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壤地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土壤地理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0848184.jpg)
- 张凤荣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73718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47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67页
- 主题词:土壤地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土壤地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土壤发生学1
二、土壤分类学1
三、土壤地理学2
四、土壤与土地的关系3
五、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
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5
第一节成土因素学说的建立、发展和现状5
一、成土因素学说的建立5
二、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6
三、成土因素学说的现状7
第二节气候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8
一、气候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8
二、气候对土壤化学性质和粘土矿物类型的影响9
三、气候变化和土壤形成10
四、土壤地带性规律分析10
第三节生物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11
一、植被类型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数量和分布12
二、植被类型对植物营养元素和土壤酸度的影响12
三、植被类型影响土壤淋溶与淋洗的速度13
第四节母质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14
一、母质的概念14
二、母质的质地和土壤性状的关系15
三、母质层理对土壤发育的影响16
四、母质组成和土壤性质的关系16
第五节地形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17
一、地形通过影响降水和辐射的再分配而影响土壤发生17
二、地形影响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再分配18
第六节时间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18
一、土壤年龄的概念19
二、土壤发育速度19
三、土壤发育的主要阶段20
四、古土壤与遗留特征20
第七节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土壤发生的影响21
一、新构造运动对土壤发生的影响21
二、火山喷发作用对土壤发生的影响22
第八节人类活动对土壤发生发展的影响22
一、人为活动的特点22
二、人为活动的两重性23
三、人为土壤类型23
第九节土壤形成过程23
一、基本成土过程24
二、形成主要土壤发生层的成土过程27
三、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地质风化过程与成土过程的关系33
四、成土过程与土壤分类的关系36
第十节土壤发生层的表示符号37
一、主要土壤发生层37
二、过渡土层与混合土层38
三、对主要土壤发生层的修饰字母38
四、用阿拉伯数字修饰土层39
第十一节土壤剖面形态与土壤景观40
一、土壤剖面形态40
二、单个土体、土壤个体与土壤景观40
教学要求41
主要参考文献41
第二章土壤分类42
第一节土壤分类的概念与发展历史42
一、土壤类型与土壤分类单元42
二、分类等级42
三、土壤分类单元与土壤实体43
四、土壤分类的发展简史43
五、土壤分类是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44
第二节中国现行的土壤分类体系45
一、现行中国土壤分类体系的分类思想45
二、分类系统45
三、命名48
第三节世界主要土壤分类体系48
一、美国土壤诊断分类体系49
二、前苏联的土壤分类及其动向52
三、西欧土壤分类53
四、FAO/UNESCO的土壤分类54
第四节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及其与其他土壤分类系统的对比54
一、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概述54
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与其他主要土壤分类体系的对应关系55
第五节土壤分类的应用59
一、土壤分类单元与土壤制图单元59
二、土壤分类与土地评价60
三、土壤分类与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交流60
教学要求60
主要参考文献61
第三章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62
第一节气候因素62
一、光热条件62
二、水分条件64
三、季风气候65
四、气候分区66
第二节地势与地貌67
一、地势67
二、大地构造地貌格局68
三、中地貌69
第三节成土母质70
一、主要风化壳类型70
二、河流沉积物72
三、风成堆积物72
第四节植被因素73
一、自然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73
二、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74
第五节人类活动76
一、人类活动的积极影响76
二、人类活动的消极影响76
第六节中国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76
一、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76
二、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77
三、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78
四、隐地带性土壤78
教学要求78
主要参考文献79
第四章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80
第一节棕色针叶林土80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80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81
三、亚类划分及其特征83
四、与相关土类的区分84
五、合理利用84
第二节暗棕壤85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85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86
三、亚类划分及其特征88
四、与相关土类的区分89
五、合理利用89
第三节白浆土90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91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92
三、亚类划分及其特征94
四、与相关土类的区分95
五、合理利用与改良途径95
教学要求96
主要参考文献97
第五章棕壤与褐土98
第一节棕壤98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98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99
三、亚类的划分及其特征102
四、与相关土类的区分103
第二节褐土103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103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103
三、亚类划分及其特征107
四、与相关土类的区分109
第三节棕壤与褐土的合理利用110
一、农业利用110
二、发展温带果树111
三、林业利用111
教学要求112
主要参考文献112
第六章黄棕壤与黄褐土113
第一节黄棕壤113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113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114
三、亚类划分及其特征116
四、与相关土类的区分117
第二节黄褐土118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118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119
三、亚类划分及其特征121
四、与相关土类的区分122
第三节黄棕壤与黄褐土的合理利用123
一、农业利用123
二、适地适树,发展林业124
三、搞好水土保持林125
教学要求125
主要参考文献125
第七章红壤、黄壤、砖红壤及燥红土126
第一节红壤126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126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127
三、亚类划分及其特征129
四、与相关土类的区分130
第二节黄壤130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131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131
三、亚类划分及其特征132
四、与相关土类的区分133
第三节砖红壤133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133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134
三、亚类划分及其特征135
四、与相关土类的区分136
第四节燥红土136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136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137
三、亚类划分138
四、与相关土类的区分138
第五节红黄壤类土壤的利用138
一、红黄壤类土壤在利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138
二、红黄壤类土壤的合理开发利用139
教学要求141
主要参考文献141
第八章黑土、黑钙土、栗钙土142
第一节黑土142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142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143
三、亚类划分及其特征147
四、与相关土类的区分148
五、合理开发利用148
第二节黑钙土149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149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150
三、亚类划分及其特征153
四、与相关土类的区分155
五、合理利用155
第三节栗钙土156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156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157
三、亚类划分及其特征158
四、与相关土类的区分160
五、合理利用160
教学要求161
主要参考文献161
第九章棕钙土、灰钙土与荒漠土壤163
第一节棕钙土164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164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165
三、亚类划分及其特征166
四、与相关土类的区分168
第二节灰钙土168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168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169
三、亚类划分及其特征170
四、与相关土类的区分171
第三节荒漠土壤172
一、荒漠土壤的成土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173
二、荒漠土壤中灰漠土、灰棕漠土与棕漠土的划分及其特性174
第四节棕钙土、灰钙土与荒漠土壤的开发利用180
一、棕钙土、灰钙土与荒漠土壤的共性180
二、棕钙土、灰钙土与荒漠土壤的开发利用180
教学要求181
主要参考文献182
第十章潮土、草甸土、砂姜黑土、沼泽土与泥炭土183
第一节潮土183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184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184
三、亚类划分及其特征187
四、与相关土类的区分189
五、利用与改良189
第二节草甸土190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190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191
三、亚类划分及其特征192
四、与相关土类的区分194
五、合理利用194
第三节砂姜黑土194
一、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195
二、亚类划分及其特征197
三、利用与改良198
第四节沼泽土与泥炭土198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198
二、沼泽土和泥炭土与相关土类的区分199
三、沼泽土与泥炭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199
四、沼泽土和泥炭土的亚类划分201
五、沼泽土和泥炭土的利用与改良202
教学要求202
主要参考文献203
第十一章盐碱土204
第一节盐土204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205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206
三、盐土的类型划分210
四、与相关土壤的区分215
第二节碱土216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216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以及碳酸钠对作物的为害216
三、亚类划分及其特征219
四、与相关土类的区分222
第三节盐碱土的改良利用222
一、盐碱土的改良利用原则222
二、盐碱土的治理措施223
三、碱土的改良利用225
四、酸性硫酸盐土开发利用226
五、滨海盐土开发利用226
六、漠境盐土开发利用226
教学要求227
主要参考文献227
第十二章初育土壤228
第一节冲积土228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228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228
三、亚类划分及其特征229
四、与相关土类的区分230
五、冲积土的利用230
第二节风沙土230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230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231
三、亚类划分及其特征232
四、与相关土类的区分233
五、防治沙漠化和风沙土的保护、利用及改良233
第三节黄绵土234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234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234
三、分类235
四、与相关土类的区分236
五、黄绵土的开发利用236
第四节石灰(岩)土236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237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237
三、亚类划分及其特征239
四、合理利用240
第五节紫色土240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240
二、成土特点240
三、剖面特征241
四、基本理化性质242
五、亚类划分及其特征242
六、开发利用243
第六节磷质石灰土243
一、成土特点243
二、剖面特征243
三、基本理化性质244
四、亚类划分及其特征244
第七节火山灰土245
一、成土特点245
二、剖面特征245
三、基本理化性质245
第八节石质土246
一、成土特点246
二、剖面特征246
三、基本理化性质246
四、石质土亚类及其特征246
第九节粗骨土247
一、成土特点247
二、剖面特征247
三、基本理化性状247
四、粗骨土亚类及其特征247
教学要求248
主要参考文献248
第十三章山地土壤250
第一节山地土壤的特点250
一、山地土壤的垂直地带性250
二、山地土壤侵蚀与土壤的薄层性252
三、山地土壤的母岩继承性253
第二节中国主要山地土壤类型253
一、高山寒漠土253
二、山地草甸性土壤254
三、山地草原性土壤256
四、山地森林土壤257
第三节山地土壤的开发利用257
一、保持水土257
二、综合、立体开发258
三、发展山区的土宜作物259
教学要求259
主要参考文献259
第十四章水稻土、灌淤土与菜园土261
第一节水稻土261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261
二、与相关土类的区分261
三、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与基本理化性状262
四、亚类的划分265
五、水稻土的水、肥管理及培肥改良266
第二节灌淤土267
一、分布与形成条件267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268
三、亚类划分及其特性268
四、与相关土类的区分269
五、灌淤土的利用270
第三节菜园土270
一、菜园土的熟化发育及剖面层次分化270
二、剖面特征与理化特性271
三、亚类划分及其特性272
四、菜园土的保护272
教学要求273
主要参考文献273
第十五章 土地评价274
第一节 土地评价的目的、原则和程序274
一、土地评价的目的274
二、土地评价的原则274
三、土地评价的程序275
第二节土地评价系统276
一、美国土地能力分类系统276
二、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278
第三节土地评价的数值法279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279
二、评价方法281
教学要求283
主要参考文献284
第十六章区域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285
第一节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285
一、因地制宜285
二、正确处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辨证关系285
三、将区域土地资源特性和土地利用需求相结合286
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286
五、以系统论指导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287
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287
第二节土地资源利用分区287
一、分区原则287
二、分区依据288
第三节东北区的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289
一、气候条件289
二、地形与土壤289
三、河流与水资源289
四、植被与种植制度289
五、土地利用结构290
六、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290
第四节黄淮海区的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291
一、气候条件292
二、地形与土壤292
三、河流与水资源292
四、植被与种植制度292
五、土地利用结构292
六、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293
第五节长江中下游区的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294
一、气候条件294
二、地形与土壤294
三、河流与水资源295
四、植被与种植制度295
五、土地利用结构295
六、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295
第六节江南区的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296
一、气候条件296
二、地形与土壤296
三、河流与水资源296
四、植被与种植制度297
五、土地利用结构297
六、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297
第七节华南区的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298
一、气候条件298
二、地形与土壤298
三、河流与水资源298
四、植被与种植制度299
五、土地利用结构299
六、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299
第八节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区的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300
一、气候条件300
二、地形与土壤300
三、河流与水资源300
四、植被与种植制度301
五、土地利用结构301
六、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301
第九节黄土高原区的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302
一、气候条件302
二、地形与土壤303
三、河流与水资源303
四、植被与种植制度303
五、土地利用结构303
六、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304
第十节四川盆地区的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304
一、气候条件305
二、地形与土壤305
三、河流与水资源305
四、植被与种植制度305
五、土地利用结构306
六、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306
第十一节云贵高原区的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307
一、气候条件307
二、地形与土壤307
三、河流与水资源308
四、植被与种植制度308
五、土地利用结构308
六、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308
第十二节横断山区的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309
一、气候条件309
二、地形与土壤310
三、河流与水资源310
四、植被与种植制度310
五、土地利用结构310
六、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311
第十三节西北区的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311
一、气候条件311
二、地形与土壤311
三、河流与水资源状况312
四、作物与种植制度312
五、土地利用结构312
六、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312
第十四节青藏高原区的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314
一、气候条件314
二、地形与土壤314
三、河流与水资源状况314
四、植被与种植制度315
五、土地利用结构315
六、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315
思考题316
主要参考文献316
第十七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与措施317
第一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与措施317
一、依靠法律、政策保护耕地317
二、搞好大生态环境的建设,为农业生产创造生态屏障318
三、兴修水利,建设基本农田318
四、改造土壤障碍因素,培肥土壤318
第二节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与措施318
一、坚持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保护扩大森林资源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319
二、加快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和新的运行机制319
三、继续加大林业法规的宣传与执法力度,推动林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319
四、搞好营林造林规划设计320
五、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320
六、适地适树321
七、森林抚育321
第三节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与措施322
一、依法治草,落实有偿承包责任制322
二、按草地的地域性特征开发利用草地资源322
三、确定合理的载畜量323
四、实行科学的放牧制度323
五、加强牧区冬春饲草贮藏,减少家畜的冷季损失323
六、调整畜群结构,发展季节性草地畜牧业324
七、加强草地的保护324
八、因地制宜,改良草地325
九、进行牧区基本建设325
第四节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与措施325
一、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国家政策326
二、综合开发利用湿地资源326
第五节后备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327
一、开发与整治相结合,实现后备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327
二、做好后备土地资源开发规划328
三、明晰和稳定产权328
思考题329
主要参考文献329
第十八章土壤资源保护技术措施330
第一节土壤次生盐渍化及其防治330
一、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330
二、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330
第二节水土流失及其防治331
一、水土流失的发生331
二、水土保持技术措施332
第三节土壤风蚀沙化与防治333
一、土壤风蚀的发生333
二、土壤沙化防治333
第四节土壤污染与防治335
一、土壤污染起因与形势335
二、土壤污染防治336
教学要求336
主要参考文献336
第十九章世界土壤地理简介337
第一节全球土壤形成背景条件337
一、大气环流、海陆分异对地带性特征的影响337
二、世界主要气候带与土壤的地带性特征337
第二节世界主要地带性土壤的地理分布339
一、高纬度地带的土壤340
二、中纬度冷温气候带的土壤341
三、中纬度温暖气候带的土壤342
四、低纬度地带的土壤343
五、各大陆土壤分布344
思考题345
主要参考文献345
后记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