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交通史料汇编 第3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交通史料汇编 第3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33/30861755.jpg)
- 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7101030300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1837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58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交通史料汇编 第3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册1
朱希祖序1
前编 上古时代之中外交通——汉武帝以前之中外交通第一章 上古时代中外交通总序3
自序5
第二章 有史以前民族之迁徙10
第三章 黄帝时代中国与域外交通14
第四章 颛顼时代中国与域外交通23
第五章 帝喾时代中国与域外交通24
第六章 唐尧时代中国与域外交通26
第七章 虞舜时代中国与域外交通31
第八章 夏代中国与域外交通36
第九章 商代中国与域外交通41
第十章 西周时代中国与域外交通47
第十一章 东周时代中国与域外交通92
第十二章 秦代中国与域外之交通106
第十三章 汉初中国与域外之交通109
第一编 古代中国与欧洲之交通113
第一章 两汉时期中国与欧洲之交通113
一 司马迁关于欧洲之记载113
二 班固关于欧洲之记载116
三 汉武帝时之犁靬幻人117
四 汉武帝时大秦国人贡118
五 希腊人克泰夏斯之记载119
六 斯脱拉波、马罗、佛鲁罗斯、梅拉之记载120
七 白里内《博物志》记中国事情122
八 《爱利脱利亚海周航记》记东方情形124
九 蒙奇兜勒遣使中国125
一○ 甘英使大秦无结果而还126
一一 大秦幻人来中国127
一二 大秦国及其王安敦遣使来中国128
一三 拖雷美《地理书》记东方事情131
一四 希腊人包撒尼雅斯之记载138
第二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与欧洲之交通140
一 《魏略·西戎传》记大秦140
二 大秦与东吴之交通145
三 晋书》记大秦146
四 大秦国贡奇布147
五 《那先比丘经》记大秦148
六 希腊人马赛里奴斯记中国事情149
七 《魏书》记大秦150
八 元魏时欧亚外国人杂居中国内地152
九 柏罗科劈斯记蚕种传入罗马153
一○ 梯俄方内斯记蚕种传入罗马154
一一 科斯麻士之《世界基督教诸国风土记》载中国事情155
一二 东罗马寓言传入中国159
第三章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与欧洲之交通163
一 《隋书·裴矩传》记通拂菻之道163
二 《隋书·铁勒传》记里海西北诸部落164
附:1.阿得水即窝尔加河考165
2.得嶷水即乌拉尔河考167
3.里海之各种名称考167
4.铁勒诸部考169
5.拂菻原音考181
三 大秦国文字187
四 席摩喀塔之《陶格司国记》190
五 《旧唐书》记拂菻国195
六 《新唐书》记拂菻国202
七 《册府元龟》记拂菻通唐205
八 《新唐书》记拂菻降附于唐205
九 《通典》记大秦等国206
一○ 拂菻国人物器样画与僬侥国209
一一 ?蠛国通使于唐209
一二 玄奘之记拂懔国211
一三 慧超之记拂临国211
一四 杜环之记拂菻国212
一五 《洽闻记》中载?菻国海中珊瑚214
一六 海西国石磬之传入中国215
一七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215
附:1.《景教碑》之研究221
2.景教祈祷文之发现227
一八 唐末景教之被禁229
一九 五代及宋时在中国之基督教完全禁灭231
二○ 唐代学者关于大秦国矿石及动植物之记载232
一 《宋史·拂菻国传》244
第四章 宋代中国与欧洲之交通244
二 四川成都大秦寺245
三 陕西盩厔大秦寺247
四 西班牙人班哲明之游记载中国事情248
五 周去非记大秦国249
六 赵汝适记大秦国250
七 赵汝适记斯加里野国251
八 赵汝适记芦眉国252
九 赵汝适记木兰皮国253
第五章 元代中国与欧洲之交通255
一 蒙古人对钦察等部之征服255
二 钦察人在中国之情况261
三 蒙古人对俄罗斯之征服262
四 俄罗斯人在中国之情况268
五 蒙古人在波兰及德意志境内之战争269
六 蒙古人在匈牙利及奥地利境内之战争273
七 蒙古人与在叙利亚十字军之交涉278
八 钦察汗国与北京中央政府之通使282
九 勃拉奴克劈尼奉使蒙古284
一○ 卢白鲁克奉使蒙古289
一一 孛罗氏东来中国292
一二 入仕元朝之爱薛293
一二 《元史》中关于基督教之记载295
附:1.元以前西域及蒙古等地基督教状况298
2.聂思脱里派在亚洲之分布309
一四 元时在中国之基督教分两派312
一五 元初中国景教徒之西行315
一六 北京最初之总主教约翰孟德高维奴318
一七 约翰孟德高维奴信之一320
一八 约翰孟德高维奴信之二325
一九 罗马教皇遣主教至中国协助约翰329
二○ 泉州主教安德鲁之信331
二一 鄂多立克之东游337
二二 北京第二任总主教尼古拉斯340
二三 元顺帝谕罗马教皇341
二四 阿兰人上罗马教皇书342
二五 教皇回报元朝之书345
二六 《马黎诺里游记》之发现及其行程346
二七 《马黎诺里游记》摘录349
二八 元代关于拂郎献马之文献358
二九 约翰柯拉及其著作369
三○ 《大可汗国记》371
三一 西班牙驻阿力麻里城传教士巴斯喀尔381
三二 巴斯喀尔之信385
三三 马祖常和赵世延392
附:元代中国各地教堂考395
三四 汪大渊记印度与欧洲通商406
三五 元代海外贸易及征税方法409
三六 商人裴哥罗梯及其《通商指南》412
三七 《通商指南》中有关中国之记载414
第六章 明代中国与欧洲之交通421
一 《明史·拂菻传》421
二 《殊域周咨录》记拂菻422
三 德国人细尔脱白格《游记》423
四 西班牙使臣克拉维局《奉使东方记》424
五 尼哥罗康梯《游记》431
六 博嘉记东方使节433
七 意大利人巴巴罗记鞑靼大使之谈话434
八 《明史》之阿速、沙哈鲁436
九 保罗托斯加内里致哥伦布书谈中国情形437
一○ 《明史·佛郎机传》441
一一 《皇明世法录》记佛郎机447
一二 《殊域周咨录》记佛郎机449
一三 香山?夷454
一四 葡人巴罗斯之记载455
一五 赖麦锡记波斯商人哈智摩哈美德之谈话459
一六 《明史·鲁迷传》467
一七 《皇明世法录》记鲁迷469
一八 白斯拜克记土耳其游客之谈话470
一九 《明史·意大里亚传》473
二○ 《万历野获编》记利玛窦等477
二一 明末来华耶稣会士略传479
二二 徐光启与李之藻495
二三 《明史·和兰传》498
二四 《皇明世法录》记和兰503
二五 《万历野获编》等关于“红毛夷”的记载505
二六 鄂本笃之来中国509
二七 王太后及庞天寿致罗马教皇等书546
附录“支那”名号考552
第二册565
第二编 古代中国与非洲之交通565
第一章 汉唐中国与非洲之交通565
一 唐以前中国与非洲之交通565
二 唐代中国史书关于非洲之记载566
附:昆仑与昆仑奴考574
第二章 宋代中国与非洲之交通583
一 非洲东海岸诸国583
二 非洲北部诸国588
第三章 元代中国与非洲之交通596
一 元时中国与埃及之关系596
二 马哥孛罗记中国遣使马达甲斯嘉岛601
三 汪大渊记非洲东海岸情形602
四 摩洛哥旅行家依宾拔都他及其《游记》603
五 拔都他自印度来中国之旅行608
六 拔都他游历中国记626
第四章 明代中国与非洲之交通665
一 明初埃及通使中国665
二 郑和之出使东非诸国666
三 《明史》等记木骨都束国668
四 《明史》等记不剌哇国669
五 《明史》等记竹步国671
六 《明史》等记速麻里儿671
七 《明史》等记麻林672
第三编 古代中国与阿拉伯之交通677
第一章 汉代之条枝677
一 《史记》记条枝677
二 《汉书》记条枝677
四 《拾遗记》、《通典》记条枝678
三 《后汉书》记条枝678
第二章 唐代中国与阿拉伯之交通682
一 《旧唐书·大食传》682
二 《新唐书·大食国传》694
三 《新唐书·南诏传》记黑衣大食兵702
四 《通典·大食国传》703
五 《经行记》大食国记事704
六 《往五天竺国传》大食国记事705
七 《册府元龟》等记大食国706
八 贾耽记通大食海道712
九 大食国人李彦升719
一○ 大食国之物产720
第三章 唐与大食之交涉732
一 康国之请援732
二 安国之请援733
三 俱蜜国之请援734
四 吐火罗国之请援735
五 与石国及大食之交涉736
六 印度之请援740
第四章 回教之传入中国741
一 初期之传入741
二 旺各师大人墓志744
三 创建清真寺碑记》746
四 闽书》关于回教在泉州之记载748
五 《重建怀圣寺碑》751
第五章 阿拉伯人关于中国之记载756
一 《苏烈曼游记》756
二 阿布赛德哈散之记录765
三 依宾库达特拔之《省道记》775
四 依宾罗斯德之记载777
五 麻素提之《黄金牧地》778
六 依宾麦哈黑尔之《游记》780
七 阿尔比鲁尼之记载792
八 格儿德齐之记载793
九 爱德利奚之《地理书》794
一○ 阿伯尔肥达之《地理书》798
第六章 宋代中国与阿拉伯之交通805
一 《宋史·大食传》805
二 《宋会要》记大食国810
三 层檀国814
四 《岭外代答》记大食诸国818
五 《诸蕃志》记大食诸国827
六 辽与大食之关系833
附:唐宋之海外贸易及大食、波斯商人考834
一 哈里发之灭亡861
第七章 元代中国与阿拉伯之交通861
二 天房国864
三 天堂国865
四 元代中国之阿拉伯人866
第八章 明代中国与阿拉伯之交通891
一 天方国891
二 默德那国924
三 祖法儿国930
四 阿丹国934
五 剌撒国940
六 阿拉伯历法之传入中国941
七 阿拉伯人双陆游戏之传入中国948
第四编 古代中国与亚美尼亚之交通959
第一章 元代以前中国与亚美尼亚之交通959
一 亚美尼亚史家记中国事情959
二 中国人移居亚美尼亚960
三 中国与亚美尼亚政治上之联系961
四 唐代亚美尼亚人记中国事情962
第二章 元代中国与亚美尼亚之交通963
一 元初亚美尼亚降于蒙古963
二 海敦王来聘蒙古965
三 海敦纪行967
四 亚美尼亚亲王海敦《契丹国记》980
第五编 古代中国与犹太之交通987
第一章 外国文献之记载987
第二章 中国文献之记载989
一 术忽990
二 斡脱990
第三章 明清两代开封之犹太人1004
一 《重建清真寺记》1006
第四章 犹太教传入中国之石刻文字1006
二 《尊崇道经寺记》1010
三 《重建清真寺记》1013
第六编 古代中国与伊兰之交通1023
第一章 汉魏时代中国与安息1023
一 前汉时之安息1023
二 后汉时之安息1027
三 三国时之安息1029
第二章 安息人传布佛教于中国1031
一 安清1031
二 安玄 昙帝1036
三 释吉藏1036
第三章 北朝时代中国与波斯1041
一 北魏与波斯1041
二 安息人后裔入仕于北魏1047
四 北周与波斯之交通1050
三 安息人后裔入仕于北齐1050
第四章 隋唐与波斯之交通1054
一 隋与波斯之交通1054
二 《旧唐书》记唐代与波斯之交通1056
三 《新唐书》记唐代与波斯之交通1062
四 唐代波斯与中国之通使1064
五 陀拔萨惮国等之通使1068
六 玄奘记波斯国1072
七 慧超记波斯国1074
八 杜佑记波斯国1075
九 段成式记波斯国1075
十 波罗球戏传入中国1076
第五章 波斯人入仕于唐及五代1078
一 阿罗喊1078
二 李元谅1080
三 安附国1085
四 石处温1089
五 李玹 李珣 李舜弦1090
第六章 波斯人传教于中国1092
一 景教1092
二 祆教1093
三 摩尼教1101
第七章 中国古籍关于波斯之矿石及动植物之记载1119
一 矿石1119
二 植物1124
三 动物1141
附 驳劳费尔伊兰波斯与马来波斯说1141
第八章 波斯人所知之中国矿石动植物及其他1147
一 矿石1147
二 动植物1148
三 波斯文中之汉语1153
第九章 辽宋元代中国与波斯之交通1154
一 辽与波斯之通使1154
二 宋人所记之波斯国1154
三 蒙古入侵波斯1155
四 波斯与元朝之通使1161
五 《元史》所记波斯地名1164
六 元朝波斯籍军在泉州1165
七 元代波斯天文仪器之输入中国1173
第十章 波斯人记中国事情1176
一 志费尼及其著作1176
二 拉施特及其著作1183
三 拉施特《史记·契丹国传》1189
第十一章 明代中国与波斯各地之交通1218
一 明与哈烈之交通1218
二 《使西域记》记哈烈国1230
三 《明一统志·哈烈国记》1233
四 《殊域周咨录》记哈烈1234
五 沙哈鲁之遣使中国1240
六 明与失剌思之交通1260
七 明与亦思弗罕及乞力麻儿之交通1262
八 明与讨来思之交通1265
九 明与忽鲁谟斯之交通1266
第三册1279
第七编 古代中国与中亚之交通(上)1279
第一章 两汉时期中国与中亚之交通1279
一 张骞之通使西域1279
二 汉武帝征大宛1287
三 《拾遗记》记渠搜国等1292
四 汉与康居之交涉1293
五 汉与月氏之通使1299
六 西域传入之植物及音乐1304
七 月氏人传布佛教于中国(汉以后附)1311
八 康居人传布佛教于中国(汉以后附)1315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隋时期中国与中亚之交通1327
一 三国1327
二 晋1329
三 北魏1330
四 梁1343
五 北周1345
六 隋1346
第三章 唐代中国与中亚之交通1356
一 昭武诸国1356
二 拔汗那1391
三 勃律1396
四 吐火罗1407
五 谢?及帆延1440
六 识匿、俱蜜、护蜜、骨咄1446
七 西域音乐舞艺之传入1457
第四章 唐代在中国之中亚人及其后裔1459
一 僧人1459
二 西突厥人1464
三 月氏人1464
四 安国人1465
五 何国人1465
六 康国人1466
七 曹国人1466
八 米国人1467
九 石国人1467
一○ 史国人1468
一 动物1469
第五章 唐人所记中亚之动植物(唐以后附)1469
二 植物1471
附录一 西突厥始末1473
一 突厥族概述1473
二 《资治通鉴》关于平定西突厥之记载1484
三 平定西突厥之有关人物1498
四 唐在西突厥设置之州府1504
五 贾耽记往西突厥之道路1506
六 玄奘、杜环记西突厥各地状况1507
七 《册府元龟》记西突厥1510
八 突骑施1519
九 《全唐文》中有关西突厥之文书1538
一○ 东罗马与西突厥之通使1554
一 唐代西北版图概述1564
附录二 唐代西域人组成之军队考1564
二 天宝末年中亚各族状况1565
三 柘羯军入唐1568
四 景教僧从柘羯军入唐1571
五 利用西域军队之动机1575
六 西域军队东来情形1575
七 回纥军及西域军之战绩1577
八 第一次收复东京1578
九 域军队之行踪(附回纥军)1578
一○ 第二次借回纥兵1580
一一 第二次收复东京前之一战有西域军参战1581
一二 戎昱《苦哉行》之分析1582
一三 代宗时西域军防御吐蕃立功泾原1588
一四 德宗时朱泚利用泾原军夺位1592
一五 整编长安胡客入军1596
一六 安西北庭沦陷后四镇北庭行营之历代节度使1597
第七编 古代中国与中亚之交通(下)1605
第六章 辽、金与中亚之交通1605
一 西辽始末1605
二 乌古孙仲端之《北使记》1622
第七章 蒙古人之征服中亚1629
第八章 元代与察合台及窝阔台汗国之交通1649
第九章 元代游历中亚之记载1652
一 耶律楚材之《西游录》1652
二 耶律楚材河中府记事诗1662
三 丘处机及《长春真人西游记》1670
四 常德及《西使记》1756
五 耶律希亮之避难西域1767
第十章 入仕元朝之中亚人1773
一 哈剌鲁人1773
二 西辽人1778
三 康里人1782
四 班勒纥城人1793
第十一章 明代中国与中亚之交通1795
一 撒马儿罕1795
二 沙鹿海牙1824
三 达失干、赛兰、养夷、渴石、迭里迷、卜花儿、俺都淮、八答黑商、俺的干1827
第四册1841
第八编 古代中国与印度之交通1841
第一章 两汉时期中国与印度之交通1841
一 上古时代中印之交通1841
二 汉武帝欲通印度1843
三 西汉时印度通使中国1845
四 汉通印度之海路1853
五 东汉时中国与印度之交通1855
一 《魏略》记印度情形1858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中印之交通1858
二 晋代中国与印度之交通1861
三 宋与师子国之通使1863
四 宋与天竺之通使1864
五 《梁书》记天竺国及师子国1866
六 《南史》记天竺国及师子国1871
七 北魏与印度诸国之交通1874
第三章 唐代中国与印度之交通1880
一 两《唐书》、《通典》记天竺国1880
二 乌苌王献方物表1897
三 《册府元龟》记唐与印度之交通1897
四 天竺僧献长生药1900
五 《新唐书》记泥婆罗1901
六 两《唐书》记罽宾国1902
七 《册府元龟》记罽宾国1904
八 《新唐书》、《册府元龟》记箇失蜜1906
九 《册府元龟》记诃毗施国1910
一○ 《新唐书》、《册府元龟》、《通典》记师子国1910
一一 贾耽记通天竺道1912
第四章 印度佛教之传入中国1917
一 佛教之传入1917
二 印度来中国之僧人1919
三 中国往印度之僧人2043
第五章 古籍所载之印度矿石及动植物2178
一 矿石2178
二 植物2178
三 动物2182
第六章 宋代中国与印度之交通2183
一 天竺国2183
二 注辇国2189
三 故临国2199
四 西天诸国2200
五 尼华罗国2201
六 南毗国2202
七 胡茶辣国2204
八 麻罗华国2205
九 南宋时在印度之中国人2205
第七章 元代中国与印度之交通2207
一 蒙古人用兵印度2207
二 元代迦叶弥儿人与尼波罗人在中国2210
三 《元史》记印度及锡兰等2212
四 《岛夷志略》记印度及锡兰等2222
五 元代中印通商情形2223
一 阿难功德国2226
二 尼八剌国2226
第八章 明代中国与印度之交通2226
三 郑和、侯显远航印度洋2228
四 榜葛剌国2230
五 沼纳朴儿2240
六 底里2241
七 西洋琐里2241
八 加异勒2242
九 甘巴里2243
一○ 锡兰山2244
一一 溜山国2255
一二 小葛兰2261
一三 柯枝2264
一四 古里2271
附录一: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冯承钧)2281
附录二:答冯承钧《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张星烺)2291
附录三:引用书目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