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肝病分子生物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肝病分子生物学
  • 黄耀煊编著 著
  • 出版社: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3511549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37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45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肝病分子生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兴起1

(三)尿嘧啶三磷酸葡萄醛酸转移酶-1

第一章分子生物学的概念1

第一节概述1

三、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疾病的关系2

二、生物大分子及其多样性2

第二节遗传物质——核酸3

第三节核酸的结构4

第四节遗传信息的传递8

第五节DNA的复制9

第六节DNA转录与逆转录10

第七节RNA转录后的加工12

一、遗传密码14

第八节蛋白质的翻译14

三、蛋白质翻译的机制与调控16

二、新氨基酸的发现16

一、蛋白质翻译后的修饰19

第九节蛋白质翻译后的修饰与定位19

(一)信号肽假说的提出20

二、蛋白质翻译后的运送定位20

三、信号肽20

(二)信号肽的两种模式及其结构要求21

(三)信号肽的重要生物学意义与应用22

(二)顺式作用调控因子23

第十节基因表达的调节23

一、启动子与顺反式作用因子23

(一)启动子23

(二)DNA的甲基化24

(三)反式作用因子24

二、基因表达的后成调节与DNA甲基化24

(一)基因表达的后成调节24

(二)RNA在转录中的调控作用25

三、DNA甲基化与肿瘤的关系25

第十一节RNA与PNA的功能25

一、RNA的调控作用25

(一)RNA在DNA复制中的调控作用25

(二)核酶在体内阻断基因表达和抗病毒作用26

(三)RNA在转录后加工及翻译中的调控作用26

二、核酶——RNA的催化作用26

(一)RNA对许多反应的催化作用26

(一)PNA的性质与结构27

(三)核酶的作用底物27

(四)核酶研究的深入与展望27

三、肽核酸27

(二)PNA的反义和抗基因作用在医学上的应用28

第十二节功能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29

(三)PNA在杂交技术和PCR反应中的应用29

一、糖类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30

一、功能基因组学30

二、蛋白质组学30

第十三节糖类——生物大分子的新前沿30

(二)糖链结构改变与疾病的相关性31

二、糖类与疾病31

(一)糖链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31

(三)糖病理学研究成果在临床上的初步应用32

一、基因工程的诞生34

第二章基因工程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技术34

第一节基因工程技术34

(一)限制性内切酶35

二、基因工程的主要步骤与策略35

三、基因工程的工具酶35

(二)核酸修饰酶37

(六)基因文库筛选38

四、目的基因DNA片段的获得38

(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法38

(二)mRNA逆转录成cDNA38

(三)人工合成DNA片段38

(四)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基因片段38

(五)反转录PCR(RT-PCR)38

(一)质粒载体39

五、基因工程的载体39

(四)丝状噬菌体载体41

(二)λ噬菌体载体41

(三)黏粒41

(二)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42

(五)真核细胞的克隆载体42

六、重组DNA的构建与导入受体细胞42

(一)重组DNA的构建42

(一)克隆基因的表达43

七、重组体克隆的筛选43

八、克隆基因的表达与产物的分离43

(一)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制44

(二)克隆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44

第二节基因工程的回顾与展望44

一、20世纪的回顾44

(三)蛋白质工程46

(二)基因工程上、中、下游相互协调46

第三节聚合酶链反应及其他体外扩增核酶序列技术48

二、21世纪的展望48

一、聚合酶链反应49

(二)多重PCR50

(一)套式PCR50

(六)AP-PCR51

(三)定量PCR51

(四)荧光定量PCR51

(五)免疫PCR51

(三)链替代反应52

(七)原位PCR52

二、其他体外扩增核酸序列技术52

(一)连接酶链反应52

(二)转录依赖的扩增系统52

三、分支DNA分析53

(四)Qβ复制酶系统53

一、斑点杂交54

第四节分子杂交技术54

(二)非放射性标记探针55

(一)放射性标记探针55

二、印迹杂交56

第五节印迹技术57

三、原位杂交57

一、DNA的Southern印迹58

二、RNA的Northern印迹59

三、蛋白质的Western印迹60

第六节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61

二、cDNA文库62

第七节基因文库技术62

一、基因文库的建立62

二、双脱氧-M13系统序列分析法64

第八节核苷酸序列分析64

一、化学降解法64

(四)病毒变异株与临床相关性研究上的应用65

三、DNA序列自动分析仪65

四、序列分析的应用65

(一)从核苷酸序列了解蛋白质的结构65

(二)了解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65

(三)基因之间相似性的比较65

第九节nR NA差异展示技术66

一、DNA芯片67

第十节生物芯片67

二、蛋白质芯片68

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的分类69

第三章甲型病毒性肝炎69

一、体积与形态学70

第二节HAV的一般性质70

一、hHAV的基因型72

二、浮密度与沉降系数72

三、HAV对理化因素的耐受力72

四、宿主范围72

第三节HAV的基因型及其分布72

三、HAV各基因型间的异同及其流行病学意义73

二、sHAV的基因型73

一、HAV基因组的结构74

第四节HAV的基因组74

(三)HAV基因组的复制周期75

二、HAV基因组的复制75

(一)复制的场所75

(二)HAV基因组的复制75

(二)HAV RNA的翻译76

第五节HAV的蛋白质76

一、HAV的蛋白质组分76

二、HAV聚蛋白的裂解76

(一)HAV基因组的组织76

三、HAV的抗原位点77

(三)聚蛋白的裂解77

一、病毒变异的种类与类型78

第六节HAV的变异78

一、野生型与减毒株核苷酶序列的差异79

二、HAV的变异79

第七节HAV致病力的分子基础79

二、基因组与致病力有关部分的研究80

第八节甲型肝炎的发病机制81

一、HAV抗原的检测82

第九节甲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82

三、分离HAV83

二、HAV特异抗体的检测83

二、减毒活疫苗84

四、分子杂交试验检测HAV RNA84

五、原位杂交检测肝组织中的HAV RNA84

六、PCR检测HAV RNA84

第十节甲型肝炎的疫苗84

一、灭活疫苗84

五、HAV空心颗粒疫苗85

三、合成肽疫苗与亚单位疫苗85

四、HAV抗原的活病毒载体疫苗85

一、HBV的三种病毒颗粒87

第四章乙型病毒性肝炎87

第一节乙型肝炎病毒的结构与性状87

一、HBV基因组的结构88

二、完整的HBV病毒颗粒88

第二节HBV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88

(一)侵入90

二、基因组的复制90

(二)复制91

(一)病毒核壳装配93

三、整合93

四、装配93

(三)表达的调节94

(二)病毒包膜装配94

五、基因组的表达94

(一)HBV mmRNA94

(二)表达的蛋白94

(一)HBV表面蛋白的组成95

第三节HBV基因组编码的蛋白95

一、表面蛋白95

一、抗-HEV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197

(二)作用于肝细胞的HBV表面序列97

(三)HBV亚型97

二、核壳蛋白98

(一)核心蛋白98

(二)e蛋白99

三、X蛋白100

(一)生化性质100

(二)反式激活作用100

(三)X蛋白的反式激活作用与HBV复制的关系101

四、P蛋白102

(一)P ORF102

(二)P蛋白的成分102

(三)P蛋白的作用103

第四节HBV的变异及其临床意义103

一、HBV的高变异率103

二、前C区变异104

(一)前C区的高突变性与突变特点104

(二)前C区突变特点104

三、C区变异105

四、前S区变异106

五、S区变异106

六、X区变异107

(一)多发生变异的序列107

(二)X区变异可能导致HBeAg(-)HBV感染107

(三)血清标志物阴性的HBV感染可能与X区变异有关108

七、P区变异109

第五节HBV致病机制109

一、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110

二、免疫复合物引起的免疫损伤111

三、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免疫损伤111

第六节HBV持续感染的分子机制与免疫因素111

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112

二、低水平HBV感染及其检测113

(一)低水平HBV感染113

(二)病原学不清的肝病患者低水平HBV感染的检测114

三、HBV潜伏的机制115

(一)机制研究采用的技术115

(二)关键的突变117

(三)临床观察117

四、免疫因素120

(一)细胞免疫应答能力低下120

(二)抗体应答能力低下120

(三)IL及IFN的产生和应答能力低下120

第七节乙型肝炎与肝细胞凋亡120

一、细胞凋亡及其某些生化特征120

二、肝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121

三、乙型肝炎与肝细胞凋亡122

(一)肝细胞的凋亡与坏死122

(二)死亡受体与细胞凋亡信号传导122

(三)乙型肝炎与肝细胞凋亡123

第八节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124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125

(一)干扰素125

(二)核苷类似物125

(三)免疫调节剂126

二、HBV突变与临床的关系127

三、核苷类似物治疗产生耐药性及其与HBV突变的关系127

四、理想的抗HBV药应具有的特点128

第五章丙型病毒性肝炎130

第一节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NANBH的致病因子130

一、NANBH致病因子发现前两个有争议的问题131

(一)NANBH的致病因子是否为逆转录病毒131

(二)NANBH的致病因子是否为HBV的变异体131

二、NANBH致病因子的物理化学性质131

三、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132

(一)寻找突破口132

(二)NANBH致病因子HCV基因组克隆的获得132

(三)NANBH致病因子HCV的一些特性133

第二节病毒结构与生物物理性质133

第三节HCV基因组的克隆与表达及其产物在检测中的应用134

一、HCV基因组克隆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134

二、HCV基因组克隆在酵母中的表达135

三、HCV基因组克隆在昆虫中的表达135

四、HCV基因组克隆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137

五、抗-HCV循环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138

第四节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139

一、概况139

二、C蛋白141

(一)对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调节作用141

(二)对HBV基因的调节作用141

三、非结构蛋白142

(一)NS2蛋白142

(二)NS3蛋白142

(三)NS4蛋白142

(四)NS5A蛋白142

(五)NS5B蛋白143

第五节病毒的多样性143

一、HCV基因组准种的性质144

(一)准种的产生144

(二)准种的检测144

(三)HCV基因组各区的准种144

二、HCV的基因型145

(一)基因型的命名145

(二)基因型的地理分布146

(三)HCV分型的方法147

第六节HCV感染的致病机制148

一、急性丙型肝炎148

二、慢性丙型肝炎148

第七节血清学免疫诊断149

一、寻找更特异的HCV抗原149

(一)C区编码的多肽150

(二)非结构区编码的多肽150

(三)p22150

二、ELISA检测试剂的改进151

(一)第一、二代诊断试剂151

(二)第三代诊断试剂152

(三)寻求更先进的检测方法153

三、重组免疫印迹法(RIBA)的确证153

(一)从第一代到第三代RIBA试剂153

(二)RIBA用于确证HCV感染的诊断154

(三)RIBA用于血清学分型155

(四)RIBA与PCR比较156

四、微粒子法对HCV的检测156

第八节HCV细胞培养与动物模型156

一、HCV体外细胞培养156

(一)靶细胞的选择156

(二)HCV体外感染/转染的方式157

(三)HCV感染/转染结果的检测157

二、小动物感染模型157

(一)大鼠感染模型157

(二)转基因小鼠模型157

(三)嵌合体小鼠模型157

(四)树鼩模型158

第九节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158

一、低危人群中HCV感染的流行158

二、肠道外传播159

三、非肠道外传播159

四、母婴传播的研究159

(一)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159

(二)HC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159

(三)HCV母婴传播的机制160

第十节丙型肝炎的慢性化及其临床160

一、丙型肝炎易致慢性化160

二、慢性化的主要原因160

三、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161

(一)诊断与疗效评估161

(二)干扰素对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162

(三)HCV准种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干扰素治疗的应答165

四、治疗丙型肝炎的新策略166

第六章丁型病毒性肝炎168

第一节丁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168

第二节丁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结构与抗原169

一、HDV的基因结构169

二、HDV抗原169

第三节HDV特异结合肝细胞的机制170

一、HDV外壳包有HBsAg170

二、肝细胞膜上有特异结合HBsAg的蛋白171

第四节HDV的复制171

第五节HDV的核酶172

一、HDV基因链核酶172

二、反基因链核酶173

三、核酶的结构与功能173

第六节动物模型与细胞培养模型的建立174

一、动物模型174

二、细胞培养模型175

第七节转基因动物176

第八节丁型肝炎的流行病学177

第九节HDV感染的诊断178

一、血清学方法178

二、分子生物学方法179

三、肝组织中HDAg的检测180

第十节丁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与临床181

一、丁型肝炎的发病机制181

二、临床特征与自然史182

三、丁型肝炎的治疗183

第七章戊型病毒性肝炎187

第一节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187

一、戊型肝炎病毒的发现187

二、HEV的理化性状188

三、HEV的基因结构188

四、株间变异与序列比较189

(一)核苷酸变异区的分布189

(二)世界不同地区HEV基因组的异质性190

(三)亚洲HEV结构蛋白的变异190

(四)国内的HEV株191

五、猪HEV株的发现及其与人HEV株的比较193

第二节HEV的复制194

一、研究概况194

二、病毒在肝内的复制194

第三节HEV基因的克隆与表达195

一、HEV ORF1的克隆195

二、非结构蛋白的表达195

三、非结构蛋白用于诊断的研究196

第四节戊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与传播途径196

一、发病机制196

二、传播途径197

第五节实验室诊断197

(一)EIA法197

(三)检测抗-HEV的临床意义198

(二)蛋白印迹法198

(一)RT-PCR法检测HEV RNA199

二、HEV 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199

一、主动免疫200

(二)检测HEV RNA的临床意义200

第六节预防200

二、被动免疫201

第一节己型病毒性肝炎204

第八章其他型病毒性肝炎204

一、庚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205

第二节庚型病毒性肝炎205

二、庚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组结构206

三、GBV编码的蛋白208

(二)母婴垂直传播210

四、GBV-C/HGV的传播210

(一)血源性传播210

五、GBV-C/HGV感染的流行211

(三)静脉注射毒品传播211

(四)性传播211

六、HGV的种系发生分析213

七、动物感染模型214

(二)抗GBV的ELISA检测法215

八、庚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215

(一)病毒核酸的RT-PCR检测法215

九、CBV-C/HGV的致病性216

(三)其他方法216

一、TTV的发现217

第三节输血传播病毒(TTV)的研究217

二、TTV的理化与分子生物学特性218

四、基因变异219

三、流行病学219

(一)我国肝炎患者中TTV检出率220

五、各种肝病及血透析患者的TTV检测220

六、TTV、HGV致病性问题的近期研究221

(二)血透析患者中TTV检出率221

(一)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26

第九章自身免疫与肝病226

第一节自身免疫病226

一、原发性自身免疫病226

二、自身免疫性肝脏损伤226

(五)抗原分子模拟和免疫交叉反应227

(二)自身免疫性肝炎227

三、自身免疫病发病的机制227

(一)隐蔽抗原的释放227

(二)细胞突变227

(三)变性抗原产生227

(四)MHC的异常表达227

(一)淋巴细胞228

(六)Th细胞旁路激活228

(七)T细胞调节功能紊乱228

(八)免疫活性细胞识别能力突变228

(九)抑制性T细胞功能减弱228

第二节免疫细胞与免疫调节简介228

一、免疫细胞的分类228

二、T淋巴细胞229

(二)抗原提呈细胞229

(三)炎症反应细胞229

三、B淋巴细胞230

四、NK细胞231

(四)APC提呈抗原232

五、抗原提呈细胞232

(一)单核吞噬细胞232

(二)树突状细胞232

(三)B细胞232

(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233

六、免疫应答233

(一)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233

(三)HLA复合体的组成与结构234

(五)HLA的生物学功能235

(四)HLA抗原的分布235

(六)HLA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236

三、抗线粒体抗体237

第三节自身抗体237

一、抗核抗体237

二、抗平滑肌抗体237

七、抗细胞溶质抗原抗体238

四、抗肝肾微粒体抗体238

五、抗肝特异脂蛋白抗体238

六、抗肝细胞膜抗体238

(一)AIH的可能致病机制239

第四节自身免疫性肝炎239

一、概况239

二、AIH的致病与病理遗传学机制239

(二)AIH的病理遗传学机制240

(三)决定AIH易感性与严重性的等位基因241

(一)Ⅰ型242

三、AIH的分型242

(四)HLA的分型技术243

(二)Ⅱ型243

(三)Ⅲ型243

(一)唾液酸糖蛋白受体244

四、AIH自身抗原244

(五)精氨酸琥珀酸盐裂解酶245

(二)细胞色素P450ⅡD6245

(四)谷胱甘肽S-转移酶245

六、AIH的诊断标记物246

五、AIH的病因学246

七、AIH的治疗248

一、慢性丙型肝炎249

第五节与病毒性肝炎相关的自身免疫249

三、慢性乙型肝炎250

二、慢性丁型肝炎250

五、AIH与丙型肝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251

四、甲型肝炎251

第一节肝纤维化产生的基础254

第十章肝纤维化与肝硬化254

一、肝细胞外基质的功能256

二、肝ECM的成分256

第二节肝细胞外基质256

(一)胶原257

(二)糖结合物258

(三)蛋白酶及其抑制物259

(四)整合素261

一、肝贮脂细胞262

第三节肝ECM的合成与降解262

(二)TGF-β激活的诱导263

(一)TGF-β的特性263

二、TGF-β263

(四)TGF-β1在肝纤维化患者中表达的变化265

(三)TGF-β1对肝脏ECM代谢的调节265

四、肝ECM的降解及其调节266

三、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266

一、HSC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267

第四节贮脂细胞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267

(二)HSC的激活机制268

(一)HSC激活的三个阶段模式268

二、HSC的激活机制268

一、肝硬化的分类269

第五节肝硬化269

三、HSC与抗肝纤维化269

二、肝硬化的发生机制270

(一)乙型肝炎后肝硬化271

三、肝炎后肝硬化与肝癌271

(二)乙型肝炎以外的肝炎后肝硬化272

HBV和/或HCV感染273

(四)酒精性肝硬化并发肝癌多伴有273

(三)肝炎病毒感染对酒精性肝病的影响273

(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274

(一)基质金属蛋白酶-1274

第六节肝纤维化的诊断与治疗274

一、肝纤维化的诊断274

(五)TGF-β275

(四)Ⅲ型前胶原N端前肽及Ⅰ型前胶原C端前肽275

(三)赖氨酰氧化酶275

二、抗纤维化治疗276

(八)血清透明质酸276

(六)Ⅳ型胶原7S区276

(七)PGA指数276

(二)直接作用于HSC,抑制其活化277

(一)抗病毒治疗,去除纤维化病因277

三、小结278

(五)促进过剩HSC凋亡278

(三)选择性抑制HSC合成ECM278

(四)促进HSC对ECM的降解278

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对肝癌研究的促进作用281

一、肝癌发生的多基因、多步骤与多阶段性281

第十一章原发性肝细胞癌281

第一节概述281

一、癌基因与细胞的恶性增生282

第二节癌基因282

(一)生长因子类284

二、癌基因的功能284

(六)核内转录因子类285

(五)胞浆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类285

(二)生长因子受体类285

(三)非受体酪氨酸激酶类285

(四)G蛋白类285

(三)插入286

(二)扩增286

三、癌基因的激活286

(一)点突变286

第三节抑癌基因287

(三)IGF-Ⅱ、IGF-Ⅰ受体、IGF-Ⅱ受体和CSF-Ⅰ受体287

(四)易位287

四、肝癌的癌基因287

(一)N-ras287

(二)c-myc和c-ets2287

(三)DCC基因288

(二)p53基因288

一、抑癌基因的发现与确定标准288

二、几种经典的抑癌基因288

(一)Rb基因288

(七)APC基因289

(六)MCC基因289

(四)WT-1基因289

(五)NF-1基因289

(一)p16基因290

三、新发现的抑癌基因290

(三)nm23基因291

(二)p21基因291

(四)DPC4基因292

(五)Smad4/DPC4 CTD基因293

(二)肿瘤细胞内p53蛋白的调节294

(一)p53基因的结构与功能294

四、p53抑癌基因的一些特性294

(四)p53基因在凋控细胞周期中的作用295

(三)p53基因与mdm2基因在肿瘤细胞中的相互调控作用295

一、不同假说的提出296

第四节肝癌的发病机制296

五、肝癌的抑癌基因296

(一)p53基因296

(二)转甲状腺素基因296

(三)HBV致癌的假说297

(二)以抑癌基因为主因的假说297

(一)以癌基因为主因的假说297

二、HBV与肝癌的关系298

三、HCV与肝癌的关系300

(二)HGV与肝癌的关系301

(一)HDV与肝癌的关系301

四、其他型肝炎病毒与肝癌的关系301

(一)癌基因与抑癌基因302

二、肿瘤转移的有关基因302

第五节肿瘤的转移302

一、肿瘤的扩散与转移302

(二)微转移的检测及其意义303

(一)微转移肿瘤细胞303

(二)肿瘤转移的“诱导”基因和抑制基因303

三、肿瘤细胞微转移的检测303

四、肿瘤细胞转移无能的研究304

六、肝癌的微转移305

(四)抑制肿瘤中血管生成的药物305

五、抗肿瘤转移新药的研究305

(一)抑制癌细胞黏附的药物305

(二)抑制肿瘤对ECM降解的药物305

(三)抑制癌细胞运动的药物305

(一)肝癌微转移的检测306

(三)针对AFP异常的抗肝癌物质研究307

(二)伴有肝外远处器官转移的肝癌血中AFP mRNA表达307

(一)肝癌的标志物与早期诊断308

一、肝癌的诊断308

第六节肝癌的诊断、治疗与预防308

(二)化疗栓塞309

(一)外科治疗309

(二)肝癌基因诊断309

二、肝癌的治疗309

(四)全身化疗310

(三)肝动脉内化疗310

(五)微创治疗311

(六)生物治疗312

(一)预防肝癌的重要措施313

三、肝癌的预防313

(二)乙肝疫苗预防研究的进展与展望314

二、HBV感染引起肝细胞的过度增殖318

一、流行病学的关系318

第十二章乙型肝炎与肝细胞癌的关系318

第一节乙型肝炎与肝细胞癌变318

一、X基因的结构特点319

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的结构与功能319

三、HBV X基因研究重要性的提出319

二、X基因的反式激活作用320

三、X基因的结构与反式激活功能的关系321

一、X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322

第三节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的表达322

三、X蛋白与抗-HBX抗体的检测324

二、X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324

一、从肝癌的发生谈到HBV的X基因325

第四节X基因在肝细胞癌变中的作用325

二、X基因的表达与肝癌的关系326

(二)肝癌组织中X基因的检测327

(一)肝癌肝组织中X蛋白的免疫组化分析327

三、转基因小鼠试验328

(五)HBV感染诱发肝癌动物模型肝组织中X蛋白的表达328

(三)肝癌患者癌及癌周组织X基因的表达328

(四)制备特异的抗-HBX单抗检测X基因表达328

(二)X蛋白与TATA合结合蛋白(TBP)结合329

(一)X蛋白与po1Ⅱ的亚单位RPB5结合329

第五节X蛋白与细胞因子及细胞信息传导通路的关系329

一、X蛋白与普通转录因子结合329

第六节X蛋白在肝细胞癌变中起作用的可能途径330

三、X蛋白与细胞信息传导通路的关系330

(三)X蛋白与TFⅡB直接结合330

(四)X蛋白与TFⅡH结合330

二、X蛋白与细胞转录因子结合330

四、HBX与DNA修复蛋白结合331

三、HBX反式激活细胞基因诱导肝癌发生331

一、蛋白激酶C(PKC)系统331

二、HBX作用于与转录调节相关的DNA结合蛋白331

五、HBX作用于p53蛋白332

六、HBX基因产生突变可消除HBX抗细胞增殖的效应333

二、HBX与p53在凋亡调节中的相互作用334

一、HBX基因可抑制p53诱导凋亡334

第七节HBX与p53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334

(二)HBX远侧C末端为抑制p53诱导凋亡所必需335

(一)p53C端为结合HBX所需的结构335

(二)HBX结合点与p53结合点的定位336

(一)HBX与p53在体外的直接作用336

(三)HBX的转录反式激活与抑制p53诱导凋亡两种功能无联系336

三、HBX的反式激活和结合p53两种功能相互影响但性质各异336

(三)p53与HBX互相干扰其反式激活活性337

一、HBX抑制胱门蛋白酶3活性引起的细胞凋亡338

第八节HBX与细胞凋亡338

第九节研究HBV感染与肝癌关系的重要性及其临床意义339

二、HBX诱导肝细胞凋亡339

三、HBX是一多功能的调节因子340

二、HBX结构的多态性影响其功能340

一、HBV感染从多方面作用引起肝癌的发生340

四、乙肝免疫预防肝癌341

第一节分子诊断技术345

第十三章分子诊断与肝病345

(三)原位PCR346

(二)AP-PCR346

一、PCR相关技术346

(一)多重PCR346

(四)PCR结合特异寡核苷酸探针斑点杂交法347

(二)外对照PCR定量法348

(一)有限稀释PCR定量法348

(五)PCR-RFLP348

二、定量PCR348

(五)PCR产物的检测与定量349

(四)竞争PCR定量法349

(三)内对照PCR定量法349

(一)代表性差异分析350

四、代表性差异分析350

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350

五、DNA芯片351

(三)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351

(二)差异显示PCR351

(一)基本原理352

(二)医学应用354

第二节病毒性肝炎的分子诊断355

(二)技术上的要点356

(一)诊断上的应用356

一、用PCR诊断病毒血症356

(一)定量PCR357

二、病毒核酸的定量测定357

(三)以杂交为基础的定量分析359

(二)分支链DNA(bDNA)分析359

(一)标准ISH361

三、原位杂交(ISH)分析361

(一)HCV基因型的鉴定362

四、肝炎病毒序列差异分析与基因型鉴定362

(二)PCR-ISH362

(二)HCV准种的分析363

(三)HBV基因型的鉴定364

五、临床上活动性病毒感染的确证365

六、DNA芯片在肝炎病毒检测上的应用研究366

(二)AFP基因转录调控368

(一)AFP的意义368

第三节肝癌的分子诊断368

一、甲胎蛋白(AFP)mRNA368

(一)端粒与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369

二、端粒酶369

(三)肝癌细胞微转移的检测指标——AFP mRNA369

(四)肝癌手术后AFP mRNA的表达与369

复发预测369

(三)端粒酶与肿瘤诊断370

(二)端粒酶的测定方法370

(五)人肝癌中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的表达371

(四)端粒酶与原发性肝细胞癌371

(三)肝癌患者TGF-β1与TGF-β-R Ⅱ的表达372

(二)TGF-β1受体372

三、TGF-β1372

(一)TGF-β1 mRNA372

(一)细胞角蛋白的片段及其测定374

五、细胞角蛋白374

四、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374

(一)ICAM-1的性状与功能374

(二)肝癌细胞膜表面ICAM-1的表达374

(三)cDNA-RDA375

(二)DD-PCR375

(二)肝癌中CK-19的过度表达375

六、肿瘤的代表性差异分析(RDA)与DNA芯片375

(一)RDA375

七、蛋白质组技术376

(五)DNA芯片与RDA结合检测376

(四)肿瘤DNA芯片376

第一节概述379

第十四章基因治疗与肝病379

二、基因治疗的策略382

一、基因治疗的概念382

第二节基因治疗的概念与策略382

(三)淋巴因子转基因表达383

(二)核酶383

(一)反义核苷酸383

(七)自杀基因的导入384

(六)保护性抗体的基因导入与表达384

(四)细胞内免疫384

(五)病毒抗原编码基因的转基因表达384

(八)引入抑癌基因385

(九)共刺激分子基因治疗386

一、目的基因387

第三节基因治疗的方法与步骤387

(五)肝细胞388

(四)肌肉细胞388

二、靶细胞388

(一)淋巴细胞388

(二)造血干细胞388

(三)成纤维细胞388

(二)腺病毒389

(一)逆转录病毒389

(六)内皮细胞389

(七)肿瘤细胞389

三、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389

四、病毒载体389

(一)非病毒载体390

五、非病毒导入法390

(三)AV相关病毒390

(四)单纯疱疹病毒390

(五)痘苗病毒载体390

七、基因治疗的影响因素391

六、转导细胞的筛选与鉴定391

(二)DNA直接注射391

(三)显微注射法391

(四)微粒轰击法391

(五)磷酸钙共沉淀法391

(六)细胞受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法391

(七)电针介导的基因转移391

(一)DNA-RNA寡核苷酸392

四、基因转移至肝脏的方法392

第四节肝病的基因治疗392

一、靶向肝脏基因治疗的目的392

二、靶向肝脏基因治疗的疾病392

三、载体必须具备的特性392

(一)体外-体内联合途径393

五、转移基因的途径393

(二)多聚体393

(三)酶药物前体基因疗法393

(四)重组乳糜微粒残余体393

(五)SV40393

一、HBV的感染周期394

第五节病毒性肝炎的基因治疗394

(二)外周血循环途径394

(三)原位注射途径394

二、病毒反义寡核苷酸的导入395

四、抗病毒蛋白基因的导入397

三、核酶基因治疗397

五、DNA免疫治疗398

七、以细胞因子为基础的基因治疗399

六、保护性抗体的基因导入与表达399

(一)根据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种类分类400

一、细胞因子的分类400

第六节细胞因子400

(二)根据细胞因子的主要功能分类401

(二)细胞因子在细胞与细胞间传递信息402

(一)抗病毒感染中细胞因子的双重作用402

二、细胞因子与病毒性肝炎402

三、细胞因子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的作用403

二、肝生长因子405

一、TGF-β受体405

第七节肝硬化的基因治疗405

一、自杀基因治疗406

第八节肝癌的基因治疗406

二、细胞因子基因治疗407

四、反义基因治疗408

三、抑癌基因治疗408

第一节概述411

第十五章基因免疫与肝病411

(一)一些感染因子的DNA免疫研究412

二、基因免疫的现状412

第二节基因免疫概况412

一、基因免疫的特点412

(三)DNA免疫诱生的免疫应答与免疫保护413

(二)嵌合型DNA免疫413

(二)抗原基因的选择414

(一)质粒载体的选择414

(四)筛选单抗原基因用于基因免疫414

第三节基因免疫的方法学414

一、质粒载体和抗原基因的选择414

(三)鼻内滴注及鼻腔喷雾415

(二)皮肤转入415

二、DNA免疫的途径415

(一)肌内注射415

(三)体外转录/转译实验416

(二)合适的表达质粒载体的选用416

(四)其他免疫途径416

(五)DNA疫苗注入组织后的表达416

三、基因免疫的步骤416

(一)目的基因的分析与编码序列的确认416

(一)细胞因子的协同作用417

四、增强DNA疫苗效果的方法417

(四)动物实验417

(五)实验设计的优化417

(四)核苷酸序列效应418

(三)融合效应418

(二)疫苗中引入共刺激序列418

(二)肌肉内接种机制419

(一)第三代疫苗的提出419

第四节DNA疫苗作用机制研究的进展419

一、DNA疫苗的作用机制419

(三)皮肤与黏膜接种机制420

(二)诱发机体产生特异免疫耐受421

(一)诱发产生抗自身DNA抗体的可能性421

二、安全性421

四、DNA疫苗在一些传染病预防上的应用422

三、DNA疫苗的优越性422

(三)致癌性422

(四)DNA体内长期表达的不良后果422

三、体液免疫应答424

二、HBV DNA疫苗的构建424

第五节HBV DNA疫苗研究424

一、DNA疫苗诱导免疫反应424

(一)DNA疫苗用于治疗的研究425

五、HBV治疗性疫苗实验研究425

四、细胞免疫应答425

(二)存在的问题与应用前景426

二、HCV DNA疫苗的构建427

一、重组HCV疫苗面临的问题427

第六节HCV DNA疫苗的研究427

三、体液免疫应答428

四、细胞免疫应答429

(一)免疫佐剂与免疫刺激元件430

五、影响HCV DNA免疫效应的因素430

(二)不同免疫方式与免疫位点431

二、重组质粒导入癌细胞432

一、肿瘤DNA疫苗的构建432

第七节肿瘤DNA疫苗432

三、转基因瘤苗433

四、肝癌DNA疫苗434

第八节新世纪肝病防治的展望435

热门推荐