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证据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证据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38/30857882.jpg)
- 樊崇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597256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06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31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证据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2
第一节 证据学的研究对象2
一、证据法及其证明规则3
二、证据及其证据力和证明力4
三、证据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5
四、证据制度及其传统文化背景6
五、证据制度和经济制度、诉讼制度的关系7
六、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经验及证据理论11
一、英美法系国家证据学体系12
第二节 证据学的体系12
二、大陆法系国家证据学体系示例13
三、新中国证据学体系示例14
四、本书的体系安排14
第三节 证据学的研究方法16
一、借鉴和创新的研究方法17
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方法17
三、系统、全面研究的方法18
四、比较研究的方法18
五、实证研究的方法19
一、神示证据制度的概念23
二、神示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23
第一节 神示证据制度23
第二章 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23
三、神示证据制度的内容24
四、对神示证据制度的评价27
第二节 法定证据制度28
一、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和产生的历史条件28
二、法定证据制度的主要特点30
三、对法定证据制度的评价30
第三节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31
一、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概念和产生31
二、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理论和立法32
三、对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评价35
第四节 我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36
一、我国古代证据法律制度36
二、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证据法律制度40
三、新中国的证据法律制度41
第三章 证据的概念和意义46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46
一、证据与诉讼证据46
二、与证据概念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46
第二节 诉讼证据的基本特性47
一、证据的客观性47
二、证据的关联性48
三、证据的合法性49
一、证据是诉讼的基础和核心51
第三节 证据的意义51
二、证据是对公众进行法制教育的工具53
第四章 证据的种类56
第一节 物证56
一、物证的概念56
二、物证证明力的特点56
三、物证的意义57
四、物证的收集及保管58
五、物证的审查、判断61
一、书证的概念及意义63
第二节 书证63
二、书证的证明力特点和分类65
三、书证的提供、收集与审查、判断67
第三节 证人证言71
一、证人证言的概念、意义71
二、证人的条件、权利、义务72
三、收集证言的基本程序76
四、证人证言证明力的确定77
第四节 被害人的陈述80
一、被害人陈述的概念、意义80
二、被害人陈述证明力的特点81
三、被害人陈述的收集和审查、判断81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意义87
第五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87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证明力的特点88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收集和证明力的确定90
第六节 当事人的陈述96
一、当事人陈述的概念、意义96
二、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及其陈述的证明力的特点100
三、询问当事人及对当事人陈述的审查、判断101
第七节 鉴定结论103
一、鉴定结论的概念、意义103
二、鉴定人的条件、权利和义务105
三、鉴定结论证明力的特点和审查、判断106
一、勘验、检查笔录及现场笔录的概念、意义108
第八节 勘验、检查笔录及现场笔录108
二、勘验、检查笔录及现场笔录证明力的特点110
三、勘验、检查笔录及现场笔录的内容与制作110
四、勘验、检查笔录及现场笔录的审查、判断112
第九节 视听资料114
一、视听资料的概念、意义114
二、视听资料证明力的特点116
三、视听资料的收集和证明力的确定117
第五章 证据的分类122
第一节 证据分类的概念和意义122
一、证据分类的概念122
二、证据分类的意义122
三、世界各国证据分类简介123
一、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概念124
第二节 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124
二、划分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意义125
三、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运用规则125
第三节 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126
一、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概念和区分标准126
二、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特点和运用128
第四节 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130
一、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的概念和区分130
二、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的运用规则131
第五节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132
一、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概念132
二、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证明力的特点133
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134
第六节 本证和反证136
一、本证和反证的概念136
二、区分本证和反证的意义137
第六章 证据的收集和保全141
第一节 证据的收集141
一、收集证据的概念和意义141
二、收集证据的范围和渠道144
三、收集证据的原则和要求145
四、收集证据的方法152
第二节 证据的保全155
一、证据保全的概念、意义155
二、证据保全的种类157
三、证据保全的程序和要求158
第七章 证明概述163
第一节 证明的概念及其历史沿革163
一、证明的概念163
二、人类历史上不同的诉讼证明制度166
三、证明的构成环节167
四、证明的真理性和正当性原理168
五、证明的种类170
第二节 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证明171
一、“三大”诉讼证明的共同特征171
二、“三大”诉讼证明的差异171
一、证明对象的概念175
二、证明对象的特征175
第八章 证明对象175
第一节 证明对象概述175
三、程序法事实、证据事实与证明对象177
第二节 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179
一、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179
二、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182
三、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183
第九章 证明责任189
第一节 证明责任概述189
一、证明责任的概念189
三、证明责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191
二、我国关于证明责任的立法规定191
四、英美法系的证明责任概念193
五、我国关于证明责任的理论研究194
第二节 证明责任的承担195
一、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196
二、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198
三、行政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201
第十章 证明标准205
第一节 证明标准的概念、意义205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意义205
二、证明标准的理论概括与争论206
三、外国立法中的证明标准208
一、我国诉讼法对证明标准的规定210
第二节 我国诉讼中的证明标准210
二、我国证明标准的特点211
三、我国证明标准的适用212
第十一章 证据的审查、判断217
第一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概念和意义217
一、证据审查、判断的概念217
二、证据的审查、判断与案件的证明标准217
三、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证据的收集221
四、审查、判断证据的意义221
第二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内容222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审查、判断证据的思想武器和理论前提222
二、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合法是审查、判断证据的核心226
第三节 证据审查、判断的方法231
一、个别审查232
二、综合审查232
三、辨认232
四、对质233
五、技术鉴定234
六、侦查实验234
七、推论、判断的逻辑方法235
第十二章 推定和司法认知239
第一节 推定239
一、推定概述239
二、法律上的推定250
三、事实上的推定255
第二节 司法认知258
一、司法认知概述258
二、司法认知的范围263
三、司法认知的规则268
第十三章 证据规则272
第一节 证据规则的概念、意义272
一、证据规则的概念272
二、加强对证据规则研究的必要性275
三、制定证据规则的可行性275
四、证据规则的意义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