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环境科学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环境科学概论
  • 卢昌义著 著
  • 出版社: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551745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43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355页
  • 主题词:环境科学-概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环境科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环境及其组成1

一、环境的基本概念1

二、环境自净能力、环境容量与环境要素2

第二节 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

一、环境问题的分类2

二、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3

第三节 现代的环境科学8

一、环境科学的形成和近代的发展8

二、现代环境科学的分支和发展趋势10

第二章 生态学基本原理14

第一节 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分支学科14

一、生态学的定义14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5

第二节 有关种群、群落的基本知识16

一、种群数量变动规律16

二、种群数量变动原因19

三、群落的基本概念21

四、群落的结构与分布22

五、植被调查24

六、生物学名的表达24

七、群落的演替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6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27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27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功能27

三、生态系统的平衡29

第三章 人口问题与环境33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趋势33

一、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33

二、预测人口增长的几种模型39

第二节 现代人口增长的原因40

一、影响人口增长的三大因素40

二、现代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平衡的状况41

三、现代人口平均寿命不断提高41

四、人口的年龄结构42

第三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42

一、人口增长与食物供应42

二、人口增长与耕地42

三、人口增长与能源43

四、人口增长与资源43

五、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44

六、人口增长对经济、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的影响44

第四节 人口与环境关系的主方程45

第五节 我国的人口政策46

第四章 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50

第一节 “温室效应”的加剧50

一、温室效应的概念50

二、CO2、CH4等温室气体的影响51

三、大气“温室效应”加剧对人类的影响52

四、围绕减排CO2的国际斗争——《京都议定书》54

第二节 臭氧层的破坏和紫外线辐射56

一、臭氧层的破坏56

二、臭氧层破坏的机制57

三、紫外线辐射增强的危害58

四、关于保护臭氧层的国际行动59

五、我国在保护臭氧层工作上的国际态度60

第三节 酸雨的形成和危害60

一、酸雨(酸式气溶胶、酸性沉降物)的产生和酸度60

二、酸雨形成的原理62

三、酸雨的危害62

四、控制酸雨蔓延的对策63

第四节 海洋酸化64

一、什么叫海洋酸化64

二、海洋酸化的危害64

第五节 污染物质的迁移65

一、污染物质迁移的定义65

二、污染物质的迁移方式65

三、防治污染物迁移的国际行动67

第五章 我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70

第一节 土壤污染70

一、概念70

二、土壤污染的特点、种类和来源70

三、土壤污染的危害和改良措施72

第二节 大气污染73

一、大气的组成73

二、大气污染的形成和污染源74

三、污染源类型划分75

四、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75

五、污染物类型76

六、空气污染指数(API)和空气质量指数(AQI)80

七、汽车尾气排放与排放标准85

八、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87

九、室内空气质量和居室环境质量88

第三节 水体污染94

一、概念94

二、我国水污染的现状94

三、污染类型和衡量水体污染的指标95

四、非点源污染98

第四节 海洋污染99

一、海洋污染的现状和特点99

二、海洋污染的“红”与“黑”101

三、海洋污染对资源环境的影响105

四、海洋污染的控制105

第五节 固废污染106

一、概念106

二、固体废物的分类106

三、废物进口的环境管理114

四、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城市矿产”及其示范基地建设115

第六节 噪声污染117

一、噪声污染的定义117

二、噪声的声学特性117

三、噪声的产生和危害120

四、噪声的防治121

第七节 微波的污染122

一、微波的定义及其特点123

二、微波污染的来源123

三、微波辐射的危害123

四、微波辐射的防护124

第八节 噪光的污染125

一、噪光污染的概念125

二、噪光污染的分类126

三、噪光污染的防护128

第九节 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128

第十节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130

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130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31

三、改善城市环境的途径和生态城市建设134

第六章 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149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149

一、概念与分类149

二、可更新资源的科学管理149

第二节 水资源的保护151

一、全球水的总储量及分布151

二、世界水资源面临的问题151

三、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52

四、水资源的保护对策153

第三节 森林资源的保护154

一、森林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154

二、世界森林资源现状155

三、中国森林资源现状156

四、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157

五、加强城市森林建设158

第四节 矿产资源的保护162

一、矿产资源及其特点162

二、世界矿产资源分布162

三、中国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162

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163

五、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163

第五节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64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保护的重要性164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168

第六节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进展170

一、自然保护区的定义、功能和意义170

二、自然保护区的分类171

三、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172

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规划173

五、自然保护地与自然保护地法175

第七节 国土资源保护176

一、土地的基本国情176

二、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问题177

第八节 湿地保护181

一、湿地的定义181

二、湿地的作用183

三、我国湿地及保护情况183

第九节 生态恢复(生态修复)186

一、生态恢复的定义186

二、生态恢复的重要性187

第十节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187

一、国家生态安全的概念187

二、国家生态安全的内容188

三、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及措施188

四、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189

五、生态补偿机制190

六、生态足迹191

七、增殖放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192

第七章 生物安全与外来生物入侵195

第一节 生物安全195

一、生物安全的概念195

二、我国生物安全的状况196

三、加强生物安全的措施197

第二节 外来生物入侵198

一、外来生物入侵的概念198

二、外来生物入侵的危害199

三、外来生物入侵的防范202

四、船舶压载水(或称压舱水)带来的危害203

第八章 能源、粮食与环境206

第一节 能源的消耗与供应问题206

一、能源的分类206

二、现代能源消耗的特点206

三、能源的供应207

第二节 未来我国对能源需求的预测207

一、我国能源问题的现状207

二、未来我国对能源需求的预测208

三、绿色能源的开发与我国的能源政策208

第三节 能源利用与环境的关系212

一、化石燃料使用对环境的影响212

二、其他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213

第四节 粮食的供应、生产与环境的关系214

一、粮食的供应情况214

二、粮食安全和提高粮食产量带来的环境问题215

第五节 食品安全、餐桌污染217

一、食品安全概述217

二、我国食品安全现状219

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222

四、解决餐桌污染的途径226

第六节 绿色食品、有机(天然)食品227

一、绿色食品227

二、有机(天然)食品229

第七节 生态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231

一、生态农业的背景、意义231

二、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内容和特点233

三、生态农业类型的划分234

四、衡量生态农业建设效果的标准和方法235

第九章 我国的环境保护对策、有关法规及环境标志237

第一节 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237

一、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任务、目的与作用237

二、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238

三、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特点239

第二节 环境保护主要法规(法规体系)介绍240

第三节 环境标志243

一、环境标志的概念243

二、常见的环保标志介绍243

三、环境标志计划的实施对我国环保工作的积极推动作用247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简介248

一、古代朴素的可持续思想248

二、发展的内涵248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249

附录Ⅰ 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251

附录Ⅱ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309

附录Ⅲ 每年有关环保和人体健康等方面的纪念日314

附录Ⅳ 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和中国主题321

附录Ⅴ 水平测试卷323

主要参考文献及推荐读物3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