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壤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土壤学
  • 黄昌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62570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11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25页
  • 主题词:土壤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土壤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绪 论1

第一节 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1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1

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3

三、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4

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5

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6

一、土壤的概念7

二、土壤肥力的概念8

三、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及主要观点9

第三节 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12

一、分支学科及研究内容13

二、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15

三、土壤学的研究方法15

一、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21

第一节 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21

第一章 土壤矿物质21

第一 土壤组成和性质21

二、土壤的矿物组成22

第二节 粘土矿物23

一、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23

二、非硅酸盐粘土矿物28

第三节 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30

一、风化和成土作用与粘土矿物组成的关系30

二、我国土壤粘土矿物分布规律31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32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组成32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32

二、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及其组成33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34

一、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和转化34

二、植物残体的分解和转化35

三、土壤腐殖物质的分解和转化35

四、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36

第三节 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和性质38

一、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38

二、土壤腐殖物质一粘土矿物复合体39

三、土壤腐殖酸的分组40

四、土壤腐殖酸的性质41

第四节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44

一、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44

二、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45

三、土壤有机质的管理46

第三章 土壤生物50

第一节 土壤生物多样性50

一、土壤生物类型的多样性50

二、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51

三、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53

四、土壤微生物呼吸类型的多样性54

一、温度55

第二节 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55

二、水分及其有效性56

三、pH57

四、氧气和Eh值57

五、生物因素57

六、土壤管理措施57

第三节 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发生和分布58

一、不同类型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58

二、土壤剖面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59

三、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的分布60

四、微生物与植物根的联合60

第四节 土壤生物活性及表征61

一、土壤酶61

二、生物活性物质64

第四章土壤质地和结构66

第一节 土壤三相组成66

一、土壤的密度和容重66

二、土壤的三相和孔隙68

一、土粒和粒级69

第二节 土壤质地69

二、各级土粒的组成和性质72

三、土壤的机械组成和质地74

四、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77

第三节 土壤结构80

一、土壤结构体80

二、团粒结构的发生82

一、土壤的孔性与孔度89

第四节 土壤孔性和土体构造89

二、团粒结构的多级孔度模型93

三、当量孔径93

四、土体构造94

第五章 土壤水98

第一节 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98

一、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有效性98

二、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101

三、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102

一、土水势及其分势104

第二节 土壤水的能态104

二、土壤水吸力107

三、土壤水能态的定量表示方法107

四、土水势的测定107

五、土壤水分特征曲线108

第三节 土壤水的运动110

一、饱和土壤中的水流110

二、非饱和土壤中的水流111

三、土壤中的水汽运动111

四、入渗、土壤水的再分布和土面蒸发112

五、田间土壤水分平衡115

第四节 土壤中的溶质运移116

一、溶质的对流运移117

二、溶质的分子扩散117

三、溶质的机械弥散117

四、溶质的水动力弥散118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119

第一节 土壤空气119

第六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119

二、土壤空气的运动120

第二节 土壤热量122

一、土壤热量的来源122

二、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及影响因素123

三、土壤的热量平衡124

第三节 土壤热性质125

一、土壤热容量125

二、土壤导热率126

三、土壤的热扩散率126

第四节 土壤温度127

一、土壤温度的季节或月变化127

二、土壤温度的日变化128

三、地形地貌和土壤性质对土温的影响128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133

一、土壤形成因素133

第七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133

第二 土壤环境过渡133

二、母质对土壤发生的作用134

三、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136

四、生物因素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139

五、地形与土壤发生的关系141

六、成土时间对土壤发育的影响142

七、人类活动对土壤发生演化的影响144

一、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145

第二节 土壤形成过程145

二、土壤发生中的基本成土作用146

三、主要的成土过程150

第三节 土壤发育154

一、土壤的个体发育154

二、土壤的系统发育154

三、土壤剖面、发生层和土体构型154

四、反映土壤风化发育的指标156

第八章 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反应158

第一节 土壤胶体的表面性质158

一、土壤胶体表面类型158

二、土壤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积159

三、土壤表面电荷和电位160

第二节 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吸附交换反应162

一、离子吸附的一般概念162

二、阳离子静电吸附163

三、阳离子交换163

四、阳离子的专性吸附167

三、阴离子专性吸附169

二、阴离子的负吸附169

一、阴离子的静电吸附169

第三节 土壤胶体对阴离子的吸附与交换169

第九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171

第一节 土壤酸、碱性的形成171

一、土壤酸性的形成171

二、土壤碱性的形成173

第二节 土壤酸度的指标175

一、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175

二、土壤酸的数量指标176

三、土壤碱性指标177

四、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178

第三节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179

一、土壤氧化还原体系180

二、土壤氧化还原指标181

三、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的因素183

第四节 土壤缓冲性183

一、土壤缓冲性的概念183

二、土壤酸、碱缓冲性184

三、土壤氧化还原缓冲性186

第五节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与生物环境187

一、生物对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的适应性187

二、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与养分的生物有效性188

三、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与有毒物质的积累189

四、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的调节189

第十章 土壤养分循环192

第一节 土壤氮素循环192

一、陆地及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192

二、土壤氮的获得和转化193

三、土壤氮的损失195

四、土壤氮的调控196

第二节 土壤磷和硫的循环199

一、土壤磷的形态和数量199

二、土壤磷循环与转化202

三、土壤硫的含量和形态203

四、土壤硫的循环及转化204

第三节 土壤中的钾钙镁205

一、土壤钾的形态和含量205

二、土壤钾的转化及其调节206

三、土壤钾的固定和释放及其影响因子207

四、土壤中的钙和镁208

第四节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循环209

一、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来源及转化209

二、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210

三、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211

一、土壤养分的动态平衡213

第五节 土壤养分平衡及有效性213

二、土壤中养分向植物根的移动214

三、土壤溶液中养分的补给214

第三篇 土壤管理和保护221

第十一章 土壤分类和调查221

第一节 土壤分类的基本概念和要求221

一、基本概念221

四、土壤分类的依据222

三、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222

二、土壤分类工作的内容222

五、土壤分类的要求223

第二节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223

一、形成和发展223

二、分类原则229

三、命名方法231

第三节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231

一、诊断层和诊断特性231

二、系统分类的结构233

三、命名方法234

第四节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235

一、诊断层和诊断特性235

二、分类原则235

三、分类系统和命名方法236

四、特点237

第五节 土壤调查及其应用238

一、土壤调查的内容和步骤238

二、土壤调查的技术239

三、新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240

四、土壤调查成果的农业应用241

五、土壤调查成果的非农业应用241

第十二章 土壤耕作和管理242

第一节 土壤耕作的概念及其基本操作242

一、耕作的概念242

二、耕作的基本作业243

第二节 土壤力学性质245

一、土壤粘结性246

三、土壤塑性248

二、土壤粘着性248

四、土壤胀缩性250

五、土壤耕作阻力250

第三节 土壤耕性和耕作管理252

一、土壤力学性质与宜耕期的关系252

二、土壤压板问题253

三、水田土壤的粘闭及其防止254

四、轮作与培肥255

第四节 几种主要耕作方法256

一、传统耕作方法256

二、深松耕作法257

三、免耕和少耕法259

四、深耕施肥改土耕作法261

第十三章 土壤污染与防治263

第一节 土壤污染的概念263

一、土壤背景值263

二、土壤自净作用264

三、土壤环境容量265

四、土壤污染的概念270

第二节 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271

一、重金属污染物271

二、有机污染物274

三、固体废物与放射性污染物278

第三节 土壤组成和性质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279

一、土壤组成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279

二、土壤酸碱性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282

三、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283

第四节 酸性沉降对土壤的影响286

一、土壤酸化的阶段性发展过程286

二、酸性沉降与土壤中铝的活化和溶出287

三、土壤对酸性沉降的缓冲能力287

四、酸性沉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288

五、酸性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288

第五节 土壤污染的防治288

一、提高保护土壤资源的认识288

二、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289

第十四章 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291

第一节 土壤退化的概念及分类291

一、土壤退化的概念291

二、土壤退化的分类292

第二节 我国土壤退化的背景与基本态势294

一、我国土壤退化的自然社会条件制约294

二、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与态势296

一、土壤沙化和土地沙漠化297

第三节 土壤退化主要类型及其防治297

二、土壤流失299

三、土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303

四、土壤潜育化与次生潜育化304

五、土壤肥力衰退和土壤污染防治305

第四节 土壤质量及评价305

一、土壤质量的概念305

二、土壤质量评价参数与指标体系306

三、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31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