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印度和锡兰佛教哲学 从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印度和锡兰佛教哲学 从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
  • (英)A.B.凯思著;宋立道,舒晓炜译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7532539342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72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88页
  • 主题词:佛教哲学-佛教史-印度;佛教哲学-佛教史-斯里兰卡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印度和锡兰佛教哲学 从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 觉醒1

译者的话 宋立道1

原作者前言 A.伯立戴尔·凯思1

第一编 巴利文经典中的佛教3

第一章 佛陀的身份及其学说3

第一节 问题和来源3

第二节 可以达成的结论14

第二章 知识的来源和极限22

第一节 圣言量(权威)、现量(直觉)和比量(推理)22

第二节 不可知论27

第三章 存在的基本特性35

第一节 观念论、否定论或实在论35

第二节 存在之无常性与苦44

第三节 绝对与涅槃48

第四节 法(法则)的观念56

第四章 精神和自然的哲学62

第一节 对自我的否定62

第二节 补特伽罗(自我)论69

第三节 经验的自我与意识的过程72

第四节 宇宙当中的物质与精神79

第五章 因果及业的理论84

第一节 因果关系84

第二节 因果系列的发展85

第三节 因果序列之各环节87

第四节 十二因缘释义92

第五节 因缘系列的意义97

第六节 十二因缘的断裂98

第七节 自然界中的因果系列100

第八节 关于业的理论101

第六章 解脱之道,阿罗汉和佛104

第一节 解脱之道104

第二节 禅定形式111

第三节 无想定与涅槃116

第四节 阿罗汉圣者和佛陀119

第七章 佛教在早期印度思想中的地位124

第一节 早期印度的物质主义,宿命论和不可知论124

第二节 佛教和数论的开端127

第三节 佛教和瑜伽132

第四节 佛教当中最为本源的成分134

第二编 小乘佛教的发展139

第八章 小乘的部派139

第一节 传统部派名称139

第二节 分别说部143

第三节 说一切有部,毗婆沙师和经量部145

第四节 大乘的先驱147

第九章 关于实在的教理151

第一节 实在论151

第二节 时空的性质154

第三节 作为一个相续系列的自我159

第四节 因果的理论165

第五节 内在或外在的因缘系列168

第六节 晚期的刹那论和效能因171

第七节 吠檀多派对实在论的批判173

第十章 意识心理学176

第一节 论藏或阿毗达磨藏176

第二节 《弥兰王问经》181

第三节 觉音与说一切有部186

第四节 诸法(现象)的分类190

第十一章 业的理论和佛学193

第一节 业的作用机制193

第二节 轮回转生的形式197

第三节 佛的本性198

第四节 阿罗汉圣者的圆满性201

第五节 无为法的涅槃203

第一节 大乘的起源209

第三编 大乘佛教哲学209

第十二章 大乘的起源和根据209

第二节 文献资料214

第十三章 中观派的否定主义227

第一节 知识论227

第二节 否定论和空论228

第十四章 唯识论者的唯心否定主义234

第一节 知识论234

第二节 观念论和空论236

第十五章 佛教和吠檀多关于绝对的教义243

第一节 绝对的如性243

第二节 宇宙灵魂和个人心识246

第三节 绝对无待的涅槃247

第四节 大乘佛教的突出地位249

第五节 吠檀多和大乘佛教250

第十六章 佛教三身学说256

第一节 佛之法身256

第二节 佛之受身257

第三节 佛之化身259

第十七章 解脱论、佛和菩萨261

第一节 解脱的问题261

第二节 般若(智)方便263

第三节 功德方便265

第四节 布施功德或慈悲267

第五节 虔信与功德转荐270

第六节 业的教义和因果273

第七节 菩萨本行274

第八节 新理想的欠缺之处280

第九节 三世十方诸佛283

第四编 佛教的逻辑学289

第十八章 佛教逻辑的起源和发展289

第一节 小乘中的逻辑学289

第二节 陈那291

第三节 法称的现量论和知识论294

第四节 法称的比量论297

第五节 同正理派的争论300

书名缩写307

西文与中文对照索引31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