可以包括不同性质的法律制度371
“一国两制”构想必须法律化373
“一国两制”是一项法制原则,是不会变的376
“一国两制”法制思想和基本法是世界法律文明的创造379
第十三章 邓小平的法制思想与中国法制现代化384
第一节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国情条件384
问题的重要性384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起点38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法制建设387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法制建设392
第二节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基本目标394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革命394
中国法制现代化与国家及社会生活的法律化396
中国法制现代化与公民权利保障399
第三节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价值基础401
问题的缘起401
提高效率与中国法律发展402
实现社会正义与中国法律发展405
第四节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模式选择406
研究法制现代化模式的时代意义406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模式特征407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基本品格411
第十四章 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法律智慧413
第一节 陈云的法律思想413
民主法制思想413
劳动法思想416
经济法制思想418
第二节 彭真的法律思想421
新中国成立前的法律思想422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法律思想42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法律思想433
彭真法律思想的特征439
第四编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发展与深化447
第十五章 概述447
第一节 历史条件447
第二节 基本特征450
第三节 时代意义456
第十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创新和发展458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法学内涵458
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459
社会主义法律调整的价值取向461
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根本任务463
第二节 依法治国的战略思想465
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465
依法治国与司法改革468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47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保障473
市场经济是法治型经济473
市场经济的法权关系476
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规制478
第十七章 与时俱进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481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法学意义48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481
以人为本的法哲学光辉485
科学发展与法律发展490
第二节 依法执政的当代法治观495
依法执政的理念495
依法执政与依法治国503
依法执政与司法改革512
第三节 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治理观5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516
和谐社会的法治要求520
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要求522
和谐社会的稳定有序要求526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533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533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构成要义534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意义539
第十八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最新成果541
第一节 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54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极端重要性5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54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在逻辑549
第二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构想552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55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554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559
第三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561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561
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564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567
第四节 坚定推进法治领域改革568
概述568
坚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570
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突破570
坚持法治推动、循序渐进573
结语576
主要参考文献582
后记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