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20/30893682.jpg)
- 魏复盛主编;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7801634527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752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774页
- 主题词:空气污染监测-分析-方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2
第一篇空气污染及监测概论2
第一章空气污染2
一、气体成分2
(一)概述2
十、 氧化碳 513
(一)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 413
(二)无机气体污染3
(三)有机气体污染3
二、颗粒物污染4
(一)概述4
(二)悬浮颗粒物的特性5
(三)颗粒物的化学组成7
(三)对-偶氮苯重氮氨基偶氮苯磺酸分光光度法(A) 418
(二)空气中氧化剂和自由基的形成9
(四)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9
(一)概述9
三、二次污染物9
(三)二次污染物的生成10
四、室内空气污染12
第二章空气污染的危害13
一、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3
(一)煤烟型污染13
(二)光化学烟雾污染14
(三)颗粒物污染危害14
(四)其它污染物质的危害16
二、对动植物的危害17
(一)对动物的危害17
(二)对植物的危害17
三、对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危害18
一、空气污染防治与监测技术进展19
(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双达标”阶段19
第三章空气污染监测技术的发展19
(一)消烟除尘阶段19
(三)防治痕量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的阶段20
(一)从化学分析向仪器分析发展20
(一)从无机污染物向有机污染物监测发展20
二、空气污染监测的发展趋势20
(三)从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向自动监测系统发展21
(四)从单一的监测分析技术向多种监测分析技术联用发展21
(五)从粗粒子监测向细颗粒物监测发展,并开展源解析研究21
(六)发展突发性污染事故的监测技术22
第四章空气污染监测23
二、空气质量监测23
(一)瞬时采样法23
(二)24h连续采样—实验室分析法23
一、概述23
(三)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24
三、酸沉降监测24
(一)固定源25
(四)恶臭25
(二)无组织排放源25
(三)流动源25
四、污染源监测25
(二)航空遥感监测26
五、污染事故监测26
(一)车载式的遥感监测26
七、遥感遥测26
六、室内空气监测26
(三)资源环境卫星监测27
主要参考文献27
一、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确定30
第一章 工作任务与目标30
第二篇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30
二、工作计划的制订31
三、质量控制指标体系32
第二章实验室管理与人员培训33
(一)分析实验室33
(二)实验用水的纯化33
一、实验室的基本要求33
(三)实验容器材质的选择35
二、实验室的管理35
三、监测技术人员的培训37
(一)设置环境空气监测网的目的39
(二)监测网络设计的一般原则39
第三章 布点与采样39
一、监测网络的设计与布点39
(三)网络点位设计的基本方法40
(四)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的基本要求40
二、样品的采集41
(一)气态污染物的采样方法42
(二)颗粒物的采样47
(三)两种状态共存的污染物的采样方法48
三、采样体积的计算48
四、采样效率评价方法50
(一)采样效率的评价方法50
(二)影响采样效率的主要因素51
一、标准物质54
(一)标准物质的定义与分级54
第四章 仪器的校准及检定54
(二)环境气体标准55
(三)气体标准的传递与追踪55
二、标准气体的配制56
(一)静态配气法56
(二)动态配气法64
二、压力(A) 373
三、玻璃器皿的校准78
(一)流量计的种类80
四、流量计及其校准80
(二)流量计校准84
(三)压力和温度对流量计读数的影响93
五、颗粒物采样器流量的校准94
六、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校准95
第五章 实验室分析测试96
一、概念96
二、校准曲线98
一、误差100
第六章 数据的处理及表示方法100
二、准确度102
四、工作曲线中可疑值的检验103
三、精密度103
五、协作试验的数据处理104
(一)Dixon检验法105
(二)Cochran检验法106
(三)Grubbs检验法107
六、数据剔除时应注意的问题108
七、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111
主要参考文献112
一、二氧化硫114
第三篇空气质量监测114
第一章 气态无机污染物114
(一)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A)114
(二)四氯汞钾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A)120
(三)紫外荧光法(B)123
(四)定电位电解法(C)123
(一)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A)126
二、氮氧化物126
三、二氧化氮130
(一)盐酸萘乙二安分光光度法(A)130
(二)化学发光法(B)130
(二)化学发光法(B)131
(三)定电位电解法(C)132
(一)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A)133
四、臭氧133
(二)紫外光度法(A)136
(三)硼酸碘化钾分光光度法(C)139
五、一氧化碳142
(一)非分散红外吸收法(A)142
(三)定电位电解法(B)144
(二)气体滤波相关红外吸收法(B)144
(四)汞置换法(B)145
六、氟化物147
(一)滤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A)147
(二)石灰滤纸-氟离子选择电极法(A)150
(一)碱片-重量法(B)153
七、硫酸盐化速率153
(二)碱片-铬酸钡分光光度法(B)156
(三)碱片-离子色谱法(B)158
八、氨160
(一)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A)161
(二)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A)164
(三)氨气敏电极法(A)166
(四)离子色谱法(B)169
九、氰化氢171
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A)171
十、五氧化二磷176
抗坏血酸还原-钼监分光光度法(B)176
(一)气相色谱法(A)178
(二)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B)178
十一、硫化氢178
(三)直接显色分光光度法(B)181
甲基橙分光光度法(A)185
十二、氯气185
十三、氯化氢187
(一)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A)187
(二)离子色谱法(B)190
第二章 颗粒物及其元素193
一、TSP193
(一)大流量采样 重量法(A)193
(二)中流量采样 重量法(A)197
二、PM10198
(一)大流量采样重量法(B)198
(二)中流量采样重量法(B)200
重量法(A)201
三、降尘201
(四)Beta射线衰减法(B)201
(三)TEOM微量振荡天平法(B)201
四、汞204
(一)巯基棉富集-冷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B)204
(二)金膜富集-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B)206
(一)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209
五、铅209
(二)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C)211
六、砷213
(一)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B)214
(二)新银盐分光光度法(B)216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B)220
(四)原子荧光法(B)222
原子荧光法(B)225
七、硒225
八、铬(六价)228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B)228
九、锑229
5-Br-PADAP分光光度法(B)229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B)232
十、铍232
(二)桑色素荧光分光光度法(B)235
十一、铁237
(一)4,7-二苯基-1,10-菲啰啉分光光度法(B)237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B)239
十二、铜、锌、镉、铬、锰及镍24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B)241
十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C)244
第三章 大气水平能见度250
一、目测法(B)250
(一)目标物的选择250
(二)目标物的测绘250
(三)观测和记录252
二、仪器法(B)253
(一)系统用途255
一、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概述255
(二)系统基本结构255
第四章 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B)255
二、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仪工作原理257
(一)紫外荧光仪测定SO2257
(三)气体滤波相关红外吸收仪测定CO258
(二)化学发光仪测定NO、NO2、NOx258
(六)PM10监测仪259
(四)紫外光度仪测定O3259
(五)长光程差分吸收光谱仪测定多种成分259
(七)校准系统工作原理261
三、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组成261
(一)监测点位262
(二)监测子站262
(三)中心站263
四、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265
(一)概述265
(二)标准的追踪与传递266
(三)监测仪器校准274
(四)修正283
(五)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例行质量控制285
(六)作业指导书285
(一)性能审核的目的和要求286
(四)审核设备286
五、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性能审核286
(二)审核项目和工作原理286
(三)审核方法和周期286
(五)审核程序287
(六)数据的处理和分析287
六、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管理290
(一)系统的设施管理290
(二)系统仪器设备器材管理291
(三)系统维护292
(四)系统文件档案的管理294
主要参考文献295
二、采样点位设置298
第四篇降水监测298
一、概述298
第一章布点、采样及质量保证298
三、降水采样299
四、降水样品的保存与处理300
五、数据处理302
六、质量保证302
电极法(A)305
第二章 降水监测分析方法305
一、电导率305
电极法(A)307
二、pH值307
三、硫酸根308
(一)离子色谱法(A)309
(二)铬酸钡-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A)311
(三)改良硫酸钡比浊法(A)313
四、硝酸根314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A)315
(一)离子色谱法(A)315
五、亚硝酸根316
(一)离子色谱法(A)316
(二)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A)317
六、氯离子318
(一)离子色谱法(A)318
(二)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A)318
七、氟离子320
(二)氟试剂分光光度法(A)320
(一)离子色谱法(A)320
(一)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A)322
八、铵离子322
(二)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A)324
(三)离子色谱法(C)325
九、钾、钠离子328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328
(二)离子色谱法(C)329
十钙、镁离子329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330
(二)偶氮氯膦Ⅲ分光光度法测定钙(B)331
离子色谱法(C)333
十一、甲酸、乙酸333
(三)离子色谱法、(B)333
要参考文献335
第一章采样338
(二)采样孔和采样点338
一、采样位置与采样点338
第五篇污染源监测338
(一)采样位置338
(三)无组织排放源的采样原则342
(四)恶臭污染物的采样原则342
二、烟气采样方法343
(一)采样原则343
(二)采样系统与装置343
(三)采样步骤349
(四)采样体积的计算352
(一)采样原则353
三、颗粒物采样方法353
(二)采样系统与装置355
(三)采样步骤361
四、排放浓度、排放量的计算364
(一)排放浓度的计算364
(四)采样体积的计算364
(二)排放量的计算366
第二章烟气参数的测定367
一、温度367
(一)玻璃水银温度计(A)367
(二)热电偶温度计(A)367
(三)电阻温度计(A)368
(一)重量法(A)368
二、含湿量368
(二)冷凝法(A)370
(三)干湿球法(A)372
四、流速(A)377
五、流量(A)380
六、烟气成分381
(三)电化学法测定氧(B)381
(一)非分散红外吸收法与定电位电解法测定二氧化碳381
(二)奥氏气体分析器法测定氧、 氧化碳、二氧化碳(A)381
(四)氧化锆氧分仪法测定氧(B)382
(五)热磁式氧分仪法测定氧(B)383
(六)磁机械式氧分仪法测定氧(B)384
第三章颗粒物及金属化合物测定386
一、颗粒物386
重量法(A)386
二、尘粒分散度388
惯性冲击仪法(B)388
(一)林格曼黑度图法(B)391
三、烟气黑度391
(二)测烟望远镜法(B)393
(三)光电测烟仪法(B)394
四、石棉尘的测定395
镜检法(A)395
五、饮食业油烟399
红外分光光度法(A)399
六、铅及其化合物401
(一)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B)402
(二)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B)404
(三)络合滴定法(B)406
七、汞及其化合物408
(一)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B)409
(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B)411
八镉及其化合物413
(一)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415
九、铍及其化合物421
(一)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B)421
(二)羊毛铬花菁R分光光度法(B)424
十、镍及其化合物426
(一)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426
(二)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428
(三)丁二酮肟-正丁醇萃取分光光度法(A)431
十一、锡及其化合物434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434
十二、铬酸雾436
二苯基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A)436
十三、砷及其化合物440
(一)新银盐分光光度法(B)440
(二) 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光度法(B)442
(三)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B)445
十四、硒及其化合物448
(一)氢化物发生 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B)448
(二)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B)448
第四章气态污染物的测定451
一、二氧化硫451
(一)碘量法(A)451
(二)定电位电解法(A)454
(二)自动滴定碘量法(B)457
(四)非分散红外吸收法(B)458
(五)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攻瑰苯胺分光光度法(B)460
(六)溶液电导率法(C)462
二、氮氧化物464
(一)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A)464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A)468
(三)定电位电解法(B)470
(四)非分散红外吸收法(B)472
三、氯化氢474
(一)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A)474
(二)硝酸银容量法(B)477
(三)离子色谱法(B)479
四、硫酸雾481
(一)铬酸钡分光光度法(B)481
(二)离子色谱法(B)484
五、氟化物486
(一)离子选择电极法(A)486
(二)氟试剂分光光度法(B)489
(一)甲基橙分光光度法(A)493
六、氯气493
(二)碘量法(B)496
七、氰化氢497
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A)497
八、光气502
(一)苯胺紫外分光光度法(A)502
(二)碘量法(B)505
九、沥青烟507
重量法(A)507
十、硫化氢510
(一)气相色谱法(A)510
(二)碘量法(B)510
(三)亚 甲基蓝分光光度法(B)512
(一)非分散红外吸收法(A)513
(二)定电位电解法(B)516
(三)奥氏气体分析器法(A)517
(四)检气管法(B)519
十二、氨520
(一)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B)520
(二)氨气敏电极法(B)520
第五章烟气污染物排放连续监测524
一、概述524
二、安装要求525
三、烟气参数的测定526
(一)烟气温度测定526
(二)烟气含湿量测定526
(三)烟气成分测定527
(四)烟气压力测定527
(五)烟气流速和流量的测定527
(一)不透明度法531
四、烟尘的测定531
(二)后向散射法534
(三)β射线法534
五、二氧化硫测定535
六、氮氧化物测定539
七、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计算541
八、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541
(一)安装的质量保证541
(二)校准时质量保证543
(三)运行质量保证543
第六章机动车尾气监测552
一、烟度553
(一)柴油车自由加速烟度的测量滤纸烟度法(A)553
(二)汽车柴油机全负荷烟度的测量滤纸烟度法(A)556
二、 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556
汽油车排气污染物的测量 怠速法(A)559
主要参考文献562
第六篇有机污染物分析566
第一章挥发性有机物566
一、挥发性有机物(VOCs)566
(一)固体吸附 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C)566
(二)用采样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C)572
二、挥发性卤代烃577
气相色谱法(C)577
三、氯丁二烯(B)581
气相色谱法581
四、氯乙烯582
气相色谱法582
五、总烃和非甲烷烃585
(一)总烃和非甲烷烃测定方法一(B)585
(二)总烃和非甲烷烃测定方法二(B)587
(三)气相色谱法测定非甲烷烃(B)589
(一)气相色谱法(B)593
六、甲醇593
(二)变色酸比色法(B)595
第二章芳烃类化合物597
一、苯系物597
(一)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B)598
(二)热脱附进样气相色谱法(B)600
二、氯苯类化合物602
气相色谱法(C)602
(一)锌还原盐酸奈乙二胺分光光度法(A)604
三、硝基苯类化合物604
(一)苯吸收填充柱气相色谱法(B)607
(三)固体吸附气相色谱(C)609
四、苯酚类化合物611
(一)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B)611
(二)气相色谱法(B)614
(三)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高效液相色谱法(C)616
(一)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A)619
五、苯胺类化合物619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C)621
六、酞酸酯类化合物623
高效液相色谱法(C)623
七、多环芳烃类化合物626
(一)气相色谱质谱法(C)627
(二)超声波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C)631
八、苯并[a]芘636
(一)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A)636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A)638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A)641
九、 ?英645
第三章农药类化合物662
一、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662
气相色谱法(C)662
二、甲基对硫磷666
(一)气相色谱法(B)666
(二)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B)667
三、敌百虫669
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B)669
四、敌百虫和敌敌畏672
间苯二酚荧光法(C)672
五、有机磷农药673
气相色谱法(C)673
第四章醛酮类化合物679
一、醛酮类化合物679
2,4-DNPH吸附管吸附高效液相色谱法(C)679
二、甲醛682
(一)酚试剂分光光度法(B)682
(二)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A)684
(三)离子色谱法(B)687
三、乙醛689
气相色谱法(A)689
(一)气相色谱法(A)695
四、丙烯醛695
(二)4-己基间苯二酚分光光度法(B)699
五、低分子醛701
气相色谱法(B)701
六、丙酮703
(一)气相色谱法(B)703
(二)糠醛比色法(B)704
第五章其它有机化合物706
一、环氧氯丙烷706
(一)气相色谱法(B)706
(二)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B)708
二、丙烯腈710
气相色谱法、(B)710
三、三甲胺712
气相色谱法(A)712
(一)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B)716
四、吡啶716
(二)气相色谱法(B)718
五、异氰酸甲酯720
2,4-二硝基氟苯分光光度法(B)720
六、肼和偏二甲基肼722
(一)分光光度法(肼)(B)722
(二)分光光度法(偏二甲基肼)(B)725
(三)气相色谱法(肼和偏二甲基肼)(B)727
七、有机硫化合物730
气相色谱法(A)730
八、苯溶物735
重量法(A)735
九、臭气737
三点比较式臭袋法(A)737
主要参考文献743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选用仪器设备名录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